《八佰》的问题在于,不合常理的情节太多了
备受瞩目的《八佰》去年曾遭遇撤档风波,让人想不到的是,今年它得以重见天日,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它上映之后引发了巨大的争议。
一些观众对影片持支持和表扬的态度,认为《八佰》拍出了国际大片风范,摄影、配乐、场景均是一流水准,最重要的是,他们被感动了,看哭了。
另一些观众却对影片大肆批评,有人说影片洗白了跑路将军孙元良,有人说影片美化了国民党,还有人说导演管虎与秦汉合影并发到微博上,是屁股歪的表现。
对于这些批评的观点,我个人并不是很赞同。
首先,影片一次也没有出现过孙元良的人物形象,只不过出现了两次他的名字,第一次是在开篇字幕里:“师长孙元良只留下了五二四团团一部。”
第二次是在影片最后,黄晓明饰演的国民党特派员来到四行仓库,命令谢晋元带兵撤退到英租界时说道,“是孙元良下令你们守的四行仓库,可他自己却先走了。”
从这两句话来看,影片不但没有洗白孙元良,反而对这个在战场上习惯性临阵脱逃的“飞将军”隐含批评之意,说影片洗白他,这不属实。
另外,说影片美化国民党也是不属实的,电影的一些片段和台词都给人一种感觉,它不但没有美化,相反更多的像是在黑化。
比如说,枪杀日军俘虏,让逃兵练胆子,这种行为明显违反了《日内瓦公约》,同时,影片很多台词也都展示了国民党的无能,比如谢晋元说的这句话:
“打了三个月,败了三个月,举全国七十万兵力,最后全面崩溃,人心涣散,军人畏战”,可见影片对国民党抱着一种痛心疾首的态度,完全谈不上美化。
而导演管虎与孙元良之子秦汉合影,并堂而皇之发在微博上,我觉得他虽有动机不纯之嫌,但这与影片好坏并没有直接关系!
综上所述,我觉得这些批评有些根本站不住脚,有些已经脱离影片本身很远,我个人都不是很认同。
但即使如此,我认为单论剧情而言,《八佰》也算不上一部优秀的电影,它的情节存在诸多的问题,过于刻意,不合常理,虚构的成分过多。
影片以四行部队收拢散兵逃兵为开篇,通过埋伏战、下水道日军偷袭、捆绑手榴弹炸钢板、民众搏命送电话线,升旗护旗,大撤退等情节组成。
先说说开头的那场埋伏战,这是一场完美的歼灭战,实话实说,拍的是真不错,那画面、那配乐,完全将观众紧张的情绪调动了起来。
另外,几个军人捆绑手榴弹以身捐躯炸钢板阵的情节也值得表扬,它拍出了军人视死如归一往无前的英勇精神,看得人是悲愤欲绝、热泪盈眶。
值得注意的是,历史上四行仓库并没有发生这场埋伏歼灭战,相反同时期发生了一场国军88师524团1营2连三排中了日本海军陆战队埋伏壮烈牺牲的战役。
导演移花接木,将攻守双方完全易位来拍了这场战役,这种做法很难说应不应该,但多少给了我一种自欺欺人的感觉。
不过,陈树生等人捆绑手榴弹与日寇同归于尽的事件却是历史真实存在的,虽然炸的不是钢板阵而是人,但这个展示中华儿女无畏精神的情节我是感动的。
只是,这可能是这部影片让我唯一感动的地方了,其它的一些情节在我看来都有不少的问题。
比如说端午和老算盘想从下水道逃跑遭遇日军偷袭,这个让人有些不解,难道偌大的下水道竟然没有一个站岗守卫的士兵?
难道谢晋元部队进驻四行仓库之后,竟然不派人先弄清楚仓库的结构?不派人占据有利地形?不安排人站岗放哨?这也太缺乏军事常识了吧!
另外,民众以命相搏送电话线的情节也令我不满,为什么要送电话线?接通电话的目的是什么?这些影片完全没有交待,缺少必要的铺垫。
我理解导演想体现日寇的残酷冷血和百姓的舍生取义,但前因后果没有交行清楚,就会让人产生困惑,为了一条电话线,牺牲了这么多民众的性命,值得吗?
到了升旗护旗就更是如此,明明几个麻包袋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为什么一定要用人扶,要用人命来填?只为了区区一杆旗子,日寇真的会出动战斗机来射它吗?
而影片结尾的大撤退,则是最受人诟病的地方,我并不支持冲桥就是逃跑的战狼式观点,但我也不支持导演这种拍法,撤退就是撤退,怎么搞得像冲锋一样。
除了这些我认为不太合理的地方之外,还有一点让我非常出戏,就是那天上飘着的飞艇,这算什么东西?我看的又不是科幻片,有必要设置这玩意吗?
最后必须要说的是,剧中我们所说的这些情节,除了捆绑手榴弹以身捐躯之外,其它所有情节都是虚构的,之所以要说这个,是希望影片不会误导了你。
其实,电影是对历史和现实的艺术加工,适当修改虚构一些情节很正常也无可厚非,但这些情节最好设置得巧妙合理,否则就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所以,虽然《八佰》画面震撼,场面宏大,但其结构分散,漏洞太多,让整个故事缺少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的力量,个人觉得并不算一部好电影。
当然,好台词还是有的,比如这句,就让我极有共鸣,并觉得放到现在也不过时:
别人这么欺负我们,扪心自问,我们自己够争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