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河水注》卷四华山(华岳)、潼关考略

古语云:华岳本一山当河,河水过而曲行,河神巨灵,手荡脚蹋,开而为两,今掌足之迹仍存。《遁甲开山图》曰:有巨灵胡者,偏得坤元之道,能造山川,出江河,所谓巨灵赑屃,首冠灵山者也。常有好事之人,故升华岳而观厥迹焉。自下庙历列柏,南行十一里,东回三里,至中祠;又西南出五里,至南祠,谓之北君祠。诸欲升山者,至此皆祈请焉。从此南入谷七里,又届一祠,谓之石养父母,石龛木主存焉。又南出一里至天井。井裁容人,穴空迂回,顿曲而上,可高六丈余。山上又有微涓细水,流入井中,亦不甚沾。人上者皆所由涉,更无别路。欲出井,望空视明,如在室窥窗也。出井东南行二里,峻坂斗上斗下。降此坂二里许,又复东上百丈崖,升降皆须扳绳挽葛而行矣。南上四里,路到石壁,缘旁稍进,迳一百余步。由此西南出六里,又至一神,名曰胡越寺。神像有童子之容。从祠南历夹岭,广裁三尺余,两箱悬崖数万仞,窥不见底。祀祠有感,则云与之平,然后敢度,犹须骑岭抽身,渐以就进,故世谓斯岭为搦岭矣。度此二里,便届出顶,上方七里,灵泉二所:一名蒲池,西流注于涧,一名太上泉,东注涧下。上宫神庙近东北隅,其中塞实杂物,事难详载。自上宫东北出四百五十步,有屈岭,东南望巨灵手迹,惟见洪崖壁而已,都无山下上观之分均矣。

王森在其硕士论文《秦汉至明清华山祠庙地理分布与空间变迁》中对秦汉至隋代、唐、宋金元、明清四个时期的华山祠庙的地理分布与空间变迁,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考证,认为秦汉至隋代是华山祠庙的初步形成期[1]。现将其文中与上述注文相关的华山(华岳)部分祠庙考释摘录如下:

下庙:此庙为后世所称西岳庙,汉武帝时所建,原位于平山黄神谷,后屡遭毁坏。关于西岳庙的迁建时代说法不一,但据《西岳华山庙碑》可知,东汉延熹四年(161)弘农太守安国亭侯袁逢,对西岳庙进行重建。据此推断,东汉末西岳庙得以新建,其址可能已从黄神谷迁至华山以北五里,今西岳庙所在地。根据《水经注》卷四《河水》推断,作者首先经过“下庙”,当为华山西岳庙,之后东回三里至“中祠”,“中祠”为何,待考。

南北二庙:南庙为北君祠,北庙为汉文帝庙。据《水经注》卷四《河水》中载,作者过下庙至中祠“又西南出五里,至南祠,谓之北君祠。”关于北君祠,在宋代乐史所著《太平寰宇记》中载“北庙有古碑九所,其一是汉镇远将军段煨更修之碑,黄门侍郎张昶书。魏文帝与钟繇各于碑阴刻二十字,此碑垂名海内。

南庙是华北君祠,今有北君灵台,上仙下仙四祌童院。其庙外柏树二千余株,即后周文帝所植。”

北庙即汉文帝庙,《太平寰宇记》中记载与《水经注》卷十九《渭水》中记载相似,太康八年在庙植柏树,即段煨所修之祠。

石养父母祠:北魏时期建于华山青柯坪上的神祠。据《水经注》载,作者过南祠后,又“南入谷七里,又屈一祠,谓之石养父母,石食、木主存焉。”《水经注》所说的入谷七里,很可能就是入华山略七里,此山峪是攀登华山的必经之路。乾隆《华阴县志》据此认为其离华山靑柯坪不远[2]》。青柯坪位于华山莲花峰下,其地平坦广阔,石养父母祠在此附近建立的可能性较大。其祠名称由来,很可能与古代先民对华山石神崇拜有关,石神崇拜是古代较为普遍的然崇拜之一。

胡越寺:建于华山苍龙岭附近的神祠。据《水经注》卷四《河水》载:过石养父母祠“南上四里,路到石壁,缘旁稍进,送百余步,自此西南出六里,又至一祠,名曰胡越寺,祌像有童子之容。”胡越寺位置从《水经注》中可知,离华山搦岭不远,搦岭即今华山苍龙岭。胡越寺建于华山苍龙岭附近,估计所建目的是因为苍龙岭险峻万分,登山者在登山过程中为求平安,故建祠以祷告。

上宫:北魏时期建于华山三峰处的神祠。据《水经注》卷四《河水》载,“上宫”是此时唯一位于华山山顶的祠庙,按文中描述推断,“上宫”可能位于华山西峰附近。

同时王森在文中认为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华山道教宫、观的逐步建立,华山道士才真正有了修炼与起居之所。

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灌水注之,水出松果之山,北流迳通谷,世亦谓之通谷水,东北注于河。《述征记》所谓潼谷水者也。或说,因水以名地也。

河水自潼关北,东流,水侧有长坂,谓之黄巷坂,傍绝涧,涉此坂以升潼关,所谓泝黄巷以济潼矣。

潼关,潼关属今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的港口镇,位于陕西、山西、河南三省的交界处,素有“鸡鸣闻三省”之说。自古以来长洛大道、渭河、黄河、漕渠在这里交汇,使潼关成为了控制东、西方交通的重要战略要地。东汉末年,为了防止羌民的起义,威胁到首都洛阳而建。潼关南有禁沟、十二连城,北有黄河抱关而下,东有黄巷坂“五里暗门”,唐朝诗人崔颢用“关门扼九州”来形容潼关的险要与重要……,谢立阳认为西汉武帝时兴建的京师仓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从东方进入长安的最后一个屏障。在潼关没有建立以前,它与潼关一样起到保卫长安的作用.…..船司空县是潼关的孕育,京师仓城客观上为潼关的建立起到示范作用….而潼关在东汉建立后到明代之前的主要职能是保卫(长安)[3]

潼关作为战略要塞,解放前便饱受了战火的摧残;而1959年三门峡水库的修建,雪上加霜,致使部分城垣被拆,遗址遭到严重破坏。《陕西文物地图集》认为今港口镇潼关城遗址为唐-清代遗存。但从港口镇附近分布的数处颇具规模的汉墓群推析唐-清潼关城很可能是在原汉潼关城遗址上所经建[4]


[1]王森:《秦汉至明清华山祠庙地理分布与空间变迁》,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

[2](淸)陆维乾降《华阴接志》卷四《祠》,乾隆五十三年修(据民国十七七年(西安艺林印社铅印本影印,第38页

[3]谢立阳:《潼关历史地理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05-01

[4]陕西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卷》(下),西安地图出版社,1998年,第582页

(0)

相关推荐

  • 思源丨李零:岳镇海渎考——中国古代的山川祭祀

    岳镇海渎考 中国古代的山川祭祀 文 /  李零 中国有个老传统,祭岳镇海渎,从秦汉到明清,历朝历代都祭.这种祭祀,属于皇家祭祀,皇帝没了,自然也就中断了.现在,庙毁得差不多了,但山川还在.在这篇文章中 ...

  • 初访西岳庙

    初访西岳庙 初到西岳庙,我惊讶了. 先是惊讶于她的气势.庙宇建筑坐北向南,前低后高,居高临下,俯视四野,势气轩昂.四周城墙庇护,内城外廓,俨如皇城宫殿.六大院落,亭.堂.楼.坊相错其间,雕梁画柱,金碧 ...

  • 风雪老鸦岔,星夜取华山(二)

    [12月02日] 計劃07:09的火车,可是当得知要晚点50分钟后大家有些坐不住了.不過检票员说一列晚点九小时的火车马上进站了,叫我们立刻改签.此刻已在检票,五人(清风和老宋当天返回郑州)拿着车票一晃 ...

  • 华州下庙镇:史话西岳庙(下庙)

    邮箱:3125136050@qq.com 史话西岳庙(下庙) 作者 刘合心 华阴西岳庙是历代帝王祭祀西岳华山神的庙宇,各朝各代均大肆修葺,规模宏大,名闻遐尔,现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而故乡华州 ...

  • 《水经▪河水注》卷二湟水流域考略

    <水经▪河水注>卷二湟水流域考略 上 △又东过金城允吾县北. 金城郡治也,汉昭帝始元六年置.王莽之西海也.莽又更允吾为修远县. 河水迳其南,不在其北.南有湟水,出塞外,东迳西王母石室.石釜 ...

  • 《水经.河水注》湟水中游流域考略

    B 湟水又东,右合溜溪.伏溜.石杜.蠡四川,东北流注之.左会临羌溪水,水发新县西北,东南流,历县北,东南入湟水.湟水又东,龙驹川水注之,水右出西南山下,东北流,迳龙驹城,北流注于湟水. 临羌溪水,按注 ...

  • 《水经.河水注》卷四所涉南虢、十二金人等考略

    昔周.召分伯,以此城为东西之别.东城即虢邑之上阳也.虢仲之所都为南虢.三虢,此其一焉.其大城中有小城,故焦国也.武王以封神农之后于此.王莽更名黄眉矣. 梁宁森在<虢城.焦城与陕城考>中认为 ...

  • 《水经.河水注》卷四(下)

    河水又东,合柏谷水,水出宏农县南石堤山.山下有石堤祠铭云:魏甘露四年,散骑常侍.征南将军.豫州刺史领宏农太守.南平公之所经建也.其水北流,迳其亭下,晋公子重耳出亡,及柏谷,卜适齐.楚.狐偃曰:不如之翟 ...

  • 《水经.河水注》卷四新考(上)

    一.<水经.河水注>卷四风山.孟门.燕完水等考略 ○河水四 △又南,过河东北屈县西. 河水南迳北屈县故城西.北十里有风山,上有穴如轮,风气萧瑟,习常不止.当其冲飘也,而略无生草,盖常不定, ...

  • 《水经.河水注》卷四函谷关、风陵、河北县故城、段干木冢、黄帝铸鼎原等考略

    历北出东崤,通谓之函谷关也.邃岸天高,空谷幽深,涧道之陕,车不方轨,号曰天险.故<西京赋>曰:岩崄周固,衿带易守,所谓秦得百二,并吞诸侯也.是以王元说隗嚣曰:请以一丸泥东封函谷关,图王不成 ...

  • 《水经.河水注》卷四华阴县、河曲、船司空县等考略

    △又南至华阴潼关,渭水从西来注之. 汲郡<竹书纪年>曰:晋惠公十五年,秦穆公帅师送公子重耳,涉自河曲.<春秋左氏.僖公二十四年>,秦伯纳之,及河,子犯以璧授公子,曰:臣负羁绁, ...

  • 《水经.河水注》卷四汾阴脽、瀵(fèn)水、舜都蒲坂、尧城等考略

    △又南过汾阴县西. 河水东际汾阴脽,县古城在脽侧.汉高帝六年,封周昌为侯国.<魏土地记>曰:河东郡北八十里有汾阴城,北去汾水三里.城西北隅曰脽邱,上有后土祠.<封禅书>曰:元鼎 ...

  • 《水经.河水注》卷四龙门、梁山、畅谷水、崌谷水、三累山、司马迁陵、子夏石室等考略

    △又南过皮氏县西. 皮氏县,王莽之延平也.故城在龙门东南,不得延迳皮氏,方届龙门也. 皮氏县故城,县址在今山西河津市阳村乡太阳村东南,太阳村原村口牌坊上书"古皮氏城"四个大字. 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