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子不语怪力乱神(7-21)

孔子大力提倡仁德、礼治等观念,很少谈论鬼神,但这不意味着他绝对不谈论鬼神。如“敬鬼神而远之”,就表明孔子对鬼神的存在是持认同态度的。
子不语怪力、乱神。
【注释】
语:告诉,谈论。
怪力:违背常理之力。
乱神:不当祭祀之神。
【译文】
孔子不谈论怪力、乱神。
本章历来被句读为“子不语怪、力、乱、神”,将“怪力乱神”分解为四件事,多解释为“怪异、暴力、变乱、鬼神”。单从字面上看,容易产生孔子从不谈论“怪力乱神”的片面理解。孔子所生活的时代,谈神、论鬼、议怪,司空见惯。鬼神是人类的精神主宰,至高无上。面对生活中的怪异现象,虽无法解释,但人们也必须直接面对。
事实上,孔子谈论鬼神的记述屡见于《中庸》《礼记》等典籍。《中庸》记载鬼神之德:“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同“斋”)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大意是说,孔子认为善恶感应祸福吉凶的道理都由鬼神来主宰,他们是很厉害的!鬼神的眼睛能看见一般人看不见的形色,耳朵能听见一般人听不到的声音,体察万物吉凶丝毫不会遗漏。使天下的人穿着盛大的礼服斋戒明洁、诚心祭拜,随时感觉到鬼神就在上下左右,无处不在。
《论语》也有多处记载孔子谈论鬼神。《论语·八佾》:“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论语·雍也》:“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论语·泰伯》:“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论语·先进》:“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孔子也谈论“怪”。《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年四十二,鲁昭公卒于乾侯,定公立。定公立五年,夏,季平子卒,桓子嗣立。季桓子穿井得土缶,中若羊,问仲尼云‘得狗’。仲尼曰:‘以丘所闻,羊也。丘闻之,木石之怪夔、罔阆,水之怪龙、罔象,土之怪坟羊。’”孔子四十二岁那年,鲁昭公死在乾侯,定公即位。定公继位的第五年夏天,季平子死了,桓子继立做上卿。季桓子家里挖掘水井,挖到一只腹大口小的瓦器,器中有个像羊的东西,就去问孔子,并且说挖到的瓦器里有只狗。孔子说:“据我孔丘所知,那是羊。我听说过,山林里的怪物是夔和罔阆;水里面的怪物是龙和罔象,泥土里的怪物则是坟羊。”
何晏《集解》引三国时代经学家王肃的观点,“怪,怪异也”,即怪异之事。“力,谓若奡(ào)荡舟,乌获举千钧之属也”,奡传说是夏朝的一个大力士,擅长水战,常常直接用手推船;乌获也是传说中的大力士,可以举起千钧重物。这些都是超乎常人之力。“乱,谓臣弒君,子弒父也”,即违背礼制,臣杀害君王、子杀害父母,都是乱象。“神,谓鬼神之事也”,就是指鬼神。怪、力、乱、神这四种事,“或无益于教化也,或所不忍言也”,对于教育方面没有什么好处,因为非常人之所及,常人做不到当然也学不到,所以孔子不会随便讲;那些乱事、恶事于社会无益,所以孔子也不忍心说。
皇侃《义疏》则引李充的注解,认为孔子不谈论的是“怪力、乱神”两种现象。“力不由理,斯怪力也。神不由正,斯乱神也。怪力,乱神,有与于邪,无益于教,故不言也。”违背常理之力,就是怪力;不正当之神,就是乱神。孔子所谈论的力都是合乎常理之力,所谈论的神都是正当之神,这样才有益于教化天下,弘扬正常的伦理和高尚的道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