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狂而不直,侗而不愿(8-16)

孔子对一些不可理喻的品质相当反感,特别是对那些完全不符合中庸基本原则的不良社会现象感到不可理解且十分茫然。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倥倥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注释】
狂:狂妄。
直:直率,坦率,耿直。
侗(tóng):幼稚,无知。
愿:谨愿、谨慎老实,朴实厚道。
倥倥(kōng):一说为无知无能,一说为诚恳。
信:诚信。
【译文】
孔子说:“狂妄而不直率,无知而不老实,无能而不诚信,我不知道怎么办了。”
本章孔子列举了三种不良品行的具体表现。
一种是“狂而不直”。有的人虽然狂妄,说话不着边际,大话空话连篇,但是心地直率、语言直白,不绕弯子、不逗圈子,容易让人看透其真实面目,这种人虽不值得深入交往,但也不会给他人、给社会带来太大危害。“狂而不直”之人则是既狂妄自大,又心地邪曲,必定危害他人,进而危害社会。
二种是“侗而不愿”。如果一个人“侗而愿”,愚笨无知却谨慎老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做事小心谨慎,可能难以担当大任重任,但往往会尽力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侗而不愿”之人则是无知却刚愎自用,而且不谨慎从事,往往易干坏事、害己害人。
三种是“悾悾而不信”。无能之人却不守信用。也有人认为“悾悾”是指诚恳、老实的样子,意思是这种人看起来老实,实际上不遵守游戏规则、没有章法可循,狡猾欺诈。无论“悾悾”如何理解,因其“不信”,不守信用,也会害人不浅。
“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皆为不良品行,都不符合中庸的基本原则,更不符合儒家一贯倡导的“温、良、恭、俭、让”和“仁、义、礼、智、信”的要求。本来这三种人可憎可恶,但孔子认为“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这三种表现都属不仁,但如果过分地憎恶、毁谤、批评,就会导致他们作乱。所以,孔子仅仅说“不知道怎么办了”,语气讲得十分温和,点到为止,希望这些人能深刻领悟,进而好好反省、改过自新。
事实上,一个人只要诚心改过,特别是能做到反求诸己,注重自我检视,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做一个正直、谨慎、真诚、守信的人,就会向善成仁,这便是孔子所强调的“忠信”之道。不然,就只有发出一声叹息“吾不知之矣”,就真的没有办法、无可救药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