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鸡公儿尾巴拖(1)
浠水民谣首先是童谣
黄鸡公儿尾巴儿拖嘞,
三岁的伢儿会唱歌嘞。
不是爷娘教给我嘞,
自家聪明舀来的歌嘞。
哦~~哦~~
这首《黄鸡公儿尾巴拖》是浠水乃至鄂东地区传唱最广的民谣。每一个困过摇窠(摇篮)的浠水伢儿,就是在这悠悠的摇篮曲中慢慢认识这个世界的。我特意回顾了一下自己儿时所见所闻的浠水民谣,涉及到鸡公(公鸡)的歌谣并不止这一首:
其一当然是上面这首《黄鸡公儿尾巴拖》;
其二:瞌睡虫,舂一舂,舂点米儿喂鸡公,鸡公吃不了,留到明朝过个早。
其三:公鸡啄白蚁,白蚁嚼玉皇,玉皇管土地,土地管打枪,打枪打毛狗,毛狗拖公鸡,公鸡啄白蚁......(单曲无限循环下去)
为什么浠水民谣那么喜欢选择公鸡呢?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公鸡(鸡)是农家与人最亲近的家禽,很自然地,摇着摇窠哄孩子入睡的母亲或者祖母们看见了身边悠闲散步的公鸡,就把它们唱进了浠水民谣里。
不光是公鸡,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阿婆或者娘唱给孩子听的歌谣里,各类看得到的动物、植物乃至静物都成了浠水民谣里唱的主角——
一哭一笑,猫儿舔灶;一哭一瑟,猫儿舔车。(瑟,念se,轻声,普通话的“笑”在浠水话中通常叫“瑟”)
脚儿扳扳,手朝南山,南山北斗,卖猪卖狗,猪脚狗脚,那个杂种婆娘收一只大臭狗脚......(踢房子、或淘汰游戏时使用的一种淘汰机制)
矮子矮,肚子拐;拐得痛,猪拱拱;拱断肠,喊爹娘。
杨斯白儿,祝英台,花大姐,做花鞋。爹一双,婆一双,细叔细婶两箩筐;翘嘴巴姑儿她冇得,躲在门旮旯哭一场;细姑儿细姑儿你莫哭,再做双花鞋你看屋。(杨斯白儿,即梁山伯的谐音,因梁山伯和祝英台化身蝴蝶,所以浠水话中,杨斯白儿、祝英台都是指蝴蝶)
月亮哎,才末末,牛在畈里吃秧颗。队长哎,你莫说,我是放牛的老大伯;今年放一年,明年懒放得。(才末末,简称“才末”,也叫“才门儿”,就是浠水话的牙齿,才末末一句,是指月牙儿初出时分,天还没全黑的时光)
一拍拍,二拍拍,细伢洗澡不着虱(se);一拍盅,二拍盅,细伢洗澡不招风;一拍抓,二拍抓,细伢洗澡不掺沙。(掺沙,掺,音颤,也叫沾沙、搭沙)。
竹儿爷,竹儿娘,我和竹儿一般长。竹儿大了做扁担,我长大了做栋梁。
抽毛针,打毛饼,接个细叔卖细婶;接细叔,细叔要吃肉; 卖细婶,细婶要吊颈。(毛针、毛饼,应为茅针、茅饼,茅针即春天茅草拔节长穗时呈针尖状,茅饼是把茅草腹茎部的嫩穗子抽出来卷成饼状)
浠水民谣中,大量出现鸡、猪、猫、狗、牛、虱、月亮、蝴蝶、竹子、茅草等这些生活中的可见物,一是表明浠水民谣都是源自生活,是写实的语言和腔调,二来呢,表明浠水民谣的最基本的目的是教孩子认识这些事情,从而逐步打开生活的大门。据此,我得到一个观点:浠水民谣首先是童谣!
既是童谣,就得为儿童服务,为儿童的生活服务,为儿童适应生活服务,为儿童学会生活服务。作为童谣出现的浠水民谣的确做到了这一点。
上述列举的这些民谣,所涉及的事物都是孩子生活环境中常见的事物,成人世界对它们早已熟视无睹了,但是孩子不一样,通过这些歌谣的传唱,孩子们很容易就认识了这些事物,很天然地把它们视为同类——只有童谣或童话才会有这样的功效,其他语言文字作品尤其是言情小说、穿越影视剧只会把原本自然、纯朴而美好的世界蹂躏得体无完肤甚至彻底颠覆!
与大中小学教科书生硬的说教不同,浠水民谣对孩童的教化那确实是做到了润物无声。像本文开篇提及的众所周知的《黄鸡公儿尾巴拖》,那是一首浠水人的摇篮曲,它靠的是悠悠的旋律哄婴幼儿入眠的;“鸡公啄白蚁”,用简单晓畅的游戏告诉孩子这世界一物降一物的道理,没有永远的霸主的;“一哭一笑”提醒孩子, 哭花了脸既不干净又不好看;“杨斯白儿,祝英台”,提倡的是勤劳的孩子有鞋穿;“一拍拍,二拍拍”,培养孩子勤洗澡讲卫生的好习惯;“竹儿爷,竹儿娘”,教导孩子从小要有志向,勇当栋梁。
当今社会,有民族冲突,有党派纷争,有阶层等级,这些都无需回避。但是我相信,无论选择哪个党派,无论社会地位多么悬殊,抑或无论如今身居何处,只要曾经是浠水人,他一定接受过从摇窠开始的浠水民谣的教诲!而且这种教诲所带来的“后果”深入骨髓,是洗不白的。因为人的童年时期是没有任何功利心的!
浠水民谣,给了每个浠水人一段美好的童年。正因为如此,浠水人无论走到哪里,也无论贫贱富贵,他们对故土亲人的感激都是一样的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