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韵学入门——读刘晓南《汉语音韵研究教程》笔记
吴老师 醍醐讲学 2018-05-24
吴老师案:本文主要节录自刘晓南老师《汉语音韵研究教程》,并加以组织。中国音韵学历来难懂,号为绝学,乃古汉语中最有难度的学科。我曾遍读诸家音韵学教程,如王力《汉语音韵学》、唐作藩《音韵学教程》、董同龢《汉语音韵学》、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胡安顺《音韵学通论》、曾运乾《音韵学讲义》、章太炎《国故论衡》音韵部分、黄侃《国学讲义录》、罗常培《汉语音韵学导论》等,但结果都是一头雾水,困惑无比,唯独读了刘晓南老师的《汉语音韵研究教程》,才觉豁然开朗。后来在南京大学偷听刘老师的课一学期,得益更多。刘晓南老师是当今中国音韵学研究领军人物,但给文学院研究生上课仍然认真无比,从头至尾,板书满墙。又旁征博引,诙谐风趣。实在令人佩服。【何谓音韵学】要想学习国学,就必须先懂语言文字之学。语言文字之学,包括形、音、义三部。事实上应当首先从音韵学入手。音韵学研究汉语的历代语音,以及语音古今南北变迁的规律。从三国魏李登的《声类》起,音韵学成立。汉语音节可以简单分析为声、韵、调三部分。每个字的音,可以分为发声、收声两个部分,发声起始部分就是声,收声部分就是韵。声的概念与声母概念相同。韵与韵母的概念不同。另外还有调。四声指古代汉语的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平声没有升降,上声由低升高,去声由高降低,入声短促,上、去、入三者统称为仄声,平、上、去、入四字本身就分别是平、上、去、入四声。因此又称平仄。中古音向近代音过渡中,入声消失,分入平上去三声中,称为入派三声。但今天许多方言仍保留入声,特别是吴方言、粤方言、闽方言几大系统都保留了完整的入声字。今日普通话中的日、吃、立、着、黑、白等字本都是入声。读古书懂四声就可以了,但古人实际发音并不限于四声,以今日方言就能看出,粤语有六声、九声。声母分清、浊,以发音是否带动声带为区别。韵母有单韵母、复合韵母。民国时期语言学家刘复提出进一步分为五要素,即头颈腹尾神。又称声介腹尾调。即汉语语音可以分为,声母、介音、韵腹、韵尾、调五个部分,举例:广读guang上声。则它的五要素分别为:g、u、a、ng、上声。押韵就是在诗文中,上下两句相对位置,用收声尾音相同的字,造成语音回环往复的韵律美感。而押韵的罪基本要求就是韵腹与韵尾相同,现代学者称之为韵基。韵部则是指韵基相同的一组可以押韵的字。但是在韵书中所谓韵,一般都要考虑声调,因此是韵基加声调。【汉语的注音方法】一是直音法,以读音相同的字注音。如:乐音洛。大音太。忉音刀。直音法比较简单,但有些字没有同音字,或同音字是冷僻字,就无法用直音法了。直音外,还有读如,读为,读曰,用音近字来标注读音,事实上这是注释的一种方法,而不仅是注音。比如信如若伸,就是指出通假。二是反切。反切是用两个汉字给一个汉字注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合为新的读音。如苦瓜切,苦取声母k,瓜取韵母ua与声调平声,切出夸的读音kua平声。反切方法汉代以前就有不自觉的应用,如不可读为叵,之乎为诸,不聿为笔,都是古代常用的。但其原理则到东汉末年郑玄的弟子孙炎才明了。南北朝以前称某某反,唐末讳言反字,改称某某翻,或某某切。如冬,都宗切。都,当孤切。读古书用反切法应当注意的是,反切上字与下字都会存在读音变迁的情况,因此用今天的读音不一定能切出所标注的音。要注意的是,反切有一个特点,就是反切上字的声母与被切字的声母一定是相同的,我们称为双声。反切下字的韵母与被切字的韵母完全相同,我们称为叠韵。而且上文我们提到押韵的概念,要知道,反切的押韵要比诗文的押韵细致严格,因为诗文押韵不用考虑介音的问题。音韵学家根据音节的押韵关系,把所有有押韵关系的字聚为韵部,然后再韵部中根据双声叠韵的关系,将同韵部的字聚为同音词组。这就成了记录语音系统的韵书了。【韵书】古代语音自从有韵书以来就有了系统的记录,韵书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按韵编排的字书,字下还加了反切和字义,如《广韵》。这类书以调统韵,先将所有字按声调分卷,平声太多,因此分为两卷,上、去、入声各一卷,共五卷。卷下再分韵,全书共193韵,韵下再聚合同音字为小韵,每个小韵都有注音。《广韵》是宋代陈彭年等根据隋陆法言《切韵》、唐孙愐《唐韵》修订的。《切韵》所代表的是隋唐语音,因此称为《切韵》音系。另一种是韵图。只列汉语音节为音节表,这样的韵书旨在以图表的形式表现汉语的声韵调分类,并不在于多收字,也没有字义的注释,因此称为韵图。具有代表性的韵图是南宋张麟之重刊的《韵镜》,其底本是北宋前期的底本。《韵镜》表现的音韵体系是《广韵》音系,与《切韵》音系关系密切。【音韵学的分类】音韵学研究以时代分可以分为中古音、上古音、近代音。其中中古音研究是以《切韵》为代表的中古汉语语言系统的学问,中古音指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语音,公元3世纪到6世纪,六百余年。晚唐五代时中古向近代过渡时期。上古音研究是指研究《诗经》用韵、《说文》谐声为代表的上古汉语语音系统的学问,主要是先秦两汉时期。近代音指研究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为代表的近代汉语语音系统的学问。音韵学中还有一门重要的学科,称为等韵学。等的最初意义就是表格上的格子。唐宋称为“切韵学”,明代以后称为等韵学。等韵学就是采用表格的形式来表现语音系统,其图表称为等韵图或韵图。韵图的排列,基本上是顶端排声母,左边排韵,声韵相交的地方就是音节,填上对应的字,形成记录音节的图表。其中声母分唇音、舌音、牙音、齿音、喉音、舌齿音,每种下又细分,如唇音下分清、次清、浊、清浊四种,这样声母一栏共有23列。韵共四大行,以平上去入四声分居各行,如第一张图就分为东、董、送、屋四声四大行。每大行又分四小行,即将同一声母声调的字按韵的区别分为四等,每等再填上字,没有这个读音的字就空着,画一圆圈。韵图的代表是《韵镜》,共四十三张韵图,汉语的所有音节都可以再这图上找到。【音韵学的基础理论与术语】一、韵目。《广韵》分五卷206韵,每韵都有一个名称,称为韵目,韵目就是韵部代表字。习惯上取本韵部排第一的字充当,如“东韵”,东字排第一,因此称东韵。韵目在语音上可以代表本韵部的韵基加声调。韵部下又分小韵,每个小韵是一个同音字组。小韵第一字称为首字,是这个小韵的代表字。小韵首字下会会标注反切,也就是本小韵所有字的读音,注释字义,并注上本小韵收字的数目。如果是多音字,则标“又……切”注出不同读音,称为异读。二、摄。韵图将音近的韵系归为一组,称为摄。《广韵》206韵将四声相配,结果为61个韵系,《韵镜》十六摄是对《广韵》61音系的归纳,为通、江、止、遇、蟹、臻、山、效、果、假、宕、梗、曾、流、深、咸。三、韵尾。分为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阴声韵以元音为韵尾或者无韵尾,如ai、au中的i。或a、ua、ia则是零韵尾。阳声韵以鼻辅音收尾,如-n、-ng,闽粤的-m。入声韵以塞音收尾,如闽粤的-t、-p、-k。四、等呼,开合,洪细。韵图中等的概念用来描述介音或主元音。呼也是如此。呼是分析主元音与介音发音时唇形的术语。唇形圆,称合口;唇形开展,称开口。简单来说,合口韵有u,开口韵没有u,或主元音不是u。等是分析主元音与介音的舌位高低前后、开口大小的术语。韵图上一、二等字无i介音,舌位低,开口大,称洪音;三、四等有i介音,舌位高、开口小,称细音。大致上,一等到四等,舌位逐渐抬高。五、五音,七音。汉语不是拼音文字,因而没有字母、音标。表示声母、韵母都用汉字。六、声母。声母又称声,声母相同的字,取一字作为这个声母的标目,叫做字母,又叫纽。五音就是“唇、牙、舌、齿、喉”五类声母。唐代和尚守温根据印度梵文音韵,订立汉语的三十字母,见唐《守温和尚韵学残卷》,如下:唇音:不、芳、並、明舌音:端、透、定、泥(舌头)知、彻、澄、日(舌上)牙音:见、溪、群、来、疑齿音:精、清、从(齿头)审、穿、禅、照(正齿)喉音:心、邪、晓(喉中,清)匣、喻、影(喉中,浊)七音见于宋代韵图,在五音基础上增加半舌、半齿。如下图:七 音清浊全清次清全浊次浊唇音重唇帮滂並明轻唇非敷奉微舌音舌头端透定泥舌上知彻澄娘牙音见溪群疑齿音齿头精心清从邪正齿照审穿牀禅喉音影晓匣喻半舌来半齿日七、清浊。等韵学中描写声母发声方法的术语,主要指气流性质。凡发音振动声带的为浊,反之为清。其中又可细分全清、次清等。清代陈澧考察《广韵》,得出四十声类的结论。黄侃得出四十一声类。这是中古音的体系。即在宋人三十六字母中喉音加于,齿音加庄、初、山。八、韵。韵目相同的字取一字作为标目,即韵,或者称韵目。韵母的研究,最重要的依据是《广韵》。分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其中平声字多,分为上平声、下平声两卷,共二百零六韵。南宋平水韵,合并为一百零七韵。明朝《洪武正韵》并为七十六。等韵学将这些韵归于十五韵摄,每一韵摄分开口呼、齐口呼、合口呼、嘬口呼四种。上古韵部的研究,从宋代开端,清代顾炎武分为十部,江永分十三部,段玉裁分十七部,江有诰分为二十一部,章太炎分二十三部,黄侃分二十八部。其重要著作有顾炎武《音学五书》、江慎修《古韵标准》、段玉裁《六书音均表》、章太炎《成均图》等。上古声母的研究主要有清代钱大昕的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章太炎的娘日归泥,曾运乾的喻三归匣、喻四归定,黄侃则最后集大成,考定上古声母为十九纽。九、叶音说。语音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诗经》的韵脚,到了后代,念起来就不和谐了。这个问题远在六朝的时候就产生了。当时的人,为了说明《诗经》押韵和谐,于是认为某字该改读某音,这就是所谓“叶韵”,或称“叶句”(叶xié,同“协”,就是和谐的意思。)到了宋代,有的人更全面采用“叶音”的办法来说明《诗经》的用韵。如《诗经燕燕》:“燕燕于飞,上下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诗经》用韵与唐宋近体诗不同,音、南二字本不押韵,但朱熹误以为两字押韵谐音,因此将南字改读为“尼心反”,音nin。这是大错。学习音韵学当从《广韵》入手。并辅以《韵镜》。现代学者刘晓南有《汉语音韵研究教程》,最为清晰。阅读 202分享收藏赞6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