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平安教授用药心得(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整理与继承)

发表者:赵东奇

周平安教授认为流感治疗欲达到“正汗出”的效果,辨证需要正确判断邪毒在表里的比重、性质,论治则应注重辛味解表药物与甘寒清热药物之间的合理配伍。只要无汗,就应坚持辛药以解表与凉药以清热合用的原则,两者孰轻孰重,孰主孰次,应依据临床情况而定。用药经验如下:

冬春季流感,高热、无汗、恶寒重、肌肉酸痛、头痛等表寒证为主者,从炙麻黄、荆芥、防风、苏叶、羌活等辛温解表药物中选用2~3味;恶寒轻,发热重,但无汗或汗出不畅者,选用银花、葛根、薄荷等辛凉清解的药物;舌苔腻者加用藿香、佩兰、苍术等芳香化湿解表药。

咽喉红肿较重,化热较迅速者,减用辛温解表药物,从炒牛蒡子、射干、僵蚕、草河车、板蓝根、元参等利咽解毒药物中选用2~3种。若大便闭结或者舌苔黄厚者,可加用酒大黄3克~6克,以泻代清。

流感多系太阳、少阳、阳明三阳合病,卫气同病,大多伴有纳差、精神倦怠等不适,宜佐用柴胡、黄芩和解少阳枢机,以利透邪外出。

舌红、苔黄、口渴喜饮者,则以清里热为主,但宜选用辛寒、甘寒之品,如生石膏、金银花、连翘等。若热势鸱张,面红目赤,烦躁不安,体温超过39℃时,多加用青蒿30克,苦寒清热,芳香令热更易透达。

流感咳嗽应注意以宣肺解表为主,可适当佐用化痰止咳药物,多选用前胡、桔梗、杏仁、浙贝母等。

服中药应遵循银翘散的服法,根据病情的轻重,尤其是服药后的汗出及体温的变化,待见到正汗后可停用或减量服用,而无汗或汗出不畅者,4~6小时1服,或者根据病势变化随时修订处方,待正汗后再减、停服药的次数。

不同内伤者的流感证治

慢性肺系疾患者,起病早期即有痰热、痰湿征象者,在得汗之后,早期加用瓜蒌皮、天竺黄、金荞麦等清热化痰药物,防治疾病内传。

高血压、脑血管病患者,以头晕、头痛、结膜充血为主要表现者,慎用麻黄、羌活、桂枝等药物,以桑菊饮为主方调治,表证可选用苏叶、荆芥、豆豉等辛平解表。

糖尿病患者,早期即使无伤津及气阴两虚的表现,也要适当佐用生黄芪、天花粉、麦冬、生地、南沙参等益气生津之品,同时慎用、少用解表药物,防止过汗伤阴。

心血管患者,注意早期要加用太子参、当归、红花、瓜蒌皮等益气、活血、宽胸药物,慎用麻黄、桂枝等辛温解表药物,防止过汗耗伤心血。

儿童为稚阴稚阳之体,流感疫毒更易化热,其临床多以咽喉肿痛为突出症状,且易夹食、夹滞,临床多选用银翘散为基本方,再加强利咽解毒和化食导滞的作用。

经验方

以呼吸道症状为主要表现者

炙麻黄5克,杏仁10克,生石膏30克,生甘草5克,金银花15克,柴胡10克,黄芩10克,葛根20克,牛蒡子10克,薄荷6克,羌活10克,桔梗6克。

以消化道症状为突出表现者

葛根20克,黄芩10克,黄连8克,木香10克,炮姜6克,车前草20克,苏叶10克,藿香10克,佩兰12克,生甘草6克。

甲型H1N1流感经验方

根据近期北京地坛医院近10余例的中医证治观察,甲型H1N1流感病情较温和,病毒株毒力较弱,患者全身中毒症状也较季节性流感为轻。中医风热上扰证较常见,桑菊饮、麻杏石甘汤为主论治有一定疗效。

风热袭表

临床表现:发热或不发热,咳嗽,痰少,咽干,口渴,目赤,咽红,流涕,舌红苔薄黄,脉数。

治法:疏风清热

处方:桑菊饮加减。桑叶15克,菊花15,炒杏仁10克,浙贝母10克,银花15克,连翘10克,苏叶10克,桔梗15克,柴胡10克,黄芩10克,薄荷6克后下,生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毒犯肺卫

临床表现:发热盛,咽红咽痛,目赤睑红,口渴喜饮,咳嗽,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宣肺透邪

处方:麻杏石甘汤加减。炙麻黄5克,杏仁9克,生石膏30克(先下),桑叶15克,柴胡15克,黄芩10克,浙贝母10克,桔梗6克,金银花15克,青蒿15(后下),薄荷6克(后下),生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用药心得

周平安教授认为流感治疗欲达到“正汗出”的效果,辨证需要正确判断邪毒在表里的比重、性质,论治则应注重辛味解表药物与甘寒清热药物之间的合理配伍。只要无汗,就应坚持辛药以解表与凉药以清热合用的原则,两者孰轻孰重,孰主孰次,应依据临床情况而定。用药经验如下:

冬春季流感,高热、无汗、恶寒重、肌肉酸痛、头痛等表寒证为主者,从炙麻黄、荆芥、防风、苏叶、羌活等辛温解表药物中选用2~3味;恶寒轻,发热重,但无汗或汗出不畅者,选用银花、葛根、薄荷等辛凉清解的药物;舌苔腻者加用藿香、佩兰、苍术等芳香化湿解表药。

咽喉红肿较重,化热较迅速者,减用辛温解表药物,从炒牛蒡子、射干、僵蚕、草河车、板蓝根、元参等利咽解毒药物中选用2~3种。若大便闭结或者舌苔黄厚者,可加用酒大黄3克~6克,以泻代清。

流感多系太阳、少阳、阳明三阳合病,卫气同病,大多伴有纳差、精神倦怠等不适,宜佐用柴胡、黄芩和解少阳枢机,以利透邪外出。

舌红、苔黄、口渴喜饮者,则以清里热为主,但宜选用辛寒、甘寒之品,如生石膏、金银花、连翘等。若热势鸱张,面红目赤,烦躁不安,体温超过39℃时,多加用青蒿30克,苦寒清热,芳香令热更易透达。

流感咳嗽应注意以宣肺解表为主,可适当佐用化痰止咳药物,多选用前胡、桔梗、杏仁、浙贝母等。

服中药应遵循银翘散的服法,根据病情的轻重,尤其是服药后的汗出及体温的变化,待见到正汗后可停用或减量服用,而无汗或汗出不畅者,4~6小时1服,或者根据病势变化随时修订处方,待正汗后再减、停服药的次数。

不同内伤者的流感证治

慢性肺系疾患者,起病早期即有痰热、痰湿征象者,在得汗之后,早期加用瓜蒌皮、天竺黄、金荞麦等清热化痰药物,防治疾病内传。

高血压、脑血管病患者,以头晕、头痛、结膜充血为主要表现者,慎用麻黄、羌活、桂枝等药物,以桑菊饮为主方调治,表证可选用苏叶、荆芥、豆豉等辛平解表。

糖尿病患者,早期即使无伤津及气阴两虚的表现,也要适当佐用生黄芪、天花粉、麦冬、生地、南沙参等益气生津之品,同时慎用、少用解表药物,防止过汗伤阴。

心血管患者,注意早期要加用太子参、当归、红花、瓜蒌皮等益气、活血、宽胸药物,慎用麻黄、桂枝等辛温解表药物,防止过汗耗伤心血。

儿童为稚阴稚阳之体,流感疫毒更易化热,其临床多以咽喉肿痛为突出症状,且易夹食、夹滞,临床多选用银翘散为基本方,再加强利咽解毒和化食导滞的作用。

经验方

以呼吸道症状为主要表现者

炙麻黄5克,杏仁10克,生石膏30克,生甘草5克,金银花15克,柴胡10克,黄芩10克,葛根20克,牛蒡子10克,薄荷6克,羌活10克,桔梗6克。

以消化道症状为突出表现者

葛根20克,黄芩10克,黄连8克,木香10克,炮姜6克,车前草20克,苏叶10克,藿香10克,佩兰12克,生甘草6克。

甲型H1N1流感经验方

根据近期北京地坛医院近10余例的中医证治观察,甲型H1N1流感病情较温和,病毒株毒力较弱,患者全身中毒症状也较季节性流感为轻。中医风热上扰证较常见,桑菊饮、麻杏石甘汤为主论治有一定疗效。

风热袭表

临床表现:发热或不发热,咳嗽,痰少,咽干,口渴,目赤,咽红,流涕,舌红苔薄黄,脉数。

治法:疏风清热

处方:桑菊饮加减。桑叶15克,菊花15,炒杏仁10克,浙贝母10克,银花15克,连翘10克,苏叶10克,桔梗15克,柴胡10克,黄芩10克,薄荷6克后下,生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毒犯肺卫

临床表现:发热盛,咽红咽痛,目赤睑红,口渴喜饮,咳嗽,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宣肺透邪

处方:麻杏石甘汤加减。炙麻黄5克,杏仁9克,生石膏30克(先下),桑叶15克,柴胡15克,黄芩10克,浙贝母10克,桔梗6克,金银花15克,青蒿15(后下),薄荷6克(后下),生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名老中医周平安教授治疗支扩的经验

周平安教授,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首席专家,我国著名呼吸病、热病、疑难病专家,专家,北京市中医管理局薪火传承名医工作站名医,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从医40余年,始终坚持工作在临床第一线,学验俱丰,疗效卓著,现将老师治疗支扩经验总结如下:

支气管扩张症多继发于肺部感染之后,由于支气管及其周围肺组织慢性炎症,损坏管壁而引起支气管扩张和变形的慢性化脓性疾病。临床主要见症为长期咳嗽,咳吐大量脓痰,或反复大量咯血。中医无支扩病名的记载,历代医家以临床表现相似的“咳嗽”“肺痈”及“咯血”等论述较多,为反复发作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反复咳嗽、咯痰,每因急性加重出现大量黄粘痰或黄绿色脓痰,或伴有咯血而就诊。本病的病机为由于局部慢性炎性病灶的存在,表现为平素痰湿内阻,影响肺失宣降,故咳嗽、咯痰。急性发作时,外来肺热与固有痰湿交结,形成痰热壅肺之象。其痰热有两方面因素:其一,每因外感六淫或内伤七情,入里化热,与体内原有痰饮相结,形成痰热内盛之象。这类病人,平素痰多,色白为主,每因外感或内伤,急性加重期时为黄痰或黄绿色,甚则咯血;其二,平素痰就黄白相间,这是由于痰湿内盛,郁而化热。出血多从三个方面考虑,1、痰热壅肺,热伤血络,迫血妄行2、外邪伤肺,3、久病气血虚弱,气不摄血。故急性期以清热化痰为主;由于久吐痰涎,日久耗伤肺气及津液,后期也会出现气虚津伤,故治疗时也要考虑益气和养阴。

1:痰热壅肺:这种证型常见于有支扩病史病人急性加重期。平素痰湿重,白痰量多。外感后外邪入里化热,痰湿与肺热相协。表现为痰量较前明显增多,痰黄或黄绿色,口干口渴,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腻,肺部听诊可闻及痰鸣音或湿罗音。这类患者周老师多从清肺化痰入手,常用药物如:金荞麦、野菊花、黄芩,合欢皮、连翘、蒲公英清热解毒化痰,同时加用浙贝、瓜蒌止咳化痰,若痰多,大口咯痰则痰湿内盛,宜鲜芦根,鲜茅根,生苡仁清热祛湿。

赵某某,女,60岁,北京人,2010年12月13日就诊.支扩病史四十余年,2002年曾大出血一次。其后反复发作,每年需住院1-2次。2007年开始服用中药后,发作程度减轻,每次发作服用消炎药及中药即可控制症状,不需住院。本次发病九天来,恶寒,周身不适,咳嗽,咯痰黄,量多呈脓样,咽干痒,口渴喜冷饮,低热,昨晚T:37.50C,纳可,二便正常。脉滑数。舌质暗红,苔白。诊断:支扩并感染。方如下:鲜芦根30克、生苡仁30克、黄芩15克、金银花15克、金荞麦15克、 蒲公英15克、野菊花10克、合欢皮60克、浙贝10克、 瓜蒌皮15克 、 桔梗6克 、 紫菀10克、天竺黄10克、生黄芪15克、赤芍15克、生甘草6克、  14付 水煎服。莫西沙星0.4克*3片*2合/0.4克,一次/天。药后症状明显缓解。无发热。痰量减少,易咯出,色黄白相兼,上方去赤芍,加入炙枇杷叶10克,继服。

分析:患者痰湿内阻,外感风寒后,由于正气不足,无力驱邪,表邪不解,故发病后九天仍有恶寒,周身不适;外邪入里化热,与素有痰湿相合,形成痰热内壅,故黄脓痰,量多,口渴喜冷饮食。故以清肺化痰祛痰湿为主,治疗用鲜芦根、生苡仁清热祛痰湿;金荞麦、野菊花、黄芩,合欢皮、金银花、蒲公英清热解毒化痰;浙贝、瓜蒌、紫菀止咳化痰; 桔梗、天竺黄;生黄芪、赤芍益气护表凉血。药后热退,去赤芍,加炙枇杷叶加强清肺止咳作用。

2热伤血络:这种证型常与其他证型相伴出现,多为肺热内盛,灼伤血络,病人咳嗽,咯痰量增多,色变黄,继尔出现痰中带血,甚则出现大口咯血,治疗这类病人时除使用清热化痰药外,主要是加用清热凉血止血之品,如:鲜茅根、生地榆、侧柏叶、仙鹤草,茜草炭、三七粉白及等。

如曾某某,女,56岁,北京人,支气管扩张,反复咯血30余年,CT:左下肺支气管扩张。再次咯血一周,量多,脉弦滑,舌红,苔黄,

鲜芦根30克、鲜茅根30克、 生苡仁30克、 柴胡10克、 黄芩10克、金荞麦20克、连翘10克、 漏芦10克、仙鹤草15克、茜草炭10克、 白及10克、浙贝9克、瓜蒌皮15克、三七粉冲3克、阿胶珠10克. 14付,水煎服。二诊:药后咯血止,口干 耳鸣,脉细数,舌暗红,苔白,生甘草10克、生地15克、玄参15 麦冬15石斛15 旱莲草10 女贞子15 仙鹤草10 天花粉15 天麻10 生石决30 珍珠母30克、赤小豆30克、升麻6克.

分析:患者外邪入里化热,灼伤肺络而咯血,故治以清肺凉血止血。方中鲜芦根、鲜茅根、生苡仁清热祛痰湿;柴胡、黄芩、金荞麦、连翘、漏芦清热解毒透邪外出; 仙鹤草、茜草炭、白及、三七粉冲、阿胶珠凉血止血,益气滋阴;浙贝、瓜蒌止咳化痰,药后血止,阴血不足,故改为滋阴凉血平肝熄风治疗。前后二诊,先解外邪,再清里热与前方一脉承袭。

3肺热咳嗽:这类病人,咳嗽较重,咯痰不爽,痰量不多,但痰色黄,这类病人肺热为主,肺热内盛导致肺气失宣,热灼津阴则咳嗽痰黄。治疗以清肺热,化痰止咳为主,常用药有:炙杷叶、黄芩、金荞麦、漏芦、连翘、野菊花、合欢皮。因恐其热伤血络而出血,故治疗时也注意使凉血止血药如:丹参、赤芍,有肺热伤阴,加重滋阴凉血之品如:玄参,生地、麦冬、石斛等

如李某,女,32岁,辽宁人。幼年开始反复肺炎感染,2008年8月在辽宁鞍山市中心医院CT诊为支扩。2008年11月28日就诊,近一月咳嗽,咯黄痰,量不多。输液十余天,痰量减少,近一周,痰量增多,色黄白,口干口渴,二便正常,舌红,苔白,脉细滑。中药:炙杷叶10克、生地榆15克、黄芩10克、金荞麦15克、浙贝10克、瓜蒌皮15克、漏芦10克、连翘10克、桔梗6克、野菊花10克、南沙参15克、天花粉10克、半夏9克、生甘草6克,药后症状减轻,仍有咳嗽,咯痰,色黄,舌红苔白,脉细滑,上方继用调理。

分析:患者肺热咳嗽,痰不多,无出血,治疗重在清肺热,稍佐化痰凉血。方中炙杷叶、黄芩、金荞麦、漏芦、连翘、野菊花清肺止咳。南沙参、天花粉滋阴清热,浙贝、瓜蒌皮、桔梗化痰止咳。

4气阴两伤:这种证型常见于支扩多年病人,由于病情发展,病人已不单纯是支扩,已发展至慢阻肺,肺心病。或是由于肺中其它疾病继发了支扩,最常见的如有肺结核病史,由于病灶钙化,纤维索条继发支扩。由于反复发作,伤津耗气,所以虽有痰热滞肺,但同时也伴有气虚津伤,对这类病人,急性加重期时以痰热壅盛为表现时,仍治以清肺化痰为主,肺热减轻后,要注意补气养阴

马某某,男,57岁,太原人

患者咳嗽,气喘,痰多二十余年,当地医院诊为慢支,支扩,76年患肺结核。2011年1月8日当地医院CT:1慢性纤维空洞肺结核。2慢支,慢性肺气肿伴肺部感染。2011年2月22日就诊。现症:气短,早晚咳嗽明显,平素白痰为主,感染后黄痰,纳可,二便正常。小便次数多,后背憋闷感,舌暗红,苔薄,脉细数。诊为慢阻肺,支扩。处方:生黄芪20克、党参15克、南沙参15克、芦根30克、茅根30克、桔梗6克、浙贝9克、瓜蒌皮15克、紫菀10克、冬花10克、天竺黄10克、黄芩10克、金荞麦15克、穿山龙15克、石韦15克、生甘草6克   28付水煎服。药后气短,咳嗽稍减,胸闷减,仍喘,早上咳白痰。上方减芦茅根、穿山龙,加灵芝、红景天、苏子、半夏、橘红肺气虚,治疗补肺益气,清肺化痰药后。

分析:患者慢支、支扩病史多年,以咳嗽,痰多,气短,胸背憋闷为主,正虚与邪实同在,故治以扶正祛邪为主。方中生黄芪、党参、 南沙参、生甘草益气滋阴扶正;芦根、茅根、 桔梗、 浙贝、瓜蒌皮、紫菀、冬花、天竺黄、穿山龙、石韦止咳化痰通络; 黄芩、金荞麦清肺祛热,方药对症,药后症减,二诊加强扶正及化痰之力灵芝、红景天益气补肺,苏子、半夏、橘红温肺化痰,继续调理。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周老师治疗支扩,急性期主要从痰热、出血、肺热三方面辨证用药,由于有慢性感染灶存在,肺中痰湿是病症基础,而外邪内热出现是每次急性加重的诱因,其表现会有咳嗽加重,咯痰增多或变黄,甚至出血的不同,故治疗以千金苇茎汤加减化裁。缓解期时则侧重补肺益气扶正。常用的方剂千金苇茎汤出自《备急千金要方》,系唐代医家孙思邈所创,是中医治疗肺痈的代表方剂。原方由苇茎、冬瓜仁、桃仁、薏苡仁等组成,将清肺化热痰、活血利水湿之品共存一炉,疗效独特,为历代医家所推崇。本方原为治疗热毒蕴肺,痰瘀互结之肺痈而设。与支扩病机相合,故临床医家多以此为基础组方。陈元犀曰:“此方以湿热为主。咳而微热烦满,胸中甲错者,是湿热之邪在肺也。肺既结,则阻其气血不行而为痈矣。方用苇茎解气分之热结,桃仁泄血分之热结,薏仁利湿,清结热之源。瓜瓣排瘀,开清结热之路。”周老师秉承"遵其义而不守其方,宗其法而不泥于药的原则,随证加减,形成自己独特的治疗风格,临床取得满意的效果。

周平安教授“感冒合剂”配方 中央电视台第四套节目“中华医药”日前介绍说,今年冬季很多人久治不愈的感冒既非风寒感冒,也非风热感冒,而是属于内热外寒的寒包火型感冒。在节目中,著名中医热病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首席专家、博士生导师周平安教授介绍说,他处方的“感冒合剂”具有非常惊人的疗效,大多数感冒发烧病人三服药就能治愈。通过几天来大家的不懈努力,现根据诸位热心博友、网友和专业人士的意见,懒人老赵最终拟定周平安教授“感冒合剂”配方完整版本如下:炙麻黄5克   杏仁10克   生石膏30克(先煎)甘草5克     柴胡10克   黄芩10克 薄荷 10克(后下) 银花15克  苏叶10克草河车 10克  羌活10克   板蓝根15克三剂   水煎服  每天一剂 一、感冒类型自测:1、风寒感冒。表现为恶寒重、无汗、头痛、身体酸痛、鼻塞、咳嗽、吐痰稀薄色白、舌苔薄白而润、脉浮紧。2、风热感冒。表现为身热较重、稍微怕冷、出汗较少、头胀、咳痰粘黄、流黄浊涕、舌苔薄黄且边尖红、脉浮数。3、寒包火型感冒。表现兼有以上风寒和风热的几种症状,如发烧、恶寒、无汗、头痛、咳嗽、关节酸痛、鼻涕由清变浊、痰由稀白变粘黄、咽喉肿痛等。二、本方源自以下经典名方:1、麻杏石甘汤。组成:麻黄6克、杏仁9克、生石膏24克、甘草6克。主治:外感风热,或风寒郁而化热,热壅于肺,而见咳嗽、气急、鼻煽、口渴、高热不退,舌红苔白或黄,脉滑数者。2、柴葛解肌汤。组成:柴胡6克,干葛9克,甘草3克,黄芩6克,羌活3克,白芷3克,芍药6克,桔梗3克。主治: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恶寒渐轻,身热增盛,无汗头痛,目疼鼻干,心烦不眠,咽干耳聋,眼眶痛,舌苔薄黄,脉浮微洪。3、荆防败毒散。组成:荆芥、防风、姜活、独活、柴胡、前胡、川芎、枳壳、茯苓、桔梗各15克,甘草5克。主治:流感、感冒等病证初起,出现恶寒、发热、无汗、剧烈头痛、肌肉关节酸痛,舌苔白腻,脉浮或浮数者。三、本方主要药物解说:麻黄:用于风寒表证。本品辛温升散之性较强,能开泄腠理、透发毛窍,以外散侵袭肌表的风寒邪气。在发散风寒药中,其发汗作用最强,为重要的发汗解表药。宜用于风寒外郁,腠理闭密无汗的外感风寒表实证。又因其兼有平喘的功效,对风寒表实而有喘逆咳嗽者,尤为适宜。虚喘、高血压及失眠患者慎用。柴胡:苦,微寒。归肝、胆经。疏散退热,舒肝,升阳。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疟疾,胸胁胀痛,月经不调,子宫脱垂,脱肛。黄芩:苦,寒。入心、肺、胆、大肠经。泻实火,除湿热,止血,安胎。治壮热烦渴,肺热咳嗽,湿热泻痢,黄疸,热淋,吐、衄、崩、漏,目赤肿痛,胎动不安,痈肿疔疮。草河车:苦、涩,微寒。清热解毒,消肿止血。用于热毒蕴结,痰火上炎的咽喉部肿瘤或鼻咽癌淋巴结转移,症见咽喉红肿疼痛,梗阻不适,痰浊粘腻,颈淋巴结肿大等。羌活:辛、苦,温。入膀胱、肾经。祛风解表,祛风湿,止痛。发散风寒,祛风止痛,用于感冒风寒,兼有头痛、身痛为主,退热功效很好,而且一般在热退后无再度发热现象。但用量过多,易致呕吐,故使用时必须掌握适当剂量。四、中药煎药方法:1、注意事项:禁用铜、铁、铝等容器,沙锅、瓦罐,陶瓷都可以,实在不行不锈钢锅也可以。加水量要适当,煎之前要浸泡一会。变质或煎糊的中药勿服,以免中毒。2、煎药程序:把药倒在药锅里,先用凉水浸泡至少半小时,在用火煎熬的时候,先用旺火煎,等药锅沸腾了以后,再用小火再煎10到20分钟。一般分两次煎,头煎和二煎,在二煎的时候,还要加冷水,但是加的水量要少于头煎,加水量一般高于药的三到五厘米,煎熬时间同头煎一样。

周平安教授治疗流感的经验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简称流感病毒)引起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属于中医疫病中的“时行感冒”范畴,其特点为突然爆发,常可迅速蔓延,起病急骤,病情较重,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由于病程演变迅速,所以临床辨治需要认证准确,用药精当,因病情变化而一日一变、甚至一日数变地动态、灵活地调整理法方药。周平安教授经过多年临床实践,对流感的病因病机形成了深刻的认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认真总结,加以继承。

1、病因与病机

流感属人畜共患的动物疫源性疾病。流感病毒宿主广泛,由基因重组所致的不断变异,使得流感病毒的传播突破了种属界限,增强了人群的易感性。

1.1、流感病毒乃疫疠之气

吴又可在《瘟疫论》中指出:“瘟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并不是“非其时有其气”,乃“感天地之异气……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周平安教授认为流感病毒有别于“六淫”之邪,其性质与致病特点,与吴又可所论“戾气”、“疫气”、“杂气”、“疠气”相符。

1.2、流感病毒的病原学特点是决定疾病特征的主要因素

流感的流行有一定的时间规律,流行的间隔在10~20年不等,流感呈大流行时,不同国家、地区可在同一时段发病,临床症状基本类似。病原即变异了的流感病毒的特性,决定了每次流感的特征和预后。如人感染高致病禽流感H5N1病毒感染相继在全球数十个国家发病,气候炎热的越南、泰国,与气候寒冷的加拿大,潮湿的爱尔兰、英国,以及太平洋两岸的美国、中国均有散发病例,患者的年龄、临床表现以及死亡率均基本相近;目前流行的甲型H1N1病毒感染,在墨西哥、美国、加拿大、西班牙以及我国的香港、台湾、大陆陆续发生,均以青年患者居多,大多病情轻浅,发热2~4天,传染性较强,病死率稍高。周平安教授认为,发病特征的高度一致性,是气候异常和地域特异性无法解释的,仅从寒、热、燥、湿等气候因素来推寻流感的病因病机显然有明显的局限性。

流感的危害主要在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尤其是肺炎,常可致死。而影响死亡率的主要因素首先是病毒因素:不同型/亚型病毒感染死亡率不同(如以H3N2亚型病毒所致流感的死亡率明显较高);抗原性变异程度与流行幅度和死亡率呈正相关;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能力也与死亡率直接相关。

1.3、病机

我国北方地区的流感多发生于气候寒冷干燥的冬季,通常呈急性起病 ,表现为恶寒、高热、头痛、全身酸痛、乏力等中毒症状 ,常伴咽痛、流涕、流泪、咳嗽等呼吸道症状。少数病例有食欲减退 ,腹痛、腹胀、呕吐和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审证求因,周平安教授认为流感初起为疫毒袭于肺卫,风寒外束,卫阳被遏,毛窍闭塞,肺气闭郁,故表现为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周身酸痛、喷嚏、流涕、咳嗽等,疫毒很快入里化热,致卫气同病,肺热壅盛,致咽喉肿痛、口渴欲饮、咯黄痰等,若毒邪逆传心包,可见神昏谵语等神经系统症状。因此,冬季流感发病的主要特点是外寒内热,表里同病;夏季发生的流感,恶寒、肌肉酸痛、头痛等症状则较少见,内热较重,常夹湿邪,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多见,疫毒侵犯胃肠表现突出。

对于无慢性基础疾病的正常人群,流感多呈典型的临床经过,病程短暂,预后良好,但对于患有慢性疾病、存在内伤基础的人群,并发症的发生率高,超额死亡率明显增加。流感流行病学调查显示20世纪4次流感的大流行,除了1918~1919年大流行死亡人群主要是青壮年之外,其余的均表现为两头高(大于65岁和0~4岁);1957年~1960年甲型H2N2流感大流行发现,宿主体质对并发症的发生和疾病转归有重要的意义,慢性呼吸系疾病(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扩张和哮喘) 、慢性心脏病和糖尿病患者、孕妇和营养不良或有先天性疾病的婴幼儿易于并发肺炎 ,死亡率也高。今年甲型H1N1流感虽然以青年人为主,但死亡人群也多为有慢性基础疾病的老年人。

周平安教授多次强调,中医药不但重视不同流感病毒本身的致病特征,更重视疫疠之气作用之下不同体质、宿疾的“人”。不同的内伤基础对流感的中医证候特点产生着重要影响,如喘证、哮证、肺胀、痰饮等慢性呼吸系疾病者的流感容易继发细菌性肺炎,咳喘迅速加重,痰色转黄,痰量增多;心悸、怔忡、胸痹、心痹等心血管病患者病后乏力、衰弱症状突出,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及心功能不全等发生率明显升高;中风、眩晕等脑血管病变者,患流感后易出现头晕目胀等肝阳亢盛的表现,血压容易波动,脑血管病复发率升高;消渴患者气阴两伤以及津液亏虚更为突出,等等。

2、辨证要点:

流行性感冒的核心病机是疫毒犯肺,表里同病,中医辨证时需注意以下要点。

2.1、辨表里:流感表证最常见的是恶风、恶寒,头痛,肌肉酸痛,以及是否汗出。无汗或汗出不畅是判断邪在卫表的关键,其中恶寒重、肌肉酸痛多提示寒邪外束,营卫闭郁;而初起恶风寒较轻或无,迅速表现为恶热、咽喉肿痛,则多提示表证以风热邪气为主。流感疫毒虽然入里化热较快,但大多在发病初期伴有不同程度的表证。

2.2、辨咽喉:流感疫毒自口鼻而入,咽喉为肺胃之门户,因此咽喉征象有助于判断疫毒的寒热性质,咽喉初起即红肿热痛者说明热势壅盛,以里热为主,而发病2日咽喉仍然红肿不明显者,说明疫毒仍以表寒郁闭为主,或者患者体质呈阳气亏虚。

2.3、      辨舌象:时病看舌,观察舌质可判断患者的体质,舌质红者内热较重,

舌质淡胖者多为气阳亏虚;流感起病急骤,舌苔变化较快,通过舌苔的黄白、燥润和厚腻可判断病邪的寒热性质、是否存在津伤,以及是否夹湿、夹滞等。

2.4、      辨宿疾:对患者慢性基础疾病的调查有助于判断患者内伤基础和正气

亏虚的情况,有助于早期了解患者可能的证候学演变和疾病转归。

3、证治心法:

3.1、表里双解为基本治法

流感主要表现为表里同病,肺胃同病。对于卫气同病的流感,主要应采取“得汗”的方法,在卫分开泄腠理,在气分开转气机,以表里双解即以宣肺透邪、清热解毒为基本治法。

“治外感如将”,周平安教授认为流感起病后大多表现为正盛邪实,可根据邪毒在表里的性质和比重,以“清”、“透”、“泻”三法,表里双解,因势利导,尽早驱邪外出,用药贵在迅猛,选药要精,剂量要重。而邪气能否外达、高热能否速退的关键,在于表里双解药物的合理配伍,在于药后能否得正汗而解。

近贤金寿山曾谈到“温病热变最速,在解表的同时,必与清热同用,温病卫分论治确有辛凉解表一法,论药则无辛凉解表之品。解表药多偏辛,叶天士也曾说辛盛即是汗药,所谓辛凉解表实为辛温加凉药而成,辛以解表,凉以清热,合之则为辛凉,亦可称之为解表清热”。对于辛药的属性,周平安教授也有同感,如他认为薄荷虽称之为辛凉解表药,但薄荷发汗透邪作用较麻黄更甚。

3.2、正确应用汗法

中医药治疗流感应正确应用汗法,即《内经》讲“体若燔炭,汗出而散”。中医药治疗流感取效的标志是“正汗出”,“正汗”的标志是微微汗出,遍身皆见,持续不断,随汗出而热减脉缓,“正汗”是里热清,表卫和的标志,预示着流感高热等中毒症状将逐渐消失,疾病的病程将大为缩短。而药后无汗或汗出不畅则为邪尚未祛,药后大汗出、神疲乏力、脉不静反呈疾数象者,则称之为“邪汗”,提示病情仍将反复,或将出现其他变证。

西药非甾体类解热药发汗峻猛,汗出较多,退热较速,但易伤正,热势容易起伏,而中药取汗法的特点是见“正汗”,取汗较慢、较缓,小汗出,一般在24小时内达到退热的目的,但退热之后很少反复,这种汗出退热方法患者感到舒适,较少耗伤人体的正气。

中医治疗流感“得汗”是目的,而非专指以解表药物发汗的方法,正如张锡纯所言“发汗原无定法,当视其阴阳所虚之处而调补之,或因其病机而力导之,皆能出汗,非必发汗之药始能汗也”。如气分之热,只有开转其气机,才能达到郁闭通、阴阳自和而汗出的目的。

3.3、流感治疗的2大误区

恶寒与发热是外感热病尤其是流感难于分割的症状,有时恶寒愈甚而体温愈见其高,而体温愈高愈须得汗退热。流感用药的一个误区是因恶寒、无汗、肌肉酸痛等表证较重,急予麻黄、桂枝、青龙等辛温方药为主强发其汗,这类温性药物对于已出现咽痛等内热征象、体温正在上升患者,会助长火热,导致药后体温攀升,面红目赤,而汗反不能外达,或汗出而病不愈;另一个误区则因高热、口渴欲饮、咽喉红肿热痛、舌红苔黄等内热较重,太早太重使用苦寒清热药物,导致凉遏冰伏,热毒内陷,反从内传。

4、用药心得

周平安教授认为流感治疗欲达到“正汗出”的效果,辨证需要正确判断邪毒在表里的比重、性质,论治则应注重辛味解表药物与甘寒清热药物之间的合理配伍。只要无汗,就应坚持辛药以解表与凉药以清热合用的原则,两者孰轻孰重,孰主孰次,应依据临床情况而定。用药经验如下:

4.1、冬春季流感,高热、无汗、恶寒重、肌肉酸痛、头痛等表寒证为主者,从炙麻黄、荆芥、防风、苏叶、羌活等辛温解表药物中选用2~3味;恶寒轻,发热重,但无汗或汗出不畅者,选用银花、葛根、薄荷等辛凉清解的药物;舌苔腻者加用藿香、佩兰、苍术等芳香化湿解表药。

4.2、咽喉红肿较重,化热较迅速者,减用辛温解表药物,从炒牛蒡子、射干、僵蚕、草河车、板蓝根、元参等利咽解毒药物中选用2~3种。若大便闭结或者舌苔黄厚者,可加用酒大黄3~6克,以泻代清。

4.3、流感多系太阳、少阳、阳明三阳合病,卫气同病,大多伴有纳差、精神倦怠等不适,宜佐用柴胡、黄芩和解少阳枢机,以利透邪外出。

4.4、舌红、苔黄、口渴喜饮者,则以清里热为主,但宜选用辛寒、甘寒之品,如生石膏、金银花、连翘等。若热势鸱张,面红目赤,烦躁不安,体温超过39度时,多加用青蒿30克,苦寒清热,芳香令热更易透达。

4.5、流感咳嗽应注意以宣肺解表为主,可适当佐用化痰止咳药物,多选用前胡、桔梗、杏仁、浙贝母等。

4.6、中药服药应遵循银翘散的服法,根据病情的轻重,尤其是服药后的汗出及体温的变化,待见到正汗后可停用或减量服用,而无汗或汗出不畅者,4~6小时一服,或者根据病势变化随时修订处方,待正汗后再减、停服药的次数。

4.7、      内伤基础等人群的流感证治举隅

4.7.1、慢性肺系疾患者,起病早期即有痰热、痰湿征象者,在得汗之后,早期加用瓜蒌皮、天竺黄、金荞麦等清热化痰药物,防治疾病内传。

4.7.2、高血压、脑血管病患者,以头晕、头痛、结膜充血为主要表现者,慎用麻黄、羌活、桂枝等药物,以桑菊饮为主方调治,表证可选用苏叶、荆芥、豆豉等辛平解表。

4.7.3、糖尿病患者,早期即使无伤津及气阴两虚的表现,也要适当佐用生黄芪、天花粉、麦冬、生地、南沙参等益气生津之品,同时慎用、少用解表药物,防止过汗伤阴。

4.7.4、心血管患者,注意早期要加用太子参、当归、红花、瓜蒌皮等益气、活血、宽胸药物,慎用麻黄、桂枝等辛温解表药物,防止过汗耗伤心血。

4.7.5、儿童为稚阴稚阳之体,流感疫毒更易化热,其临床多以咽喉肿痛为突出症状,且易夹食、夹滞,临床多选用银翘散为基本方,再加强利咽解毒和化食导滞的作用。

5、经验方:

5.1、以呼吸道症状为主要表现者:

炙麻黄5克  杏仁10克   生石膏30克    生甘草5克

金银花15克  柴胡10克   黄芩10克     葛根20克

牛蒡子10克  薄荷6克   羌活10克      桔梗6克

5.2、以消化道症状为突出表现者

葛根20克  黄芩10克   黄连8克    木香10克

炮姜6克   车前草20克 苏叶10克   藿香10克

佩兰12克  生甘草6克

5.3、甲型H1N1流感经验方

根据前期北京地坛医院近100余例的中医证治观察,新甲型H1N1流感病毒疫情表现较温和,病毒株毒力较弱,患者全身中毒症状也较季节性流感为轻。中医风热上扰证候常见,桑菊饮、麻杏石甘汤为主论治有一定疗效。

一型:风热袭表

临床表现:发热或不发热,咳嗽,痰少,咽干,口渴,目赤,咽红,流涕,舌红苔薄黄,脉数。

治法:疏风清热

处方:桑菊饮加减

桑叶15克    菊花15    炒杏仁10克    浙贝母10克

银花15克    连翘10克  苏叶10克      桔梗15克

柴胡10克    黄芩10克   薄荷6克后下  生甘草6克

水煎服,日一剂。

成药推荐增加桑菊感冒片作为主要中成药治疗。

二型:毒邪袭肺

临床表现:发热盛,咽红咽痛,目赤睑红,口渴喜饮,咳嗽,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宣肺透邪

处方:麻杏石甘汤加减

炙麻黄5克   杏仁9克      生石膏30克先下  桑叶15克

柴胡15克    黄芩10克     浙贝母10克      桔梗6克

金银花15克  青蒿15后下    薄荷6克(后下) 生甘草6克

水煎服,日一剂。

名老中医周平安教授治疗支扩的经验

周平安教授,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首席专家,我国著名呼吸病、热病、疑难病专家,专家,北京市中医管理局薪火传承名医工作站名医,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从医40余年,始终坚持工作在临床第一线,学验俱丰,疗效卓著,现将老师治疗支扩经验总结如下:

支气管扩张症多继发于肺部感染之后,由于支气管及其周围肺组织慢性炎症,损坏管壁而引起支气管扩张和变形的慢性化脓性疾病。临床主要见症为长期咳嗽,咳吐大量脓痰,或反复大量咯血。中医无支扩病名的记载,历代医家以临床表现相似的“咳嗽”“肺痈”及“咯血”等论述较多,为反复发作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反复咳嗽、咯痰,每因急性加重出现大量黄粘痰或黄绿色脓痰,或伴有咯血而就诊。本病的病机为由于局部慢性炎性病灶的存在,表现为平素痰湿内阻,影响肺失宣降,故咳嗽、咯痰。急性发作时,外来肺热与固有痰湿交结,形成痰热壅肺之象。其痰热有两方面因素:其一,每因外感六淫或内伤七情,入里化热,与体内原有痰饮相结,形成痰热内盛之象。这类病人,平素痰多,色白为主,每因外感或内伤,急性加重期时为黄痰或黄绿色,甚则咯血;其二,平素痰就黄白相间,这是由于痰湿内盛,郁而化热。出血多从三个方面考虑,1、痰热壅肺,热伤血络,迫血妄行2、外邪伤肺,3、久病气血虚弱,气不摄血。故急性期以清热化痰为主;由于久吐痰涎,日久耗伤肺气及津液,后期也会出现气虚津伤,故治疗时也要考虑益气和养阴。

1:痰热壅肺:这种证型常见于有支扩病史病人急性加重期。平素痰湿重,白痰量多。外感后外邪入里化热,痰湿与肺热相协。表现为痰量较前明显增多,痰黄或黄绿色,口干口渴,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腻,肺部听诊可闻及痰鸣音或湿罗音。这类患者周老师多从清肺化痰入手,常用药物如:金荞麦、野菊花、黄芩,合欢皮、连翘、蒲公英清热解毒化痰,同时加用浙贝、瓜蒌止咳化痰,若痰多,大口咯痰则痰湿内盛,宜鲜芦根,鲜茅根,生苡仁清热祛湿。

赵某某,女,60岁,北京人,2010年12月13日就诊.支扩病史四十余年,2002年曾大出血一次。其后反复发作,每年需住院1-2次。2007年开始服用中药后,发作程度减轻,每次发作服用消炎药及中药即可控制症状,不需住院。本次发病九天来,恶寒,周身不适,咳嗽,咯痰黄,量多呈脓样,咽干痒,口渴喜冷饮,低热,昨晚T:37.50C,纳可,二便正常。脉滑数。舌质暗红,苔白。诊断:支扩并感染。方如下:鲜芦根30克、生苡仁30克、黄芩15克、金银花15克、金荞麦15克、 蒲公英15克、野菊花10克、合欢皮60克、浙贝10克、 瓜蒌皮15克 、 桔梗6克 、 紫菀10克、天竺黄10克、生黄芪15克、赤芍15克、生甘草6克、  14付 水煎服。莫西沙星0.4克*3片*2合/0.4克,一次/天。药后症状明显缓解。无发热。痰量减少,易咯出,色黄白相兼,上方去赤芍,加入炙枇杷叶10克,继服。

分析:患者痰湿内阻,外感风寒后,由于正气不足,无力驱邪,表邪不解,故发病后九天仍有恶寒,周身不适;外邪入里化热,与素有痰湿相合,形成痰热内壅,故黄脓痰,量多,口渴喜冷饮食。故以清肺化痰祛痰湿为主,治疗用鲜芦根、生苡仁清热祛痰湿;金荞麦、野菊花、黄芩,合欢皮、金银花、蒲公英清热解毒化痰;浙贝、瓜蒌、紫菀止咳化痰; 桔梗、天竺黄;生黄芪、赤芍益气护表凉血。药后热退,去赤芍,加炙枇杷叶加强清肺止咳作用。

2热伤血络:这种证型常与其他证型相伴出现,多为肺热内盛,灼伤血络,病人咳嗽,咯痰量增多,色变黄,继尔出现痰中带血,甚则出现大口咯血,治疗这类病人时除使用清热化痰药外,主要是加用清热凉血止血之品,如:鲜茅根、生地榆、侧柏叶、仙鹤草,茜草炭、三七粉白及等。

如曾某某,女,56岁,北京人,支气管扩张,反复咯血30余年,CT:左下肺支气管扩张。再次咯血一周,量多,脉弦滑,舌红,苔黄,

鲜芦根30克、鲜茅根30克、 生苡仁30克、 柴胡10克、 黄芩10克、金荞麦20克、连翘10克、 漏芦10克、 仙鹤草15克、茜草炭10克、 白及10克、浙贝9克、瓜蒌皮15克、三七粉冲3克、阿胶珠10克. 14付,水煎服。二诊:药后咯血止,口干 耳鸣,脉细数,舌暗红,苔白,生甘草10克、生地15克、玄参15 麦冬15 石斛15 旱莲草10 女贞子15 仙鹤草10 天花粉15 天麻10 生石决30 珍珠母30克、赤小豆30克、升麻6克.

分析:患者外邪入里化热,灼伤肺络而咯血,故治以清肺凉血止血。方中鲜芦根、鲜茅根、生苡仁清热祛痰湿;柴胡、黄芩、金荞麦、连翘、漏芦清热解毒透邪外出; 仙鹤草、茜草炭、白及、三七粉冲、阿胶珠凉血止血,益气滋阴;浙贝、瓜蒌止咳化痰,药后血止,阴血不足,故改为滋阴凉血平肝熄风治疗。前后二诊,先解外邪,再清里热与前方一脉承袭。

3肺热咳嗽:这类病人,咳嗽较重,咯痰不爽,痰量不多,但痰色黄,这类病人肺热为主,肺热内盛导致肺气失宣,热灼津阴则咳嗽痰黄。治疗以清肺热,化痰止咳为主,常用药有:炙杷叶、黄芩、金荞麦、漏芦、连翘、野菊花、合欢皮。因恐其热伤血络而出血,故治疗时也注意使凉血止血药如:丹参、赤芍,有肺热伤阴,加重滋阴凉血之品如:玄参,生地、麦冬、石斛等

如李某,女,32岁,辽宁人。幼年开始反复肺炎感染,2008年8月在辽宁鞍山市中心医院CT诊为支扩。2008年11月28日就诊,近一月咳嗽,咯黄痰,量不多。输液十余天,痰量减少,近一周,痰量增多,色黄白,口干口渴,二便正常,舌红,苔白,脉细滑。中药:炙杷叶10克、生地榆15克、黄芩10克、金荞麦15克、浙贝10克、瓜蒌皮15克、漏芦10克、连翘10克、桔梗6克、野菊花10克、南沙参15克、天花粉10克、半夏9克、生甘草6克,药后症状减轻,仍有咳嗽,咯痰,色黄,舌红苔白,脉细滑,上方继用调理。

分析:患者肺热咳嗽,痰不多,无出血,治疗重在清肺热,稍佐化痰凉血。方中炙杷叶、黄芩、金荞麦、漏芦、连翘、野菊花清肺止咳。南沙参、天花粉滋阴清热,浙贝、瓜蒌皮、桔梗化痰止咳。

4气阴两伤:这种证型常见于支扩多年病人,由于病情发展,病人已不单纯是支扩,已发展至慢阻肺,肺心病。或是由于肺中其它疾病继发了支扩,最常见的如有肺结核病史,由于病灶钙化,纤维索条继发支扩。由于反复发作,伤津耗气,所以虽有痰热滞肺,但同时也伴有气虚津伤,对这类病人,急性加重期时以痰热壅盛为表现时,仍治以清肺化痰为主,肺热减轻后,要注意补气养阴

马某某,男,57岁,太原人

患者咳嗽,气喘,痰多二十余年,当地医院诊为慢支,支扩,76年患肺结核。2011年1月8日当地医院CT:1慢性纤维空洞肺结核。2慢支,慢性肺气肿伴肺部感染。2011年2月22日就诊。现症:气短,早晚咳嗽明显,平素白痰为主,感染后黄痰,纳可,二便正常。小便次数多,后背憋闷感,舌暗红,苔薄,脉细数。诊为慢阻肺,支扩。处方:生黄芪20克、党参15克、南沙参15克、芦根30克、茅根30克、桔梗6克、浙贝9克、瓜蒌皮15克、紫菀10克、冬花10克、天竺黄10克、黄芩10克、金荞麦15克、穿山龙15克、石韦15克、生甘草6克   28付水煎服。药后气短,咳嗽稍减,胸闷减,仍喘,早上咳白痰。上方减芦茅根、穿山龙,加灵芝、红景天、苏子、半夏、橘红肺气虚,治疗补肺益气,清肺化痰药后。

分析:患者慢支、支扩病史多年,以咳嗽,痰多,气短,胸背憋闷为主,正虚与邪实同在,故治以扶正祛邪为主。方中生黄芪、党参、 南沙参、生甘草益气滋阴扶正;芦根、茅根、 桔梗、 浙贝、瓜蒌皮、紫菀、冬花、天竺黄、穿山龙、石韦止咳化痰通络; 黄芩、金荞麦清肺祛热,方药对症,药后症减,二诊加强扶正及化痰之力灵芝、红景天益气补肺,苏子、半夏、橘红温肺化痰,继续调理。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周老师治疗支扩,急性期主要从痰热、出血、肺热三方面辨证用药,由于有慢性感染灶存在,肺中痰湿是病症基础,而外邪内热出现是每次急性加重的诱因,其表现会有咳嗽加重,咯痰增多或变黄,甚至出血的不同,故治疗以千金苇茎汤加减化裁。缓解期时则侧重补肺益气扶正。常用的方剂千金苇茎汤出自《备急千金要方》,系唐代医家孙思邈所创,是中医治疗肺痈的代表方剂。原方由苇茎、冬瓜仁、桃仁、薏苡仁等组成,将清肺化热痰、活血利水湿之品共存一炉,疗效独特,为历代医家所推崇。本方原为治疗热毒蕴肺,痰瘀互结之肺痈而设。与支扩病机相合,故临床医家多以此为基础组方。陈元犀曰:“此方以湿热为主。咳而微热烦满,胸中甲错者,是湿热之邪在肺也。肺既结,则阻其气血不行而为痈矣。方用苇茎解气分之热结,桃仁泄血分之热结,薏仁利湿,清结热之源。瓜瓣排瘀,开清结热之路。”周老师秉承"遵其义而不守其方,宗其法而不泥于药"的原则,随证加减,形成自己独特的治疗风格,临床取得满意的效果。

周平安教授治疗顽咳用药经验举隅

  周平安教授素倡医药并重,以用药精当见长。余随师出诊多日,颇有所得。现将其治疗顽固性咳

嗽用药经验总结如下。

1 、麻黄配杏仁:开肺气、解郁闭。《内经》固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然肺为气之主,诸气上逆干肺则呛而咳,故咳嗽不止于肺,亦不离乎肺。顽咳久嗽所以迁延难愈,不论寒热无非邪伏于肺,肺失宣降、肺气郁闭所致。治疗时开肺气、解郁闭自可驱邪外出,宣降复常。麻黄轻清上浮,专疏肺郁,宣泄气机。《本草正义》云其“虽曰解表,实为开肺;虽曰散寒,实为泄邪。风寒得之固外散,即温热亦无不赖以宣通”。杏仁入肺、大肠经,有祛痰止咳平喘之功。

《医学启源》谓可除肺中燥,且凡仁皆降,气降则痰消嗽止。麻杏相配一宣一降,顺乎肺之本性,使肺气开,郁闭解,而杏仁之润又可制麻黄之燥。故周教授治顽咳久嗽恒以此为基本药对。对郁久化热者多加生石膏配之以清解肺热,对素有寒饮者则加细辛、干姜以温肺化饮。

2  紫菀配款冬:润肺化痰止咳。凡久咳不止,无论寒热均相须而用两药。紫菀温而不热,润而不燥,寒热皆宜,无所避忌。款冬功用与紫菀绝似且味苦主降,气香主散,一物而两用兼备,专治咳逆上气。如顽咳久嗽尤不可缺。昔《千金》、《外台》治咳逆久嗽,并用紫菀、款冬者十方而九,周教授临床用之,亦颇见效。

3  射干配蝉衣:化痰利咽,解痉止咳。久咳不愈者,相当部分因自觉咽痒不适而引起刺激性咳嗽。周教授认为在整体辨证的基础上,治疗此类咳嗽还需注意局部因素,以化痰利咽、解痉止咳为要。射干、蝉衣皆有利咽之功,射干长于化痰散结气,又能降火,为治喉痹咽痛之要药。蝉衣长于解痉,既可疏风泄热宣肺主外风,又可平肝解痉主内风,实为肺肝内外同治之良药。

4  当归配白芍:养血柔肝,缓痉止咳。治疗咳嗽一般都从气分考虑,周教授受叶天士久病入络学说启发,参照高士 《医学真传》中顿呛方组成,对久咳阵咳夜间为甚不能成寐者皆用此药对。并援引高氏之说解释:“周身八万四千毛窍,太阳膀胱之气应之,以合于肺;毛窍之内,即有络脉之血,胞中血海之血应之,以合于肝。若毛窍受寒,致胞血凝滞,其血不能澹渗于皮毛络脉之间,气不煦而血不濡,则患顿呛。”

5  病案举例:李某,女,61 岁。1 月前感寒后开始咳嗽,至今不愈。现干咳少痰,尤以夜间咳甚,咽痒有堵闷感,后背有时发凉,食纳可,二便调,舌暗苔白滑,脉细滑数。证属宿有伏饮,血虚肺燥。治以润肺止咳,温肺化饮,寒温并用:炙麻黄6 g、杏仁10 g、炙杷叶10 g、细辛3 g、紫菀10 g、冬花10 g、当归15 g、白芍15 g、旋复花10 g、玉蝴蝶15 g、甘草5 g。4 剂后咳嗽即止特来致谢。按:旋复花一味,乃金沸草散主药。陈修园《医学从众录》云:“(咳嗽) 轻则六安煎,重则金沸草散。”

周教授临床治顽咳久嗽亦喜用此药。谚曰:“诸花皆升,旋复独降”,其肃肺降胃、豁痰蠲饮之力颇宏。其味辛,辛者能散能横行,故能宣散肺气达于皮毛,一降一宣,肺之治节有权;其味咸,咸能入肾,故能纳气下行以归根,俾胃中之痰涎或水饮息息下行而从浊道出,不复上逆犯肺,肺自清虚。是一药三功,三脏戴泽,三焦通利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