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大师刘渡舟老先生关于火郁证治很受启发...

经方大师刘渡舟老先生关于火郁证治很受启发,其实现代人大多有郁火,这可以和赵绍琴老先生的方法互相结合学习。[作揖][作揖][作揖]
病理: 火邪蕴郁于胸膈之上,或下至胃之上脘。火郁则气结,气火交郁发而为病。
二‧ 症状: 火郁在于心胸,可见心烦胸窒,或者'心中结痛'。火郁之心烦,非同一般。古人称之谓'懊秾'。指烦郁特甚,坐卧不宁,使人难以忍耐,口不能述其状,手不能指其苦,乃是无可奈何的一种火郁症状。
三、 治法: 解郁清火
四、 方药: 栀子豉汤 栀子十四个,擘,香鼓四合,绵裹。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升,得吐者止后服。
五、 方义: 栀子气味苦寒,因其体轻走上,屈曲下行,清火宣热,善开火郁而治懊秾心烦; 豆豉味苦气轻,擅宣热透表以解邪热之郁。两药相须相使,清中有宣,宣中有降,能使郁解烦清,气机通畅,则懊侬心烦,'身热不去'等证自然迎刃而解。
六、 煎服法: 本方应先煎栀子后内豆豉。先煎栀子取味苦而清上,后内豆豉取其气轻而扬,以尽轻灵透剔,解郁开结的作用。 方后注:'得吐者止后服',是药后火郁得宣,正气拒邪外出的反映。
七、 加成法: 此证兼见'少气'的,为火邪伤气,则加甘草补之; 兼见呕吐的,为火邪动饮,则加生姜散之; 如果兼见腹胀满的,但二便尚调,此为火邪下传至胃,胃气不和所致,不用大黄之泻,亦不用豆豉之宣,只用栀子清热除烦,另加姜炙厚朴‧ 枳实利气消满则愈。如果大病初愈,正气未复,劳作过早,动阳生热,使在经未了之邪热得逞而疾病复发。证见发热,心烦、 眠食欠佳,此即'劳复'之证。治以栀豉汤原方加枳实三枚,炙,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内枳实,栀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温分再服,覆令微似汗。
如果因于饮食不节,内有宿食而腹满胀痛,脉滑苔黄者,可加大黄导滞下积以去食结; 如果伤寒发热不退,邪气在表,误用下法清热,而身热不去,心微烦,而大便下利,可用栀子,干姜清上温下,寒热并用而不悖。 余在临床治儿科感冒发热烦啼,咳嗽不已,舌红脉数,用桑菊饮加生山栀3克,淡豆豉3克; 湿温病周身疼痛,发热胸满心烦,舌苔白厚而腻,治用三仁汤加生山栀6克,淡豆豉6克; 少阳病,胸满而烦,口苦不欲饮食,于小柴胡汤中加生山栀6克,淡豆鼓6克,这对清热解郁除烦,以治胸膈凝滞之火邪,不可不知。
【以上文章是来自刘渡舟老先生的相关书籍,仅供分享学习交流,若是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