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母请王太医号脉,为何不用枕头而用一套书?听一听她自己怎么说

《红楼梦》第四十二回,刘姥姥在贾府里呆了三四天后,向贾母辞行时,才知道因为陪着她身体不舒服。

贾母欠安,众人都过来请安,出去传请大夫。一时婆子回大夫来了,老妈妈请贾母进幔子去坐。贾母道:“我也老了,那里养不出那阿物儿来,还怕他不成!不要放幔子,就这样瞧罢。”众婆子听了,便拿过一张小桌来,放下一套书,便命人请。

在这个细节里,《红楼梦》脂砚斋点评本与通行本是不一样的。

《红楼梦》是这样写的:“众婆子听了,便拿过一张小桌来,放下小枕头,便命人请。

贾母请王太医来号脉,不遮不挡,是因为年龄大了,所以并不像年轻小姐一样不能露面。那么王太医在给她号脉时,贾母将手究竟是放在小枕头上还是一套书上。

看看其她人号脉时就一清二楚了。

《红楼梦》第十回,秦可卿生病之后,宁国府请了三四个太医轮流号脉用药。秦可卿每天都需要换四五遍衣服。由此可知,她在诊病号脉时是严格按照规矩来做的。

太医们治不好她的病,在这种情况下,贾珍出面请了神医张友士。

张友士来给秦可卿号脉时,她是这样做的。

“于是家下媳妇们捧过大迎枕来,一面给秦氏拉着袖口,露出脉来。先生方伸手按在右手脉上,调息了至数,宁神细诊了有半刻的工夫,方换过左手,亦复如是。”

从这个细节中可知,秦可卿在号脉时使用的是大迎枕。

秦可卿的辈分、地位远远不如贾母。她在号脉时用的是大迎枕,贾母在号脉时用的是小枕头,这明显是不对的。所以《红楼梦》通行本所记,贾母将手放在小枕头上,是不准确的。

那么贾母号脉时用何不用枕头而是要用一套书呢?

因为书的意义非凡。

王太医是来自于宫里的,原文对他的身份是这样表述的:

“王太医便不敢抬头,忙上来请了安。贾母见他穿着六品服色,便知御医了,也便含笑问:“供奉好?”因问贾珍:“这位供奉贵姓?”贾珍等忙回:“姓王。”贾母道:“当日太医院正堂王君效,好脉息。”王太医忙躬身低头,含笑回说:“那是晚生家叔祖。”贾母听了,笑道:“原来这样,也是世交了。”

王太医是行走在宫里和世族大家、豪门贵族的太医,贾母准备了一套书,其实就是给他这种人看的。

贾元春入宫之后没有做普通的宫女,也没有马上受宠成为贵妃,而是做了女史。

女史就是替皇后掌管文书的人,这种人必须识字断字,有文化涵养和修养。事实上,贾元春省亲时组织大家吟诗作对,并在回宫后向皇帝汇报,都暗示了这一点。

贾母对贾元春的成长之路是非常清晰的,对她的优势也是非常认可的,对于她的成功更是极端的认同。

贾府的发迹原是靠军功立家,虽然以诗书传世,但终究不是诗书之族,这其实是贾家一族最大的痛。虽然贾母的女儿嫁给了探花出身的林如海,贾政也当在工部谋职,甚至最后点了学政,负责监管全天下的学子应试,但是在真正的诗书之族里,贾家本质上仍不是诗书传家。

贾母作为贾府第一代创业者,亲生经历过百年世变,尤其是在贾家走上下坡路的过程中,除了贾元春昙花一现之外,再也没有人能为贾家遮风挡雨。无奈之下,她只能自我强化这种印记,强化这种对外的宣示,保持所谓翰墨诗书之族的蓊蔚洇润之气。

所以,贾母这样做,除了内心的坚持和倔强之外,其实真实地反映出一向外表强大的她,内心其实很自卑、很担忧。

那么贾母这样做有用吗?

人生在世,百转千回。贾府百世,跌宕起伏。在这个过程中,贾母第一代创业者始终注意规范自己的言行,因为这样可以强化自己的意识;有了这种意识,贾府就可以保持向上的动力;有了向上的动力,偌大的家族就有了发展的根基;有了稳固的根基,贾府才能开枝散叶、枝繁叶茂。

但,可惜的是,贾家一族只有贾母这样做,其他的人都没有这种眼光、这种追求、这种动力,所谓一人用力,大厦难支,所以贾母再怎么努力,再怎么自我强化,也没有人追随。最终,她死之后,贾府出现了“树倒猢狲散”的局面,百年富贵最终落入了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声明:本文系资料重点引自《乾隆庚辰四阅评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胡适藏乾隆甲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蒙古王府本石头记》《郑振铎藏本》【文/小涵读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