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场优秀话题作文:成就大唐
话题:如何对待异类
后世评价唐朝文化时往往会说,大唐文化有一股浩荡之气。这股浩荡之气并非产自于朝廷,而是来自遥远的异域,那些被我们称为“异类”的文化。
唐代统治者们其实是很智慧的,一统中原后发现周遭都是不同民族的文化,各成一派难以统一,那就算了吧,接受“异类”让他们融合去吧!
而接收异类的结果,果然没有让我们失望。
所以就有了瑰丽的敦煌,有了唐诗中时时出现的胡笳和羌笛;所以中华文化就从魏晋的高贵隐秘,变得包罗万象,人人可及。中华文化从此有了豪气,有点彪悍,有点清冷,有点粗粝,却开阔、自由,诸子百家在河边牛车上从来从未见过的“天苍苍野茫茫”被带入文学,大唐文化也像骑上草原的野马,鞭鸣蹄飞,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
这无疑是一种浩大的文化格局,当中原文化遇上“异类”的西域文化,大唐没有惊慌失措地禁其传入,而是以广博的胸襟接纳了他们,并终将所谓“异类”融入,成就了盛唐的一部分。
但与此同时,“异类”文化也在中国落地生根,便亦成了欣欣向荣的文化盛世的一部分。
随着异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逐渐融合,唐代文坛有了一股空前的大丈夫之风,浩荡得的酣畅淋漓,融合越深,大唐越蓬勃。
大唐从不担心外来文明将其淹没,这是文明的底蕴,就好像一个美丽的山谷,绝不会警惕飞来的鸟雀蝴蝶,如果警惕了,山谷也就不再美丽了。所以,这一成功的文化融合,也可归功于中华文明的自信,自信只能被融合却不会被取代。
这就是大唐的气魄,吞吐万汇,兼纳远近,熔铸一起,烈烈昂扬。
这种胸襟无可匹敌。
正是在接受异类中,大唐才真正的大踏步向我们走来。
后世的我们在诵读唐诗时,都应该感谢“异类”的西域文化,如果没有它们,那么出生碎叶城的李白就不会成为我们的诗仙,高适、岑参也就不会写下沙洲的铁马,北国的雁。浩荡没有了,不羁也没有了,豪放没有了……大唐也就不再是大唐了。
几十年间,“异类”的西域文化,从“胡人鄙语”走进了中原,拥抱了中原文明,直至互相交汇,撑起了整个中华民族的脊梁。
一直觉得在中原与西域的交界处应该立一块石碑,苍劲的刻下:中华由此走向大唐。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