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岁带娃离婚,72岁成女性偶像 | 敢于选择“不正常”,才是生活的解药

第7季《奇葩说》有个辩题:

身边的同龄人都过的比我好,我该 / 不该玩儿命追

辩手冯晓桐说:“我这么拼,不是因为我想拿BB king,而是跟同龄的辩手比较,我没有他们那么受欢迎。是那个耻辱感逼着我,熬下了一个又一个的长夜,是它在陪伴着我。”

这种跟同龄人比较带来的压力,心理学上称为朋辈压力

和朋友聊起这个话题,有些人说“十年前我可能会拼命追;但是十年后的自己,不追了”;有些人则正相反“十年前我不会追的,可现在,死也要追上”。

朋辈竞争和年龄有关系吗?该怎样面对朋辈压力?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

朋辈压力会随着年龄而减缓吗

最近看了梅耶·马斯克的自传《人生由我》,对,就是特斯拉公司创始人埃隆·马斯克的母亲。

她在书中说,七十岁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很想知道接下来究竟会发生什么。

你能从她的笔触间看到她的从容、豁达。

可年轻时的梅耶,并不是这样。

书中讲了一个故事:有一次,她和当时的丈夫去参加啤酒节庆祝活动。

期间,和朋友一起去洗手间,旁边有人对她们吹口哨:“美女们好啊,你们看起来都好性感。”

这时,前夫对着她大喊“荡妇”,并且冲过来当众打了她。

这并不是梅耶第一次遭遇前夫的暴力,从22岁结婚开始,她就常常浑身布满淤青。

不仅如此,前夫还禁止她和家人来往。

这样暗无天日的婚姻生活持续了8年,直到31岁,她才从这段婚姻中挣脱出来。

之所以用了8年,除了担心丈夫会伤害家人,她更多是因为“羞于启齿”,怕自己活的不如别人。

从二十多岁的压抑、恐惧,到七十岁的坦然,在梅耶·马斯克的身上,我看到了不同年龄,对朋辈压力不同的态度。

年龄带来的不仅仅是变老,还有成熟。

一个是生理上的。比如前额叶——大脑中负责理性思考和情绪反应的关键部位。

它在30岁左右才成熟。

也就是说,越年轻对待压力的脑区越不成熟,能更敏感地感知到压力,同时又缺乏理性处理这些压力的能力。

另一方面,年龄增长,也意味着更立体的经历。

这些经历,让我们了解自己是谁,自己的边界在哪里,自己真正渴望的是什么。这些关于自我的答案,也会让我们更客观地看待朋辈压力。

老一辈更爱比,年轻人更佛系

《你好,李焕英》有这样一个片段:女儿“考学成功”,李焕英摆了宴席,亲朋都来祝贺。

大家聚在一起,虽然嘴上互道祝贺,但言辞之中不乏暗暗较劲,互相攀比:

年轻时比谁的工作能力强;

谁家买了第一台电视机;

谁家的孩子更优秀、赚钱多。

老一辈爱攀比,是因为他们更能感受到朋辈压力。

为什么?

《你好,李焕英》里也有答案,比如:厂长儿子不好意思承认自己在相亲、不敢直接邀喜欢的女生去约会,等等。

这背后,其实也描述着那个时代:

人被更多规则束缚,不太敢追求自我——这正是老一辈人更能感受到朋辈压力的原因,他们更渴望被认同,追求一种情感融合状态。

内心深处,他们渴望变成别人期待的样子。

社会上规则很多,家庭教育中更是,过度强调母慈子孝,以至于孩子不能和父母或其他重要的人区分开来。

他们太害怕和别人不一样了。

不仅仅自己要比,孩子也不能落后。

可到了年轻人这里,生活节奏快,圈子变动大。

有人说:“我连朋友都没有,更没什么朋辈压力”

还有人说:“朋友换了一拨又一拨,还没等比较呢,大家就散了”。

朋友不多、友情短暂、追求个性……对他们而言,和别人比是一件不够酷的事情,和自己比,才是年轻人该有的态度。

面对朋辈压力3心态

面对朋辈压力,一般有以下几个主流心态:

a.“我应该更好”

我常常听人说“我本应该如何如何”。

比如26岁,周围的朋友都结婚了,他们就会着急“我也应该好好恋爱结婚的”。

“应该指令”是心理学TA流派的一个专有名词。

指的是由于童年缺乏自主经历,我们要依赖外界的评价标准决策。

可是“应该如何”这样的想法,并不是自己内心深处的渴望。

潜意识会抗拒,徒增焦虑,也不会真的让我们变好。

b.“比不过就算了,放过自己”

美国积极心理学家本·沙哈尔认为,我们要接受自己是一个凡人的事实,因为我们正处于一个极大不确定性的世界中,世界很多时候不会按照我们的预期发展。

对觉得“比不过就算了,放过自己”的人来说,他们最终会不会成功不知道,但可以肯定,他们会过的比较幸福。

因为,他们完成了自洽。

c.“我只和自己比较”

这一期《奇葩说》里,蔡明说:“蔡康永老师,永远都面带微笑,教你们人生道理,他从来不否定你,不打击你,这样的蔡康永老师,我怎么和他比?根本就不具有可比性。每个人的长项是不一样的”。

确实。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劣势,拿自己的短板和别人的长板比较,永远都比不过。

也许,只和自己比就够了。只要比昨天进步了一点,哪怕只有一点点,也是好的。

完善的自我是朋辈压力的解药

前文提到的梅耶,就是一个只和自己比的人。

31岁成为单亲妈妈,一个人养三个孩子。自传里,她说自己40多岁时,经济还很拮据。

那时,两个儿子在创业,她为了离儿子们近一点,决定搬去纽约。

没什么钱,只能租一个很黑很破的小公寓,搬家那天她忍不住失声痛哭。

即便如此,她还是拿下了两个硕士学位,找到新的工作机会,打开了新市场。

梅耶在自传里说,她从来不和别人比较,她只和自己比较。几乎不会考虑别人怎么看待自己,也不会看别人做得如何,她只会着眼于自己的现实情况,不断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

72岁时,满头白发的她,成了数千万女性的精神偶像。

人格越完善,外界对她的影响就越小,越敢于对别人的评价说不,把注意力聚焦在自我身上。

生活中的我们其实也一样,你越是内在不坚定,外界的人和事越会刺激到你。

看到别人结婚,自己年龄焦虑;

看到别人升职加薪,就开始质疑自己是不是不行;

但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节奏。同龄人比你优秀,稳住别怕。

那么,如何完善人格,在自己的生活脉络里,变优秀呢?

a. 通过冥想练习,自我觉察

想要完善人格,第一步是先要自我觉察。

发现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只有开始觉察,才能从惯性的行为模式里跳脱出来。

自我觉察的练习方式有很多,比如冥想、书写练习等等。

如果你不知道怎么样冥想,可以搜索小程序【稍息冥想by壹心理】,里面会有引导冥想的练习音频,跟着做就好。

b. 通过感恩练习调节关系状态

人格完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就是:完成心理分化。

可以简单理解为心理层面更独立,这意味着你不会追求总和他人保持一致,也不会别人一句话就让你情绪失控。

你能更客观地面对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关系。

感恩练习可以帮助我们从共生关系里走出来,具体操作方式是:找个笔记本,每天记录三件值得感恩的小事儿。

长期坚持,不仅会提高个人幸福感,还会让你感觉自己越来越有力量。

c. 通过刻意练习调整行为习惯

人格不完善的人容易因为内在冲突,导致拖延、懒散等,刻意练习是调整这些行为习惯的好方法。

刻意练习的方式有很多,其中有效的一个方式是:告诉自己完成比完美重要。

想让自己更自律?那么你可以给自己定一个小目标,比如每天只做一个仰卧起坐,每天只看一页书......

小目标更容易完成,不会那么排斥。

一般还会因为觉得“一个”太简单,不自觉地多做几个。

一次次正反馈,就会激励你越来越主动,越来越自律。

完善的人格,意味着你有能力活在自己认同的世界里。

就像梅耶·马斯克一样,不畏惧单身、不畏惧衰老、不畏惧别人眼里的“不正常”。

敢于选择“不正常”,才是朋辈压力最好的解药。

 

写在最后

这一季《奇葩说》半决赛的主题是:

收到30年后的自己发来的人生建议,你要 / 不要看?

我们来换个问法:

如果30年后的自己,告诉你过的不如同龄人,你会从现在开始玩命追吗?

我想我不会,因为我按照现在自己的节奏,过得很舒服。

听他的建议,可能确实会更成功,可我也失去了按自己方式生活的经历。

我不需要别人来判断“你该怎么样”,哪怕这个“别人”是30年后的自己。

你们呢,你们会怎么选?评论区告诉我吧。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有心事看壹心理。2000万年轻人的心理进化部落,人生的重要命题在这里找到答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