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不足,只需要两味药
气血不足,只需要两味药
当归补血汤,是一则组成非常简单,但滋补气血效果又非常好的方剂。其组成很简单,只有当归、黄芪两味药材。
虽然方明补血汤,但黄芪的用量通常为当归用量的5倍。因为中医认为气能活血,又能补血,而血能载气,气血之间存在着互根互生的关系。而且有形之血所难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单纯补血起效很慢,而补气则起效很快,而且快速补气也能更快促进血液的化生。
现代研究也发现,黄芪、当归的比例为五比一时,在其煎煮出来的中药汤中主要有效成分含量会最高。
黄芪配当归,自古是一对,解读芪归药对,附一个中医抗疲劳秘方
中医常用药当归
黄芪当归药对已有近千年的使用史,是中医常见的气血双补药对,关于其配伍历代记载不尽相同。最早记载于《陈素庵妇科补解·调经门》(公元 1127~ 1131 年),方中黄芪与当归之比为 5比6,黄芪用量少于当归用量。
【黄芪】: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且被列为上品,书中记载:"黄芪味甘,微温。一名戴糁。生山谷"。《本经逢原》:"黄芪甘温,气薄味厚,升少降多,阴中阳也。能补五脏诸虚,入手足太阴,手阳明少阳。而治脉弦自汗,泻阴火,去肺热,无汗则发,有汗则止。入肺而固表虚自汗,入脾而托已溃痈疡。”
【当归】:亦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并被列为中品,书中述:"味甘,温。主咳逆上气,温疟、寒热,洗在皮肤中,妇人漏下绝子,诸恶创疡、金创。煮饮之。一名干归。生川谷"。《本经逢原》谓:"当归气味俱厚,可升可降,入手少阴、足太阴厥阴血分,凡血受病,及诸病夜甚必须用之"。

中医常用药黄芪
金元时期,中医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创制“当归补血汤”名扬天下,史载于《内外伤辩惑病论-暑伤胃气论》,方中黄芪用量多于当归,5比1 的芪归比沿用至今,体现中医“以无形之气,补有形之血”的治疗理念。两药形成的当归补血汤作为一首补血方剂,却重用补气药黄芪,一直以来是中医药界临床工作者争议的焦点。
方中重用黄芪,其用量五倍于当归,其义有二:
一是本方证为阴血亏虚,以致阳气浮越散亡,此时,恐一时滋阴补血固里不及,阳气外亡,故重用黄芪补气而专固肌表;
二是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故用黄芪大补脾肺之气,以资化源,使气旺血生。
配以少量当归养血和营,则浮阳秘敛,阳生阴长,气旺血生,虚热自退。
主治血虚阳浮发热证,妇人经期、产后血虚发热头痛,疮疡溃后久不愈合等。
黄芪味甘,性微温,色黄入脾,心白入肺,入手、足太阴经,具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疮生。
附中医芪归养生良方:补益汤——轻调理、抗疲劳

中医养生方
补益汤(《经验良方全集》)
凡遇劳倦之后,服此一剂,不生内伤之症,药平易而功效大。
【组成】:黄芪(蜜炒)二钱,人参一钱,当归身一钱,白术(土炒)一钱,陈皮一钱,炙甘草四分,姜一片,枣二枚。水煎服。
【方解】:方中人参、白术、黄芪补中益气。当归活血生血,气血互生则可助参芪之益气。陈皮、白术合用理气健脾。甘草益气补中,调和诸药。以生姜、大枣为引,更增益气和营之功。
用于治疗脾胃亏损的气血虚弱之证。可用于预防劳倦伤脾而造成的内伤气血之证,为典型的调理亚健康方剂。
神黄名医说,专业医学团队,只为优质内容,请点右上角关注!
下期介绍黄芪的又一个结拜兄弟,黄芪这味良药,还有哪些神奇呢?关注本头条号,不要错过。
黄芪,值得我们深学重用。
当归黄芪补血汤,历来被视为补血的良方
这个源自于金元名医李东垣的补血方子——当归黄芪补血汤,历来被视为补血的良方,防癌抗癌的基础方。
常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等心血瘀阻者。
多种原因所致之贫血、血液系统疾病。
放化疗导致白细胞减少者等。
女性经期、产后发热等血虚阳浮者。
过敏性紫癜等血虚有热者。
方子由黄芪和当归两味药以5∶1比例组成。
用量:
黄芪30g,当归6g。
服法:水煎,空腹时温服。
具有益气生血功效,多用于治劳倦内伤,气血虚,阳浮于外之虚热证。
李东垣认为,人在营血大量亏虚的时候,由于血为气之母,阳气作为儿子便无所依靠,以至散失亡逸。人体少了阳气的固摄,便会更加虚弱,导致体温调节功能失控,引起虚热。
此时来不及补血固里,故重用补气药之最黄芪来守卫门户,固肌表之气,阻止阳气外逃。
这也是方子为什么没有用补气药人参之因。人参着重补五脏之气,属内补,站在肌表一线的黄芪,才是捉拿外逃阳气的高手。

黄芪大剂量补气后,气足,人体功能增强,生血能力也就增强(气虚则无力生血)。相当于儿子强壮,妈妈的日子也好过。
人体生血的功能增强后,再配以少量当归造血,就如让妈妈的钱包鼓起来,气血均得以稳固,虚热便自退。
女性经期、产后发热等血虚阳浮者。过敏性紫癜等血虚有热者。便正是由于血虚而导致阳气外浮。
《明医杂著·医论》解释:“凡妇人产后阴血虚,阳无所依,而浮散于外,故多发热。
白血球,是无色、球形、有核的血细胞。血细胞数减少,会削弱人体抗菌能力,导致体质虚弱,容易疲劳,常感乏力,而这往往是“气虚”的一种表现。
对于放化疗病人来说,因放、化疗导致血细胞降低,可用当归补血汤加味提升血细胞数量,减轻化疗副反应,增强免疫力。
组成:
黄芪30克,当归6克,三棱15g,甘草10g

此方益气养血,健脾养胃。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
大量使用黄芪与少量使用当归,补气摄血生血。
三棱苦平,破血中之气,破血的力量优于破气,故三棱软坚散结、削除老块坚痞的功效强,对阻断肿瘤生长有益。
甘草可用于脾胃气虚,倦怠乏力等。其所含的次酸,更能阻断致癌物,避免肿瘤生长。
四味药每日1剂,水煎服。
但如果不是血虚发热或治病需要,只是日常调理补气血,哪里有那么多向外逃窜的阳气,所以有些黄芪就可去休息,补血药材当归的用量因此显见增长,和黄芪成3:1的比例,也就是黄芪用量30克,当归用量10克,再加上补血的食材:花生和大枣,共同补益气血,防癌抗癌。

组成:黄芪30克,花生15克,当归10克,大枣5枚。
做法:
将黄芪当归花生红枣洗净,在水中浸泡10分钟后开火,水沸后转小火。十分钟后加入适量红糖,继续煮5分钟左右即可。然后弃渣喝汤。每周2-3次。
如果觉得仅用这四味药熬汤太单调,也可以将它们按同样的配比,加在平时炖的汤里,甚至粥里哦!
气血双补圣药--当归 黄芪
当归:补气活血据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的说法是:“当归调血,为女人要药,有思夫之意,故有当归之名。”可见,其解释与上述诗词不谋而合。此外,当归还有另一种意义,即陈承《本草别说》云:“使气血各有所归。恐当归之名,必因此出也。”两种说法均通,后者尤为贴切。
适合人群 食用禁忌:
1、适宜月经不调者、闭经痛经者、气血不足者、头痛头晕者、便秘者。
2、热盛出血者禁服,湿盛中满及大便溏泄者、孕妇慎服。
黄芪:补气固表《本草》>的说法是:味甘,气微温,气薄而味浓,可升可降,阳中之阳也,无毒。专补气。入手太阴、足太阴、手少阴之经。其功用甚多,而其独效者,尤在补血。夫黄芪乃补气之圣药,如何补血独效。盖气无形,血则有形。有形不能速生,必得无形之气以生之。黄芪用之于当归之中,自能助之以生血也。夫当归原能生血,何藉黄芪,不知血药生血其功缓,气药生血其功速,况气分血分之药,合而相同,则血得气而速生,又何疑哉。
适合人群 食用禁忌:
1、从体质上来说,黄芪最适合气虚脾湿型的人,这种人往往身体虚胖,肌肉松软,尤其是腹部肌肉松软。
当归黄芪乌鸡汤:
李东垣当归补血汤甘温除热,是治疗血虚发热代表方
当归补血汤它是一个代表方,代表一种学术思想。血虚发热,精确地讲是血虚阳浮发热。血虚之后,血不载气,阳气浮越于表这种发热。
那首先血虚为什么会发热?
既然血虚补血为什么重用黄芪?
那既要益气摄血,益气生血,为什么用黄芪不用人参?
而且这个方里历来有一个讨论,说黄芪在这个方里益气固摄浮阳,这是对的。又说它益气生血,那这两者哪个为主?
也有说是这个方里不应该说它生血,有生血作用,但是这个不是这个方的特点。
比如益气生血,黄芪在这个方里益气生血和其他方里面,归脾汤能不能益气生血?应该也能,心脾两虚,脾气虚、心血虚,心神不安。因而那有什么差别?都是笼统一个益气生血。这些问题要通过这个方的学习来解决它,这张方它为什么是代表方?什么理论?
当归补血汤治疗血虚阳浮的发热,所以也有把它叫做甘温除大热一个代表方,但是比较起来,补中益气汤是正式作为一种代表方的。
血虚为什么发热?了解这个机制,它在于这个方的一个构成,这个方的一种治法,那才能够理解。血虚涉及到气血的一个相互关系,血虚到一定程度,慢性有些消耗性的、或者一次出血量较多的,造成了气血之间阴阳相互维系的关系,这个平衡被打破,在正常情况下,气要摄血,血要载气,所以我们常说的“气为血帅”,是包括了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那血液能在脉道里边正常的运行,靠气的裹摄。那血虚之后,一般这个方治疗的几类。一类慢性病引起阴血消耗;或者产后失血;或者疮疡时间长,像脓水流漓这类,它引起阴血不足,阴血不足到一定时期,当然也有月经这种情况,像经血过多也可以,造成的血不载气,阳气浮越于体表,形成一个发热。这个气血关系就有点像,我有个比喻像汽车和司机的关系一样,汽车运行要靠司机开车,气要行血,而司机必须是坐在车上开,又使血要载气。一旦血丧失了,阴血亏虚了,那就气无所附,这个出血,(汽车)翻出去了,司机也就没有地方坐了,由于浮越于外,所以像这类产生症状主要是一个发热,他有一种阴血消耗,或者阴血亏虚的一个病史。从症状来看,古人说它证像白虎,有的说证同白虎。就是说它表现出来的临床证候类似于白虎汤证,但不是白虎汤证。它可以有发热,甚至有的还很高,可以有出汗,阳气外浮,可以有发热、出汗,可以有口渴,但这种口渴呢,一般是喜欢喝温热的。脉,作为白虎证的脉洪大;那当归补血证这种血虚阳浮的发热,脉按之无力的,洪大而虚,按之无力。
这个方里边重用黄芪,在这里为什么重用黄芪?首先血虚证,它有血虚失去濡养这种基本病机,跟当归补血汤证病机不同的。当归补血汤证病机呢?它是血虚以后,血不载气。血失濡养和血不载气在病机上是两个概念,它主要倾向这个方面。那这个方面我们在补充阴血,像当归补血,黄芪固摄浮阳,而且它也能摄血,也能生血,所以黄芪在这个方里作用,它既能补气生血,又能补气摄血,因为它有出血,同时它是固摄浮阳,所以要用它的固摄力量,因此用量较大。原方五倍于当归,它用黄芪多的主要目的是固摄浮阳,同时还有益气摄血这个作用,并不单是生血。你要像后面要讲归脾汤里黄芪,那主要是补气,气血双补,补气以生血,它有这个作用,这两个作用重点不同。所以在当归补血汤方义分析讨论,由此引起了谁作君药?多数认为当然从益气摄血、固摄浮阳角度,应该是以大剂量的黄芪作君药,但是这些年来有些用当归补血汤,黄芪量不是很大,减少黄芪用量,它也说当归补血汤。黄芪量减少这个方不叫当归补血汤,黄芪量减少了的话,那这个方以补气,黄芪补气生血,当归本身是养血的,那这样的结构就应该是当归为君药,补血为主,而不是固摄浮阳为主,所以对这个方还有一个量的一个决定性。这是血虚证为什么重用黄芪?
至于补气在这个方用黄芪不用人参的意思呢?本身是用黄芪在这里不仅仅补气,固摄,这种固摄力量来讲,黄芪是很突出的。所以从历来用黄芪,它除了补气固摄,过去还认为有活血作用,包括像我们说的黄芪桂枝五物汤这类治血痹,特别唐以前,除了补虚治虚劳,很多利用它活血方面作用。像外科的专科方书《刘涓子鬼遗方》里边十多个地方都用黄芪,一共(用)一百几十个方,用的比例就很高,用在外科疮疡这些里头,除了补气,托里排脓,它很多涉及到一个畅通血脉的问题。所以在这个方里,它(是)双向的,既能固摄,又能整个方和当归同配以后,它可以补而不滞。当然有的说这个方,黄芪偏温,甘温,温燥,在临床使用当中,当然光这两味药,实际我们用还有个配伍,制它的一定的温燥。因为它用量大了以后,容易助热,就像那个十全大补里面配,这类如果吃久了,它会助热。这个方在临床使用呢,这种退这个虚热,有时候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至于出血引起这种阳气外浮的发热,我们过去有一例病人,因为遇到类似这样情况的呢,比较典型发高烧的一例,这例印象很深。(由于字数偏多,案例见下一篇文章)
这张方是李东垣的,在血虚阳浮当中,通过大剂量的补气固摄扶阳,也是一种在甘温除热前提下一种创造,所以这个方病机是血虚阳浮。主症来讲,发热是它的一个主症,发热是个主症。证像白虎,类似于白虎的意思。所以从我们刚才讲到的,它的发热特点一般来说没有白虎汤高,应该是没有白虎汤证那么高。口渴来说,不喜冷饮,口渴喝水量不多,咽干口燥,喝水量不多,但是这个和温、热这一类,这是从原著记载这些都是这个特点了。脉呢?看起来脉大,按之乏力,有这个特点。所以从病机自血虚以后,阴不能维阳,阳无所附,阳气浮越于体表造成的。
这个方临床上用于像中医外科痈疡肿毒,特别是在化脓时间长,脓水流漓,这时候发生的热,虽不高,但是有很多带有血虚阳浮的这种特点。这个表是白虎汤证与当归补血汤证的一种比较,这个当归补血汤证,有的是有汗,有的是无汗,阳气浮越于表,不能固摄,加上热势,这种虚热热势蒸迫,临床可以有汗的,可以有汗,这是我们当时也是在讨论当中一个疑点。
发热:一方面劳倦内伤,慢性消耗,这种无形消耗可以引起,历来也包括这种无形的消耗,劳倦内伤,引起阴血不足;一类急性大出血,气无所附,可以导致阳气外越,造成发热。这是具体的像脉洪大,脉虚,按之无力,产生的一个机理。所以这里多数伴有汗出,在阳气外浮,机表失固以后,津液外泄造成。
这个方里的黄芪的作用,历来看法,除了固摄浮阳之外,益气摄血,益气生血,但是主要的是固摄浮阳。如果用来益气生血的话,用不了那么大的量。这两味药如果作为益气生血出发的话,和当归在一起,那一般认为应该当归作为君药。它这个失血用补气方法来是强调,仍然强调固摄,“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有的叫不能自生,或者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从这个角度它也有摄血的作用,益气可以摄血。这是黄芪的作用。
这个方用量特点,原著要求是黄芪比当归,五比一 。在一些补血的方里,黄芪也可以大于当归,但是大于少一些。当然有很多方里,当归和黄芪用量呢,在它常用量当中都是中等用量,用来补血。因为整个黄芪、当归习惯用量,当归是自身用量范围比较小,当归在临床上,像我们一般作为臣药、佐药这些都是六克以内,所以用量当归是不宜过大的。
辨证要点:肌热。肌热就是说发热,但不强调这个热非常高。口渴喜温饮,面赤。面赤这一点遇到的病例很突出,面赤。脉大而虚,重按无力。脉可以洪大,重按起来偏虚,无力的。
因为这类血虚阳浮,妇女经期月经过多,或者产后兼一些外感的发热,头痛,产后本来有血虚,兼外感,那两个因素结合,那更加容易形成头痛发热了。还可以加一些疏散,比较温和,疏散表邪的。在外科疮疡久溃不愈,难以收口,气血两虚又有余毒的,那这个时候加一些清热解毒的,那这时候的黄芪不仅可以治疗这类发热,而且它还有帮助生肌的作用,可以(有)托毒排脓的作用。在遇到出血,在用它来益气摄血的时候,还可以加一些,比如收涩的药,龙骨、山茱萸、阿胶这类善于止血的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