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里连岭”号称“上二十,横二十,下二十”,据《歙县志》记载:“三国贺齐出守新都,凿连岭,以通江浙”,为徽州境内开凿年代最早、现存最长的古官道。全文5300字,分三期推出。
古道评价
在徽州有关朱元璋的传说很多,但也仅仅是传说而已,历史本来也没有真相。
在啸天龙小憩十分钟后我们继续赶路,走最后一段“下二十”路程,约八公里。这段坡道上缓下陡,中点“箬帽尖”,即自狮古山村上行的“十里亭”。上段俗称“十八肩”,据说古时挑担上山者在“十里亭”歇脚后,换肩十八次即可走完这段路程,看来强度不大。如今这段地处山林腹地的古道,多处路面已被山洪冲塌,且柴草簇拥,偶有枯木阻路,是整条古道中路况最差的一段。下段依山折叠而上,峭立如天梯,与其它徽州古道的“十八弯”类似,为连岭古道精华所在。前些年,淳安浪川乡狮古山村挖掘红色旅游资源时,对古道进行了清理维护,复建了“三里亭”、“五里亭”。同时,还在村口建起“狮古山红军广场”、烈士陵园等红色旅游设施。
上山容易下山难,连续八九公里下坡,即使汽车的刹车鼓也会发红了,何况我们这几尊凡身肉体,更何况是走在这些湿滑无比、且已不再齐整的黑褐色石阶上。我们四人几乎都摔了跤,弄得大腿屁股一身泥,最惨的一位老兄手指根部还撕开了两道口子。俗话说“看到屋走到哭”,我们不知走过几条湾,跨过几道矼,在古道上迂回盘绕近两小时,终于在中午十二点抵达山脚的狮古山村,全程约二十一公里。除去三次途中休息,用时正好五小时。此刻,我的膝盖、脚踝已有些隐隐作痛,急需休整缓解。
狮古山村地处淳安县西南部,古属遂安县,1936年6月,中共浙皖特委在此设立,并成功召开第一次特委委员会议,领导淳安、遂安、歙县一带革命队伍开展武装斗争,诸多红色革命旧址尚存。但因时间缘故,我们用过便餐,走马观花看了两座古石桥(万年桥、连峰桥)、几块古碑后就马不停蹄走上返程的路。
连岭古道的“上二十、横二十、下二十”是泛义上的,从狮古山村到啸天龙的“上二十”登高路段几乎占总路程的40%。今天天气阴雨,山谷幽暗,下午六点已天黑。也就是说我们下午的有效行走时间不足五小时,否则摸黑下山,随时可能发生危险。因此返程强度将会大大高于上午。
在与狮古山村民交谈中也证实了我们的预判,“郎跺脚”更是“十八弯”这段登高陡坡的见证。相传古遂安山区有娶亲背新娘的风俗,即新郎上门迎亲,须将新娘背回家,途中可换人转背,但新娘双脚不得落地,否则可悔婚不嫁。据说,古时歙县石门有位石匠,相貌丑陋,自恃力大无比,或是不愿让别人“揩油”,决定一人独自背回新娘。娶亲那天,石匠自遂安浪川出发,一路背负至此,走到这些天梯般的石阶时,终于让他精疲力竭,寸步难挪,不得已只有把新娘放下,稍歇片刻再继续攀高前行。哪想新娘本就对这丑陋的石匠不满意,只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可违,这一落地休息,正中其下怀,一溜烟返回娘家,弄得石匠后悔得直跺脚,“郎跺脚”之名便由此而来。
很多时候,人的潜能是逼出来的。当我弓腰露背行走在近五公里的“十八弯”上,粗犷的喘息声就像汽车爬坡时“轰油门”的声音一样,震荡在直插云霄的盘山磴道上。五十年前的今天,在那个同样位于峡谷尽头、大山环抱的山村里,我来到这个世界。五十年的奔波五十年的路,今天,我以这种极限行走的仪式来定格这五十个春秋,将来终有一天腿脚不利索哪里都去不了,甚至牙齿掉了连撮一顿都没有滋味的时候,我必然还会想起今天这一路可以慢慢咀嚼的行程。
返程的路依旧湿滑,六十里连岭依旧雨雾重重,小小的蚂蟥依旧弹跳到脚上。我们匆匆行走在连岭上,跨啸天龙,过乌门洞,走冷水洼,一路登高穿山,下到歙县石门的古道起点时,天已完全黑尽。
此刻,我的脚掌、脚趾已磨出多个血泡,像一只跛脚的鸡,一瘸一拐的。
半生醒来知天命,我觉得,人的一生,活着都在开始,过去的已永远过去,相对于将来,现在总是最年轻的。
古道路径:歙县石门乡—4km—石狮公路(冷水洼)—5km—无门洞—4km—啸天龙—4km—箬帽尖(十里亭)—5km—淳安浪川乡连岭脚村狮古山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