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一个叫王肯堂的人(1/2)

百度搜索 古代的中医·七大名医传奇 天涯古代的中医·七大名医传奇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缪希雍是个侠士般的人物,这种人义肝侠胆,当时的人说他是:如果听说谁有危急病痛,那是毫不犹豫地承诺,“七尺可捐,千里必赴”。所以朋友也特别的多。

在这次游历中,缪希雍还遇到了一个朋友,那就是,明代著名医学家王肯堂。

这位王肯堂到底是什么人呢?原来,要提起此人,那在中医历史上也是位响当当的人物。

顺便介绍一下这位王肯堂吧:他出生于官宦人家,起初并不是医生,小时候因为母亲有病,才开始攻读医书,后来妹妹曾经病危,就<bdi>99lib?</bdi>是他自己给治好的,但是家里仍然让他去博取功名,他于万历十七年中进士,后来做了翰林院检讨,由于上书抗倭寇事,不知道怎么的得罪了上面(那阵儿上边乱着呢),被降了职,于是一想,嗨,不跟你们混了,还是回家舒服啊,于是称病还乡,开始为人治病,后来他写下了著名的医书《证治准绳》,此书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可见,这位王肯堂也是个高人啊。

他们相见的那一年是万历七年(1579),彼时缪希雍三十三岁,王肯堂三十岁。

两人都风华正茂,意气风发。

相见的地点是在白下(今天的南京)。

王肯堂在《证治准绳》中详细地记载了两个人的见面过程。

一个是白面书生,一个是电目戟髯的侠客般的人物。

但是,两个却一见如故。

因为像这种人,只要聊上几句,便会知道对方的学问功底,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立刻可以感受到对方那颗普救众生的心。

这种心里的共鸣,立刻使他们抛除了一切,迅速地订为知己。

从此,两个人成为了一生的朋友,造就了中医历史上一段朋友的<var>九九藏书</var>佳话。

其中有许多有趣的故事,给大家聊聊。

在两人畅谈医药的时候,王肯堂就注意到这缪希雍有一个习惯,什么习惯呢?就是有事儿没事儿的,总是从袖子里拿出一个东西,放进嘴里咀嚼(见袖中出弹丸咀嚼),王肯堂就奇怪了,这位老兄偷着吃的是什么好东西啊?这么神秘?

一开始还忍着,不好意思问,甭搞得自己挺嘴馋似的,后来架不住缪希雍总是在吃,就实在忍不住了,于是就开口问:“缪兄,你那是什么好东西啊?”

各位此处注意了,我们大家也都很好奇吧,这位缪希雍到底都在怎么保养自己呢?原来他是一身子骨挺弱的孩子啊,怎么就变成了一个大侠般硕壮的人物了,说话声音大得连墙壁都要震坏了,甭<samp></samp>问,中气很足啊,那他到底是吃什么把身体弄得这么好的呢?

正好,王肯堂同志替我们问了,我们听听缪希雍是怎么回答的吧。

缪希雍说:“这是我在游历中得到的一个秘方啊,叫资生丸(这药现在药店有卖的,有叫资生丸的,也有叫补益资生丸的),是调理脾胃的,在饥饿中的人,服用了它就会感觉不饥饿了,吃饱了的人,服用了它,就会很快地消食啊。”(估计这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双向调节的作用)

然后,缪希雍一点也没犹豫,立刻把这个方子写了下来,送给了王肯堂。

一般人,有个秘方什么的都是藏枕头底下,谁也不告诉,但是到了缪希雍和王肯堂这个层次上,人家一点都不保守,有什么心得都主动告诉对方。

王肯堂拿来这个方子一看,不禁拍案称奇,好方子啊!于是就收了起来。

然后,缪希雍还送给了王肯堂一些资生丸。

但是,此时王肯堂虽然觉得这是个好方子,但却没有相信它有那么大的功效,也就是说,很怀疑它能够有那么好的消食效果。(颇不信其消食之力)

终于有一天,试验药效的时刻来到了,那天,朋友找王肯堂饮酒,王肯堂多吃了点,酒足饭饱以后,问题却来了,他不敢睡觉了,因为古代医家都比较懂得养生,吃得太饱后立刻睡觉,是很伤脾的(这个各位注意了,现在很多人这么干),怎么办呢?嘿,这不正好试验一下这个资生丸的功效吗?

于是,王肯堂同志就本着负责任的精神,亲身体验了一下资生丸的功效,服用了两丸。

结果,还真没想到,消食效果非常好,第二天早晨起来,一点积滞的感觉都没有。

于是王肯堂对此方特别的信服(始信此方之神也),并把这个方子作为父亲晚年的保健用药。

王肯堂的父亲由于年龄大了,“年高脾弱,食少痰多”,后来晚年的保养,基本上就靠着这个资生丸呢。(余龄葆摄,全赖此方)

顺便提一句,王肯堂的父亲活到了九十多岁,这在古代是十分罕见的,可见此方的功力。

而王肯堂,也很快就让缪希雍见识到了他的实力。

原因是,缪希雍自己有一次也病了。

您该奇怪了,手段这么高强的一个医生,自己也有病啊?

瞧您说的,医生也是人啊,是人哪有不得病的呢?

有句古话说的好,叫:医不自治。意思是说医生自己有病的时候,自己治疗的效果不好。

其实这话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医生在给自己看病的时候,通常考虑的因素会很多,会把自己的诊断思路<kbd>藏书网</kbd>给搞乱,有时候很难作出正确的判断。

这个时候缪希雍就是这样,他此时的症状是身上发热不已,他把它当作外感来治疗,服用了辛凉解表之药,但是没有效果,反而使病情“沉困之极,殆将不支”。

怎么办?不能自己开药了,在附近自己能够相信的医生里,只有王肯堂了,于是就把王肯堂给请来了。

王肯堂一诊断,嗨,缪兄你搞错了,这不是外感,这是瘀血啊!

看来这位王肯堂同志也有自己独特的诊断方法啊。

于是,开了治疗蓄血的药物,等药煎好了,端到缪希雍的面前,缪希雍一闻这个药味,大声叹道:“一何香也!”

于是一饮而尽,当天,热就退了,第二天,泻下了许多黑色的大便,然后病就好了。

王肯堂兄弟果然有独到的地方啊!

从此,两人更加互相敬重,经常在一起切磋,还一起治<q></q>疗了一些患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