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兰亭奖入选作者作品选登(三)

书法创作方向·周少剑(湖南)

创作感言

在我的理解,兰亭奖这样最高规格的展览,对作者的考量至少有两个方面:一者能否守正创新,二者是否具备综合能力。作为一个在当下的展览环境中,取得了一些所谓成绩的书家,如果目光还停留在克隆某经典作品、名家范本是远远不够的。我以为更好的作品,应该是书法诸元素从古人来,但表达方式是自己的,与前人经典似是而非。这是我对守正出新这四字粗浅的一点理解。近几年来,我对自己创作的要求也大致如此。非为应对某个展赛,更多的是努力超越自己。本次兰亭奖,我按照征稿要求,投了三件作品,分别是八尺整张的大字行书、八尺斗方的小字行草、两条屏的小楷。这三件作品书体或字径大有区别,基本上展现了自己在表现手法上的多样性。每一件作品都努力寻找自己的语言,故不至简单的对应于某一前贤书家或经典作品。在形式安排上,则尽量做到简洁明了,除开小楷为两竖长条拼接而成,另两件都是整张满纸书写。这在章法的处理上难度极大,却也是对自己最好的一次挑战、最大的一次超越。此次兰亭盛典,自己的作品能得各位评委老师青眼,侥幸忝列,说明我近几年的思考和实践是有价值的。如鱼饮水,冷暖自知,自己作品中的粗陋、杂芜,却也要能自我警醒,以期更得寸进。

作品照片

书法创作方向·赵振(江苏)

创作感言

作为一名九零后书法工作者,兰亭奖一直是我的一个梦想,它是书法艺术界最高奖项,神圣而又神秘。我自幼学书,十数年来一直将传统与经典的学习作为我生活工作的一部分,自大学毕业后便积极参与全国性书法展与各项书法活动,这一宝贵的阶段经历激励与磨炼着我不断成长,亦深知进步不易,学艺之路漫漫,当把握传统法度与审美高度,表达出我们时代的审美和精神,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唯有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前行!

本次入选兰亭奖的三件作品皆为行草书,其中或拟王觉斯、黄山谷笔调,或杂糅日本三笔三迹笔意,表达出对线性的解读,气息的纯粹。最终入选是评委和老师们对我之前学书成果的肯定,惊喜之余,更多的是思考未来,深知脚下之路坎坷艰辛,学艺之旅更是充满机遇与挑战,我会将此次兰亭奖作为下一阶段学习的开始,在继承传统中寻求自我的笔墨语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作品照片

左右滑动查看全部

书法创作方向·赵文龙(湖南)

创作感言

余生性慵懒,不好与人争,亦非展赛常客,仅择其善者而投之,故成绩寥寥。虽近年连登国展及兰亭奖堂奥,非实力所为,乃运气眷顾耳。

青灯黄卷,萤窗雪案,秃笔成冢,铁砚磨穿,习书之苦,唯当局者自知,然业勤者众,而摘冠者寡,真运气所致乎?余以为不然,以己度之,乃天时地利人和之大集成者,方可为之,生逢其时,则大展鸿图;适得其地,则乘势可为;心齐气顺,则无往不胜。今躬逢盛世,政通人和,海晏河清,外有青天,内得贤助,故得好运耳。

作品照片

书法创作方向·赵世峰(甘肃)

创作感言

临书创作,一直钟情于商周秦汉时期铭刻文字之沉雄、古雅、遒丽、烂漫,并务求在创作中突显一二。此次参加兰亭奖的三件作品,其一取法西周早期铭文,结字随文字本形,强化用笔的虚实意趣;其二以《墙盘》笔意融入《毛公鼎》之结体,关注文字间横向之揖让、穿插、避就变化,两件作品的章法追求明净润泽,能够反映我在篆书方面的所思所想;其三自作文作品以篆籀笔法入章草体势,注重书写之自然与己意,望能呈现高古、朴厚、绵密之风貌,是近来新的探索方向。

此次幸能入选兰亭,于我确属天外之想,而于老师之倾心栽培、家人亲友之勠力支持,尤其是评委专家寄予之肯定与期望,感激之外更觉任重道远。参展即是经世,每一件作品创作皆要反复锤炼、打磨,必须饱含深情,既有历史文化之传承也有新时代气息之彰显,虽不能为时代立言,但心向往之。

作品照片

左右滑动查看全部

书法创作方向·胡正良(贵州)

创作感言

遇上这个时代比较幸运。外出学习方便,展示平台多样。我偶有外出学习交流机会,但未能如怀素那样“担笈杖锡,西游上国,谒见当代名公。”能入兰亭奖,实属幸运,感谢组织搭建这样的平台。

我初学米芾、怀素及明清诸家,初学时年轻气盛,涉世不深理解不够,流于狂野,遂上追魏晋。以王羲之为主要取法对象,注重学习书法的共性,不急于追求个性,盲目张扬个性不利于对书法共性规律的深入学习。在深入学习的过程中,一定有不同的理解,一定有不同的真情流露。太急的个性流露必然是浅层面的。明代洪应明也说:“浓妖不及淡久,早秀不如晚成也。”

这次三件作品,坚持以取法古人共性为主,适当参入己意。能得评委认可,必将激励我继续向前,深入探索。继续在与古人对话的过程中寻找自我、升华自我。

作品照片

左右滑动查看全部

左右滑动查看全部

书法创作方向·胡奇峰(上海)

创作感言

我近两年主攻行草书,所以在书体上没有太多的杂念,决定以大、中、小三种不同尺寸、风格的草书作品投稿,分别采用册页、手卷、中堂三种形式,形式定好后,书写内容成了关键。自作诗文既要符合古法,又要有利于书法创作,这对每一位作者都是极大的挑战,此时正值寒冬,结合近年来一个人独坐书房,意想当年魏晋各大名家在书圣王羲之的召集下,流觞曲水、赋诗作文的风流情景,加上这些年学书的感想,我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参赛诗:“秋高叶落天欲寒,百草茫茫见风霜。独倚南窗听风起,一笔愁绪写离殇。问道学书费思量,梦回兰亭见流觞。一朝若得逸少法,纵笔龙蛇亦轻狂。”诗非高古,唯能表情达意。一切准备就绪,接下来就是创作了,我写小字喜欢安静,喜欢一个人关上门,手机静音,完全沉浸在创作中。册页和手卷完成得很顺利,仅仅用了十天时间,稍作两头休息,就开始准备创作八尺整张的大草作品。创作八尺整纸,对于任何一位书家来说,都不是件容易的事。首先要将气势雄伟、壮观的概念投射到创作中去,然几番尝试,都难如人意,直至截稿前一天才不得已而定稿,此中艰辛唯有自己能够体会。

在此,感谢各位老师对我这几年的努力给予鼓励,我知道自身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书道漫漫,我会继续坚持努力,以不负各位老师对我的厚爱。

作品照片

左右滑动查看全部

左右滑动查看全部

书法创作方向·逄春伟(山东)

创作感言

书法工作者要深入基层,服务人民。我作为新文艺群体的代表,本身就在基层,对基层的现状有切身体会和深刻了解。近些年,我参加了中国书协、山东书协组织的多项书法志愿服务活动,赴基层开展书法公益培训或参加采风创作,深刻认识到用手中的笔反映群众心声、美化群众生活,才是这个时代真正的正大气象!以书法的形式讲述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书法创作应与时代同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守正创新,崇德尚艺,潜心耕耘,用心、用情、用功去抒写、礼赞这个伟大的时代,以精品奉献人民,为实现“中国梦”添砖加瓦!

作品照片

左右滑动查看全部

书法创作方向·曹有福(河南)

创作感言

我本届兰亭奖入展的三件作品同第六届所入展的一样,依旧是三件套装组合,即篆刻印屏、篆书中堂、金石拓本题跋立轴。我个人学艺从篆刻入手,逮篆刻进入瓶颈期,便以篆书为切入点以图提高,我常说篆刻即刻篆。写篆即久,又不想只流于招式,便进一步搜罗金石拓本,探源穷流,书刻之外尚须诸多姊妹艺术相触类互证,乃知学问真是为艺之固本沃土。其道阻且长,愿以滴水之志不懈远行。

作品照片

书法创作方向·蒋卫平(江西)

创作感言

再次入选中国书法兰亭奖,我倍感荣幸。

此次是以两件印屏和一件书法作品投稿。即,小古玺类印风和汉玉印类印风印屏各一件,自作诗篆书作品一件。无论是篆刻、还是书法的创作,思路决定出路。在古玺印风创作中,注重入印文字类别多样性的统一和字形的“印化”处理,借鉴战国古玺印风线条的细劲遒丽与结体匀称隽秀之特点,丰富印边与印文的粗细对比、文字间的时序之美和章法的空间分布,使其和谐共生、虚实相宜。对汉玉印风格的创作,以强化长线,运用对比和呼应等手法,丰富印面构成;朱文印的创作则是将汉玉印线质与封泥形式有机融合,旨在追求朱文印与白文印的自然和谐统一。书法创作方面,贯彻艺文兼备的理念,用篆书自然书写四首自作诗文,把握字形结体和笔墨关系,展现“言为心声、字为心画”的艺术情怀。

纵观本届兰亭奖对入围作者进行网络面试和品德评价等方面的考察,反映了新时代对文艺工作者的新要求。崇德和尚艺、修德和修艺是人生的功课,德艺双馨是毕生的追求。

作品照片

书法创作方向·焦新帅(河南)

创作感言

篆刻我钟情于汉代鸟虫书印和汉代玉印的清雅一路印风,汉玉印无论东西两京,多精致温润,可人心脾,篆法与制作多穷其匠心矣。汉玉印鸟虫书印雍容华贵,线条婉转饱满,其印风篆法之难,不在盘曲繁复,而难在装饰,是为篆法本身服务,不可宾主不分。过于繁杂的盘曲装饰影响了篆法识读,无异于以珠弹雀。两种印风因其材质一致,为晶体结构组成,故玉印的残损也同理,其异于青铜印之残泐,有瑕不掩瑜之感,或呈微小方块剥蚀、或成长线条裂痕,皆其独有细节尔。印从书出、印宗秦汉已然成为篆刻箴言,边款上我追求印款统一,如此方可相互融会,多拟汉砖瓦陶文、青铜铭文意。

金石学是与篆刻不可相离的重要学科,余醉心于此,皆因可为书法篆刻作参照,从中汲取养分。身处厚重中原,金石文字之福惠我。此次书法作品为汉魏金石文字题跋,或陶文、或瓦当、或青铜铭文、或泉范、或骨筹、或汉碑残石,凡此种种,皆围绕汉代篆书,使我从中窥得古意,医鄙作俗也。

作品照片

书法创作方向·谢全胜(青海)

创作感言

少时,承家父指引弄墨,学文作联,于今,唯书道不弃,时年近半百,甚感父恩,亦怀亦悔。

此次兰亭奖有幸再列,甚喜且惭。余自征稿之日起,常日遐思,凡书不尽人意,心手不乖。辛丑正月初四始,于室自闭四日疾书,未尽期而不休,初九匆匆寄往。已往书展以小字居多,此次其中一幅为八尺整张大字创作,亦王亦颜,非王非颜,纵有多年书写习惯浸入,依法宗古而不背离其轨,正所谓不泥古而不在前人脚下盘泥。力求轻松率意,散淡从容,不慢不越,烂漫天成,不娇揉造作,融文意于笔墨,自然书写于浓枯之间。迟涩不失灵动,畅怀而擒纵有度。是余多年之所追求,放胆尝试,能得评委肯定,甚幸躬谢!

学书之道,浩如烟海,余学之道,愧不可言,求诸方家赐正。

作品照片

书法创作方向·靳慧慧(江苏)

创作感言

古人之书,皆古朴奇妙,乃为神迹所寄。吾学书二十余载,转益多师,终以大草为自家面貌。感悟有三:其一,大草之法,重在落墨运笔,起伏转折,即意在笔先,手随心运,泯规矩于胸,然草书畏熟,熟则俗鄙,要若古之刻工新手,刻成即如新书,有天成之妙。故能神明焕发,照古映今,又无失其源本,岂非拘泥于古者所能为也。其二,草有情,贵乎笔有意,锋颖者,驰骋合度,刀锋婉劲。草贵于藏,藏则神完无迹;而忌于露,露则怒张怪目。草之形,贵势,有向背,势有起伏,呼映之连,一点一画可壮全体,此章法之妙也。吾尝观古人之书,大多为心画之书,亦与人之情相关。古人云:寄兴高远者常多秀笔,襟度豪迈者多雄笔,绝有人俗而书有韵者,吾始信之。其三,草有态而无固态,俯仰进退,收往垂缩,刚柔曲直,纵横舒卷,无不自然如意。
大草以道法自然为上,非工力所强为。大草与篆为近,篆草相通,其法大备。今参展作品,为平时得意之作。昔人云“寻遍江南名胜地,依然追梦到兰亭”,乃为吾愿也。

作品照片

书法创作方向·颜奕端(广东)

创作感言

这次展览我准备了三件作品,都是对联,都是行书。之所以选择相同书体、相同的形制,为的是能够展现自己在近些年来,整个探索过程中能够呈现出的变化。研究书法史不难发现,历代书法大家成功的标志之一,就是作品具有明显的风格跨度,对于我的启示是——书法必须不断地吐故纳新,不能固化。就具体求变言,我力主“渐变”,在个人风格主干脉络基本稳定的基础上有一些微调,呈现不同时段中,对于书法本体的理解,能够表现出不同的趣味和心境。

“拳石胆瓶”联写于2014年。款字中记录了当时的情景。访碑归来,夜阑人静,独处匡庐,读到赵冷月老先生的联语,有了一种创作的冲动,泼墨铺毫,一气呵成,努力表现谢无量和赵冷月书法的那种稚拙天真,力求气势开张。写毕审视,基本上做到了。这种感觉是自己一直留意的。从心中存储到笔下流露,有一个积淀过程,也有一个转化过程。最重要的是,一旦创作冲动出现,立马就要准备,不能耽搁。一件好的作品,就是凭借一股气来驱使。所以,我平时注意将笔墨纸砚备好,放在手边,不放过好的机遇,能够留下好的作品。

“丁宁此篇”联写于2018年。字数相对较多,用笔不宜太放,以求气势内敛,体现静穆之感,规范性的成分更多一些,与前一联恰恰形成动静反差对比,做到一时有一时之态。可以说,在闲暇之际,读古人前贤的对联,从中寻找创作灵感,已经成为我的一个习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能够捕捉到这种灵感,就是融会古今的极佳方式。孙过庭强调“古不乖时,今不同弊”,在我看来,“古”与“今”有不同的存在状态,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的“触发媒介”。

“火神医士”联写于2020年。适逢庚子疫情爆发,此时的创作已非单纯的遣兴之举,而是以笔墨鼓与呼,以艺抗疫,尽一点绵薄之力。当时内心极度沉重,故全联以庄重为基调,铭志为第一,抒情是其次。此联难度在于同字极多,上联中有四个“神”,下联中有四个“士”字,“神”字为纵势,“士”字为横势,既有对比,又有变化,既有“自然变”,又有“故作变”。当我想到无数身处抗疫第一线的医护们夜以继日地奋战,胸中豪情顿生,有了创作的冲动。写完全联,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由此三联之创作,感悟到一点:书家风格的形成,除了苦练笔墨技巧之外,还必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关注社会现实,既要“闭门造车”,又不能闭门造车。

作品照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