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八年叛乱宣告平息后,诞生了两个伟大作品:一件书法、一首诗
文/一者
历史上“安史之乱”让盛世唐朝国力衰退,安史之乱平定后,本希望天下太平,百姓能安居乐业,过上好日子,谁成想,到唐朝代宗时期,还是内忧外患战争依然频发。与吐蕃的交战断断续续时有发生,各地潘镇的尾巴并没有清理干净,叛乱经常发生,安史之乱余孽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兴风作乱。大历十年10月,田承嗣部将卢子期被官兵活捉,11月另一部将吴希光投降朝廷,田承嗣看大势已去,就投降了朝廷。
之后唐军继续像幽州进发,最大另一叛军史朝义,史朝义带领仅剩的数百胡骑向东逃走,后来到了温泉栅(今河北唐山),史朝义陷入绝境,最后自缢身亡,至此持续将近八年的叛乱宣告平息。平定叛乱的消息传到剑南(今四川省),一直漂泊在外的著名诗人杜甫欣喜若狂,写下了著名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画像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诗言志,书寄情。饱经沧桑的诗人听到胜利消息之后,把惊喜之情赋予了诗词,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而远在湖州的书法家颜真卿,听到胜利的消息同样是溢于言表,提笔写下了著名的行书帖《刘中使帖》,一诗一书,成为文学与艺术的经典。《刘中使帖》又称《瀛州帖》,《宣和书谱》有著录,此帖是颜行草书中字体最大的的书法作品。
颜真卿《刘中使帖》全本
颜真卿《刘中使帖》约书于大历十年(775年)。
墨迹,行书,信札。
28.5×43.1厘米。
凡8行,计41 字。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近闻刘中使至瀛州,吴希光已降,足慰海隅之心耳。又闻磁州为卢子期所围,舍利将军擒获之。吁!足慰也。
颜真卿画像
回看历史,当时叛军田承嗣、吴希光投降朝廷,卢子期被擒押解京师被处死。时年颜真卿年六十七岁,正在湖州任上,听到唐军胜利消息传来,情绪激昂,书写了此手札。文章提到的刘中使,名刘清潭。
颜真卿《刘中使帖》局部一
《刘中使帖》是颜真卿行草书中重要的一件作品,历来也为书家们所推崇,明代文徵明认为在颜书存世墨迹中“此帖为最”。元代鲜于枢评论说:
“英风烈气见于笔端”
颜真卿《刘中使帖》局部二
张宴也称赞说:
“观其运笔点画,端有闻捷慷慨效忠之态”。
颜真卿《刘中使帖》局部三
纵观书帖全篇,用笔强劲流畅,笔力纵横矫健,气势磅礴,呈尽显一股英豪之气,字与字之间的转笔处,时有牵丝连带,断笔处笔断意连,整篇一气呵成。言有尽而意无穷,尤其是最后“耳”字,拖笔到底一个字占一行,是情感宣泄,其欣慰之情,借此线条一抒为快,海隅之心足慰,快意之情放逐笔端。.《刘中使帖》整帖线条都是情感的宣泄,下半篇的字明显比上半篇更大,书写由行到草,线条更加遒逸连绵。第一行二字相联,第二行三字相联,第三行四字相联,情感逐渐升级。董其昌盛赞“郁屈瑰奇,于二王法外别有异趣”。
颜真卿《刘中使帖》局部四
《刘中使帖》其独特的一面在于体现了颜真卿书法“强筋”特点。此帖中的线条弹性之美如同拉满的弓之力,同时有颜书宽博的结构,从中窥视到线条运动时的丰润感与弹性之美。此外此帖还呈现线条力度美的一面,用笔迅疾,笔力遒劲,笔笔如“锥划沙”。
▼
▲
点击图片看链接文章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