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丨61个字“笔花满目,奕奕生动”!能过董氏的眼是何方神帖
书法创作开篇很重要,经过思考,确立创作的格调。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说:
“夫欲书者,先乾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先。然后作字。”
孙过庭《书谱》也说“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一件书法艺术作品点画、结字贵有变化,但必须有一种统一和谐的笔调和风格,陆机《文赋》论诗文云:
“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册”
无论是文章还是书法都要做到。意在笔先,谓创作前的艺术构思,做到胸有成竹,然后大胆落笔,一气呵成,风神尽显。这就是章法布局的意义,当然作为成熟的书法家也不会刻意的安排,在已有丰富的创作经验上稍加注意就能创作出完美的艺术作品。
在王羲之系列尺牍法帖中,《初月帖》便是一件章法生风神独到的作品,笔者以为此帖就笔法、字法、章法三法而言,章法第一。但,章法是在笔法、字法基础之上的升华,缺少了前两项章法也不会高到那里去,但对书圣而言,三者都已炉火纯青,不然也不会被誉为“书圣”了。
王羲之《初月帖》
《初月帖》为王羲之重要作品之一,为唐摹本,《万岁通天帖》之二,系697年武则天命人临摹,历经二次火灾,《初月帖》虽是勾摹本,今天能得以见阵容,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释文:
初月十二日,山阴羲之报。近欲遣此书,停行无人,不辨遣信。昨至此,且得去月十六日书,虽远为慰,过嘱。卿佳不?吾诸患殊劣殊劣。方陟道忧悴,力不具。羲之报。
此释文据《王羲之志(附王献之志)》(刘秋增、王汝涛、刘锡山)
书札起首交代了时间地点,为正月在山阴(会稽郡郡治所在地,永和七年王羲之任山阴会稽内史,时年四十九岁。王羲之寿命为58岁)可知此信是王羲之晚年所书,此时王羲之的艺术已是至臻境界,此帖虽逸笔草草,然率意畅达,天真自然。
王羲之画像
该信札的大概意思是:
近期一直想写信,但因寄信所以拖到现在。昨天到这里,有收到上月十六日的来信,即使相隔遥远,但也十分感激和高兴。近来还好吧?我生病了身体十分差,体力十分差,身心憔悴,就写到这里吧,落款。王羲之。
整体看,此帖用笔以中锋为主,并伴有侧锋,如“山”、“报”等字。结字大小不一,大小错落,平正欹侧,字形随性情而变,行距有密有疏,应该是自然书写。
古人地友人间通信还是认真对待,从信的内容看,当时王羲之抱恙,但还是认真书写,从引首发现一二。
纵横交错
王羲之虽然身体欠佳,但心情似乎不错,引首“初月”二字,放笔直取,“初”字末笔顺势直下写“月”字,月的撇画与上个字的最后一笔写成一道长的线条,略带弧势,奔放开张。但王羲之并非写夏恒纯直线形态,而是行笔过程中有振颤,仔细观察有粗细、弯曲变化,这是王羲之笔法的高超表现。接下来方面节奏,字间距拉大, “十”字横画藏锋入笔,写成有力的曲头,向上略倾斜行笔,顺势提笔前重后轻,但帖中的字哟残缺无法判断是收笔回锋哈市出锋,但从用笔的势分析应该是顺势提笔,自然出锋。“十”字强调了横式,与竖势的“初月”两个字形成对比,避免雷同。
“二日”两个字横向紧缩,收紧,又一次形成竖势,由于两个字笔画较少,为了避免纵向过于紧收,则把笔划写饱满,墨上见风神。“山”几乎是用两个长点和一个短点在代替,字取横向,廖廖三笔,顾盼生情。“阴”同样以短笔画取胜,整体方形,左低右高,点画跳跃,疏密有致,“疏可走马,密不通风”。“羲”字独占一组,为本行压轴之字,为稳定阵角之作用,故刻意处理,字体稍大,左右疏阔,但有一个连带链接。不至于分散。整体是外围笔画向内抱团收紧。
第二行行列较宽,下半部向左微偏。“之”字结体偏小,点独立,下一笔与“报”字连写,书写速度较快。“之”字横向紧缩, “报”字提手书画粗壮,顶天立地,托住上边的“之”字,两个字横竖对比强烈,非常洒脱。“近欲” 二字蘸墨重新起笔,藏锋入笔,与上连个字留出空白处,跌宕起伏。“遣此”二字还是连写,取横势,两个字向左摆动,行线向左移动。“书停”二字依然紧连,“书”笔画少, “停”笔画多, “书”静“停”动,一静一动,相映成趣,妙然天成。
第三行,放开书写,。“行无人”三字一气合成,直书胸臆,本行在整篇中是“定海神针”的作用。草书书写速度的把握也是章法控制能力体现,快则疾风骤雨,“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苏轼的《王维吴道子画》),慢则不温不火,步步为营。接下来“不”字,单字独立,笔画厚重,为换气之字,不激不历书就。接下来速度逐渐加快,“辨”字一笔书就,循环往复,最后一笔势接 “遣信”二字,连笔书写。“昨”字书写夸张,又取横势,两个偏旁之间一横连接,似桥梁一般,妙趣横生。
第四行,又向右斜。“至此”与第二行“之报”二字结字近似。“且” “得”与“且”各字独立,笔画、字势相似,此时王羲之心情放松,似要喘口气。
“去月”似又蘸墨舔笔,重新书写,“月”字与开篇“月”笔法相同,遥相呼应。接下来“十”和“六”左右摆动,是点画的视觉作用,但并没有分开。“日”字复归平正,笔画圆融,笔力内涵。
第五行“书”字笔画稍细,结字较小,但字势开阔。“虽远”连写,一轻一重,上下缠绵。“为慰”一取横势,一取竖势,横竖有理,自然和谐。“过属”又连写,墨色取胜,与“月”字长线成对比,是收的两个字。
第六行首字“不”放开书写,“不”宽“吾”长,也是横竖对比的两个字。接下来自然书写,行云流水,直至“方”字,勾画取直,有千钧之力,立定平稳。
第七行,整行书写潇洒,字势恣肆,波澜不惊,此为最后一个字“具”字险绝造势。“具”字,写成一竖,为“努”势,一泻千里,与“方”字一动一静,形成鲜明的视觉对比。
最后一行,“之报”两字收尾,粗壮有力,整篇结束,“报”字最后一笔戛然而止,方笔收尾,一切归于平静。
整篇六十一字,分三十四组,笔法、字组、行列,通篇章法意在笔先,而又是自然书写,横竖对比,行行呼应,顾盼生情,收放自如。所以董其昌谓该帖:
“笔花满目,奕奕生动;用墨之意,亦一 一备具,王氏家风,漏世殆尽”
(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