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哭头”

长按二维码,即可购买

“哭头”是京剧角色表示哭泣的一种程式化手段,包括唱腔和锣鼓经都有固定的形式。哭头唱腔究竟属于什么呢?是板式,还是曲牌?也许不好定论,但它广泛地运用在传统戏中,而且非常灵活神奇!

首先,从唱词讲,基本是'我的儿'、'我的妻'、'奴的夫'、'儿的娘'等等简单的样式,属于语坠,非完整的一句话。

第二,从调性上看,西皮、二黄、反二黄等唱腔都有哭头,不拘一格,而且随音就音,随处可以进入哭头,灵活至极。

第三,从位置上讲,它多紧接在上句之后、下句另起,如'眼睁睁高堂母难得见,儿的老娘啊……,要相逢除非是梦里团圆。';它也可接在下句之后,'苏三此去好有一比,好比那鱼儿落网有去无还。啊,崇爹爹!';它还可以单独使用,如打渔杀家过江中'啊,桂英儿',还有钓龟、托兆等;甚至它还可以重叠使用,如四郎探母哭堂,简直就是哭头联唱了。

第四,从旋律分析,哭头应属于是下句唱腔,但感觉上好像是上句,这便是神奇之处了。如果哭头在上句尾,往往会造成哭头落音与下句落音相同的情况。如果哭头在下句尾,那么一定要用扫头锣鼓,增强稳定感。当然,哭头在上句,用扫头结尾,不唱最后一句,也是正常的。单独使用哭头作为上句,后面就会接一个下句,锁五龙中'啊,好汉哥,二哥压粮未回来',就是例子。坐宫里'我本是杨……,啊,贤公主,我的妻',则把哭头作为简化的下句,进行了收尾。

因此,'哭头虽小,干系重大'。其实,这也恰是传统戏的玄妙及魅力所在。不过,后来的新戏似乎运用得并不多,也许是作为僵化的程式给予了摒弃,实在可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