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深化“证照分离”改革成效如何?进展如何?这场吹风会为您详解

在昨天下午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寅介绍上海深化“证照分离”改革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证照分离”改革是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重要举措之一。上海市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国家有关部门支持和指导下,分别于2015年12月、2018年2月,率先在浦东新区对第一批116项、第二批47项审批事项开展“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工作,相关改革举措先后在上海和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2019年12月起,根据国家统一部署,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和临港新片区,对519项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开展全覆盖改革试点;2020年8月起,将其中地方权限范围内的248项事项的改革举措在上海全域推广实施。

在改革过程中,上海市始终聚焦市场主体关切,将“证照分离”改革和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等协同推进,不断攻坚克难、探索创新,坚持“放”和“管”同向发力。

一方面,围绕审批更高效、准入更便捷持续发力,最大限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对改革事项逐一细化制定操作办法、管理制度等,按照“进四扇门”(直接取消审批、审批改为备案、实行告知承诺、优化审批服务)要求持续推进改革。

对直接取消审批的事项,通过完善市场调节机制、建立现代市场体系、制订标准规范等措施,逐项重构取消审批以后的管理制度。

对审批改为备案的事项,逐项制定备案管理办法,明确备案的条件、材料、程序、期限等,让企业明明白白地办事。

对实行告知承诺的事项,逐项制定告知承诺操作规程,确定相关内容,规范告知、承诺、发证等办理程序,明确后续监管要求。

对优化审批服务的事项,逐项修订完善业务手册和办事指南,精简审批条件和申请材料,优化办事环节,压缩办理时限,创新办理模式。

另一方面,围绕事中事后监管更科学、更有效持续发力,最大限度促进市场公平有序。在放宽准入的同时,着力织密织牢市场监管网,通过“管得更好”支撑“放得更开更活”。

一是强化后续监管衔接,通过“互联网 监管”系统推送企业登记信息,对取消审批的事项,及时将相关企业纳入监管范围;对实行告知承诺的事项,及时对企业履行承诺情况进行核查。

二是实施信用分类监管,对企业进行精准画像,对信用好、风险低的企业“充分放手、无事不扰”;对信用差、风险高的企业“重点监管、有事必究”。

三是探索动态的风险监管,在城市运行“一网统管”中建立经济治理模块,分析研判政府部门、第三方平台、社会舆情等方面数据,推动实现动态监测、智能预警、快速处置。

四是打造多元共治格局,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市场秩序治理,促进市场主体自我约束、诚信经营。

下一步,上海市将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按照改革事项、实施范围“两个全覆盖”要求,高标准谋划、高效率推进、高质量落实,为市场主体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为社会建立更有效的监管体系。

答记者问

中国日报:上海市2015年在全国首先开展了“证照分离”改革,经过这么几年改革和探索,请问目前具体取得了哪些成效?给企业等市场主体带来哪些切实好处,有没有一些具体的数据或者案例可以介绍和分享?

答:“证照分离”改革这几年持续推进,大大降低了企业的“准营”门槛和成本,有效缓解了企业“办证多”“办证难”的问题。我们通俗地讲,就是让企业既能够进得了市场的“大门”,也可以入得了行业的“小门”。特别是2019年12月国家部署开展全覆盖改革试点以来,企业更加感受到了改革的力度和温度,获得感也进一步提升。从市场主体反馈的情况来看,“证照分离”改革对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起到了积极作用,归纳起来,主要成效有三个方面:

第一,市场主体活力进一步激发。“证照分离”改革实施以来,取消和放宽了一批行业准入的条件,为企业经营松绑减负,充分调动了办事创业的积极性。比如“消防技术服务机构资质审批”事项取消以后,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和临港新片区登记注册的消防技术服务企业,从改革以前的21家,增加到目前的104家。上海市新设市场主体数量和注册资本都有明显增长,到今年4月底,共有各类市场主体约303.1万户,注册资本金总量约29.5万亿元,分别比2019年11月底改革以前增长13.3%和15.3%。

第二,政府管理方式加快转变。“证照分离”改革有力推动了政府管理从“严进”向“严管”转变,特别是采取告知承诺以后,通过申请人事先承诺、审批部门事后核查的方式,落实了相关审批要求和许可的条件,有效强化了市场主体的责任,也有力推动了政府职能的转变。2018年,上海市发布实施全国首个规范告知承诺制度的政府规章以来,在可实行告知承诺事项当中,超过70%的企业通过这个方式办理了许可证,大大提高了行政管理效能。

第三,企业办事更加便利、更加快捷。在“证照分离”改革当中,上海将地方权限内的事项全部接入“一网通办”,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推动解决办事跑动多、材料繁、时间长等问题。目前上海已经有600多类约1.4亿张证照归集到市电子证照库,并且接入“一网通办”线上平台和线下服务大厅,支撑了上海政府核发的96%的材料在企业办事时可以“免于提交”。就是说,过去企业到政府窗口办事,都要带着很多原来政府核发的证照、文件,现在这些都不用带了,由窗口工作人员通过电子证照库调取,这样就方便了企业。同时,围绕企业“高效办成一件事”,对政府业务流程进行革命性再造。以“开办便利店”为例子,原来开办一个便利店涉及到食品经营许可、烟草专卖零售许可等6个事项,涉及到很多部门。改革以后,我们把相关流程进行了重新调整,在网上进行并联办理,办理时间可以从原来的38个工作日减少到5个工作日,递交的材料从原来的53份减少到10份,填表的要素从原来的313项减少到98项,进一步提升了办事的便捷性。

上海“证照分离”改革上已经先行一步,接下来改革的重点在哪里?

答: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证照分离”改革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的通知》,对下一阶段在全国范围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的具体安排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上海将坚决贯彻落实,按照《通知》的要求,做实规定动作、做精自选动作、做优创新动作,积极探索有效的做法和管用的举措,推进各项改革任务落地落细,更好地服务发展新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主要考虑从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深化落实“进四扇门”改革举措。在地方权限范围内,对于部分事项采取更大力度的改革举措,力争能够更多地进“前三扇门”,就是直接取消审批、审批改为备案和实行告知承诺,力争这三类事项在上海范围内达到150项以上。对于直接取消审批、审批改为备案的事项,更加注重数据共享,确保无缝衔接,防止监管上的脱节。对于实行告知承诺的事项,主动跨前一步,强化提前介入、主动指导,消除企业后顾之忧。对于优化审批服务的事项,推动实现“好办”“快办”,进一步提高办事的透明度和便利度。

第二,以城市数字化转型赋能改革。当前,上海市正在全力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工作,在接下来的“证照分离”改革当中,我们也将充分利用上海“一网通办”平台和大数据赋能,形成改革的叠加聚合效应。我们将聚焦市场主体的感受度,从企业、群众的角度和习惯出发进行改革,持续优化办事体验,让申请人少交材料甚至不交材料,推动企业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同时,围绕“照后减证”和简化审批,深入探索“一业一证”改革,在上海范围内对25个试点行业全面实施改革,并将更多事项纳入改革范围,推动更多行业实现“一证准营”。

第三,着力提高风险防范化解能力。在构建完善政府主导、企业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共治格局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探索行业综合监管机制,对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按照所属行业进行梳理,统筹建立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的综合监管制度,推动事中事后监管从“按事项管”向“按行业管”转变,从“多头分散”向“综合协同”转变,切实提升监管实效,减少执法扰民,守住安全底线,使“证照分离”改革既“放得开”更“管得好”。

信息来源:上海发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