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选段解读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学习者不要被杂念与杂事牵绊身心(手机、小说、爱情、游戏等),以减少学习阻力, 每一次对涣散之心的凝聚,都是在消耗不必要的意志力,对学习进步没有任何帮助。收心静心平时无论是学习还是休息时,你每天都要持续不间断收心静心一天的学习之后回到家里,王散已经很疲惫,于是他就开始放松身体、放松心情,但他并没有任何放纵自己的想法。当他最心爱的人从他身边走过时,他连看都没有看她一眼。当考试结束后,同学们在兴奋的讨论考试成绩时,他已经开始专心学习了。当他的考试成绩很好时,他却发现了自己知识体系上的很多漏洞;当他发现自己这次考试成绩很差时,他没有任何忧虑的感觉;深夜里,他学习、学习,突然,他抬头看着窗外的灯火,一种强大的力量在慢慢凝聚。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学习者莫在意得失经过长期强化心态、静化心态、纯化心态之后,你的心态进入至高境界,愉悦的心情由内心产生,而不是由外部引发。你的心情不会因别人对你好而变好,不会因可笑的事情而愉悦,也不会因受到挫折而难过。你愉悦的心情产生于学习心得和对世界万物的感受。这样,你就能在斗志昂扬、“狠劲”十足的同时,保持轻松愉悦振奋。心态的稳定,首先来源于微调,也就是时刻调整自己的心态。有的时候,你吃亏了,比如自行车丢了,被人骗钱了,考试时出现“弱智”的失误等,如果你过于在意这些事情,并持续后悔,则你的心态和身体就会受到伤害。其实生命极其短暂,你后悔几个小时甚至几天,这就浪费了你有效生命的万分之一或者千分之一。所以,时刻保持心态的稳定和平和是必须的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虚极的状态可以参考辛雷所说的在力的驱动下学习,在此种状态下学习,学习不再痛苦,只是在惯性下学习。与之相对的就是欲望驱动,靠“学习动力”靠“爱情”或者靠意志力等欲望学习,往往很难学习的最好。为什么?因为,“欲”越大,“阻力”越大(由杂欲引起的气恨、偏执、钻牛角尖、不良心态等)往往越大,学习时难以达到真正的平静,不能平静就无法深入、全面的理解知识点,必然会产生知识误痕,也就是老子说的“不知常,妄作凶”致虚极守静笃可以从辛雷老师的静思力、静思能、静思势的学习方法理解。许多学生做不到真静思,安静下来就会寂寞,要释放欲望、看电视、看杂书、闲谈、做无聊事等,来消耗时间,这就是欲望驱动的表现而辛雷的学生的学习动力,则往往来源于力的驱动。产生静思力后,静思的时间越久,静思能积聚的往往越大。静思能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自动释放或者不得不因外界的干扰而无序化。因此,真正的学习者,可以在静思能释放前,把静思能转化成学习势。一般的,真正的学习者,每天专门的静思时间,一般的,至少要两三个小时以上。一旦转化成静思势,往往就能把你的“主”学习力的状态,保持一定长的时间,比如几个小时、一个夜晚、一半天,少数情况下,能保持好几天。大学者风范很多大学者的言谈举止给人一种很平静、很深邃的感觉。这些大学者无论在任何时候(除了睡觉外),学习时、研究学问时、平时休息时,往往总是处于非常平静的状态。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无为而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目前的教育现状:过份重视知识条框,极少甚至根本不去启发学生的思维,所以,在学校里认真读书的学生,脑子被学校里强灌的东西都塞满了,所以,学生想得到真正的提高很难,当然想退步也很难。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下士的特点:(一) 自认为自己很聪明。(二) 学习和做事总是想走捷径。(三) 自己错了,不肯承认。(四) 自我感觉良好,不允许别人说自己不行。(五) 相信奇迹。(六) 除了自认为自己聪明外,还总觉得别人是傻子。(七) 明明自己很容易被别人影响,还偏偏装出自己与众不同。(八)、不懂装懂。“下士”类,总觉得自己很容易学习好,实际上,如果不改变,学习进步非常难。在这里,许多学生已经把《辛雷学习方法》通读多遍了,却不勤而行之,也是不对的。

(0)

相关推荐

  • 【读懂圣贤】----《道德经》第十三章

    老子传世名著:<道德经> (又称<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dān).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 ...

  • 《道德经》解读十三

    grove<道德经>解读 十三9th,July,2020 Grove帛书版<道德经>59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达,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曰:豫呵其若冬涉水,犹呵其若畏 ...

  • 「《道德经》解读3」《道德经》第三章

    [原文] 不上贤①,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②,使民不为盗③:不见可欲④,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⑤,实其腹,弱其志⑥,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⑦.弗为而已⑧,则无不治矣⑨. [译 ...

  • 《道德经》解读目录

    老子<道德经>原文视频解读 前言 大道基本原理序大道基本原理-道 大道基本原理-德 成功之道 第01章 第02章 第03章 第04章 第05章 第06章 第07章 第08章 第09章 第1 ...

  • 老子《道德经》解读:第一章天地之始

    曾勇(文) 第一章天地之始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

  • 老子《道德经》解读:第二章美之为美

    第二章美之为美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 ...

  • 老子《道德经》解读:第三章:圣人之治

    第三章:圣人之治 [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 ...

  • 老子《道德经》解读:第四章:象帝之先

    第四章:象帝之先 [原文]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注释] 冲:通"盅",指器物虚空,比 ...

  • 老子《道德经》解读:第五章:天地不仁

    第五章:天地不仁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注释] 天地不仁:天地是无所谓仁慈偏爱的. 这里的 ...

  • 老子《道德经》解读:第六章:谷神不死

    第六章:谷神不死 [原文]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注释] 谷:生养的意思.形容"道"虚空博大. 神:形容"道"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