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1年,69岁的左宗棠应诏调至京城任军机大臣

1881年,69岁的左宗棠应诏调至京城任军机大臣,上任之秋,便有一故交的儿子求他举荐个官儿当。虽然左宗棠一口回绝,但故交之子略施小计,仕途从此便一路畅通。

这个聪明人叫黄兰阶,本也是正了八经的进士出身,只因后台不硬,在福建做候补知县,一等就是好几年。眼瞅着那些草包都被安排当了县长,黄兰阶眼里冒火,心里着急。

此时,黄兰阶想找父亲的故交左宗棠帮忙,便风尘仆仆从福建赶到了京城。

黄兰阶深知,自己的仕途,也就是左宗棠一句话的事儿,他寄希望于左宗棠能念及旧情,拉他一把。

见了左宗棠,黄兰阶便开门见山,说明来意。

谁知还没等他说完,左宗棠便怒气冲冲地将手中茶碗重重地往桌上一放,厉声呵斥道:

“我道你有什么要紧的事来找我,却原来是为这样的事!你要是真有本事,上面迟早会用你,你别老想着搞那些歪门邪道!”

黄兰阶听罢,委屈地说:

“您是中兴名臣,本领够大吧,但也是多亏了曾文正公的鼎力推荐,才有今天的位置。

过去我也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但看到那些草包捐银子就能当上县长,我着急啊!

假如连您都不理解不关心,那读书人真是没指望了,国家也快没希望了!”

左宗棠见状,又缓和了口气劝道:

“贤侄!我还是那句话,别管别人怎么样,你想做官,靠自己才是正道。

你要是等不及,我可以送你良田10亩,你在家半耕半读,自由自在,岂不是更好?”

黄兰阶心有不甘,但也无可奈何,只好垂头丧气地离开了。

回家前,黄兰阶在琉璃厂闲逛,发现有不少店铺售卖仿冒的名人字画,包括左宗棠的书法,便灵光一现,想到个妙计。

黄兰阶精心挑选了一幅“左宗棠”题字的扇面,买下并带回了福建。

回家后不久,闽浙总督何璋给各位候选县长开会,轮到黄兰阶的时候,总督发现他老是使劲扇扇子,弄得哗啦哗啦响。

何璋非常不悦,大声呵斥道:“能不能好好开会了?现在都快入冬了,你拿着个破扇子,扇啥呢?”

黄兰阶看何璋进套了,便道歉说:“属下知罪。只因扇子是北京一个重要的长者送的,我不敢离身呀。”

何璋拿过扇面一看,竟然是左宗棠亲笔题写的,吃惊地问:“你认识左大人?”

黄兰阶客气地说:“嗯嗯,左叔和我爸是发小,几十年交情了。”

何璋一听,脸色煞白。

十天之后,黄兰阶便被调到一个年年风调雨顺的大县当了县长。

第二年春,何璋来到北京,拜见左宗棠,故意邀功地说:“黄兰阶是你故交之子,很有才干,我已经给他安排到一个大县当县长。”

左宗棠说:“他啊,去年来北京,还央求我举荐,被我一顿臭骂。你看,只要有才干,不用我举荐,这不也等到机会了?孺子可教则用,不用我多嘴了。”

从此,何璋便更加重用黄兰阶,并多次奏报推荐,到了1883年,仅两年时间。黄兰阶已经当上了副省级高官。

清朝的捐官制度始于康熙朝,起初是作为弥补军费不足的临时性措施,名额有限,条件严苛,后来逐步泛滥成灾。

从咸丰开始,内乱、外患不断,朝廷试图用大量增加捐官名额的办法,弥补严重的财政赤字。

大量的草包以钱换官,没钱没后台的人,即使出身进士,也可能排一辈子队也当不上一官半职。

黄兰阶的任途得以发展,离不开他借用左宗棠的关系来给他背书,虽然不算正道,但也不能算是做恶。

黄兰阶借用一把扇子,让总督知道了他和左宗棠之间的关系,黄兰阶“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不诈不骗,换来青云仕途,可谓智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