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于昨夜去世,走时心如止水:老人的遗书,写满老无所依的真相【一点资讯】
01
老无所依这四个字,说起来感觉无比沉重。
我总是在想:什么才叫老有所依呢?
是儿孙满堂,子女孝顺,还是不愁吃穿,身体健康?
我后来渐渐明白一件事:其实生活中的多数人,到了晚年都是老无所依的。这,和你有没有钱无关,也和你有多少孩子无关,孩子能不能干更是没多少关联。好像人老了,行动不便了,就是意味着孤独。
我们来到这个世上的时候,带着父母满满的喜悦,而离开的时候,带着的多少都有一些无奈和孤寂吧。
我想起昨天刷微博,看到一个保姆动手打老人。在16秒的监控视频里,保姆5次打击老人头面部并伴有一次踢踹行为。
生活中很多的子女,因为自己身上背着的任务和责任,都不可能把父母接到身边来照顾。
能给父母请得起保姆的,其实家里条件应该还是不错的那种。
但尽管这样,老人的晚年依旧是被动的,由不得自己抉择。
而老人经历的日子,也同样是一场渡劫。
人老了,不得不向现实低头吧。
我的父亲有一个叔叔,他这个叔叔这辈子过得比较辛苦,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
因为他如今已经87岁的年纪,还一个人住在老家,他们老家现在整个村子,几乎可以说只有他一个人了。
我上次看到老人的时候是去年,他来城里走亲戚,感觉他走路都颤颤巍巍的了。
但是我妈说,就算是这样,他还是一个人在家里种了很多地,村里别的人家都走了,那些地不种了,他就把那些土地挑好的全部种了起来。
甚至,他前年一年的时间,自己卖地里种的一些瓜果蔬菜,还卖了一万多块钱,老人说这个钱他是存起来的。
我当时听到我妈说这些,第一时间反应的是:快90岁的年纪,这么大的岁数,还在家里种地,万一出点什么事的话,摔了或者是怎样了,都没人知道吧?
他的孩子们不担心吗?
老人,这一生育有6个子女,2个儿子4个女儿,他们全部都在城里面安了家,一年到头也难以回去一次。
02
当一个人逐渐长大以后,父母和孩子的交集,终究是一场渐行渐远的旅途。
遗憾的是:爱的箭头总是向下。
尤其是,当孩子有了自己的孩子后,生活的重心开始偏移,曾经被捧在手里长大的孩子,也有了捧在手里的稚子。
而父母,则要开始一场独自老去的旅途。
想起曾经看到的一则新闻。
南京市某小区,一位81岁的独居老人在家中去世两个多月后才被发现,老人的身边有这样一封遗书:
我于昨晚(农历八月十五)走了,走时心如止水……这世间无论达官贵人与无名小卒,均相互尔虞我诈,令人可怕。好在这大千世界很公正,人都是匆匆过客,无一幸免……
原来,老人早在两个多月前,在这个意味着团圆的日子,独自离开这个世界。
从遗书可以看出来,81岁的老人,能够写得出来这样的句子,也是个有文化的人。
而据老人的邻居说,老人有子女。原本老人以为,自己第二天就会被发现已经去世这个事实,没想到过了两个月,这件事才被邻居发现。
这说明一件事:在老人去世的两个月多里,儿女没有一个人联系过自己。
老人的遗书里,写满老无所依的真相。
就像是很多老人一样,看起来他们不应该如此孤独,因为有孩子,不就是意味着可以防老吗?
然而,现实却告诉我们的是:很多时候啊,亲情只是用来送别的,孩子再多也是如此。
孩子,可以是一种保障,但是这种保障,只在极为关键的时刻。比如,父母不能动了或者是生病了,或许有孩子在,总不至于没人管。
但是,生活却同样告诉我另外一番真相:久病床前无孝子。
03
看吧,无论从哪个角度而言,都是一场让人感到唏嘘的结尾。
我以前时常听得一个老人感慨,她说:“我不怕生病,就怕的是一下子死不掉,要拖很长时间,这样惹人烦,自己也遭罪。”
老人早已看透这场父母亲情的本质,却还是竭尽所能地尽着一个母亲的职责。
这个老人,说起来同样让我感觉有点难过。
她的丈夫现在已经走了快20个年头,老人一直一个人住在老家,她瘦瘦小小的个子,却特别勤快,在家里种了很多地,还养了很多猪和鸡鸭这些。
老人有3个孩子,两儿一女,每年过年的时候,家里杀了猪,这些肉她都是让三个孩子拉走,自己只留很小的一部分。
包括鸡鸭还有粮食这些也是一样,她闲不下来,前些年的时候,地甚至越种越多。
遗憾的是,现在她老了。
她开始有点老年痴呆了,认不到人,说话颠三倒四。
现在她不再种庄稼,因为她连什么季节该种什么菜,都已分不清,大冬天说要去撒籽;她经常稍微走远一点,回来就找不到路,幸好还有一个邻居,有时会去找她。
现在,老人还是一个人住在农村,她的3个孩子,女儿嫁去外地,两个儿子常年在外打工,自己也是有家有室,孩子要上学,压根顾不上她,只是过年回来看看。
老人有一次因为吃错了药差点走了,当时也只有大儿媳回来看了一下,送到医院去确认没事后,还是把老人送了回去。
我以前问我妈:“这个婆婆都这样了,她的孩子怎么不把她送去养老院,至少有人照顾啊。她现在在老家,万一出了事怎么办?”
我妈回了我一句:“你以为养老院不要钱吗?”
我听完沉默。
像这样的例子,我身边不止这一例。
很多农村老人,他们没有退休工资,也没有自己的房子,很多都是年迈后依旧一个人住在老家,甚至老人的孩子也是有心无力。
我家楼下的阿姨,50多岁,上次就和我妈感慨,说她的婆婆现在生活已经快不能自理,快90岁了,一个人在老家不行了。他们5个子女,因为要不要把妈接来养老院这件事,已经吵了好几架。
因为想法不能统一。
04
孩子多了,反而各自都有想法和私心。
条件稍微好点的,愿意拿钱,但是认为要平摊,而条件差点的,并不愿意拿这笔钱。这两种想法不能一致,所以就只好一遍遍作罢。
同样是我家对门的阿姨,他们采取的策略是4个孩子,一家养3个月。
老人是她的婆婆,需要坐轮椅,不能走路,生活也不能自理。
每次她婆婆过来的时候,我时常听到那个阿姨在骂人。
她家是三室一厅的房子,有两个孩子,平时她的小女儿并不在家,小女儿的卧室是锁着的。
阿姨不让她的婆婆住小女儿的卧室,她说住臭了。所以她一般是给婆婆打地铺,然后早上撤掉,只要有太阳,就把婆婆睡的棉被拿到楼上去晒。
前两年的时候,她的婆婆走了,她给我妈说起来长舒一口气:“瘫了快20年了,我们也都是怕了。”
活着,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无奈。在日复一日的病痛和麻烦面前,那些亲情也早被磨平,因为老人的儿子,有时比他媳妇还说得过分。
这个老人最终不算老无所依,至少有人照顾,但从某个角度而言,她也依旧是老无所依。
我曾经听得一个感言,也是一个老人说的,她说:“人这一辈子,如果幸运的话,身体无病无灾,那么儿女的作用,差不多就只是临走前在病床前的哭泣和关心,还有走了以后的敲锣打鼓,热热闹闹。”
我于昨夜去世,走时心如止水;我于今早重生,来时心怀暖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