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一微言:“腰胯分离”浅释
我们先来看看左掤的定式。这个动作的正确要求是,左膝应与左脚尖方向保持一致。如果左膝往里扭动,就容易造成膝盖损伤。
那么,问题的症结在哪里?由于左掤的动作过程中,腰是向右转的,很容易就会带着膝盖也往里扭动。也就是说,转腰的时候同时带动了胯、膝的扭转。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涉及到了本文要谈的话题——腰胯分离。
传统太极拳理论对腰胯的描述,多以静态的身形要求为主,如“尾闾中正”、“松腰落胯”等,很少有动态要领的阐述。很多拳友在练拳过程中是腰胯不分的,我们的动作本身也是腰胯同动的多。但腰胯不分,想要进入精微的境界是很难的,难免有“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之叹。
腰胯之间,不像身体的其他部位之间由关节连接,它们是一个整体,又如何将他们分离开来?
首先我们应认识到,腰和胯是两个不同的部位,一般来说,胯,指盆骨部分。腰,指命门和肚脐一圈的部分。他们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说分离,并不是真的要将两个部位拆开,而是要去分别感知、分清他们。在真正感知到他们之前,腰胯是不分的,运动的时候牵扯不清。只有先分清腰胯,才能逐渐去练习并运用。
当我们做到尾闾中正,虚灵顶劲与松腰落胯会将脊柱呈现一种对拔拉长的状态。做到位之后,命门处腰椎由于对拉会出现一种被拉开的感觉,两节脊椎之间的缝隙,我称之为“腰隙”。找到腰隙之后,才是真正感知到腰胯在运动中是作为两个不同的部位而存在的。腰胯分离便是以此为界限。杨振铎大师说,要从命门处分出两股劲,一股劲往上,一股劲往下。
腰胯分离就是指这样一种状态或能力,是指在行拳过程中,从控制身体的角度而言,腰胯作为独立的部位而存在,能够做到有意识地、自如地分开运动(胯不动转腰)。
能做到腰胯分离,也就是胯不动转腰,那我们做左掤的时候,右转腰就不会带动胯膝的扭转,整个动作也就能够舒适得力。
有位舞蹈高手关于腰胯分离有一个非常精彩的比喻,他说:跳舞如同关公骑马耍刀。腰以上,是耍大刀用的,这是舞。胯以下干什么呢?骑马。落实到跳舞,就是胯以下是走步的,移动位置靠胯以下,这是蹈。手舞足蹈嘛!挥手为舞,走路为蹈,合称舞蹈。
作者拳照
不同的拳种、不同的动作,行拳时对腰胯的运行要求各不相同,也是非常复杂的。在传统杨式太极拳中,胯不动转腰(也有拳友称之为“锁胯转腰”)是比较常见的。这也是练习腰胯分离的不二法门。下面我们简单设计了一个训练方法。
第一步,端坐转腰。找一把高度合适的椅子,正襟危坐,两手在胸前抱圆,身法要领如练拳,然后以身体中线为轴,左右转腰,眼睛尽量往后看。转腰的时候,放松胯部,不要带动屁股扭转。即胯不动转腰。
第二步,上述练习熟练后,以浑圆桩姿势站立,然后以身体中线为轴,左右转腰,眼睛尽量往后看。熟练后将中轴线移到左右侧(重心线落到左右脚)进行训练。要领同上。
第三步,上述练习熟练后,以弓步、或虚步站立,胯朝向正前方,双手仍抱圆,做左右转腰练习。两种步法都要练习(单个步法站定,或两个步法间不断相互转换练习)。
第四步,在套路中应用练习。在传统杨式太极拳套路中,腰胯之间的有合有分。在动作进行的过程中,一般以腰胯合一为主,在定式前的瞬间,才会进行细微的腰胯分离运动。很多动作都存在胯不动转腰、或者说要求腰胯分离的情况,有的动作幅度大一点,有的幅度小一点,需要大家在练拳过程中自行体会。明显的动作除开头说的左掤、还有搂膝拗步、云手,野马分鬃、倒撵猴等。
在练习上述动作的时候,可以采用意识辅助训练,以达到“用意不用力”的目的。假想腰、胯处各有一道气圈。在练习胯不动转腰的时候,我们意念要让胯圈静止不动,然后转动腰圈,让腰圈带动转腰,而不是单纯依靠腰部肌肉做左右转动。
采用气圈的用意方法,很容易就能理解到,腰胯之间如磨盘的关系。郑曼青在“述口诀”篇中解释“磨转心不转”一则说:“磨转者即喻腰转,心不转者,乃气沉丹田之中定也”。
1.腰胯分离是练习松腰落胯的分水岭
腰椎能够松开(出现腰隙)后,对松腰才会真切的体会,并将越练越精,为实现“中间灵”的活腰打下良好基础。
2.腰胯分离是动作转换的关键技术
胯不动转腰,使腰身与下盘出现对拉的力量,这股力量正是动作转换绵绵不断的契机。例如捋变挤的转换过程。当我们做好捋的定式时,由于存在腰胯分离以及右膝的定位,腰胯之间出现扭转对拉的情形,转换的时候要顺着这股劲回挤,那么两个动作之间的衔接就会相对紧密。每个动作的转换,细微之处,应悉心体认。
3.腰胯分离与腰裆劲儿
腰胯分离是全身节节松开的重要组成部分,节节松开,方能节节贯穿。松腰对于身体上下劲力的贯通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太极拳体用中,当我们能做到腰胯分离,转腰不动胯,即能保持下盘劲力的完整性和稳固性,裆劲不丢(圆裆)。在此基础上,化发皆主宰于腰(活腰)。只有裆劲儿撑住了,才能更好的发劲或化劲。
4.其他
腰胯分离与发劲(直接相关的是挒劲)、以及推手中的劲力变化等都有密切的联系,难以一一尽述,大家可以自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