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唐时代的“鸡距笔”真的比宋代的”散卓笔“好用吗
谢谢你的邀请和提问。很乐意回答你提出择笔与用笔的问题。据说欧阳询写字从来不择笔,也就是说,欧阳询写字什么笔都可以。
但是欧阳询的儿子欧阳通就不是这样,起码他的书法出名以后,对文房四宝特别讲究。
武后唐玄宗开元时代的笔记小说作家张鷟在《朝野佥载》记载了欧阳通成名以后,对书墨纸砚的考究已经到了十分讲究的程度,例如他说欧阳通:“常自矜能书,必以象牙、犀角为笔管,狸毛为心,复以秋兔毫。松以烟为墨,末以麝香,纸必坚薄白滑者,乃书之”。
- 王珣《伯远帖》以鸡距笔书写,笔画不会丰富
这么名贵的材料写字,可能欧阳通的老爸欧阳询也没有这福分吧。
你说的王羲之写《兰亭序》用“鼠须笔蚕茧纸”,也出自唐代武后唐玄宗时代的官员何延之在《兰亭序记》中记载下来的,他说王羲之:“修袚褉之礼,挥毫制序,兴乐而书。用蚕茧纸,鼠须笔,遒媚劲健,绝代更无”。
这种鼠须笔除了是上好的黄鼠狼的须之外,还是一种“鸡距笔”,也就是实心短毫的毛笔。
魏晋至隋唐时期,毛笔的形制以笔锋粗短而硬劲为主要特点,其中做得最好的就是“鸡距笔”。
- 日本收藏的唐代毛笔,短锋如鸡距
鸡距笔顾名思义,因笔头形似鸡爪突出的鸡距而得名,这种笔粗短而锋利,因此,鸡距笔省力、快捷、笔头硬劲,可有效控制笔锋使用范围,能写出遒美细致的小行草,和精细工整的楷书。
这种毛笔,制作时有一个实心,外围是散毫包裹的,就像鸡爪中最短的后爪一样,短而有力,所以叫“鸡距笔”。
唐代诗人白居易也曾特地为鸡距笔写过一篇文章叫《鸡距笔赋》7,其中两句对鸡距笔的刻画描写非常生动,他说:“足之健兮有鸡足,毛之劲兮有兔毛”。这么说来,鸡距笔也是硬毫居多的毛笔。
- 唐人写经书,笔力控制较好,所以,笔画丰满清秀
晋人写字体式为伏案或持卷,这就要求毛笔矫健有力。好的书法必然是遒劲有力的,所以造就了粗短刚硬的鸡距笔,同时也造就了无数遒美开张的精品力作
鸡距笔的鼎盛时代是唐朝,由于唐朝抄经之风兴盛,而唐朝也是中国楷书最灿烂的朝代,诞生了欧阳询、虞世南、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等书法家,成为了中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处于盛唐时代的颜真卿,当然使用的是鸡距笔。
需要说明的是,鸡距笔不是普遍晋唐时代普遍使用的毛笔,因为,鸡距笔的制作成本很高,应该是最好的贵重毛笔,能够使用这种高级毛笔的,都是有一定身份是文人。
- 仿制的鸡距笔,中间有“笔柱”
宋代以后,毛笔有一定的改革。因为鸡距笔这种毛笔的制作工艺比较精细复杂,特别是有一个实心要与笔毫配合,选料比较挑剔,很多材料不合格,就会成为废品,制笔成本当然就高。所以慢慢就被制作成本较低的“散卓笔”的毛笔新工艺给淘汰了。
为此,苏轼与黄庭坚两个人各有各的见解。
- 以鸡距笔写字的特殊效果
苏轼喜欢鸡距笔,而黄庭坚喜欢“散卓笔”。所以,我们看,黄庭坚的书法里基本上没有很圆的粗点。因为鸡距笔是短毫毛笔,对笔画的粗细反映非常敏捷。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很粗的笔画。
王羲之、智永的“杏仁点”以及魏碑“捺画波”的粗大写法,无不与鸡距笔的短毫有关。因为,如果是长锋毛笔,是不容易写出那种效果的。
- 现代仿制的“鸡距笔”
散卓笔,就跟我们今天使用的毛笔基本上完全一样了。因为这种毛笔,从此就没有晋唐时代“实心”夹在毛笔中心的制笔工艺了,毛笔完全由散毫组成。笔锋也相对长了一点,写字的笔画比较匀称。
近些年以来,市场上也出现了仿制“鸡距笔”的毛笔,喜欢使用这种毛笔的人也不少。
那么,书法与使用和选择毛笔有没有关系?
我认为,当然有。
- 颜真卿《祭侄稿》笔画粗细笔画丰富,短锋硬毫为宜
这里,千里马已经多次说过了,就是硬毫与软毫的问题。
选择毛笔,不是绝对地说硬毫好还是软毫的好。
硬毫的代表是狼毫,软毫的代表是羊毫。除了笔毫本身的物理软硬之外。
我们还应该根据自己的肌肉反射特点去选择毛笔。
比如说,有的人的肌肉反射迟钝一些,一些人的肌肉反射敏感一些。
- 黄庭坚《松风阁诗帖》以长锋软毫笔较宜
肌肉反射迟钝的人,就是感觉自己的手总是有些僵直不够灵敏。这个是天生的,是训练改变不了多少的。所以,选择毛笔就要选软毫比较好。
因为,你的手比较僵直,但是,笔毫因为是软毫,相对灵敏一些,这样,你驾驭起来就感觉容易一些。
还有的人手感肌肉非常灵敏,那就用硬毫比较好一些。因为你的手本来就灵敏,再加上灵敏度高的软毫毛笔,往往用笔就会浮躁。
以上情况,主要针对个别群体,究竟对大多数人来说,如何选择毛笔,其实也不是什么问题。
例如,有的人羊毫狼毫都驾驭自如。
毛笔是我们写好字的工具,但是,好的毛笔不一定写出好字,精通笔法,永远是写好字的基础,没有这样一个基础,什么好毛笔也没有用的。
在这样一个基础上,选择自己顺手喜欢的毛笔,这是应该的。例如,启功先生喜欢羊毫,我们也看不出来写的字就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