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官针灸秒杀系列(中耳炎·下)
【概述】
化脓性中耳炎古称脓耳。临床以耳内反复流脓为特征。本病病程缠绵,且常反复发作,尤以儿童为多见。多因泪水、奶水、呕吐物、洗澡水或游泳使水殃及中耳,以及上呼吸道感染时的酸性分泌物沿耳道咽管进入中耳道等因素,以致耳鼓室发炎所致。长时间熬夜或者大量饮酒也会诱发中耳炎。
【症状】
急性则耳内呈搏动性跳痛,体温升高,听力减退,一旦鼓膜穿破,使脓液从外耳道流出则疼痛减轻,慢性则多由急性失治迁延而来,患耳反复流脓,听力减退,每遇外感则耳痛加剧,且或伴有全身性症状。
艾灸是最常选用的保守治疗之一,配合刺血法效果更佳。本病治疗应针对病因,积极治疗鼻咽部和鼻腔疾病:现已证实诱发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有慢性鼻炎、鼻窦炎,鼻咽部感染如腺样体肥大等,这些疾病常影响咽鼓管功能。
【刺血法】
[处方] 耳背静脉、耳尖、耳门、制污穴、瘈脉、翳风、委中。
[操作]捏揉耳廓及轻拍腧穴周围皮肤使之充血,用三棱针快速点刺,微出
血。每次取3穴,每日1次。适宜于治疗脓耳急症。
《针灸甲乙经》:瘈脉,一名资脉,在耳本后鸡足青络脉。刺出血如豆许。
制污穴在大拇指背的第一节中央线上面。
委中穴又名血郄,为血气深聚之处,故善治血分毒热之病。
【升阳消脓温灸方】
身柱、翳风、耳门(患侧)。
[操作] 用热敏灸艾条,在身柱穴及周围寻找热敏点,先行回旋灸1分钟,温热局部气血,继以雀啄灸1分钟,加强敏化,循经往返灸1分钟激发经气,再施以温和灸发动感传、开通经络,当腧穴处出现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热(或微热)远部热、表面不热(或微热)深部热、或其他非热感(如酸、胀、压、重等)等感传时即可,温通及激发督阳上走:。接着,依法艾灸翳风、耳门(患侧)诸穴,直至经气感传消失、皮肤灼热为止。每日或隔日1次。
俯伏或俯卧,于后正中线,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处取穴。
[释义] 适宜于治疗脓耳阳虚证。
身柱为督脉腧穴,有扶正祛邪、宣肺泻热、清心宁神作用,最善排毒解毒,临症常以之治疗痛疽疗疮为著,尤善托疮排毒而有“痈疽疗疮身柱求”之说,可见其解毒之功不可小慨。温督通阳, 使阳气上煦养耳。
翳风是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之会,善祛风邪,故名翳风,有聪耳明目,活络通窍、散内泄热的功效,治一切耳部疾患。
翳风、耳门,为局部取穴,宣窍、通窍;诸穴相伍,升阳祛霾、排脓祛浊、开宣耳窍。正气振奋则“邪不可干”,病患得愈指日可待。
【注意事项】 热敏灸温度不易过高,温和舒适耐受为度,体弱多病者时间酌减,湿气重者谨防水泡,循序渐进。恶劣天气,饥、饱、醉、怒皆不宜艾灸。灸后宜搓脚踝(双)三百次,引火归元,不伤津液。施灸后还要注意穿衣保温,不着凉水,不食生冷,宜避风寒。温灸结束后将艾绒或者艾条隔绝空气闷灭,注意安全。
【思考题】身柱穴还是小儿的保健灸穴。《养生一言草》中记载:“小儿每月灸身柱、天枢。可保无病。”《日用灸法》记款:“身柱穴在第三胸椎下.....习俗称为身柱灸,小儿必灸者也。出生十五日以后负之,如若疳疮满身,或患惊悸,虽七十五日以内可负之。”身柱穴在日本医学界被誉为“小儿百病之灸点”。日本针灸医家管为小成质也营正提局维失半年后,些营养不良、体弱多病的学生大都病况痊愈。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针灸方法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关注查看
关注平台之后回复数字查看相应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