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瘾治疗专家陶然:懂得放手的家长,养不出“网瘾少年”

陶然教授是中国青少年心理成长中心主任、也是国内最早提出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的专家学者之一。

在多年的临床经历中,他接待过很多因孩子沉迷网络无计可施,心急如焚地跑来求助的家长。还有很多家长,自家的孩子并未沉迷网络,但是他们却并不乐观,纷纷来咨询“网络成瘾该怎么预防?

近日,在为蒋俏蕾博士的专著《中国青少年的网络沉迷研究》作序时,陶然教授为担心孩子沉迷网络的家长们,开出了一个四字的“药方”——爱与放手。怎样去爱,又如何放手呢?一起来学习一下。

文/陶然

在从事网络成瘾临床治疗与研究的十年里,很多人问过我,“对于青少年来说,网络成瘾该怎么预防?

多年的临床研究发现,总结起来其实就是一句话:爱与放手!

如何去爱?

这里所谓的爱,就是给孩子创造一个能让他们健康成长的环境,让他们自我探索,懂得区分虚拟与现实,积累对生活、世界体验的经验,满足他们真正的心理需求,特别是情感的需求。

怎样放手?

所谓放手,就是给孩子独当一面的机会,让孩子自己去承担,去成长。家长不必事必躬亲,将孩子紧紧握在手里。

如果家长包揽孩子所有的事,很少与孩子共同分担责任;认为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就是对他们好;缺乏对孩子发展自主能力的信任,忽视孩子逐渐形成的独立意识,就会使得孩子适应环境能力、独立生存能力和责任意识下降,在遇到网络诱惑时,容易丧失判断力、自控力

不同成长阶段,父母能做什么?

其实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父母的爱与放手,应当是注意帮助他们完成相应的发展任务。

5岁以前的孩子,父母要让他们感受到足够的安全感与归属感;

5-12岁的孩子,家长应培养他们的自尊、自信、建立各种规则;

12岁以后,也就是青春期的孩子,父母应当协助他们建立起自我同一性,特别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同一性。

一位成功的网络游戏开发商说:“我设计的网络游戏之所以吸引玩家,总结起来是八个字:荣耀、目标、互动、惊喜。”

这也给家长们提了个醒,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去体验和拥有这些东西,而不是让他们从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寻找。

多用赞美、鼓励的语言让孩子感受到自信、荣耀;陪伴孩子制定切实合理的短中长期的目标,并协助他们一个一个实现,让孩子感受到亲情、友情、爱情(适当年龄)的真实互动;适当放手,让孩子在生活中体验惊喜、挫折。

蒋俏蕾博士这本书是我国第一部从传播学视角全面、系统地论述青少年网络沉迷问题的实证研究专著。

特别是梳理了从我国报纸关于网络沉迷的第一篇报道开始的十余年间的报道文章,挖掘和分析了六年多的青少年网络沉迷案例,以及在青少年成长基地网络沉迷治疗中心长达近四个月的实地考察和深度访谈,是迄今为止关于中国网络沉迷问题最为详实的研究之一。

愿本书的出版能够进一步丰富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预防、应对和康复的相关知识,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陶然 教授

中国青少年心理成长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心理系副主任、陆军总医院专家组专家、中国最早提出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的专家学者之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