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孙禄堂——《拳意述真》全本

序一

孙禄堂先生以形意,八卦,太极拳术教授后学,恐久而失其真也,乃作拳意述真述先辈传授之精意,而加以发挥,竣稿后,命余序之三家之术,其意本一,大抵务胜人尚气力者,源失之浊,不求胜于人,神行机圆,而人亦莫能胜之者,其源则清,清则技与道合,先生是书皆合乎道之言也,先生学形意拳术,拜李奎垣先生之门,李之师为郭先生云深,而先生实学于郭,从之最久,幼弃其业,随之往来各省,郭先生骑马而驰,先生手揽马尾步追其后,奔逸绝尘,日常行百余里,至京师,闻程先生廷华精八卦拳术,董海川先生之徒也,往访焉又绝受其术,程先生赞先生曰:此子敏捷过人,人亦乐授之,早从郭暮依程,如是精练者数年,游行郡邑,闻有艺者必造访,或不服与较,而先生未尝负之,故郭、程二先生赞曰:此子真能不辱其师,先生年五十余居京师,有郝先生为桢者,自广平来,郝善太极拳术,又问其意,郝先生曰:异哉,吾一言而子通悟,胜专习数十年者,故先生融会三家,而能得其精微,今笔之于书,表章先辈,开示后学,明内家道艺无二之旨,动静交修之法,其理深矣,其说俱备于书,阅者自知之。余因此略述先生得道之由,以见先生是书乃苦功经历所得者,非空言也。

民国十二年岁次癸亥仲冬蕲水陈曾则序

序二

禄堂先生既著形意、八卦、太极三书行世,嘉惠后学,厥功匪浅,然犹惧不知者,以拳术为御敌之具,仅凭血气之勇也,于是有拳意述真之作,凡拳中之奥义阐发无遗矣。平日所闻之诸先生辈者一一笔之于书,使好拳术者由此而进于道也。俾武术之真义不致湮没,此先生之苦心也,其以述真名者,盖本述而不作之意,于此益见先生之谦德已。

民国十二年岁次癸亥冬月吴心谷拜读并识

自序

夫道者,阴阳之根,万物之体也。其道未发,悬于太虚之内;其道已发,流行于万物之中。夫道,一而已矣。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物曰理,在拳术曰内劲,所以内家拳术有形意、八卦、太极三派,形式不同,其极还虚之道则一也。易曰:一阴一阳谓之道,若偏阴偏阳皆谓之病。夫人之一生,饮食之不调,气血之不和,精神之不振,皆阴阳不和之故也。故古人创内家拳术,使人潜心玩味,以思其理,身体力行以合其道,则能复其本来之性体。然我国拳术门派颇多,形式不一,运用亦异,毕生不能穷其术,历世不能尽其法。余自幼年好习拳术,性与形意、八卦、太极三派之拳术相近,研究五十余年,得其概要。曾著形意、八卦、太极拳术学,已刊行世。今又以昔年所闻先辈之言,述之于书,俾学者得知其真意焉!三派拳术,形式不同,其理则同;用法不一,其制人之中心而取胜于人者则一也。按一派拳术之中,诸位先生之言论形式亦有不同者,盖其适用或有异耳。三派拳术之道始于一理,中分为三派,末复合为一理,三派亦各有所得也。形意拳之诚一也,八卦拳之万法归一也,太极拳之抱元守一也。古人云:“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灵,得其一而万事毕矣”。三派之理,皆是以虚无而始,以虚无而终,所以三派诸位先生所练拳术之道,能与儒释道三家诚中、虚中、空中之妙理,合而为一者也。余深恐诸位先生之苦心精诣久而淹没,故述之以供同好,惟自愧学术简陋无文,或未能发挥诸位先生之妙旨,望诸同志随时增补之,以发明其道可也。

民国十二年岁次癸亥直隶完县孙福全序

第一章 形意拳家小传

李先生讳飞羽,字能然,世称老能先生,或曰洛能、洛农、老农皆一音之转也。直隶深县人,经商于山西太谷。喜拳术,闻县境有戴龙邦先生者,善形意拳,往访焉,觌面一见,言谈举止,均甚文雅,不似长武术者,心异之,辞去。他日请人介绍,拜为门下。时先生年三十七岁也。自受教后,昼夜习练,二年之久,所学者,仅五行拳之一行,即劈拳并半趟连环拳耳。虽所学无多,而心中并不请益,诚心习练,日不间断。是年龙邦先生之母八十寿诞,先生前往拜祝,所至之宾客,非亲友即龙邦先生之门生。拜寿之后,会武术者皆在寿堂练习,各尽其所学焉。惟先生只练拳趟半,龙邦先生之母,性喜拳术,凡形意拳之道理并形式无所不晓,遂问先生为何连环拳只练半趟。先生答曰:仅学此耳。当命龙邦先生曰:此人学有二年之久,所教者甚少,看来倒是忠诚朴实,可以将此道理用心教授之。龙邦先生本是孝子,又受老母面谕,乃尽其所得乎心者而授之先生。先生精心习练,至四十七岁,学乃大成,于形意拳之道理,无微不至矣!每与人相较,无不随心所欲,手到功成,当时名望甚着,北数省人皆知之。教授门生郭云深、刘奇兰、白西园、李太和、车毅斋、宋世荣诸先生等。于是先生名声愈着,道理愈深。本境有某甲,武进士也,体力逾常人,兼善拳术,与先生素相善,而于先生之武术,则窃有不服,每蓄意相较,辄以相善之故,难于启齿。一日会谈一室,言笑一如平常,初不料某甲之蓄意相试,毫无防备之意,而某甲于先生行动时,乘其不意,窃于身后即捉住先生,用力举起。及一伸手,而身体已腾空斜上,头颅触入顶棚之内,复行落下,两足仍直立于地,未尝倾跌。以邪术疑先生,先生告之曰:是非邪术也,盖拳术上乘神化之功,有不见不闻之知觉,故神妙若此,非汝之所知也。时人遂称先生曰:神拳李能然。年八十余岁,端坐椅上,一笑而逝。

郭先生讳峪生,字云深,直隶深县马庄人。幼年好习拳术,习之数年,无所得,后遇李能然先生,谈及形意拳术,形式极简单而道则深奥,先生甚爱慕之。能然先生视先生有真诚之心,遂收为门下,口传手授。先生得传之后,心思会悟,身体力行,朝夕习练数十年。能然先生传授手法,二人对手之时,倏忽之间,身已跌出二丈余,并不觉有所痛苦,只觉轻轻一划,遂飘然而去。先生既受能然先生所教拳术三层之道理以至于体用规矩法术之奥妙,并剑术刀枪之精巧,无所不至其极,常游各省,与南北两派同道之人交接甚广,阅历颇多,亦尝戏试其技,令有力壮者五人,各持木棍,以五棍之一端,顶于先生腹,五人将足立稳,将力使足,先生一鼓腹,而五壮年人,一齐腾身而起,跌坐于丈余之外。又练虎形拳,身体一跃,至三丈外。先生所练之道理,腹极实而心极虚,形式神气沉重如泰山,而身体动作轻灵如飞鸟。所以先生遇有不测之事,只要耳闻目见,无论何物,来得如何勇猛速快,随时身体皆能避之。先生熟读兵书,复善奇门,著有《解说形意拳经》,详细明畅,赐予收藏,后竟被人窃去,不知今藏何所,未能付梓流传,致先生启迪后学之心,湮没不彰,惜哉!先生怀抱绝技,奇才未遇其时,仅于北数省教授多人,后隐于乡闾,至七十余岁而终。

刘先生字奇兰,直隶深县人,喜拳术,拜李能然先生为师,学习形意拳术,先生隐居田庐,教授门徒,联络各派,无门户之见,有初见先生,数言拜即服为弟子者。先生至七十余岁而终。弟子中,以李存义、耿诚信、周明泰三先生艺术为最。其子殿臣,着形意拳抉微,发明先生之道。

宋世荣先生,宛平人,喜昆曲围棋,性又好拳术。在山西太谷开设钟表铺,闻李能然先生拳术高超,名冠当时,托人引见,拜为门下,自受教后,昼夜勤苦习练,迄不间断。所学五行拳及十二形,无不各尽其妙。练习十二形中蛇形之时,能尽蛇之性能,回身向左转时,右手能摄住右足跟,及向右转时,左手能摄住左足跟,回身停式,身形宛如蛇盘一团,开步走趟,身形委曲弯转,又如蛇之拨草蜿蜓而行也。练燕形之时,身子挨着地,能在板凳下边一掠而过,出去一丈余远,此式之名,即叫燕子抄水。又练狸猫上树(此系拳中一着之名目),身子往上一跃,手足平贴于墙,能粘一二分钟时。当时同门同道及门外之人,见者固极多,现时曾亲睹先生所练各式之技能者,亦复甚多。盖先生格物之功甚深,能各尽其性,故其传神也若此。昔伶人某,与先生相识,云在归化城时,亲见先生与一练技者比较,二人相离丈余,练技者挺身一纵,甫一出手,其身已如箭之速,跌出两丈有余,而先生则毫无动转,只见两手于练技者之身一划耳!余二十余岁时住于北京小席儿胡同白西园先生处,伶人某与白先生对门居,闻其向白先生言如此。民国十二年一月间,同门人某往太谷拜见先生,先生时年八十余岁矣,精神健壮,身体灵动,一如当年。归后告于予曰,先生谈及拳术时,仍复眉飞色舞,口言其理,身比其形,殊忘其身为耄耋翁,且叹后进健者之不如焉!

车先生永宏字毅斋,山西太谷县人,家中小康,师李能然先生,学习拳术。先生自得道后,视富贵如浮云,隐居田间,教授门徒甚多,能发明先生之道者,山西祁县乔锦堂先生为最。先生乐道,始终如一。至八十余岁而终。

张先生字树德,直隶祁州人,幼年好习武术,拜李能然先生为师。练拳并剑刀枪各术,合为一气,以拳为剑,以剑为拳。所用之枪法极善,有来访先生比较枪法者,皆为先生所败。先生隐居田间,教授门徒颇多。门徒承先生之技术者,亦不乏人。先生至八十余岁而终。

刘先生字晓兰,直隶河间县人。为贾于易州西陵,性喜拳术,幼年练八极拳,工夫极纯。后又拜李能然先生为师,研究形意拳术,教授门徒,直省最多,老来精神益壮。八十余岁而终。

李先生字镜斋,直隶新安县人。以孝廉历任教授。性好拳术,年六十三拜李能然先生为师,与郭云深先生相处最久,研究拳术。练至七十余岁,颇得拳术之奥理,动用轻灵,仍如当年。先生云:至此方知拳术与儒学之道理,并行不悖,合而为一者也。李先生寿至八十余岁而终。

李先生名存义,字忠元,直隶深县人。轻财好义,性喜拳术,幼年练习长短拳,后拜刘奇兰先之门,学形意拳术,习练数十年。为人保镖,往来各省,途中遇盗贼,手持单刀对敌,贼不敢进,或闻先生之名,义气过人,避道者。故人以“单刀李”称之。民国元年,在天津创办武士会,教授门徒,诲人不倦,七十余岁而终。

田先生字静杰,直隶饶阳县人。性好拳术,拜刘奇兰先生为师。先生保镖护院多年,生平所遇奇事甚多,惜余不能记忆,故未能述之。先生七十余岁,在田间朝夕运动,以乐晚年。

李先生讳殿英,字奎垣,直隶涞水县山后店上村人。幼年读书,善小楷,性喜拳术,从易州许某学弹腿、八极等拳,功夫极纯熟,力量亦颇大。先生在壮年之时,保镖护院,颇有名望。每好与人较技,时常胜人。后遇郭云深先生,与之比较,先生善用腿,先生之脚方抬起,见云深先生用手一划,先生身后有一板凳,先生之身体,从板凳跃过去,两丈余远,倒于地下矣。先生起而谢罪,遂拜为门下,待奉云深先生如父子然。后蒙云深先生教授数年,昼夜习练,将所受之道理,表里精微,无所不至其极矣。余从先生受教时,先生之技术,未甚精妙。先生自得道后,常为书记,不轻言拳术矣。余遂待从郭云深先生受教。先生虽不与人轻言拳术,而仍练拳不懈,他人所不知也。先生至七十余岁而终。

耿先生名继善,字诚信,直隶深县人。喜拳术,拜刘奇兰先生为师,学习形意拳。隐居田间,以道为乐,传授门徒多人。七十余岁,身体轻灵,健壮仍如当年。

周先生字明泰,直隶饶阳县人。幼年在刘奇兰先生家为书童,喜拳术,遂拜奇兰先生为师。练习数载,保镖多年。直隶莫州一带门徒颇多,六十余岁而终。

许先生名占鳌,字鹏程,直隶定县人。家中小康,幼年读书,善八法,性喜拳术。专聘教习练习长拳、刀枪剑术。身体轻灵似飞鸟,知者皆以赛毛称之。后又拜郭云深先生为师,学习形意拳术。传授门徒颇多,六十余岁而终。

第二章 八卦拳家小传

董海川先生,顺天文安县,朱家坞人,喜习武术,尝涉迹江皖间,遇异人传授,居三年,拳术剑术及各器械,无不造其极,归后入睿王府当差,人多知其有奇技异能,投为门下受教者络绎不绝,所教拳术,称为八卦,其式形,皆是河图洛书之数,其道体,俱是先生后天之理,其用法,乃八八六十四卦之变化而无穷,一部易理,先生方寸之间,体之无遗,是以先生行止坐卧,动作之际,其变化之神妙,非常人所能测也,居尝跏跌静坐,值夏日大雨墙忽倾倒,时先生跌坐于坑贴近此墙,先生并未开目,弟子在侧者,见墙倒之时,急注视先生忽不见,而先生已跌坐,于他处之椅上,身上未着点尘,先生又尝昼寝,时值深秋,弟子以被覆之,轻轻覆于先生身,不意被覆于床,存者仅床与被,而先生不见矣,惊而返顾,则先生端坐于临厅之一椅,谓其人曰,何不言耶,使我一惊,盖先生之灵机至是,已臻不见不闻,即可知觉之境,故临不测之,其变化之神妙,有如此者,中庸云,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即此义也,年八十余岁,端坐而逝,弟子尹福,程廷华等,葬于东直门外,榛椒树东北,红桥大道旁,诸门弟子建碑,以志其行为。

程廷华先生,直隶深县人,居北京花市大街四条,以眼镜为业,性喜武术,未得门径,后经人介绍拜董海川先生为师,所学之拳,名为游身八卦连环掌,自受传后,习练数年,得其精微,名声大振,人称之为眼镜程,无人不知之也,同道之人,来比较甚多,无不败于先生之手者,因此招人之忌,一日晚先生由前门返铺中,行至芦草园,正走时,忽闻后有脚步声甚急,先生方一回头见尾随之人,手使砍刀一把,光闪曜目,正望着先生之头劈下,先生随即将身往下一缩,倏忽越出七八尺,其刀落空,旋即回身,夺其刀以足踢倒于地,以刀掷之,曰:“朋友回家重用工夫,再来可也”。不问彼之姓名,徜徉而去,当时有数人亲眼见之,在京教授门徒颇多,其子海亭,亦足以发明先生技术之精奥者矣。

第三章太极拳家小传

杨先生,字露蝉,直隶广平府人,喜拳术,得河南怀庆府,陈家沟子之指授,遂以太极名于京师,来京教授弟子,故京师之太极拳术,皆先生所传也。

武先生,字禹襄,直隶广平府人,往河南怀庆府赵堡镇陈清平先生处,学习太极拳术,研究数十年,遇敌制胜,事迹最多,郝为桢先生言之不详,故未能述之。

郝先生,讳和,字为桢,直隶广平永年县人,受太极拳术于亦畬先生,昔年访友来北京,经友人介绍,与先生相识,见先生身体魁伟,容貌温和,言皆中理,身体和顺自然,余与先生遂相投契,未几先生患痢疾甚剧,因初次来京不久朋友甚少,所识者,惟同乡杨建侯先生耳,余遂为先生请医服药,朝夕服侍,月余而愈,先生呼余曰,吾二人本无至交,萍水相逢,如此相待实无可报,余曰此事先生不必在心,俗云四海之内皆朋友,况同道乎,先生云,我实心感,欲将我平生所学之拳术,传与君愿否,余曰恐求之不得耳,故请先生至家中,余朝夕受先生教授,数月得其大概,后先生返里,在本县教授门徒颇多,先生寿七十有余岁而终,其子月如能传先生之术,门徒中精先生之武术者亦不少矣。

第四章 形意拳

第一节郭云深论形意拳

一则

郭云深先生云:形意拳术有三层道理,有三步功夫,有三种练法。

一、三层道理

1、练精化气;

2、练气化神;

3、练神还虚。

练之以变化人之气质,复其本然之真也。

二、三步功夫

1、易骨:练之以筑其基,以壮其体,骨体坚如铁石,而形式气质威严状似泰山。

2、易筋:练之以腾其膜,以长其筋。俗云:筋长力大其劲纵横联络,生长而无穷也。

3、洗髓:练之以清虚其内,以轻松其体,内中清虚之象。神气运用,圆活无滞;身体动作,其轻如羽。拳经云:三回九转是一式,即此意也。

三、三种练法

1、明劲:练之总以规矩不可易,身体动转要和顺而不可乖戾,手足起落要整齐而不可散乱。拳经云:“方者以正其中。”即此意也。

2、暗劲:练之神气要舒展而不可拘,运用要圆通活泼而不可滞。拳经云:“圆者以应其外。”即此意也。

3、化劲:练之周身四肢动转、起落、进退,皆不可着力,专以神意运用之。虽是神意运用,惟形式规矩仍如前二种,不可改移。虽然周身动转不着力,亦不能全不着力,总在神意之贯通耳。拳经云:“三回九转是一式。”即此意也。

四、详论明劲、暗劲、化劲

1、明劲

明劲者,即拳之刚劲也。易骨者,即练精化气,易骨之道也。因人身中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不和,体质不坚,故发明其道。大凡人之初生,性无不善,体无不健,根无不固,纯是先天。以后,知识一开,灵窍一闭,先后天不和,阴阳不交,皆是后天血气用事。故血气盛行,正气衰弱,以致身体筋骨不能健壮。故昔达摩大师传下易筋洗髓二经,习之以强壮人之身体,还其人初生之本来面目。后宋岳武穆王扩充二经之义作为三经,即易骨、易筋、洗髓也。将三经又制成拳术,发明此经道理之用。拳经云:“静为本体,动为作用”,与古之五禽、八段练法有体而无用者不同矣。因拳术有无穷之妙用,故先有易骨、易筋、洗髓,阴阳混成,刚柔悉化,无声无臭,虚空灵通之全体,方有神化不测之妙用。故因此拳是内外一气,动静一源,体用一道。所以静为本体,动为作用是也。因人为一小天地,无不与天地之理相合,惟是天地之阴阳变化皆有更易。人之一身既与天地之理相合,身体虚弱、刚戾之气,岂不能易乎?故更易之道,弱者易之强,柔者易之刚,悖者易之和。所以三经者,皆是变化人之气质,以复其初也。易骨者,是拳中之明劲,练精化气之道也。将人身中散乱之气,收纳于丹田之内,不偏不倚,和而不流,用九要之规矩锻炼,练至于六阳纯全、刚健之至,即拳中上下相连,手足相顾,内外如一。至此,拳中明劲之功尽,易骨之劲全,练精化气之功亦毕矣。

2、暗劲

暗劲者,拳中之柔劲也(柔劲与软不同。软中无力,柔非无力也)。即练气化神,易筋之道也。先练明劲而后练暗劲,即丹道小周天止火再用大周天功夫之意。明劲停手,即小周天之沐浴也。暗劲手足停而未停,即大周天四正之沐浴也。拳中所用之劲,是将形气神(神即意也)合住,两手用力往后拉回(内中有缩力),其意如拔钢丝。两手前后用劲,左手往前推,右手往回拉;或右手往前推,左手往回拉,其意如撕丝绵。又如两手拉硬弓,要用力徐徐拉开之意。两手或右手往外翻横,左手往里裹劲;或左手往外翻横,右手往里裹劲,如同练鼍(tuó)形之两手,或是练连环拳之包裹拳。拳经云:“裹者如包裹之不露”。两手往前推劲,如同推有轮之重物,往前推不动之意;又似动而不动之意。两足用力,前足落地时,足根先着地不可有声,然后再满足着地;所用之劲,如同手往前、往下按物一般,后足用力蹬劲,如迈大步过水沟之意。拳经云:“脚打採意不落空”,是前足消息全凭后足蹬,是后足,“马有迹蹄之功”,皆是言两足之意也。两足进退,明劲、暗劲两段之步法相同,惟是明劲有声,暗劲则无声耳。

3、化劲

化劲者,即练神还虚,亦谓之洗髓之功夫也。是将暗劲练到至柔至顺,谓之柔顺之极处,暗劲之终也。丹经云:“阴阳混成,刚柔悉化,谓之丹熟”。柔劲之终,是化劲之始也。所以再加向上功夫,用练神还虚,至形神俱杳,与道合真,以至于无声无臭,谓之脱丹矣。拳经谓之“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是谓之化劲。练神还虚,洗髓之工毕矣。化劲者,与练划劲不同。明劲、暗劲,亦皆有划劲。划劲是两手出入起落俱短,亦谓之短劲。如手往着墙抓去,往下一划,手仍回在自己身上来,故谓之划劲。练划劲者,与前两步功夫之形式无异,所用之劲不同耳。拳经云:“三回九转是一式”,是此意也。三回者,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即明劲、暗劲、化劲是也。三回者,明劲、暗劲化劲是一式;九转者,九转纯阳也。化至虚无而还于纯阳,是此理也。所练之时,将手足动作顺其前两步之形式,皆不要用力,并非顽空不用力,周身内外全用真意运用耳。手足动作所用之力,有而若无,实而若虚;腹内之气,所用亦不着意,亦非不着意,意在积蓄虚灵之神耳。呼吸似有似无,与丹道功夫阳生至足,采取归炉、封固停息、沐浴之时的呼吸相同。因此,似有而无皆是真意,是一神之妙用也。庄子云:“真人之呼吸以踵”,即是此意,非闭气也。用工练去,不要间断,练到至虚,身无其身、心无其心,方是形神俱杳,与道合真之境。此时能与太虚同体矣。以后练虚合道,能至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无入而不自得,无往而不得其道,无可无不可也。拳经云:“固灵根而动心者,武艺也;养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所以形意拳术与丹道合而为一者也。

二则

形意拳起点三体式,两足要单重不可双重。单重者,非一足着地一足悬起,不过前足可虚可实,着重在于后足耳。以后练各形式亦有双重之式,虽然是双重之式,亦不离单重之重心,以致极高、极俯、极矮、极仰之形式,亦总不离三体式单重之中心。故三体式为万形之基础,三体式单重者,得其中和之起点,动作灵活,形式一气,无有间断耳。双重三体式者,形式沉重,力气极大,惟是阴阳不分,乾坤不辨,奇偶不显,刚柔不判,虚实不明,内开外合不清,进退起落动作不灵活。所以形意拳三体式,不得其单重之中和,先后天亦不交,刚多柔少失却中和,道理亦不明,变化亦不通,自被血气所拘,拙劲所捆,此皆是被三体式双重之所拘也。若得着单重三体式中和之道理,以后行之,无论单重双重各形之式,无可无不可也。

三则

形意拳术之道,练之极易亦极难。易者,是拳术之形式至易至简而不繁乱。其拳术之始终,动作运用,皆人之所不虑而知,不学而能者也。周身动作运用,亦皆平常之理。惟人之未学时,手足动作运用无有规矩而不能整齐,所教授者,不过将人之不虑而知、不学而能、平常所运用之形式入于规矩之中,四肢动作而不散乱者也。果练之有恒而不间断,可以至于至善矣。若到至善处,诸形之运用无不合道矣。以他人观之,有一动一静一言一默之运用,奥妙不测之神气,然而自己并不知道。其善于拳术者,因动作运用皆是平常之道理,无强人之所难,所以练之极易也。中庸云:“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难者,是练者厌其拳之形式简单而不良于观,以致半途而废者有之,或是练者恶其道理平常而无有奇妙之法则,自己专好刚劲之气,身外又务奇异之形,故终身练之而不能得着形意拳中和之道也。因此好高务远,看理偏僻,所以拳术之道理得之甚难。中庸云:“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即此意也。

四则

形意拳术之道无他,神气二者而已。丹道始终全仗呼吸,起初大小周天以及还虚之功者,皆是呼吸之变化耳,拳术之道亦然。惟有锻炼形体与筋骨之功。丹道是静中求动,动极而复静也;拳术则是动中求静,静极而复动也。其初练之似异,以至还虚则同。形意拳经云:“固灵根而动心者,敌将也;养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所以形意拳之道,即丹道之学也。丹道有三易,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拳术亦有三易,易骨、易筋、洗髓,亦即明劲、暗劲、化劲也。练至“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亦与丹道练虚合道相合也。丹道有最初还虚之功,以至虚极静笃之时,下元真阳发动,即速回光返照,凝神入气穴,息息归根。神气未交之时,存神用息,绵绵若存,念兹在兹,此武火之谓也。至神气已交,又当忘息,以致采取归炉、封固停息、沐浴起火,进退升降归根。俟动而复炼,练至不动为限,数满止火,谓之坎离交炉,此为小周天。以至大周天之功夫,无非自无而生有,由微而至著,由小而至大,由虚而积累,皆呼吸火候之变化。文武刚柔,随时消息,此皆是顺中用逆,逆中行顺,用其无过不及、中和之道也。此不过略言丹道之概耳,丹道与拳术并行不悖,故形意拳术,非粗率之武艺。余恐后来练形意拳术之人,只用其后天血气之力,不知有先天真阳之气,故发明形意拳术之道,只此神气二者而已。故此先言丹道之大概,后再论拳术之详情。

五则

郭云深先生言练形意拳术有三层之呼吸:

第一层 练拳术之呼吸,将舌卷回顶住上腭,口似开非开,似合非合,呼吸任其自然,不可着意于呼吸。因手足动作合于规矩,是为调息之法则,亦即练精化气之功夫也。

第二层 练拳术之呼吸,口之开合、舌顶上腭等规则照前,惟呼吸与前一层不同。前者手足动作是调息之法则,此是息调也。前者口鼻之呼吸,不过借此以通乎内外也。此二层之呼吸,着意于丹田之内呼吸也,又名胎息,是为练气化神之理也。

第三层 练拳术之呼吸,与上两层之意又不同。前一层是明劲,有形于外;二层是暗劲,有形于内。此呼吸虽有而若无,勿忘勿助之意思,即是神化之妙用也。而心中空空洞洞,不有不无,非有非无,是为无声无臭还虚之道也。此三种呼吸,为练拳术始终本末之次序,即一气贯通之理,自炁而化无之道也。

六则

人未练拳术之先,手足动作顺其后天自然之性,由壮而老,以至于死。道家逆运先天、转乾坤、扭气机,以求长生之术。拳术亦然,起点以平常之自然之道,逆转其机,由静而动,再由动而静,成为三体式。其姿势:两足要前虚后实,不俯不仰、不左斜、不右歪,心中要虚空至静无物,一毫之血气不能加于其内,要纯任自然虚灵之本体,由着本体再萌动练去,是为拳中纯任自然之真劲,亦谓人之本性,又谓之丹道最初还虚之理,亦谓之明善复初之道。其三体式中之灵妙,非有真传不能知也。内中之意思,即丹道之点玄关,大学之言明德,孟子谓养浩然之气。又与河图中五之一点,太极先天之气相合也。其姿势之中,非身体两腿站均当中之中也,是用规矩之法则,缩回身中散乱驰外之灵气,返归于内,正气复初,血气自然不加于其内,心中虚空是谓之中,亦谓之道心,因此再动。丹书云:“静则为性,动则为意,妙用则为神”。所以拳术再动练去,谓之先天之真意,则身体手足动作,即有形之物,谓之后天。以后天合着规矩法则,形容先天之真意,自最初还虚以至末后还虚,循环无端之理,无声无臭之德,此皆名为形意拳之道也。其拳术最初积蓄之真意与气,以致满足,中立而不倚,和而不流,无形无相,此谓拳中之内劲也(内家拳术之名,即此理也)。其拳中之内劲,最初练之人不知其所以然之理。因其理最微妙,不能不详言之,免后学入于歧途。初学入门有三害九要之规矩。三害莫犯,九要不失其理(八卦拳学言之最详)。手足动作合于规矩,不失三体式之本体,谓之调息。练时口要似开非开,似合非合,纯任自然;舌顶上腭,要鼻孔出气。平常不练时,以至方练完收势时,口要闭,不可开,要时时令鼻孔出气,说话、吃饭、喝茶时,可开口。除此之外,总要舌顶上腭,闭口,令鼻孔出气,谨要!至于睡卧时,亦是如此。练至手足相合,起落进退如一,谓之息调。手足动作要不合于规矩,上下不齐,进退步法散乱,牵动呼吸之气不均,出气甚粗,以致胸间发闷,皆是起落进退手足步法不合规矩之故也。此谓之息不调。因息不调,拳法身体不能顺也。拳中之内劲是将人之散乱于外之神气,用拳中之规矩,手足身体动作,顺中用逆缩回于丹田之内,与丹田之元气相交,自无而有,自微而著,自虚而实,皆是渐渐积蓄而成,此谓拳之内劲也。丹书云:“以凡人之呼吸,寻真人之处”,庄子云:“真人呼吸以踵”,亦是此意也。拳术调呼吸,从后天阴气所积,若致小腹坚硬如石,此乃后天之气勉强积蓄而有也。总要呼吸纯任自然,用真意之元气引之于丹田,腹虽实而若虚,有而若无。老子云:“绵绵若存”;又云:“虚其心,而灵性不昧;振道心,正气常存”,亦此意也。此理即拳中内劲之意义也。

七则

形意拳之用法,有三层:有有形有相之用,有有名有相无迹之用,有有声有名无形之用。有无形无相无声无臭之用。拳经云:“起如钢锉(起者去也),落如钩杆(落者回也)。未起如摘子,未落如坠子。起如箭,落如风,追风赶月不放松。起如风,落如箭,打倒还嫌慢。足打七分手打三,五行四梢要合全。气连心意随时用,硬打硬进无遮拦。打人如走路,看人如蒿草。胆上如风响,起落似箭钻。进步不胜,必有胆寒之心”。此是初步明劲,有形有相之用也。到暗劲之时,用法更妙:“起似伏龙登天,落如霹雷击地。起无形,落无踪,起意好似卷地风。起不起,何用再起;落不落,何用再落。低中之中望为高,高之中望为低。打起落如水之翻浪。不翻不钻,一寸为先。脚打七分手打三,五行四梢要合全。气连心意随时用,打破身式无遮拦”。此是二步暗劲,形迹有无之用也。“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拳打三节不见形,如见形影不为能”,随时而发;一言一默,一举一动,行止、坐卧、以致饮食、茶水之间,皆是用;或有人处,或无人处,无处不是用,所以无入而不自得,无往而不得其道,以致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也。此皆是化劲神化之用也。然而所用之虚实奇正,亦不可专有意用于奇正虚实。虚者,并非专用虚于彼。己手在彼手之上,用劲拉回,如落钩竿,谓之实;己手在彼手之下,亦用劲拉回,彼之手挨不着我的手,谓之虚。并非专有意于虚实,是在彼之形式感触耳。奇正之理亦然:奇无不正,正无不奇;奇中有正,正中有奇,奇正之变,如循环之无端,所用不穷也。拳经云:“拳去不空回,空回总不奇”,是此意也。

八则

形意拳术明劲是小学功夫。进退起落,左转右旋,形式有间断,故谓之小学。暗劲是大学之道。上下相连,手足相顾,内外如一,循环无端,形式无有间断,故谓之大学。此喻是发明其拳所以然之理也。论语云:“一以贯之”,此拳亦是求一以贯之道也。阴阳混成,刚柔相合,内外如一,谓之化劲。用神化去,至于无声无臭之德也。孟子云:“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丹书云:“形神俱杳,乃与道合真之境”。拳经云:“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也。老子云:“得其一而万事毕”。人得其一谓之大。拳中内外如一之劲用之于敌,当刚而刚,当柔则柔,飞腾变化,无入而不自得,亦无可无不可也。此之谓一以贯之。一之为用,虽然纯熟,总是有一之形迹也,尚未到至妙处,因此要将一化去,化到至虚无之境,谓之至诚至虚至空也。如此“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神之道理得矣!

九则

拳术之道,要自己锻炼身体,以祛病延年,无大难法,若与人相较,则非易事。第一存心谨慎,要知己知彼,不可骄矜,骄矜必败。若相识之人,久在一处,所练何拳,艺之深浅,彼此皆知。或喜用脚,或善用手,皆知其大概。谁胜谁负,尚不易言。若与不相识之人,初次见面,彼此不知所练何种拳术,所用何法。若一交手,其艺浅者,自立时相形见绌。若皆是明手,两人相较,则颇不易言胜。所宜知者,一见面先察其人精神是否虚灵,气质是否雄厚,身躯是否活泼,再察其言论或谦或矜,其所言与其人之神气形体动作是否相符,观此三者,彼之艺能,知其大概矣。及相较之时,或彼先动,或己先动,务要辨地势之远近、险隘、广狭、死生。若二人相离极近,彼或发拳,或发足,皆能伤及吾身,则当如拳经云:“眼要毒,手要奸(奸即巧也),脚踏中门往里钻。眼有监察之精,手有拨转之能,足有行程之功。两肘不离肋,两手不离心,出洞入洞紧随身。乘其无备而攻之,由其不意而出之”。此是近地以速之意也。两人相离之地远,或三四步,或五六步不等,不可直上,恐彼以逸待劳,不等己发拳,而彼先发之矣。所以方动之时,不要将神气显露于外,似无意之情形,缓缓走至彼相近处,相机而用。彼动机方露,己即速扑上去,或掌或拳,随左打左,随右打右,彼之刚柔,己之进退,起落变化,总相机而行之。此谓远地以缓也。己所立之地势,有利不利,亦得因敌人而用之,不可拘着。程廷华先生亦云:与彼相较之时,看彼之刚柔,或力大,或奸巧,彼刚吾柔,彼柔吾刚,彼高吾低,彼低吾高,彼长吾短,彼短吾长,彼开吾合,彼合吾开,或吾忽开忽合,忽刚忽柔,忽上忽下,忽短忽长,忽来忽去,不可拘使成法,须相敌之情形而行之。虽不能取胜于敌,亦不能骤然败于敌也。总以谨慎为要。

十则

拳经云:“上下相连,内外合一”。俗云上下是头足也,亦云手足也。按拳中道理言之是上呼吸之气与下呼吸之气相接也。此是上下相连,心肾相交也。内外合一者,是心中神意下照于海底,腹内静极而动,海底之气微微自下而上,与神意相交,归于丹田之中,运贯于周身,畅达于四肢,融融和和,如此方是上下相连,手足自相然顾,合内外而为一者也。

十一则

练拳术不可固执不通。若专以求力,即被力拘;专以求气,即被气所拘;若专以求沉重,即为沉重所捆坠;若专以求轻浮,神气则被轻浮所散。所以然者,外之形式顺者,自有力;内里中和者,自生气;神意归于丹田者,身自然重如泰山;将神气合一,化成虚空者,自然身轻如羽。故此不可专求。虽然求之有所得焉,亦是有若无、实若虚,勿忘勿助,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而已。

十二则

形意拳术之横拳有先天之横,有后天之横,有一行之横。先天之横者,由静而动,为无形之横拳也。横者,中也。易云:“黄中通理,正位居体”,即此意也。拳经云:“起无形”,“起为横”,皆是也(此起字是内中之起,自虚无而生有,真意发萌之时,在拳中谓之横,亦谓之起)。此横有名无形,为诸形之母也。万物皆含育于其中矣。其横则为拳中之太极也。后天之横者,是拳中外形手足,以动即名为横也。此横有名有式,无有横之相也。因头手足肩肘胯膝(名七拳)外形七拳,以动即名为横,亦为诸式之干也,万法亦皆生于其内也。

十三则

形意拳术,头层明练,谓之练精化气,为丹道中之武火也;第二层暗劲,谓之练气化神,为丹道中之文火也;三层化劲,谓之练神还虚,为丹道中火候纯也。火候纯而内外一气成矣。再练亦无劲,亦无火,谓之练虚合道。以致行止坐卧,一言一默,无往而不合其道也。拳经云:“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至此无声无臭之德至矣。先人诗曰:“道本自然一气游,空空静静最难求,得来万法皆无用,身形应当似水流”。

十四则

拳意之大道,大概皆是河洛之理,以之取象命名,数理兼该,顺其人动之作之自然,制成法则,而人身体力行之。古人云:天有八风,易有八卦,人有八脉。拳有八势,是以拳术有八卦之变化。八卦者,有圆之象焉。天有九天,星有九野,地有九泉,人有九窍,拳有九宫,故拳术有九宫之方位。九宫者,有方之义焉。古人以九府而作圜法,以九室而作明堂,以九区而作贡赋,以九军而作阵法,以九窍九数(九数者,即九节也。头为梢节,心为中节,丹田为根节;手为梢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足为梢节,膝为中节,胯为根节。三三共九节也)而作拳术,无非用九,其理亦妙矣。河之图,洛之书,皆出于天地自然之数,禹之范,大挠之历,皆圣人得于天地之心法。余蒙老农先生所授之九宫图,其理亦出于此而运用之神妙,变化莫测。此图之道,夫妇之愚可以与知与能,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不能矣。其图之形式,是飞九宫之道,一至九,九还一之理,用竿九根布之四正四根,四隅四根,当中一根。竿不拘粗细。起初练之,地方要宽大,竿相离要远,大约或一丈之方形,或一丈有余,或两丈,不拘尺寸,练之已熟,渐渐而缩小,缩至两竿相离之远近,仅能容身穿行往来,形如流水,旋转自如,而不碍所立之竿。绕转之形式用十二形:或鹞子入林翻身之巧,或如蛇拔草入穴之妙,或如猿猴纵跳之灵活。各形之巧妙,无所不有也。此图之效力,不会拳术者,按法走之可以消食,血脉流通;若练拳术而步法不活动者,走之可以能活动;练拳术身体发拘者,走之身体可以能灵通;练拳术心中固执者,走之可以能灵妙。无论男女老少,皆可行之,可以祛病延年,强健身体,等等妙术,不可言宣。拳经云:“打拳如走路,看人如蒿草。武艺都道无正经,任意变化是无穷。岂知吾得婴儿玩,打法天下是真形。三回九转是一式”之理,亦皆在其中矣。此图明数学者,能晓此图之理;练八卦拳者,能通此图之道也。此图亦可作为游戏运动。走练之时,舌顶上腭。不会练拳术者,行走之时,两手曲伸,可以随便;要会拳术者,按自己所会之法则运用可也。无论如何运动,左旋右转,两手身体不能动着所立之竿为要。此图不只运动身体已也,而剑术之法,亦含藏于其中矣。此九根竿之高矮,总要比人略高。可以九个泥塾,或木塾,将竿插在内,可以移动练。用时可分布九宫,不练时可收在一处。若地基方便,不动亦可;若实在无有竿之时,砖石分布九宫亦可;若无砖石,画九个小围走之亦无不可。总而言之,总是有竿练之为最妙,此法走练,起初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之路,反之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此图外四正四隅八根竿,比喻八卦。当中一根,又共比喻九个门。要练纯熟,无论何门,亦可以起点,要之归原,不能离开中门,即中五宫也。走之按一至二,二至三,至九,返之九至八,八至七,又还于一之数。此图一圈一根竿也。一至九,九返一,即所行之路也。名为飞九宫也,亦名阴八卦也。河图之理藏之于内,洛书之道形之于外也。所以拳术之道体用俱备,数理兼该,性命双修,乾坤相交,合内外而为一者也。走练此图之意,九竿如同九人,如一人敌九,左右旋转,曲伸往来,飞跃变化,闪展腾挪,其中之法则,按着规矩;其中之妙用,亦得要自己悟会耳。

其图之道,亦和于乾坤二卦之理。六十四卦之式,皆含在其中矣。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得之莫不有拳术之奥妙之道焉。

第二节白西园论形意拳

练形意拳之道,实是祛病延年,修道之学也,余自幼年行医,今年近七旬矣。身体动作轻灵,仍似当年强壮之时也,并无服过参茸保养之物。此拳之道,养气修身之理,实有确据,真有如服仙丹之效验也。惟练拳易,得道难;得道易,养道尤难。所以练拳术第一要得真传,将拳内所练之规矩,要知得的确,按次序而练之。第二要真爱惜。第三要有恒心,作为自己终身修养之功课也。除此三者之外,虽然讲练,古人云:“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就是终身不能有得也。就是至诚有恒心所练之道理,虽少有得焉,亦不能自骄。所练之形式道理,亦要时常求老师或诸位老先生们看视,古人云:“人非圣贤,谁能无过”,若以骄,素日所得之道理,亦时常失去。道理一失,拳术就生出无数之病来(即拳术之病非人所得吃药之病也)。若是明显之病,还可容易更改,老师功夫大小、道理深浅可以更正也。若是暗藏错综之病,非得老师道理极深,经验颇富,不能治此病也。错综之病,头上之病不在头,脚上之病不在脚,身内之病不在内,身外之病不在外,此是错综之病也。暗藏之病,若隐若现,若有若无,此病于平常所练之人亦看不出有病来,自己觉着亦无毛病,心想自己所练的道理亦到纯熟矣,岂不知自己之病入之更深矣。非得洞明其理,深达其道者,不能更改此样病也。若不然,就是昼夜习练,终身不能入于正道矣。此病谓之俗自然劲也。当写字用工入了俗派,始终不能长进之道理相同也。所以练拳术者,练一身极好之技术,与人相较,亦极其勇敢,倒容易练,十人之中可以练成七八个矣。若能教育人者,再自己功夫极纯,身体动作极其和顺,折理亦极其明详,令人容易领会,可以作后学之表率,如此人者,十人之中难得一二人矣。练拳术之道理,神气贯通,形质和顺,刚柔曲折,法度长短,与曾文正公谈书法,言乾坤二卦之理相同也。

第三节刘奇兰论形意拳

一则

形意拳术之道,体用莫分,自己练者为体,行之于彼为用。自己练时,眼不可散乱,将视一极点处,或看自己之手,将神气定住,内外合一,不可移动,要用之于彼,或看彼上之两眼,或看彼之中心,或看彼下之两足。不要站定成式,不可专用成法,或掌或拳,望着就使,起落进退,变化不穷,是用智而取胜于敌也。若用成法,即能胜于人,亦是一时之侥幸耳。所应晓者,须固住自己神气,不使散乱,此谓无敌于天下也。

二则

形意拳经云:“养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固灵根而动心者,敌将也”。敌将之用者,“起如钢锉,落如钩竿。起似伏龙登天,落如霹雷击地。起无形,落无踪,起好似箭卷地风,束身而起,长身而落。起如箭,落如风,追风赶月不放松。起如风,落如箭,打倒还嫌慢。打人如走路,看人如蒿草。胆上如风响,起落似箭钻。遇敌要取胜,四梢俱要齐(是内外诚实如一也)。进步不胜,必有胆寒之心”也。此是固灵根而动心者,敌将所用之法也。

三则

道艺之用者,心中空空洞洞,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而时出之。“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心无其心,心空也;身无其身,身空也。古人云:“所谓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是谓真空”。虽空,乃至实至诚也。忽然有敌人来击,心中并非有意打他(无意即无火也),随彼意而应之。拳经云:“静为本体,动为作用”,即是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无可无不可也。此是养灵根而静心者所用之法也。夫练拳,至无拳无意之境,乃能与太虚同体,故用之奥妙而不可测。然能至是者,鲜矣。

第四节宋世荣论形意拳

一则

形意拳之道,是先将拳术已成之着法,玩而求之,而有得之于心焉,或吾胸中有千万法可也,或吾胸中浑浑沦沦,无一着法亦可也。无一法者,是一气之合也,以致于应用之时,无可无不可也;有千万法者,是一气之流行也,应敌之时,当刚则刚,当柔则柔,起落进退变化,皆可因敌而用之也。譬如千万法者,是一形一着法也,一着法之中,亦皆能生生不已也。譬如练蛇形,蛇有拔草之精,至于蛇之盘旋曲伸,刚柔灵妙等式,皆伊之性能也。兵法云:“譬如常蛇阵式,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道应,击其中则道尾皆应”,所以练一形之中,将伊之性能格物到至善处,用之于敌,可以循环无端,变化无穷,故能时措之宜也。一形之能力如此,十二形之能力皆如是也。内中之道理,物之伸者,是吾拳之长劲也;物之曲者,是吾拳之短劲也,亦吾拳之划劲也;物之曲曲弯转者,是吾拳之柔劲也;物之往前直去猛快者,是吾拳之刚劲也。虽然一物之性能刚柔曲直、纵横变化、灵活巧妙,人有所不能及也。所以练形意拳术者,是格渐十二形之性能而得之于心,是能尽物之性也。亦是尽己之性也。因此练形意拳者,是效法天地化育万物之道也。此理存之于内而为德,用之于外而为道也。又内劲者,内为天德;外法者,外为王道。所以此拳之用,能以无可无不可也。

二则

形意拳术,有道艺、武艺之分,有三体式单重、双重之别。练武艺者,是双重之姿势,重心在于两腿之间,全身用力,清浊不分,先后天不辨,用后天之意,引呼吸之气,积蓄于丹田之内,其坚如铁石,周身沉重,站立如同泰山一般。若与他人相较,不怕足踢、手击,拳经云:“足打七分手打三,五行四梢要合全。气连心意随时用,硬打硬进无遮拦”,此谓之浊源,所以为敌将之武艺也。若练到至善处,亦可以无敌于天下也。练道艺者,是三体式单重姿势,前虚后实,重心在于后足,前足亦可虚、亦可实,心中不用力,先要虚其心,意思与丹道相合。丹书云静坐要最初还虚,不能见本性,不见本性,用工皆是浊源,并非先天之真性也。拳术之理亦然,所以亦要最初还虚,不用后天之心意,亦并非全然不用。要全不用,成为顽空矣。所以用劲者,非用后天之拙力,皆是规矩中之用力耳。还虚者,丹书云:“中者,虚空之性体也。执中者,还虚之功用也”。是故形意拳术起点有无极、太极、三体之式,其理是最初还之功用也。丹书云:“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张”,是此意也。三体者,在身体,外为头手足也,内为上、中、下三田也。在拳中形意、八卦、太极三派之一体也。虽分三体之名,统体一阴阳也。阴阳总一太极也,即一气也,亦即形意拳中起点无极之横拳也。此横拳者,是人本来之真心,空空洞洞,不挂着一毫之拙力,至虚至无,即太极也。所谓无名天地之始,但此虚无太极不是死的,乃是活的,其中有一点生机藏焉,此机名曰先天真一之气,为人性命之根,造化之源,生死之本也。此虚无中含此一气,不有不无,非有非无,非色非空,活活泼泼的,又曰真空。真空者,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所谓有名万物之母。虚无中,既有一点生机在内,是太极含一气,一自虚无兆质矣。此太极含一气,是丹书所说的静极而动,是虚极静笃时,海底中有一点生机发动也,邵子云:“一阳初发动,万物未生时”也。在拳术中,虚极时,横拳圆满无亏,内中有一点灵机生焉。丹书云:“一气既兆质,不能无动静”,动为阳,静为阴,是动静既生于一气,两仪因此一气开根也。动极而静,静极而动,劈崩钻炮,起钻落翻,精气神,即于此而寓之矣。故此三体式内之一点生候发动,而能至于无穷,所以谓之道艺也。

三则

静坐功夫以呼吸调息,练拳术以手足动作为调息。起落进退,皆合规矩;手足动作,亦俱和顺。内外神形相合,谓之息调。以身体动作旋转,纵横往来无有停滞,一气流行,循环无端,谓之停息,亦谓之脱胎神化也。虽然一是动中求静,一是静中求动,二者似乎不同,其实内中之道理则一也。

第五节车毅斋论形意拳

形意拳之道,合于中庸之道也。其道中正广大,至易至简,不偏不倚,和而不流,包罗万象,体物不遗,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惟是起初所学,先要学一派,一派之中亦得专一形而学之,学而时习之,习之已熟,然后再学他形。各形纯熟,再贯串统一而习之。习之极熟,全体各形之式,一形如一手之式,一手如一意之动,一意如同自虚空发出。所以练拳学者,自虚无而起,自虚无而还也。到此时,形意也,八卦也,太极也,诸形皆无,万象皆空,混混沦沦,一浑气然,何有太极,何有形意,何有八卦也。所以练拳术不在形式,只在神气圆满无亏而已。神气圆满,形式虽方,而亦能活动无滞。神气不足,就是形式虽圆,动作亦不能灵通也。拳经云:“尚德不尚力”,意在蓄神耳。用神意合丹田,先天真阳之气,运化于周身,无微不至,以至于应用,无处不有,无时不然,所谓物物一太极,物物一阴阳也。中庸云:“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亦是此拳之意义也。所以练拳术者,不可守定成法而应用之。成法者,是初入门教人之规则,可以变化人之气质,开人之智识,明人之心性,是化除后天之气质,以复其先天之气也。以至虚无之时,无所谓体,无所谓用,拳经云:“静为本体,动为作用”,是体用一源也。体用分言之:以体言,行止坐卧,一言一默,无往而不得其道也;以用言之,无可无不可也。余幼年间,血气盛足,力量正大,法术记的颇多,用的亦熟、亦快。每逢与人相比较之时,观彼之形式,可以用某种手法正合宜,技术浅者,占人一气之先,往往胜人;遇着技术深者,观其身式,用某种手法亦正合宜,一至彼之身边,彼即随式而变矣。自己的旧力未完,新力未生,往往再想变换手法,有来不及处,一时要进退不灵活,就败于彼矣。以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将体式法身全都脱去,始悟前者所练体式,皆是血气;所用之法术,乃是成规。先前用法,中间皆有间断,不能连手变化,皆因是后天用事,不得中和之故也。昔年有一某先生,亦是练拳之人,在余处闲谈。彼凭着血气力足,不明此拳之道理,暗中有不服之意,余此时正洗面,且吾洗面之姿势,皆用骑马式,并未注意于彼,不料彼要取玩笑,起身用脚望着余之后腰用脚踢去。彼足方到予之身边,似挨未挨之时,予并未预料,譬如静坐功夫,丹田之气始动,心中之神意知觉,即速又望北接渡也。此时物到神知,予神形合一,身子一起,觉腰下有物碰出。回观,则彼跌出一丈有余,平身躺在地下。予先何从知彼之来,又无从知以何法应之,此乃拳术无意中抖擞之神力也。至哉信乎。拳经云:“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也。至此拳术无形无相,无我无他,只有一神之灵光,奥妙不测耳。拳经云:“混元一气吾道成,道成莫外五真形,真形内藏真精神,神藏气内丹道成。如问真形须求真,要知真形合真相,真相合来有真诀,真诀合道得彻灵。养灵根而动心者,敌将也;养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武艺虽真窍不真,费尽心机枉劳神,祖师留下真妙诀,知者传授要择人。”

第六节张树德论形意拳

形意拳之道,不言器械。予初练之时,亦只疑无有枪刀剑术之类。予练枪法数十年,访友数省,相遇名家,亦有数十余名,所练门派不同,亦各有所长。予自是而后,昼夜勤习,方得其枪中之奥妙。昔年用枪,总以为自己身手快利,步法活动,用法多巧。然而与人相较,往往被人所制。后始知不乎形式法术,有身如无身,有枪如无枪,运用只在一心耳(心即枪,枪即心也)。枪分三节八楞。用眼视定彼之形式,上中下三路,或梢节,中节,根节,心一动而手足与枪合一,似蛟龙出水一般,直到彼身,彼即败矣。方知手足动作,教练纯熟,不令而行也。予自练形意拳以来,朝夕习练,将道理得之于身心,而又知行合一,故同一长短之枪,已觉自己之枪,昔用之似短,今用之则长。更觉善用者,不在枪之形式长短,全在拳中神意之妙用也。又方知拳术即剑术枪法,剑术枪法亦即拳术也。拳经云:“心为元帅,眼为先锋,手足为五营四哨,以拳为拳,以拳为枪,枪扎如射箭”即此意也。故此始悟形意拳术,不言枪剑,因其道理中和,内外如一,体物而不遗,无往而不得其道也。

第七节刘晓兰先生论形意拳

形意拳之道无他,不过变化人之气质,得其中和而已。从一气而分阴阳,从阴阳而分五行,从五行而还一气。十二形之理,亦从一气阴阳五行变化而生也。朱子云:“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即敷焉”,即此意也。余从幼年练八极拳,功夫颇深,拳中应用之法术,如搀肘、定肘、挤肘、挎肘等等之着法,亦极其纯熟,与人相较,往往胜人,其后遇一能手,身躯灵变,或离或合,则吾法无所施,往往拘于成法而不能变,尚疑为自己功夫不纯之过也。其后改练形意拳,习五行生克应用之法则,如劈拳能破崩拳,以金克木;钻拳能破炮拳,以水克火。习至数十年方悟所得之道,知行合一之理,心中极其虚灵,身形亦极其和顺,内外如一。又知五行拳互相生克:金克木,木亦能克金;金生水,水亦能生金。古人云互相递为子孙之意也。以前所用之法则,而时应用,无不随时措之宜也,亦无人而不自得也。因此始知形意拳术是个中和之体,万物皆含育于其中矣。

第八节李镜斋先生论形意拳

常有练拳术者,有体用不合之情形。每见所练之体式,功夫极其纯熟,气力亦极大,然而所用之法则,常有与体式相违者,皆因是所练之体中形式不顺,身心不合,则有悖戾之气也。譬如儒家读书读得极熟,看理亦极深,惟所作出之文章常有不顺,亦是伊所看书之理,则有悖谬之处耶。虽然文武不同,而道理则一也。

第九节李存义先生论形意拳

一则

拳经云:“静为本体,动为作用,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是化劲练神还虚之用也。明劲、暗劲之体用,是将周身四肢松开,神气缩回而沉于丹田,内外合成一气,再将两目视定彼之两目或四肢,自己不动而为体也。若是发动,刚柔曲直、纵横圜研虚实之劲,起落进退、闪展腾挪变化之法,此皆为用也。此是与人相较之时,分析体用之意义也。若论形意拳本旨之体用,是自己练蹚子为之体;与人相较之时,按练时而应用之为之用也。虚实变化不自专用,因彼之所发之形式而生之也。

二则

余练习拳学,一生不知用奸诈之心。先师亦常云:“兵不厌诈”。自己虽不用奸诈,然而不可不防他人。终身未尝有意一次用奸诈之胜人,皆以实在功夫也。若以奸诈胜人,彼未必肯心服也。奸诈心有何益哉。与人相较,总是光明正大,不能暗藏奸心,或胜或负,自己心中自然明晓,皆能于道理有益也。虽然自己不用奸诈,亦不可不防他人。惟是彼之道理,刚柔、虚实、巧拙不可不察也(此六字是道理中之变化也。奸诈者,不在道理之内,用好言语将人稳住,用出其不意打人也)。刚者,有明刚,有暗刚;柔者,有明柔,有暗柔也。明刚者,未与人交手之时,周身动作神气皆露于外。若是相较,彼一用力抓住吾手,如同钢钩一般,气力似透于骨,自觉身体如被人捆住一般,此是明刚中之内劲也。暗刚者,与人相较,动作如平常,起落动作亦极和顺,两手相交,彼之手指软似棉,用意一抓,神气不只透于骨髓,而且牵连心中,如同触电一般,此是暗刚中之内劲也。明柔者,视此人之形式动作,毫无气力,若是知者视之,虽身体柔软无有气力,然而身体动作身轻如羽,内外如一,神气周身并无一毫散乱之处,与彼交手时,抓之似有,再用手或打或撞而又似无,此人又毫不用意于己,此是明柔中之内劲也。暗柔者,视之神气威严,如同泰山;若与人相较,两手相交,其转动如钢球,手方到此人之身似硬,一用力打去,则彼身中又极灵活,手如同鳔胶相似,胳膊如同钢丝条一般,能将人给粘住或缠住,自己觉着诸方法不能得手,此人又无有一时格外用力,总是一气流行,此是暗柔中之内劲也。以上皆是余与人道艺相交,两人相较之经验也。以后学者,若遇此四种形式之人,量自己道理深浅,神气之厚薄,而相较量。若自己未被彼之神气罩住,方可与彼相较;若是见面先被彼神气欺住,自己先惧一头,就不可与彼较量。若无求道之心则已,若有求道之心,只可虚心而恭敬之,以求其道也。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能如此视人和待人者,可以能无敌于天下矣。并非人人能胜方为英雄也。虚实巧拙者,是彼此两人一见面,数言就要相较,察彼之身形高矮,动作是否灵活,又看彼之神气厚薄,一动一静,言谈之中,是内家是外家。先不可骤然取胜于人,先用虚手以探之,等彼之动作,或虚或实,或巧拙,一露形迹,胜败可以知其大概矣。被人所败不必言矣。若是胜于人,亦是道理中之胜人也。就是被人所败,亦不可用奸诈之心也。余所以练拳一生,总是以道服人也,诸先师亦常言之,亦是余一生之经验也。以后学者,虽然不用奸诈,但不可不防奸诈,莫学余忠厚,不防常为所欺也。

第十节田静杰先生论形意拳

形意拳术之理,本是不偏不倚,中正和平,自然一气流行之道也。拳经云:“身式不可前栽,不可后仰,不可左斜,不可右歪”,即不偏不倚之意也。其气卷之则退藏于密(即丹田也),放之则弥六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是内三合也;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是外三合也)。练之发着于十二形之中(十二形为万形之纲也)。身体动作因着形式,有上下大小之分,动静刚柔之判,起落进退之式,伸缩隐现之机也。虽然外体动作有万形之分,而内运用一以贯之也。

第十一节李奎元先生论形意拳

一则

形意拳术之道,意者即人之元性也。在天地则为土,土者,天地之性;性者,人身之土也;在人则为性,在拳则为横。横者,即拳中先天圆满中和之一气也。内包四德,即劈崩钻炮也,亦即真意也。形意者,是人之周身四肢动作,从其规矩,顺其自然,外不乖于形式,内不悖于神气。外面形式之顺,是内中神气之和;外面形式之正,是内中意气之中。是故,见其外,知其内;诚于内,形于外,即内外合而为一者也。先贤云:“得其一而万事毕矣”,此为形意拳术形意二字大概之意义也。

二则

坐功虽云静极而生动,丹田之动是外来之气动,其实还是意动。群阴剥尽,一阳来复,是阴之静极而生动矣。丹书练己篇云:“己者,我之真性。静则为性,动则为意,妙用则为神也。不静则真意不动,而何有妙用乎”。所以,动者是真意。练拳术到至善处,亦是性至静,真意发动而妙用,即是神也。至于坐功静极而动,采取火候之老嫩,法轮升降之归根,亦不外性静意动,一神之妙用也。

三则

练形意拳术头层明劲,垂肩坠肘塌腰,与写字之功夫,往下按笔意思相同也。二层练暗劲,松劲往外开劲、缩劲,各处之劲与写字提笔意思相同也。顶头蹬足,是按中有提,提中有按也。三层练化劲,以上之劲俱有而不觉有,只有神行妙用,与之随意作草书者,意思相同也。其言拳之规则法度,神气结构,转折形质,与曾文正公家书论书字,言乾坤二卦,并礼乐之意思道理亦相同也。

四则

形意拳术之道,勿拘于形式,亦不可专务于形式,二者皆非正道。先师云:“法术规矩在假师传,道理巧妙须自己悟会”。故练拳术者,不可练偏僻奇异之形式,而身为其所拘;亦不可练散乱无章之拳,而不能通其道。所以练拳术者,先要求明师得良友,心思悟会,身体力行,日日习练,不可间断,方能有所得也。不如是,混混沌沌一生,茫然无所知也。俗语云:“世上无难事,就怕心不专”,世人皆云拳术道理深远不好求,实则不然。中庸云:“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天地之间,万物之理,皆道之流行分散耳。人为一小天地,亦天地间之一物也。故我身中之阴阳,即天地之阴阳也;万物之理,亦即我身中之理也。大学注云:“心在内,而理周乎物;物在外,而理具于心”,易注云:“远在六合之外,近在一身之中。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天地之大,六合之远,万物之理,莫不在我一身之中。其拳始言一理,即形意拳中之太极三体式之起点也,中散为万事,即阴阳五行十二形,以至各形之理,无微不至矣。末复合为一理者,即各形之理,总而言之内外如一也。放之则弥六合者,即身体形式伸展,内中神气放开,圆满无缺也。高者,如同极于天也;远者,如至六合之外也。卷之则退藏于密者,即神气缩至于丹田,至虚至无之意义也。远取诸物者,譬如蛇之一物,曲屈天矫,来去如风,吾欲取其意也。近取诸身者,若练蛇形须研究其形,是五行拳中(即劈泵钻炮横也)何行、何化而生出此形之劲也。劲者,是内中神气贯通之气也。所以要看此形之行动,头尾身伸缩盘旋,三节一气,无一毫之勉强也。物之性,能柔中有刚,刚中有柔。柔者,如同丝带相似;刚者,缠别物之体,如钢丝相似。再将物之形式动作灵活、曲折、刚柔之理,而意会之,再自己身体力行而效之,功久自然得着此物之形式性能,与我之性能合而为一矣。此形式性能,格物通了,再格物他形之性能,十二形之理亦然。以至万形之理,只要一动一静,骤然视见,与我之意相感,忽觉与我身中之道相合,即可仿效此物之动作而运用之。所以练拳术者,宜虚心博问,不可自是。余昔年与人相较枪拳之时,即败于人之手,然而又借此他胜我之法术,而得悉我所练之道理也。是故拳术即道理,道理即拳术也。天地万物无不可仿效,亦即世人无不可作我之师与友也。所以余幼年练拳术,性情异常刚愎,总觉自高于人,自拜郭云深先生为师,教授形意拳术,得着门径,又得先生循循善诱,自己用功,昼夜无间,又得良友相助,忽然豁然明悟,心阔似海,回思昔日所练所行,诸事皆非,自觉心中愧悔,毛发悚惧,自此而知古人云:“求圣求贤在于己,功名富贵在于命”。练拳术者,关于人之一生祸福,后学者不可不知也。自此以后,不敢言之短,议己之长,知道理之无穷,俗语云:“强中自有强中手,能人背后有能人”,心中战战兢兢,须臾不敢离此道理,一生亦不敢骄矜于人也。

五则

形意拳之道,练之有无数曲折层次,亦有无数之魔力混乱,一有不察,拳中无数之弊病出焉。故练者,先以心中虚空为体,以神气相交为用,以腰为主宰,以丹田为根,以三体式为基础,以九要之规模为练拳之具,以五行十二形为拳中之物。故将所发出散乱之气,顺中用逆缩回,归于丹田,用呼吸锻炼,不用口鼻呼吸,要用真息积于丹田。口中之呼吸,舌顶上腭,口似开非开,似吻非吻,还照常呼吸,不可有一毫之勉强,要纯任自然耳。所以要除三害(挺胸、提腹、努气)是练形意拳之大弊病也。或有练的规矩不合,自己不知,身形亦觉和顺,心中亦觉自如,然而练至数年之久,拳术之内外不觉有进步,以通者观之,是入于俗派自然之魔力也。或有练者,手足动作亦整齐,内外之气亦合得住,以旁人观之,周身之力量,看着亦极大无穷,自觉亦复如是,惟是与人相较,放在人家之身上,不觉有力。知者云:是被拘魔所捆也。因两肩根、两胯里根不舒展,不知内开外合之故也。如此虽练一生,身体不能如羽毛之轻灵也。又有时常每日练习,身形亦和顺,心中亦舒畅,忽然一朝,身形练着亦不顺,腹中觉得亦不合,所练的姿势起落、进退亦觉不对,而心中时觉郁闷。知者云:是到疑团之地也。其实拳术确有进步,此时不可停工,千万不可被疑魔所捆也。即速求师说明道理,而后练去,功夫久而一旦豁然贯通,则众物之表里精粗之无不到,而吾拳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至此,诸魔尽去,道理不能有所阻也。邱祖云:“经一番魔乱,长一层福力也”。

第十二节耿诚信先生论形意拳

幼年练习拳术之时,肝火太盛,血气甚旺,往往与人无故不相和,视同道如仇敌,自己常常自烦自恼,此身为拙劲所拘,不知自己有多大力量。有友人介绍深州刘奇兰先生,拜伊为门下,先生云:此形意拳,是变化气质之道,复还于初,非是求后天血气之力也。自练初步明劲之功夫,四五年之时,自觉周身之气质,腹内之性情,与前大不相同,回思昔年所作之事,对于人所发之性情言语,时时心中甚觉愧悔。自此而后,习练暗劲,又五六年,身中内外之景况,与练明劲之时,又不同矣。每见同道之人,无不相合。遇有技术在我以上者,亦无不称扬之,此时自己心中之技术,还有一点吝啬之心,不肯轻示于人。嗣又迁于化劲,习之又至五六年功夫,由身体内外刚柔相合之劲而渐化至于无此,至此方觉腹内空空洞洞、浑浑沦沦,无形无象,无我无他之境矣。自此方无有彼此之分,门户之见,遇有同道者,无所不爱。或有练习未及于道者,无不怜悯而欲教之。偶遇同道之人相比较者,并无先存一个打人之心在内,所用所发皆是道理,亦无入而不自得矣。此时,方知形意拳是个中和之道理,所以能变化人之气质,而入于道也。

第十三节周明泰先生论形意拳

形意拳之道,练体之时,周身要活动,不可拘束,拳经云十六处练法之中,虽有四就之说(就者,束身也),束身非拘也,是将身缩住,内开外合,虽往回缩,外形之式要舒展,顺中有逆,逆中有顺。是故形意拳之道,内中之神气要中正相交;外形之姿势,要和顺不悖。所以练体之时,周身内外不要拘束也。练体之时,不可拘束,然而所用之时,外形亦不可有散乱之式,内中不可有骄惧之心,就是遇武术至浅之人,或遇不识武术之人,内中不可有骄傲之心存,亦不可以一手法必胜他人。务要先将自己之两手,或虚或实,要灵活不可拘力,两足之进退要便利不可停滞。或一二手,或三五手不拘,将伊之虚实真情引出,再因时而进之,可以能胜他人也。倘若遇武术高超之人,知其功夫极深,亦见其身体动作神形相合,己心中亦赞美伊之功夫,亦不可生恐惧之心,务要将神气贯注,两目视定伊之两眼,或顺或逆;再视伊之两手两足,或虚实、或进退。相交之时,彼进我退,彼退我进,彼刚我柔,彼短我长,彼长我短,亦得量彼之真假灵实而应之,不可拘定成法而必能胜于人也。如此用法,虽然不能胜于彼,亦不能一交手即败于彼也。故练拳术之道,不可自负其能,无敌于天下矣。亦不可有恐惧心,不敢与人相较,所以务要知己知彼。知己不知彼不能胜人,知彼而不知己亦不能胜人。故能知己知彼者,方能胜人也,亦能成为大英雄之名也。

第十四节许占鳌先生论形意拳

一则

练形意拳之道,万不可有轻忽易视之心。五行十二形,以为七日学一形,或十日学一形,大约少者半年可学完,多则一年之功夫足以学完全矣。如此练形意拳,至于终身不能有所得也。所会者,不过拳之形式与皮毛耳。或者不知此拳之道理精微,不易得之于身,而有畏难之心,总疑一形两形,大约三年五年,亦不能得其精微,若明全形之道理,恐终身亦不能得完全矣。二者有一,虽然习练,始终不能成也。二者全无,再虚心求老师传授,第一三害之病不可有,第二九要之规矩要真切,第三三体式要多站;九要整齐,身体外形要中正,心中要虚空,神气呼吸要自然,形式要和顺。不如此,不能开手开足练习也。若是诚意练习,总要勿求速效。一日不和顺,明日再站;一月不和顺,下月再站。因三体式是变化人之气质之始,并非要求血气之力,是去自己之病耳(拙气拙力之病)。所以站三体式者,有迟速不等,因人之气质禀受不同也。至于开手开足练习,一形不顺不能练他形。一月不顺,下月再练;半年不顺,一年练。练至身体和顺,再练他形,非是形式不熟,亦是内中之气质未变化耳。一形通顺,再练他形,自易通顺,而其余各形皆可一气贯通。拳经云:“一通无不通也”。所以练形意拳者,勿求速效,勿生厌烦之心,务要有恒,作为自己一生始终修身之工课。不管效验,如此练去,功夫久自然而有得焉。

二则

形意拳术三体式者,天、地、人三才之象也,即人身中头、手、足也。亦即形意、八卦、太极三派合一之体也。此式是虚而生一气,是自静而动也。太极两仪至于三体式,是由动而静也。再至虚极静笃时,还于本性。此性是先天之性,不是后天之性,此是形意拳之本体也。此三体式,非是后天拙力血气所为,乃是拳中之规矩传授而致也,亦是拳术最初还虚之道也。此理与静坐之功相合也。静坐要最初还虚,俟虚极静笃时,海底而生知觉,要动而后觉,是先天动。不可知而后动,知后而动,是后天妄想而生动也。俟一阳动时,即速回光返照,凝神入于气穴,神气相交,二气合成一气。再有传授,文武火候老嫩呼吸得法,能以锻炼进退升降,亦可以次而行功也。因此是最初还虚,血气不能加于其内,心中空空洞洞,即是明心见性也。前者自虚无至三体式,是由静而动,动而复静,是拳中起钻落翻之未发,谓之中也。中者,是未发之和也。三体式重生万物张者,是静极而再动,此是起钻落翻已发也。已发,是拳之横拳起也。内中之五行拳、十二形拳,以致万形,皆由此而生也。中庸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不动是未发之中也。动作能循环三体式之本体,是已发自和也。和者,是已发之中也。将所练之拳术,有过犹不及之气质,仰而就,仰而止。教人改变气质复归于中,是之谓教也。故形意拳之内劲,是由此中和而生也。俗语云:“拳中之内劲,是鼓小腹硬如坚石,非也。”所以形意拳之内劲,是人之元神元气相合,不偏不倚,和而不流,无过不及,自无而有,自微而著,自小而大,由一气之动而发于周身,活活泼泼,无物不有,无时不然。中庸云:“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是拳之内劲也。善练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三体式,无论变更何形,非礼不动(礼,即拳中之规矩也),所以修身也。故一动一静,一言一默,行止坐卧皆有规矩。所以,此道动作是纯任自然,非勉强而作也。古人云:“内为天德,外为王道,并非霸术所行”,亦是此拳之意义也。

第五章八卦拳

程廷华先生论八卦拳

练八卦拳之道,先得明师传授,晓拳中之意义,并先后之次序。其实八卦本是一气变化之分(一气者,即太极也),一气者乃八卦、四象、两仪之合。是故太极之外无八卦,八卦、两仪、四象之外亦无太极也。所以一气八卦为其体,六十四变以及七十二暗足互为其用。体亦谓之用,用亦谓之体,体用一源,动静一道。远在六合之外,近在一合身中。一动一静,一言一默,莫不有卦象焉,莫不有体用焉,亦莫不有八卦之道焉。其道至大而无不包,其用至神而无不存。若是言练,先晓伸缩旋转圜研之理。先以伸缩而言之。缩者,是由高而缩于矮,由前而缩于后。从高而缩于矮之情形,身子如同缩至于深渊,从前而缩于后之意思,身体如同缩至于深窟。若是论身体伸长而言之,伸者,自身体缩至极矮极微处,再往上伸去如同手扪于天;往远伸去,又如同手探于海角,此是拳中开合伸长之精意。古人云:“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所以八卦拳之道,无内外也。研者,身转如同极微的螺丝细轴一般,身体有研转之形,而内中之轴无离此地之意也。旋转者,是放开步法迈足,望着圆圈一旋转,如身转九万里之地球一圈之意也。至于身体刚柔,如玲珑透体,活活泼泼,流行无滞,又内中规矩的的确确不易。胳膊百练之纯钢,化为绕指之柔;两足动作,皆勾股三角;两手之运用,又合弧切八线。所以数不离理,理不离数,理数兼该,乃得万全也。将此道得之于身心,可以独善其身,亦可以兼善天下。身之所行是孝弟忠信,行动不离圣贤之道。心中亦不离仙佛之门。不如此,不足以言练八卦拳术也;亦非如此,虽终身习练,恐怕也难以得到八卦拳术之妙道也。

第六章太极拳

郝为桢先生论太极拳

练太极拳有三层之意思。初层练习,身体如在水中,两足踏地,周身与手足动作,如有水之阻力。第二层练习,身体手足动作如在水中,而两足已浮起不着地,如长泅[qiú]者浮游其间皆自如也。第三层练习,身体愈轻灵,两足如在水面上行,到此时之景况,心中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心中不敢有一毫放肆之意,神气稍为一散乱,即恐身体沉下也。拳经云:“神气四肢,总要完整,一有不整,身必散乱,必至偏倚,而不能有灵活之妙用”,即此意也。又云:知己功夫在练十三式;或欲知人须有伴侣,二人每日打四手(即掤履挤按也),工久即可知人之虚实、轻重,随时而能用矣。倘若无人与自己打手,与一不动之物当为人用,两手或身体与此物相较,视定物之中心,或粘或走或靠,手足总要相合,或如粘住他的意思,或如似挨未挨他的意思,身子内外总要虚空灵活,工久身体亦可以能灵活矣。或是自己与一个能活动之物,物之动去,我可以随着物之来去,以两手接随之,身体曲伸往来,上下相随,内外一气,如同与人相较一般。仍是求不即不离,不丢不顶之意也。如此心思会悟,身体力行,功久引进落空之法,亦可以随心所欲而用之也。此是自己用工,无有伴侣之法则也。郝为桢先生与陈秀峰先生所练之架子不同,而应用之法术相同者极多,所不同者,各有心得之处不一也。

陈秀峰先生论太极拳

太极八卦与六十四卦,即手足、四干、四肢,共六十四卦也(其理八卦拳学言之最详)。虽与程廷华先生言游身八卦并六十四卦,两派之形式用法不同,其理则一也。陈秀峰先生所用太极八卦,或粘或走,或刚或柔,并散手之用,总是在不即不离内求玄妙,不丢不顶中讨消息,以至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动作所发之神气,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此拳之道理王宗岳先生所著太极拳经论之最详。程廷华先生所用之游身八卦,或粘或走,或开或合,或离或即,或顶或丢,忽隐忽现,或忽然一离,相去一丈余远;忽然而回,即在目前;或用全体之力,或用一手、或二指,或用一指之一节,忽虚忽实,忽刚忽柔,无有定形,变化莫测。形意、八卦、太极三家,诸位先生所练之形式不同,其理皆合,其应用亦各有所当也。

第七章 形意拳谱摘要

拳经云:形意拳之道有“七拳”、“八字”、“二总”、“三毒”、“五恶”、“六猛”、“六方”、“八要”、“十目”、“十三格”、“十四打法”、“十六练法”、“九十一拳”、“一百零三枪”之论。恐后学者未见过拳经,不知有此,故述之以明其意。

七拳:头、肩、肘、手、胯、膝、足,共七拳也。

八字:斩(劈拳也),截(钻拳也),裹(横拳也),胯(崩拳也),挑(践拳亦即燕形也),顶(炮拳也),云(鼍形拳也),领(蛇形拳也)。  

二总:三拳、三棍为二总。(三拳者,天、地、人、生法无穷;三棍是天、地、人、生生不已)。  

三毒:三拳、三棍精熟即为三毒。  

五恶:得其五精,即为五恶。  

六猛:六合练成,即为六猛。  

六方:内外合一家,为六方。  

八要:心定神宁,神宁心安,心安清净,清净无物,无物气行、气行绝象,绝象觉明,觉明则神气相通,万气归根矣。  

十目:即十目所视之意。  

十三格:自七拳格起,至土、农、工、商为十三格。  

十四打法:手、肘、肩、胯、膝、足左右共十二拳,头为一拳、臀为一拳,共十四拳,名为七拳,故有十四处打法。此十四处打法,变之则有万法,合之则为五行,两仪而仍归一气也。

十六处练法:一寸、二践、三钻、四就、五夹、六合、七齐、八正、九胫、十惊、十一起落、十二进退、十三阴阳、十四五行、十五动静、十六虚实。 

寸:足步也。践:腿也。钻:身也。就:束身也。夹:如剪夹之夹也。合:内外六合也,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是为内三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是为外三合。齐:疾毒也,内外如一也。正:直也,看正却是斜,看斜却是正。胫:手摩内五行也。惊:惊起四梢也,火机一发物必落,磨胫意气响连声。起落:起是去也,落是打也,起亦打,落亦打,起落如水之翻浪方谓起落也。进退:进是步低,退是步高,进退不知枉学艺。阴阳:看阴而却有阳,看阳而却有阴,天地阴阳相合能下雨,拳术阴阳相合才能打人,成其一块皆为阴阳之气合也。五行:内五行要动,外五行要随。动静:静为本体,动为作用,若言其静,未露其机,若言其动,未见其迹,动静是发而未发之间,谓之动静也。虚实:虚是精也,实是灵也,精灵皆有,成其虚实,拳经歌曰:精养灵根气养神,养功养道见天真,丹田养就长命宝,万两黄金不与人。

九十一拳:三拳分为二十一拳,五行生克是十拳,分为七十拳、共九十一拳。一拳分为七拳,是前打、后打、左打、右打、不打、打打、不打、打打。

一百零三枪:天、地、人三枪,各分四枪,是三四一十二枪;五行五枪,是五七三十五枪。八卦八枪,是七八五十六枪,共一百零三枪也。  

头打落意随足走,起而未起占中央;

脚踏中门抢他位,就是神仙亦难防。

肩打一阴反一阳,两手只在洞中藏;

左右全凭盖他意,舒展二字一命亡。

肘打去意占胸膛,起手好似虎捕羊;

或在裹拨一旁走,后手只在肋下藏。

胯打中节并相连,阴阳相合得之难;

外胯好似鱼打挺,里胯藏步变势难。

膝打几处人不明,好似猛虎出木笼;

和身展转不停势,左右明拨任意行。

脚打踩意不落空,消息全凭后足蹬;

与人较勇无需备,去意好似卷地风。

拳打三节不见形,如见形影不为能。

能在一思进,莫在一思存;

能在一气先,莫在一气后。

臀尾打起落不见形,好似猛虎坐卧山洞中。拳经云:“混元一气我道成,道成莫外五真形;真形中藏真精神,神藏气内丹道成。如同真形须求真,要知真形合真相;真相合来有真诀,真诀合道得彻灵。养灵根而动心者,敌将也;养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

赤肚子胎息诀云:“气穴之间,昔人名之曰生门死户(气穴指肚脐),又谓之天地之根。凝神于此,久之元气日充,元神日旺。神旺则气畅,气畅则血融,血融则骨强,骨强则髓满,髓满则腹盈,腹盈则下实,下实则行步轻健,动作不疲,四体康健,颜色如桃,去仙不远矣。”此亦是拳术内劲之意义也。

第八章练拳经验及三派之精意

余自幼练拳以来,闻诸先生之言,云拳即是道。余闻之怀疑。至练暗劲,刚柔合一,动作灵妙,一任心之自然,与同道人研究,彼此各有所会。惟练化劲之后,内中消息与同道人言之,知者多不肯言,不知者茫然莫解,故笔之于书,以示同道。倘有经此景况者,可以互相研究,以归至善。余练化劲时,每练一形之式,到停式之时,立正,心中神气一定,每觉下部海底处(即阴桥穴处)如有物萌动。起初不甚着意,每日练之有动之时,亦有不动之时,日久亦有动之甚久之时,亦有不动之时,渐渐至于停式,心中一定,如欲泄漏者。想丹书坐功有真阳发动之语,可以采取。彼是静中动,练静坐者,知者亦颇多,乃彼是静中求动也。此是拳术动中求静,不知能消化否,又想拳经亦有“处处行持不可移”之言,每日功夫总不间断。以后练至一停式,周身就有发空之景象,真阳亦发动而欲泄。此情形似柳华阳先生所云:复觉真元之意思也。自觉身子一毫亦不敢动,动即要泄矣。心想仍用拳术之法以化之。内中之意虚灵下沉,注于丹田,下边用虚灵之意,提住谷道,内外之意思仍如练拳蹚子一般,意注于丹田,片时阳即收缩,萌动者上移于丹田矣。此时周身融和,绵绵不断。当时尚不知采取转法轮之理,而丹田内,如同两物相争之状况,四五小时方渐渐安静。心想不动之理,是余练拳术之时,呼吸二息仍在丹田之中;至于不练之时,虽言谈呼吸,并不妨碍内中之真意,并非有意存照,是无时不然也。庄子云:“有真人呼吸以踵”,大约即此意也。因有不息而息之火,将此动物消化,畅达于周身也。以后又如前动作,仍提在丹田,仍是练拳蹚子,内外总是一气,缓缓悠悠练之,不敢有一毫之不平稳处。动作练时,内中四肢融融绵绵虚空,与前站着之景况无异。亦有练一蹚而不动者,亦有练二蹚而不动者,嗣后亦有动时,仍是提至丹田,而用练拳之内呼吸,转法轮用意之注于丹田,以神用息而转之,从尾闾至夹脊,至玉枕,至天顶而下,与静坐功夫相同,下至丹田。亦有二三转而不动者,亦有三四转而不动者,所转者与所练蹚子消化之意相同。以后有不练之时,或坐立,或行动,内中仍以练拳之呼吸,身子行路亦可以消化矣。以后甚至于熟睡,内中忽动,动而即醒,仍以练拳之呼吸而消化之,以后睡熟而内中不动,内外周身四肢忽然似空,周身融融和和,如沐如浴之景况。睡时亦有如此情形,而梦中亦能用神意呼吸而化之,因醒后已知梦中之情形而化之也。以后练拳术睡熟时,内中即不动矣。后只有在睡熟时,内外忽然有虚空之时。白天行止坐卧,四肢亦有发空之时,身中之情意异常舒畅。每逢晚上练过拳术夜间睡熟时,身中发虚空之时多;晚上若不练拳术,则发虚空之时较少。以后知丹道有气消之弊病。自己体察内外之情形,人道缩至甚小,消除百病,精神有增无减,以后静坐亦如此,练拳亦如此,到此方知拳术与丹道是一理也。以上是余练拳术,自己身体内外之所经验也,故述之书以告同志。

拳术至练虚合道,是将其意化到至虚至无之境。不动之时,内中寂然空虚,无一物动其心。至于忽然有不测之事,虽不见不闻,而能觉而避之。中庸云:“至诚之道可以前知”,是此意也。能到至诚之道者,三派拳术中,余知四人而已。形意拳李洛能先生,八卦拳董海川先生,太极拳杨露禅先生、武禹襄先生。四位先生皆有不见不闻之知觉。其余诸先生,皆是见闻之知觉而已。如外不有测之事,只要眼见耳闻,无论来者如何疾快,俱能躲过。因其功夫入于虚境,而未到于至虚,不能有不见不闻之知觉也。其练他派拳术者,亦常闻有此境界,未能详其姓氏,故未录之。

(0)

相关推荐

  • 形意拳是慢练的,你知道吗?

    形意拳实战时刚猛抖炸,但是如果大家以为练时亦是如此就大错特错了,前辈们常说练形意要找点太极的感觉,今天就来给大家说说慢练的原因: 慢练能求神气不断,慢练能周身一家.慢能练松沉.慢能练就身体上常人可控制 ...

  • 果断收藏!最全的经络穴位高清动图

    中医上说,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经"的原意是"纵丝",有路径的意思,简单说就是经络系统中的主要路径,存在于机 ...

  • 收藏!最全面的“引经药”讲解(附歌诀)

    引经药是指能导引诸药直达病所,增强疗效的药物,亦可理解为对机体某一部位有特殊作用的药物,是引经药的主要作用之一,这也是有别于西医用药的观点,中医治风湿病很重视引经药. 引经药又称引经报使药,其源远流长 ...

  • 收藏!最全TensorFlow模型实现开源库,手把手教你实现各种模型!

    人工智能算法与Python大数据 致力于提供深度学习.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干货文章,为AI人员提供学习路线以及前沿资讯 23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点上方人工智能算法与Python大数据获取更多干货 在右上 ...

  • 一份值得宝妈马上收藏的最全的促生长保守联...

    一份值得宝妈马上收藏的最全的促生长保守联合治疗方案,青春期3年最多可长高27cm!不打针不吃药既促生长还能改善体质提高免疫力. 一.运动 1.跳绳: 每天1000-2000次,每次分5组,每组3分钟, ...

  • 收藏!最全最新18税种体系思维导图及税率表

    截至目前,我国税制有18个税种,即增值税.消费税.车辆购置税.关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耕地占用税.契税.资源税.车船税.船舶吨税.印花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烟叶税和环境保护税.企业所得税.车船税. ...

  • 【收藏】最全的胎儿B超图识别攻略

    B超英文缩写解释 GS - 胎囊 也叫孕囊.月经28-30天规则来潮的妇女,停经35天,B超就可以在宫腔内看到胎囊.在怀孕6周时胎囊直径约2厘米,孕10周时约5厘米.胎囊位置在子宫的宫底.前壁.后壁. ...

  • 收藏!最全面的“引经药”讲解(附歌诀)|柴胡|黄连|白芷|黄芩|黄柏

    引经药是指能导引诸药直达病所,增强疗效的药物,亦可理解为对机体某一部位有特殊作用的药物,是引经药的主要作用之一,这也是有别于西医用药的观点,中医治风湿病很重视引经药. 引经药又称引经报使药,其源远流长 ...

  • 转发收藏!超全工程造价公式

    来源:造价圈网 01 平整场地(建筑物场地厚度在±30cm以内的挖.填.运.找平) 1.平整场地计算规则 (1)清单规则:按设计图示尺寸以建筑物首层面积计算. (2)定额规则:按设计图示尺寸以建筑物外 ...

  • 建议收藏!超全鲜花英文名称汇总及配图

    建议收藏!超全鲜花英文名称汇总及配图

  • 收藏:【全清詞.順康卷.續補遺】

     [作者簡介]裴喆,南陽師範學院學報編輯部編輯.(河南 南陽 473061) [內容提要]<全清詞.順康卷>收詞人近2100家,詞作50000餘首,允稱煌煌巨制,嘉惠學林.但因清人著述,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