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吉州窑变》创作分享会
阳春三月,春色满园。如果春天是一场花的盛会和相聚,那么,作为天姿国色红袖添香的瓷器之花即吉安市永和吉州窑陶瓷产品,无疑是这些花朵之中天工开物的绚丽之花。因为它是人类的灵魂之花,中华瑰宝。
吉州窑又名东昌窑、永和窑,是中国古代南方最著名民间瓷窑。创建于唐贞观五年(631年),兴于五代、盛行于宋代,衰于元末。这里的物化“瑰宝”,河谷平原尽显曲美突起,有着柔力之气的古窑堡,永和窑产品胎质有“似陶非陶”的特征,因胎土中含砂较多,使胎质粗松、吸水率高,粗看似陶,击之有金属声,成为区别其他窑口的显著特征。永和窑由于集北宋各窑制瓷技术之大成,是对中国陶瓷发展史的重要贡献。
永和吉州窑以黑釉瓷和彩绘瓷为代表,黑釉瓷中的各种釉斑、木叶纹、刻花和剔花等独树一帜,尤具特色。特别是从南宋起,永和吉州窑的黑釉窑变瓷器,出产了我国陶瓷史上独一无二的“瑰宝”——黑釉木叶天目纹盏和青花瓷的陶瓷。后来的青花瓷传到景德镇,成为中国瓷业中的最绚丽之花。吉州窑的青、白、黑各色釉瓷和彩绘瓷,以及青花瓷是“中国的瑰宝”,享誉全世界。吉州窑的木叶天目盏属国内外首创,极为名贵。由于吉州窑瓷器深受各国欢迎,当时成为外销瓷的主力军,这在世界各国的考古发现和藏品中可见一斑。
闻名遐迩的吉州窑所在地永和镇,自三国吴末置东昌县治而开埠。南齐朝,又辟为焦度将军的封邑。唐末五代,“民聚其地,耕且陶焉”,开始置“柴草市”。北宋真宗景德(1004年)为镇市,制监镇,司掌磁窑烟火事,辟坊巷六街三市。也有说是宋嘉佑五年(公元1060年)建镇,是吉安四大古镇之一。至北宋元丰年间第三次恢复置东昌县县治时,陶瓷名贯九州。因地处古代中原至岭南交通要道赣江水道之畔,成为江南重要商埠,西南之一都会。吉州窑产品远销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各国。瓷业的兴盛,又带动了商业、手工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一时商贾云集、樯桅林立、车辐辘辏,成为“舟东一大都会”,“实西南之一都会也”。
据明《东昌志》载:“谈庐陵之盛,萃于永和。”遂与河南朱仙、湖北武昌齐名为“天下三镇”,形成了上市、中市、下市“三市”,瓷器街、米行街、莲池街、锡器街、柴草街、鸳鸯街“六街”。境内有楼台亭阁、祠宗寺塔等名胜40余处。最著名的有15处,称为“东昌十五景”,一景一段历史,一桩故事,累被文人吟咏。“苏黄台”是苏东坡、黄庭坚讲经论道的地方;“明秀楼”有宰相周必大的诗咏;“金钱池”有状元罗洪先的诗咏;“东坡井”有苏东坡结下了不解的缘分。他在这里小住,为观题名,在这里会见了农学家曾安止,曾为其所著《禾谱》补写了农具图,作《秧马歌》。
永和镇因吉州窑陶瓷而兴盛,以陶瓷生产、销售为主,带动了交通、膳宿、服务等行业的兴起,成为江南一大重镇。如今,古镇古迹名胜历数百年,天灾兵祸,多忆湮没,有的仅存遗迹。“六街三市”仍基本完整保存,古镇老街即“鸳鸯街”宽三米多,两边有台阶进出店铺;里坊有绿野坊、文德里、茂材坊和南丰里等;官署有税课局、监国公祠、监丞公祠等;书院有凤岗书院;寺观庙宇有本觉寺、智度寺、清都观、辅顺庙等。特别是吉州窑24个如冈似阜的古窑包错落有致相嵌在镇旁的田野上,用万古不化的语言向人们展示古镇昔日的辉煌。
目前,永和依古镇濒临赣江保存下来的其他建筑构筑物而建的街道、古码头、古渡口、古村落集中连片,古朴典雅。这里新修有东昌路宋街。宋街全长1800米,主路宽7米,步行街的两边是38栋赣中仿宋民居风格的民房。这里的街市、里坊、官署、书院、寺观庙宇等建筑类型丰富、历史脉络清晰,且有一定数量的历史遗存相印证,集中反映了唐宋时期商业、手工业的发展特点。历史建筑除了传统的天井式民居外,部分建筑还采用了赣中地区特有的独立中小型民居,并为解决厅房内的采光通风而创造了天门、天窗等特殊的采光方式,明显带有江西省中部的地方建筑风格。这些现存明清至民国时期建(构)筑有近百处,其布局、结构、木雕镂刻及石雕等技术较高,富含传统文化色彩。街、巷、院、路,大多以窑弃匣瓦铺筑地面,为古瓷镇的一大特色。
吉州窑,这朵改变人类的瓷器之花,虽然开在了古庐陵吉州大地,然它香尽世界,为吉安赢得了“金庐陵”、“江南望郡”的美誉。
永和镇的山山水水是许多文化名人游历之地,积淀着丰厚的文化基因,处处有引人寻趣的景色。唐宋以来,许多文人学士纷至沓来,或游山玩水,或探奇访古,或讲学授徒,或读书励志。唐代诗人杜审言、大书法家颜真卿;宋代农学家曾安止,大诗人苏轼、黄庭坚、杨万里,宰相李纲、学士胡铨、丞相周必大、民族英雄文天祥;明代地理学家罗洪先、徐霞客,大学士解缙、杨士奇,理学家王阳明、邹元标、清代学者方以智、施闰章等,都曾在这里留下足迹。也曾令一些文人志士常临游赏、赋诗作画,特别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大书法家和诗人黄庭坚、“诚斋体”创立者杨万里、民族英雄文天祥以及胡铨、刘辰翁、解缙、罗洪先、王守仁等,或于此访友、或于此览胜、或于此讲学、或于此小住,留下不少诗文和遗迹。为“古庐陵,吉州天华物宝域;老东昌,永和人杰地灵群”增添了不少光彩,为后人津津乐道,流芳百世。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瓷器之精、文化之魂不会湮没。吉州窑1200多年的熊熊之火在燃烧了600年,停顿了600年之后,当代又重新怒放着生命,它没有缺席这场春天的盛会,而以它娇艳如滴的姿色展现出春天的美好和温情。
2021年3月19日下午,以吉安市吉水籍胡咏梅女士为代表的吉州窑国际探寻之旅暨《吉州窑变》创作分享会活动带来了这个春天的喜悦。全市(县)相关领导、艺术家或专家、作家近60余人集聚一堂,观摩并分享了胡咏梅女士为《吉州窑变》创作,不辞艰辛而踏遍世界一些国家去寻找吉州窑藏品而发生的一系列故事,洋洋洒洒表达了世界各个角落的艺术家对吉州窑产品的敬仰之情。考古发现和文化传承表明,代表人类灵魂之一的瓷器文化不会缺失,由它催熟的人类餐饮文化中的中华茶文化和酒文化也可见一斑。
分享会上,世界各国博物馆收藏的一件件吉州窑瓷器活灵活现,加深了我们对古代永和家乡人的智慧和艺术高超的肃然起敬。比如,其中最具特色的木叶天目,是吉州窑宋元时期生产的极负盛名的黑釉瓷,它是将天然的树叶浸泡后,只剩下脉络,然后沾上浅色面釉附在瓷器胎体上,经过高温烧制后,叶形脉络清晰可辨,生动逼真。盛上水,借着光线的折射,你会看到树叶漂浮起来,并随着水而上下晃动。
又比如,吉州窑的剪纸贴花。它将民间十分流行的剪纸艺术与陶瓷装饰结合起来,是吉州窑陶器产品极具特色的装饰工艺。制作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把剪好了的图案贴在胎体上,涂上一层黑釉,揭掉剪纸,留下图案,送进窑中高温烧制成功;另外一种复杂点,要先在胎体上施加一层黑釉,然后将剪纸图案贴在底釉上,再在没有图案的部分施加第二次淡色釉,揭掉图案进行烧制。由于两种釉的色调不同,烧成后相互衬托,图案显得丰厚生动。剪纸贴花的题材十分广泛,常见的有梅花、龙凤,另外还有鸳鸯、蝴蝶、兰、竹、菊等,寄托了窑工们祈盼平安、吉祥,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感。
再比如,吉州窑的窑变釉纹。在茶道盛行的宋代,吉州窑的黑釉窑变茶具,深受当时文人学士和达官贵人的喜爱。它是吉州窑的工匠们运用高超的技艺,让釉中的铁质元素在烧制过程中流到釉层表面,结出灿烂的结晶,形成了兔毫纹、玳瑁纹、鹧鸪斑、虎皮斑等各种形状。其中鹧鸪斑是釉中铁质元素形成较大面积的羽毛状斑纹,像是鹧鸪鸟脖子上的羽毛,是吉州窑独创的产品。
吉州窑陶瓷艺术对国内外陶瓷艺术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当时国内许多瓷窑都学习借鉴吉州窑的烧造技术,吉州窑的许多工匠去景德镇瓷窑,带去了技术,促进了景德镇瓷器烧造技术的提高,其中釉下彩绘为景德镇元代青花的崛起奠定了基础,故史称“先有吉州窑,后有景德镇”。吉州窑产品“器走天下”,誉满世界,许多国家博物馆把吉州窑瓷器作为镇馆之宝。
分享会上,胡咏梅女士谈到她对《吉州窑变》的创作体会,除了她最初对艺术敬仰的执着以外,还得益于吉安县政协科教卫体和文化文史学习委欧阳和德主任引路,之后,通过国内外的人脉,结识到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们,终于完成了吉州窑国际探寻之旅。会上,嘉宾代表吉安职业技术学院文化艺术中心主任郭黎黎作了对吉州窑艺术的传承发言,吉安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梁德华同志围绕吉州窑产品文化之美作了讲话,最后,他期望各位艺术家或专家、作家的交相辉映,共同促进吉州窑产品在春天里处处生根、开花、结果。
作者声明:
——本文系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另外,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若作品中的文字、美术、摄影等有涉及您的版权问题,请您及时与我取得联系,我将会在第一时间删除转载内容或作品!
作者简介:罗余作,男,汉族,1965年11月出生,江西吉安永和人,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网络与信息管理师,2019年中国优秀CIO获得者,高峰论坛特邀嘉宾,中国知名专家学者,著名科技工作者。全国科监委副理事长,全国高科技创新品牌产业发展研究课题组区域理事长、专家团成员,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中国社会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主要从事设备技术、网络与信息技术、企业管理。2018年进入吉安县诗词学会理事会,担任学会理事和期刊《文山艺苑》编委;吉安市庐陵诗词学会会员,2020年担任《庐陵诗词》电子微刊编委;吉州区诗词楹联学会会员;2019年4月13日当选吉安县文学协会副主席,担任协会期刊《庐陵文苑》及其微刊编委。先后在《中外哲理名言》《中国作家文库》《中国亲情诗典》等大型文献、《中华文艺》《诗文杂志》《井冈文艺》《庐陵诗词》《庐陵文苑》《文山艺苑》等期刊和《东方烟草报》《江西晨报》《井冈山报》等报纸发表多篇文学作品。先后有作品入编《当代散文精选》《当代诗文精品荟萃》《作家作品精选》《当代文学精选》《诗赋中华》《当代文学精选》《中国诗歌作品选集》(中国2019-2020诗歌双年选)《战“疫”之歌:2020共和国的春天记忆》。先后在《经济》《新经济》《工业》《科研》《科技经济导刊》《价值工程》《经营管理者》《社会科学》《IT经理人》《中国计算机用户》等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有100余项各类成果和事迹分别获得省部级、市级、县级荣誉奖励。2020年荣获中国乡村作家荣誉称号。个人事迹载入《走进大家》《中国知名专家学者辞典》《神州杰出人物》《世界名人录》等大型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