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篇名诵 | 薛飞濮存昕咏诵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https://www.ximalaya.com/lvyou/23194637/180285791
作曲:何少英
朗诵:薛飞  濮存昕  雷声
演唱:李保良

撰文/制作:雷声

公元1188年冬天。

江西上饶。
天还是那么冷,雪还是那么大。鹅湖似乎恢复了往昔的平静,雪地上再也看到陈亮与辛弃疾的两行脚印。
陈亮负气而去,辛弃疾颇恨怅然,郁闷之情久久难以排遣,整日在家吃酒解忧。
此时,辛弃疾站在窗前,望着漫天飞雪,思绪万千。与陈亮的会晤,好像银瓶乍裂水浆迸发一般,在寂静的山间掀起了桃花汛,岑静的低谷满是翩然而下的绯红。这红极像战场上火红的战旗,又酷似将士们鲜红的热血,只需一滴便让辛弃疾的梦想又有了温度。虽然陈亮已去数日,哒哒的马蹄声也消逝在风中,但他的慷慨之词却时时在辛弃疾脑海里回旋,沙场抗金、收复北方故土的志向,像一柄重锤时时撞击着辛弃疾的心扉。
家乡,童年,起义军,那再熟悉不过的场景,一次又一次地浮现在辛弃疾的眼前——
济南城郊四凤闸,那是辛弃疾出生的地方,本属于北宋的土地。1140年辛弃疾出生时,北宋亡国已十几年,他的家乡是金人占领区。金主完颜亮迁都燕京之后,也搞起科举考试。十八岁,辛弃疾赴燕京考进士,未中。三年后再去,仍然落榜。当时,中原和华北的许多血性汉人,借科举或从军,打入敌人内部伺机而动。辛弃疾是否属于这类汉人,无从考证。可考证的史实是:辛弃疾再赴燕京应考的第二年,他就在济南南面的山区,拉起一支两千人的队伍,同金兵打了一年多的游击。
其实,辛弃疾早就有抗金之心。两度赴燕京,他仔细观察地形、打探敌情,这些后来都写进了他的军事论文《美芹十论》、《九议》之中。   
当时山东境内,最大一支义军的首领名叫耿京。辛弃疾考虑到自己的队伍势单力薄,便去投靠耿京。两军会师,合成数万之众,声势浩大,与中原义军遥相呼应。辛弃疾在耿京手下任“掌书记”,掌管文书和帅印,继续抗击金军。

起义失败后,辛弃疾投奔南宋。南归之后,将近三十年的潮起潮落,跌宕起伏,辛弃疾当过许多地方长官。他安定民生,训练军队,极力主张收复中原。然而,命运似乎总是在捉弄辛弃疾。他长期遭受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压,始终站不到舞台中央。山河支离破碎,百姓流离失所,他却无能为力,激愤之情难以平息,但依旧没有泯灭收复北方故土的豪气。或许,这是与生俱来的气质,自是与生命连缀在一起的,直至生命终结的那一刻,才会被一杯黄土掩埋。

又是一个夜晚,依旧是一个难眠之夜。
在酒后的微醺中,辛弃疾仿佛回到了家乡四凤闸,仿佛回到了历城的起义军,仿佛跨上了的卢战马驰骋沙场,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在酒后的微醺中,辛弃疾仿佛回到了苟且偷生的南宋朝廷,看到了朝堂之上的日日歌舞升平。家国之殇,让辛弃疾不由得怒火中烧。
拿起那把天天擦,日日磨的宝剑,辛弃疾在灯下细细端详。
那是一柄什么剑啊?
剑身泛着蓝光,剑刃闪着寒气。
这把剑跟随了辛弃疾多年。
或许,当年与耿京举酒起誓将金人赶出大宋的时候,你长案上放的就是这把剑吧;
或许,当年率五十骑,夜闯金营,冲杀百里,你生擒叛贼张安国的时候,手中挥舞的就是这把剑吧;
或许,当年驾骏马疾奔南下,匡扶宋室之时,你腰中佩的就是这把剑吧。
这把剑,锋利的剑刃是一种叫作仇恨的钢铁铸就的;
这把剑,宽厚的剑柄是一种叫作爱的材料制作的;
这把剑,剑气中是辛弃疾那双充满愤怒和期待的眼睛:一次次上书请战却一次次泥牛入海,一次次听到江北百姓痛苦呻吟却无能为力,官场的黑暗、腐败的朝廷、昏庸的皇帝,已容不下辛弃疾的热血和忠勇。
从山东大汉沦落为江南游子,于蛙鼓声中,稻花香里,举杯独酌,却是饮不尽的国仇家恨,无奈之中,你“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梦碎了,心碎了,志却未残。辛弃疾就像一块铁,在烈火之中扭曲、煅烧、锤打、淬火,被铸成最锋利的剑,刺向敌人的咽喉,即使剑在鞘中也透出屡屡寒气。
就在这个不眠之夜,就在放着利剑的书案上,以血泪为墨,以壮志为笔,辛弃疾书写下一曲慷慨悲歌——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醉里,梦里,辛弃疾又回到了当年起义军的队伍里,回到了秋日的沙场——
又是一个夜晚,辛弃疾拿起宝剑在灯下挥舞,人影在墙壁上晃动,宝剑闪出的光亮让人眼花缭乱。隐隐约约中,忽听得窗外传来阵阵号角声,辛弃疾激动不已,穿戴好盔甲,举起酒杯,面对三军将士慷慨陈词。将士们摩拳擦掌,在享受出征前的美酒佳肴后,一个个精神抖擞,迫不及待地奔赴战场与敌军厮杀。
秋天,是征战的绝佳时机,天高云淡,凉风习习,伴随着低沉雄壮的军歌,将士们个个视死如归,场面何其雄壮,又何其苍凉!
你看——
战马,个个像刘备的坐骑“的卢马”一样矫健,风驰电掣般地冲向敌阵;
你看——
马背上的战士个个骁勇善战,手中弓箭如有神助,敌人纷纷中箭落马。
旌旗飘扬,战歌震天,不消几时,我军凯旋,助君王收复失地,平定天下,同时也成就了自己千秋万代的美名。“天下事”,已然了却,“生前身后名”也已获得,岂不壮哉。

这是一场反击战。那将军是爱国的,但也是追求功名的。一战获胜,功成名就,既“了却君王天下事”,又“赢得生前身后名”,当为“壮”也。

如果辛弃疾落在纸上的笔墨,于此处停止,则不失为一篇激荡人心的“壮词”。然而,那个被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时代,又怎么会有培植“壮词”的土壤?这只不过又是一个美好的梦境,是词人孜孜以求的理想而已。
在词中,词人展开想象的翅膀,化身为词里的将军,在醉梦中,攀上了梦想的巅峰;梦醒那一刻,他却一下跌入深谷。原来,那壮阔盛大的军容,横戈跃马的战斗,以及辉煌胜利,千秋功名,只不过全是梦境,他只得无奈地道一句“可怜白发生”。
典当了青春,却依然壮志未酬;典当了才华,却依然山河破碎,典当了一生,而朝中上下仍旧是醉在雍容华贵、天朝大国的梦中,醺醺然不知其危。
徒有凌云壮志,而“报国欲死无战场”,辛弃疾只能在不眠之夜吃酒,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只能在“梦”中驰骋沙场,快意一时……
这处境,岂一个“悲”字了得;
这心境,岂一个“怜”字了得!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的这首诗,道尽了多少人的悲苦。杜甫所处的那个历史拐点,又断送了多少人的青春与梦想。春天如期而至,而花鸟草木却仍然惊魂未定,搔首踟蹰间,已是满头白发,山河破碎,人生飘絮,又至垂暮之年,怎不令人心痛?
与杜甫一样,辛弃疾哀叹的并不是自己白发横生,而是理想变成泡影,家国摇摇欲坠。

壮志难酬、英雄迟暮。一首《破阵子》,不是雄壮,而是悲壮!

欲要言,无处说,便都一一附于诗词之中,千百年来的词人如此,辛弃疾也是这般。忧国情深,酸涩之中饱含苍劲,《破阵子》这首词被后人称赞有加。现代学者梁衡说:“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王国维也说,沙场里最美的句子就是“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后人如何点评,与辛弃疾毫无关系。辛弃疾挥笔作词,不过是为给满腹心事、难酬壮志找个宣泄的出口。词中的未酬壮志,唯有回荡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而他也只得登上高楼,可纵使他把栏杆拍遍,也未得到朝廷的回应。
辛弃疾不明白,20年,整整20年的官场生涯,自己却足足有大小37次频繁调动,这是为什么呢?
“物无美恶,过则成灾!”
这竟然是因为辛弃疾那份强烈的责任心!
宋神宗说柳永:“且去浅吟低唱,何要浮名。”柳永果真就去做了浪漫词人。
可是辛弃疾做不来,因为,在他心中始终有一份责任:治国安邦,为南宋朝廷,更为天下黎民苍生。所以,辛弃疾每次被调动一个地方,都是兴办教育,革除弊症,鼓励农业,发展生产......他以为,鞠躬尽瘁就会得到朝庭的赏识重用,就可以报效国家!
辛弃疾错了!
南宋皇帝的昏庸,已容不下辛弃疾的正直;龙书案后黑暗的半径,已经量不出民间疾苦的周长!
为南宋交付了自己的一生,辛弃疾日渐消瘦憔悴,到头来依然是报国无门。
壮烈与悲凉,理想与现实,是如此反差强烈。词人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在梦中驰骋杀敌,在醒时发出悲叹。

这是辛弃疾的悲剧,更是民族的悲剧。

人们说,冬天来了,春天就不会远了。
然而,辛弃疾却一直在雪深三尺的寒冬中蹒跚行路,却偏偏等不到雪消心暖的春日,而白发却一日多过一日。这一路的艰辛又有谁能知道呢?
当然是知音陈亮。
友谊,男人以世界为背景。背景越广阔,友谊越深长。刘备送徐庶,送了一程又一程。徐庶骑马拐弯了,刘备用马鞭指着淹没了徐庶身影的小树林说:我恨不得砍光那些树!
辛弃疾送走陈亮,惆怅五天不消。
辛弃疾知道,偌大世间,唯有陈亮与他惺惺相惜,唯有陈亮与他相互搀扶,才能在泥泞的路上走下去。
于是,他把落在纸上的心事,小心翼翼地折起来,装进信封,寄给身在浙江东阳的陈亮。
贫瘠的时代是英雄的末路。辛弃疾与陈亮又何尝不知晓,只是自己选择的路,怎么会以泥泞为由中途折回?即使满头白发,他们也不能停下追求的脚步。
信,发出了。
孤身坐在灯下,品味一樽苦酒,辛弃疾又擦拭起那柄宝剑。
或许,下一次启程,仍是放逐的结局,但辛弃疾也会兀自将宝剑磨亮,等待下一个扬眉剑出鞘的机遇。
一首《破阵子》,一股英雄气。辛弃疾的酒中,分明还藏着刀光剑影;辛弃疾的琴里,还弹奏着塞外之音;辛弃疾的梦里,依然是的卢飞奔、弓弦炸响;辛弃疾的心中,依旧珍藏着年少时的那把杀敌卫国的利剑。
一首《破阵子》,一曲悲慨歌。词人从“醉里挑灯看剑”突然发端,接踵而来的是闻角梦回、连营分炙、沙场点兵、克敌制胜,有如鹰隼突起,凌空直上。辛弃疾以掷地有声的笔触,简捷而雄健地勾勒出一幅豪杰长啸的素描。矢志报国而又壮志难酬,是诗人内心世界的最大冲突。一柄寒光四射的利剑,在灯下看了又看;催征的鼓角,嘶鸣的战马,夜夜进入难圆的英雄梦。腐朽的王朝无情地粉碎了他的英雄畅想,在空荡荡的历史长廊,只留下诗人“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苍白呐喊。即使这样,词人的一腔忠愤,无论在醒时,还是在醉里、梦中都不能忘怀的,依然是高昂而深沉的爱国之情、献身之志!
醉里挑灯看剑,可怜白发生。
壮志难酬、英雄迟暮,初心不改,这就是辛弃疾。
悲哉!
壮哉!
(2020年7月16日写于大都锦湖园)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译文
     
 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恍惚间又回到了当年,各个军营里接连不断地响起号角声。把酒食分给部下享用,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一梦醒来,可惜已是白发人!

朗诵者简介:

薛飞,1982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专业,原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播音员,与罗京、张宏民曾被称为《新闻联播》的三大帅哥。在80年代末,风采初露的薛飞却离开央视,从此在大家的视野中消失了。1992年,薛飞赴匈牙利。2001年,已经步入不惑之年的薛飞重新回国发展,他先是张罗拍摄电视剧、开办演员培训班,之后又回到校园,在中华女子学院艺术系下面开办了主持与播音专业,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同时创办了一家郎诵艺术培训学院,重新登上讲台授课,教书育人。现任中华女子学院播音与主持负责人、北京市思达路文化艺术学校董事长。

朗诵者简介:

濮存昕,1953年7月31日出生在北京市东城区,汉族,祖籍南京市溧水区。
1969年,作为知识青年赴黑龙江参加。1977年,“文革” 结束回到北京,考入空政话剧团。1987年,正式调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至今。现任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中国表演家协会副会长、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会长,重庆大学客座教授,重庆大学电影学院硕士生导师,临汾红丝带学校名誉校长。濮存昕是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一级演员,主演过数十部优秀的话剧、电影、电视剧作品。并于2002年当选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005年获得第11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男演员奖,2011年获得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2016年12月,当选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全委会委员、副主席。2017年3月1日,濮存昕不再担任北京人艺副院长。
作曲家简介:
何少英,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中国音协北京分会会员。主要作品有:交响乐、室内乐等。其中《交响前奏曲》1993年在上海举行的“首届单乐章管弦乐中国作品作曲比赛”中获奖;《第一交响乐》1993年在台湾“第二届交响乐作品征集比赛”中获奖。1994年赴台湾参加“第三届中国作曲家研讨会”。曾多次发表作品及论文。
演唱者简介:

李保良,山东济南人,1961年生于书香门第。现为济南市京剧院副院长,国家一级演员,系中国戏曲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叶鹏先生之弟子。幼时即习皮黄、学丹青、显示了良好的艺术天赋。九岁时投身于京剧事业,经过多年来的执着追求和不断努力,在京剧艺术领域里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李保良先生的演唱,取诸家之长,融汇贯通并加之创意和发展,他扮相英俊洒脱,功底扎实,嗓音"高""宽""亮",是京剧舞台上难得的艺术人才。他主演的《四郎探母》、《汉宫惊魂》、《武家坡》、《奇冤报》、《空城计》、《群、借、华》、《智取威虎山》以及新编历史剧《辛弃疾》等剧目,赢得观众喜爱和高度评价。

作者简介:

雷声,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叶,开始文学创作和从事新闻工作,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1989年出版新闻学专著《新新闻体写作》一书,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周谷城为该书题写书名;1990年北京亚运会撰写的通讯《如烟的梦后,是黎明》,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并被收入亚运文献集《亚运在北京》一书;1994年,撰写9集电视片《康居》,北京市委、市政府颁发荣誉证书予以表彰;2013年,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其大型摄影散文集《追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