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媚:1960年的成都餐桌 | 新书陪审

怎么阅读一个没有声音的时代?
以1960年为例,李劼当时给子女的书信,今日来看,就是一批能还原历史的宝贵资料。在缺乏记录的年代,这些书信,承担起了非虚构写作的责任。
下面是作家西门媚新书《万物写生:奔向故事的旅程》中的未刊文章。
文  |  西门媚
作家、画家

我至今还记得念小学的时候,我和同学从我们单位院里的一棵歪脖枇杷树攀上去,坐到一堵矮墙上,眺望墙的另一边。那儿是一个荒园,树木竹丛杂生。中间一幢两层的旧木楼。看得见二楼主厅里,挂着水晶灯。现在叙述这个的时候,我觉得有点疑惑,不知是我想象出来的水晶灯,还是真的看到了。

但我很清楚地记得跟同学的对话。同学说:“这是一个地主的家。”我说:“不对,是一个作家,还当过副市长。是我妈说的。”但我没法说服她,因为她说:“我妈说是地主。”

我不确定是她随口说的,或者真是她妈妈告诉她的。我妈和她妈是同事,按理说,她妈妈也应该知道李劼人。

这座荒园叫菱窠,园子的主人叫李劼人。我坐在墙头眺望的时候,园主人已经去世多年。

“为什么叫菱窠?”我问过我母亲。“那时旁边的池塘种了很多菱角。”我母亲还告诉过我,她大学毕业分配到菱窠隔壁这所学校的时候,见到过李劼人,他们还在菱角池塘边聊过天。

菱窠

现在算来,那时,我母亲见到李劼人时,李先生应该已经快七十岁了,是他人生的最后几年。

李劼人(1891—1962),这位文学大家,现在知道的人已经不多,成都人兴许知道得多一点,因为就算没读过他的长篇小说《死水微澜》,也可能看过改编的同名话剧或电视剧。

李劼人年轻的时候,参加过保路运动,在法国留过学,在成都创办报纸,办纸厂,写作不少短篇、随笔,以及长篇小说《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等,晚年因是著名小说家、无党派人士等身份,成为了挂牌的成都副市长。

《李劼人晚年书信集(增补本1950-1962)》收录了他这个阶段的书信。

这本书里有他和朋友的通信,和作家的通信,和编辑的通信,和读者的通信……但我最感兴趣的是一组他和儿子、女儿、女婿、外孙女的通信。

书里收录的他和孩子们的这组通信,集中在1960年下半年到1962年下半年。

这个时间段,他的儿子和女儿已经在北京成家生子,这位大作家,书信里大都是和子女谈的日常生活,充满了那个时代特有的细节。

而这些细节,当时极少有人记录,现在很难从出版物里找到,就像一段失踪的历史。上一辈的人偶会讲述,但毕竟年代久远,细节不够饱满详实。

李劼人既有作家敏锐的眼光,同时,因为和子女情感深挚,不用讳言自己的观感,写下的是那个时代难得的细节记录。

这组信件,有一个词常常出现,“丰收”。二十三封信件里,“丰收”二字出现了九次。这很让人意外。

但与“丰收”二字相关的,首先是希望。比如1960年6月28日这封:“兼之,雨旸时若,大春丰收有望,大众更觉心安。

但随后相关联的,都是失望,因为口粮配额太低。“四川今年也是丰收年。但为了救灾准备,粮食定量仍低。”(1960年11月2日)“小春已丰收,大春仍然有望。不过口粮仍未调整,大家见面都在闹吃不饱,是则可虑耳。”(1961年5月31日)“小春丰收,大家希望有一次调整,结果失望。今大春特大丰收了,但李省长已有言曰:'恐怕无可能调整。’”(1962年9月11日)

宣传画《庆祝国庆十周年 增产粮棉把礼献》(1959年)

李劼人家庭状况比普通人当然好许多,除了身份特殊,他所住园子“菱窠”也可以种植一点菜蔬,养几只鸡和一头猪。但他也会在信中讲到,由于配额不足,他动用了大量的存款,致信出版社催稿费,以便到黑市去买一点红薯、豆角之类,和粮食掺合而食。

他记录1960年10月的成都粮食定量分配,普通市民23斤,小孩最少的只有3斤。绝大多数市民“已经半年以上不知肉味,且不知油味。

我母亲也跟我讲过那几年,就在菱窠一墙之隔,他们的状况。那时,配额太少,大家都严重饥饿。食堂蒸饭时,每人按定量就是一小盅米,水掺得很多,饭就可以看起来多一点,但却完全不顶事。食堂想出法子,培育“小球藻”给大家食用。所谓“小球藻”,就是把人尿掺入水池,过几天液体表面长出来的那种绿色藻类。这充满尿味的“营养品”也不顶事。她和同事,都患“肿病”。这其实是长期饥饿欠缺营养所致。

李劼人在通信里,也讲到此“病”。

肿病蔓延由乡及城遍于各阶层。大抵先由眼眶开始,而后是头部,而后是四肢与小腹部,若肿至胸口,便不可救。去年既流行于各专区,但尚限于农村及矿区,今年逐渐传至城市、工厂、学校。我们亲友中,一半以上都患此病。”(1961年元旦)

现在读来有些记述,真实而荒诞,有时竟会有种苦涩的“幽默”。

比如,“肿病”的痛苦,李劼人写道:“病人别无痛苦,只感饿得发慌,什么东西都想拿来吃,而且吃不饱。

又比如,如何治疗“肿病”。治疗方法即是配一些大米、蔬菜,少许肉类、白糖,少则十日,多则半月,“肿病”便好。但停止这些,“肿病”又会复发。李劼人写道:“现在政府正在研究如何使病好后,既能巩固,而又不再费若许肉糖等物资。”翻译出来就是,怎么不让他们吃,又不让他们饿坏。

作家看到这些既悲哀,又难言,只能在给女儿的长信中,详细描述:“即因为抓得太紧,人的生活中的吃,只限于二十三斤之米与夫每天几两干锅炒的,或白水煮的蔬菜,而且时间又长;一年两年,而且工作量又繁重,人安得而不病,乃至于死!

⚪五十年代,李劼人与孙辈在菱窠留影

面对这种状况,成都居民各想办法。除了食堂的人尿“小球藻”,地下黑市开始交易,“猫狗食尽”,盗风四起,连菱窠都屡遭盗劫。

我听雕塑家朱成讲过他经历的那几年。当时他在成都,正值小学、初中阶段,他发现他家墙脚边有一点空地,又非常隐蔽,他悄悄种了一小排扁豆。学校离家不太远,每次课间都飞奔回家,对着豆苗撒尿施肥。扁豆在成都,本就很易成长,加上朱成的精心照看,一季下来,收成极好。靠这些豆子,他的营养比同学好些,身体就比同学好。

成都,这天府之国的省会,那几年风调雨顺,生活却非常艰难。李劼人在信中说,北京两位编辑,到成都出差,“深诧成都生活水平之低”,吃的东西比北京贵,而且质量则差得惊人。

但毕竟成都已经远好于周边地市,更远好于四川农村。

这本书中,李劼人跟其他人的通信中,就能看到有的人已因“肿病”去世。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当时从个体很难看清,即便今天,也需要认真厘清。

⚪李劼人晚年书信

李劼人在信中写下他看到的原因,虽然丰收,但很多粮食、猪肉都去“保出口”了。从他另一些信中提到,管理混乱也是原因,四川从来都盛产的,也不用出口“援助”外国的花椒,那时也成了稀缺品。他的信还有好些细节,比如,1962年,又一次水稻丰收,“自由市场”有人高价售卖大米,终于可以给很多家庭补充一下口粮,但政府马上出手干预,让价格上涨百分之五十。

现在,不好推断作家当时给子女写信时是否有意为未来留下史料,但今日来看,这的确是一批历史研究的宝贵资料,是禁言时代难得的声音。在缺乏记录的年代,这些书信,承担起了“非虚构”写作的责任。

西门媚新书

能顺手点个“在看”,感恩
再有个“转发
让更多人看到,就更好了,爱你们
都是勤快人,一起加油
本期编辑:白水
(0)

相关推荐

  • 东中环新增3.8万㎡公园,集齐成都人最爱的三大元素

    正在建设公园城市的成都,人们对公园的喜爱是不容置疑的,近日,UP君收到粉丝爆料,说东中环正在悄悄咪咪修一个公园,集齐成都人最爱的三大元素:人文.市井与自然,这个就霸道了,走,我们一起去现场看看. 先来 ...

  • 很丑的水果,我不爱吃 | 西门媚·早茶夜读第153夜

    第153夜 | <不知火> 很丑的水果,我不爱吃 文|西门媚 周日专题 「方言」 西门媚,生于70年代. 小说家,独立作家,画家.现居成都.  曾在广州.北京.成都三地媒体工作十年,现专事 ...

  • 朱晓丽新书《古珠诠释》成都发布会

    ----- ❉ ❉ ❉ ----- 朱晓丽新书<古珠诠释>发布会将于2021年5月21日下午2点至4点在成都锦绣工场古玩城四楼会议中心举办,届时朱晓丽将会对新书<古珠诠释>做一 ...

  • 在成都老西门上有一条面街开街了。这条面街...

    在成都老西门上有一条面街开街了.这条面街位于金牛区光荣路附近的小街中,老旧的住宅小街巷经过重新打造,街道两旁是各种不同风味的小面店,喜欢吃面可以在这条街上大快朵颐.目前这条特色街道还在完善建设中.这几 ...

  • 尤慕达:成都过年的街边百姓餐桌

    如今老百姓过年的餐桌上,已不在乎有大鱼大肉,也不在乎因为便宜,需要自己动手,在家中整出一大桌菜来. 现在更多的人讲究的是吃出特色,吃出花样,品尝一下平时家里难得做得出来的味道. 于是,过年期间很多家庭 ...

  • 近日,在青岛开往成都的列车上,一位买了无...

    近日,在青岛开往成都的列车上,一位买了无座票的女乘客强行霸座,对于乘警的再三规劝,置之不理,拒不让座.期间还强词夺理,金句不断,怪话连篇,让人很无语! 当乘警让她腾出座位时,这位女乘客居然说:&quo ...

  • 【成都记忆】第十届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圆满举行

    四川蒙顶山茶网    编辑:张明儒 四川蒙顶山茶网讯 4月29日,第十届四川国际茶博会在成都世纪城会展中心隆重开幕.由省农业农村厅.经济和信息化厅.省商务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经济合作局.省政府驻重庆 ...

  • 2021第①份【成都夏日耍水攻略】,市区&周边统统安排!

    - Summer In ChengDu / 夏日至 宜耍水嗨清凉 / 如果说每个季节都有限定快乐 那夏天必须是耍水! 清凉水波和酷暑炎热碰撞 气温再高也能被击退  奉上2021第①份[夏日耍水地图] ...

  • 成都LOW餐厅地图〡vol.10

    [成都LOW餐厅地图〡NO.10] 还是老规矩: 有盐有味.价格亲切.上年纪有特色         -本期有料看点-          ·[冒着贴罚单的风险也要吃的豆汤]· ·[不小心成了网络TOP1 ...

  • 为何成都望江楼对联被称为千古绝对?

    成都望江楼对联是出自于唐代女诗人--薛涛,她能诗善文,又谙练音律,与她同时的著名诗人白居易.元稹.杜牧等都对她十分崇拜,也得到了当时四川节度使韦皋的赏识. 薛涛女大诗人这幅对联,也不知何原因,当时只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