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土玉器全集(1)+北京+天津+河北 部分1

·

猴形玉饰新石器时代高3.1、宽1.4、厚1.4厘米北京市平谷区上宅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现藏于北京市市文物研究所。黑色。头部形状似一小猴,五官雕刻清晰。体为蝉形,中部偏上有一横向穿孔,可推知是垂饰之物。刀法简洁,构思巧妙。

鸮形玉佩新石器时代高1.9、宽2.8厘米北京市平谷区上宅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现藏于北京市文物研究所。黑色。整体呈三棱锥形,有一贯孔为双眼,亦供系绳佩戴之用。眼上有鸡冠状凸棱,凸棱下有双耳,两侧有刻划浅痕,平底,未经精细加工。

鱼形玉佩西周长8.2厘米,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出土,现藏于北京市文物研究所。青玉质,色杂,质地细腻不透明。扁平体,背腹各有一鳍,尾分二叉、嘴部有一圆孔,可知属佩饰之物。

玉戈西周 长55.5、宽10.2厘米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出土,现藏于首都博物馆。青玉质,经土浸沁呈鸡骨白色。体扁平,援中部有一随形凸背,两面刃,一边略成弧形,戈锋尖锐。内呈长方形,近阑处居中有一单面钻小孔。孔与援之间有双道平行浅阴刻线,阴刻线之间地子平滑,饰阴刻斜角云雷纹,线条十分流畅,内末端有七组扉牙。玉戈质地细腻且脆,出土时已断为三段,但仍有极好的玻璃光泽。

玉柄形器西周 长4.7、厚0.4 厘米 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出土,现藏于北京市文物研究所。青玉质,呈青绿色,局部泛黄,经土浸沁略显鸡骨白色。器体扁薄,上部和两侧有对称的背齿,下部为两面刃,刃口较薄,有残。两面纹饰相同,皆以双勾阴刻线作风纹,风昂首直立,高冠长尾。

项饰西周出40厘米奋地遗址出土,文形,圆形、扁圆形、算形等,中10件;共女是级西周复原长约教河西周燕国参不二,有腰管状形工艺不甚精,计48件,再次为玉饰件,称复原长约40厘米 北京房山区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遗址出土,现藏于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外马瑙为主,形扁圆形等,蓄衣多脱,鱼形、蚕形、扁平形、长系刀形、扁圆形等,出a 相面的玛瑙为主,形状、大小不一,有酸管状形,随形局圆形、算珠形等,计1104件,中松理容状,阴形管状、扁圆形等,器表较粗糙,工乙不甚精,计48件;再次为王体是要公外要为形象的牛头、人面、璧形、兽面、免形、旦形、量形、扁平形、长条刀形、扁圆验

兽面纹玉佩西周 高2.1、宽2.2厘米北京市昌平区白浮村西周木椁墓出土,现藏于首都博物馆。青玉质,受沁后略呈赭红色并有白斑。兽面呈扁平状。正面减地阳起双目,阴线细睛,以双彻阴线琢刻头顶毛发,方嘴,腮旁有卷须。兽面下端有一对钻小圆孔,背面光素。

玉卧马西周 长27、高2厘米 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出土,现藏于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触岩玉质,玉色青灰,质软,不透明。素面无纹饰。以圆雕技法琢刻,体态呈卧状、回首,嘴、眼、耳清晰可辨,无尾。马身底部有一道凹槽,以分出四条腿。

虎形玉佩西周长7.4厘米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出土,现藏于琉璃河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黄玉质,黄色中间有黑斑,质地坚密,半透明。虎呈扁平卧状,张口、屈腿、卷尾,头部有一圆孔,可知属佩戴饰物。光素无纹,抛光好。

蝗形玉佩 西周 长7.5、高1.2厘米北京市昌平区白浮村西周木椁墓出土,现藏于首都博物馆。青玉质,青绿中夹有黄色,入土浸沁后有黑褐色斑点。体扁平,头端略凸,上有三道弦纹及对钻小孔。单彻眼,蝗背平直。蜂佩造型古朴,以简洁的刀法刻划出生动的立状蜂。

鱼形玉佩 西周 上∶长3.8厘米下∶长4.3厘米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燕国遗址出土,现藏于北京市文物研究所。2件。青玉质,玻璃光泽,质坚细腻。扁圆体,背部有一长鳍,腹部有二短鳍,长尾分二叉,嘴部及下方各有一穿孔,二孔相通。

玛瑙环 战国 直径3.1一5.3厘米北京市崇文区永定门外定安里小学出土,现藏于首都博物馆。6件。圈形,大小不一。多数为白色透明,个别有乳白色条纹,其中有四个附带铜锈。

玉璜战国 长9、宽2.2厘米 北京市延庆县出土,现藏于首都博物馆。1对。灰绿色,有土蚀白斑。扁片形。两端琢成兽首,细切口为嘴,对钻圆孔为眼。璜上方有一小孔。两璜通体光素,形制相同,可知取自一块玉料。

心形玉佩 汉代 长122、宽8.5厘米北京市崇文区永定门外出土,现藏于首都博物馆。黄玉质,经土浸蚀后大部分呈鸡骨白色,局部有灰褐色斑纹。佩两面雕琢不同的纹饰。一面镂刻的双螭附在外侧,头部略宽,曲身,卷云形长尾∶另一面的双螭仅琢刻出螭身,而无细部。圆形孔下细线阴刻变化的勾云纹,边薄而锋利。

心形玉佩 西汉 直径9.2厘米北京市丰台区大葆台1号汉墓出土,现藏于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青玉质,呈青灰色,并有褐色浸蚀。两面镂雕龙风纹,龙风纹之间为心形,其上阴刻变形云纹。在壁面和孔的边缘各刻弦纹一周,刻工巧妙,纹样精美。

螭虎纹玉佩 西汉 长8.9厘米 北京市丰台区大葆台2号汉墓出土,现藏于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白玉质。圆形上部镂雕成缨花,中间镂雕一盘曲的螭虎。螭虎双面以阴刻线条琢刻,形象生动简朴。圆形边框刻有两圈弦纹,间以横刻双弧阴线。

凤形玉船 西汉 长11.8 厘米 北京市丰台区大葆台2号汉蔡出土,现藏于大葆台西汉慕博物馆。1对。白玉质,细腻有沁色。体扁平,呈弯曲兽牙形。两面镂空线刻回首飞凤,尾尖如锥。

龙形玉佩 西汉长11、宽2厘米北京市丰台区四路通西汉墓出土,现藏于首都博物馆。白玉质地,光润匀净。螭龙身体细长呈"~"形,角自然弯曲如勾,嘴微张,作回首张望状。尾部向下卷曲,呈勾状触地。龙身无鳞,短阴刻线表示关节及毛发,以简洁的造型刻画出培龙之动态身躯。琢刻线条流畅锐利。

玉舞人酉汉 高5.2、宽26 厘米 北京市丰台区大葆台2号汉墓出土,现藏于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白玉质,受土沁略呈黑色。扁平长方形。镂雕线刻舞俑人像。舞人身着长袖拖地裙,右臂上扬长袖过头,左臂触腰,长袖飘逸身侧,作翩翩起舞状。上、下端各有一小孔,可穿系结缀为佩饰。

玉璜 西汉 长10.3、宽3.1厘米 北京市丰台区大葆台1号汉墓出土,现藏于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青玉质,灰色中略带褐色沁斑。扁平弧形,形若圆环的三分之一,阴刻回纹。左边和中央各有一孔,一孔单面钻,另一孔两面钻,可供系佩。

玉带钩西汉 长4.6、高0.3厘米 北京市石景山区老山汉蔡出土,现藏于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白玉质,细腻光润。钩首短小,长方形钩背上圆雕一兽首,以单阴刻线示眉眼和兽毛。背部有一椭圆形组。带钧琢刻精巧,棱线锋利,抛光极好。尚有战国玉雕遗风。

螭纹玉饰西汉 长4、宽2.3厘米 北京市丰台区大葆台1号汉墓出土,现藏于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白玉质,色泽温润,微闪黄色。随玉料圆雕一螭虎,呈爬行状,器平底。雕工精巧生动。

玉环西汉直径9厘米 北京市丰台区大葆台2号汉墓出土,现藏于北京市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青玉质,色青绿,局部有褐色浸斑。环扁圆,至边沿处略薄。环面光素,打磨平滑光润。

鸽形玉饰西汉 长1.2、高1厘米 北京市丰台区大葆台2号汉墓出土,现藏于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1对。白玉质,色泽温润。扁平圆雕作鸽形,小巧写真,胸部有一圆孔,可知为垂饰。

玉币六朝 直径2.5 厘米 北京市昌平区清河绒毯厂外窑堆出土,现藏于首都博物馆。白玉质,润洁光亮。方孔圆钱式,钱廓微隆起。两面碾琢减地阳起楷书,一面为"野游重光"四字,一面为"疾疫鬼名"。字纹中夹有土锈。玉币方孔、边廓的锐感及"野"字虽有汉代遗风,但琢刻的朱文楷书,字体方正清雅,刀法平直流畅,正是六朝时期篆刻的特点。这枚玉币原为辟邪乞福而作,后作冥钱。

玉哀册唐代 长28.4-28.6、宽2.8-3.2、厚1.4厘米北京市丰台区王佐乡唐代史思明墓出土,现藏于北京市文物研究所。汉白玉质地,共出土44枚,残断较严重,仅8枚完整。玉册形制规整,上下两端1.5厘米处均有3毫米直径的小孔,以便彼此联缀。每枚玉册均有阴刻行书体文字,字口内填金。其中七枚玉册背面极浅细的刻划有"哀"字,一枚玉册的背面有磨痕,仅可辨认一个"七"字。

山形玉摆件唐代 长17.7、高9.3厘米北京市丰台区王佐乡唐史思明墓出土,现藏于北京市文物研究所。青玉质,略带有石性。山形片状,整器有自然黑白纹理。正面随料材琢为五峰山形,微有起伏,以示沟壑交纵,两边基本对称;背面平,有磨痕。

卧鹿形玉嵌饰 宋代 长10.6、高6.5厘米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师范大学工地清代黑舍里氏墓出土,现藏于首都博物馆。青玉质,温润无瑕,圆雕而成。鹿作跪卧状,抬首前视,双耳贴于角下,角作灵芝状,亦称"肿骨鹿"。四肢收于腹下,短尾紧贴右侧。背面平素,上下各有三对穿系,似作嵌饰用。鹿通体光素,碾磨精湛,抛光度极好,显得古朴浑厚,是出土宋代玉作中的精品。

压币宋代 直径2.8 厘米 北京房山长沟峪金代石椁墓出土,现藏于首都博物馆。白玉质地,莹润光亮,圆形方孔钱,阴刻楷体"政和通宝"四字。两面钱纹相同。"政和"是北宋徽宗的年号,在金墓出土"政和通宝"玉币尚属首次。它为研究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交融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鸳鸯柄圆盒宋代 通长9.5、盒直径7厘米北京市密云县清代乾隆皇子墓出土,现藏于首都博物馆。白玉质,润洁细腻,局部有浸蚀后的黄色绺纹。圆形盒上圆雕一对鸳鸯,口、胸相连。以均匀的细阴刻线琢出冠、眼、羽毛。盒为子母口,鸳鸯却是平剖为二,打开时分为两对鸳鸯。

双鹤衔灵芝形玉佩金代高6、宽8.2、厚0.6厘米北京市房山区长沟峪金代石椁墓出土,现藏于首都博物馆。青玉质。体扁,略作椭圆形,以镂雕加阴刻线纹制成一对飞鹤。鹤口衔灵芝草,嘴尖相对,两腿合并交叉,比翼齐飞,作对称状。饰件正中顶部有镂空的穿孔,背面光素留有琢磨痕。鹤为吉祥飞禽,以鹤为题材的玉器在金代少见。造型简洁明快,雕琢生动有力,是金代出土玉器中的珍品。

缠枝竹节形玉佩金代长6、宽5厘米北京市房山区长沟峪金代石椁墓出土,现藏于首都博物馆。白玉质,色青白莹润无瑕,光亮度好。透雕一折断并盘卷在一起的竹枝,于一节间雕出三片竹叶,以单阴刻线示叶脉,双阴刻线示竹节、形态逼真。通体镂空,可系佩。

孔雀形玉钗金代长6.5、高3厘米北京市房山区长沟峪金代石椁墓出土,现藏于首都博物馆。白玉质,滋润光亮。器上部立雕一缩头弯颈的孔雀,高冠顶,尖嘴,展双翅,足下延伸一弯曲的头钗,供插戴。

抚枝亿形玉MiLtKi果此g者身山区长肉每金代石样桌出土。现藏于首都博物馆。作,青白.勇望通。通体楼糖析枝词叶托起一朵八需花,瓣肉如,花边相连,用时称的单阴封线示叶林,背面应简商的刀工到主应理,以请雕枝法制作,可作佩饰东可为鞠晚,在选为两性,出在时已残缺,

折枝花形玉佩 长9、宽7.2厘米北京市房山区长沟峪金代石椁墓出土,现藏于首都博物馆。青白玉,质坚硬。体扁,略作椭圆形。正面用浮雕、透雕、去地三种技法琢刻出枝叶交相缠绕的锁形佩。花瓣肥厚略内凹,舒展有序。对称的单阴刻线示叶脉。背面以简洁的刀工刻出枝梗。精工细雕,抛光甚好。

练鹊形玉纳言高45、宽7厘米金代北京市房山区金陵遗址石椁墓木棺内出土,现藏于北京市文物研究所。1对。白玉质,莹润细腻。以镂雕、阴刻技法制成二件相互对称呼应的练鹊。造型生动,镂刻精致,抛光极好。练鹊,有人推测是古人对白色喜鹊的一种美称。纳言,是连缀于冠后的重要佩饰。"纳言"本寓意身居高位能纳良言贤论之辞语。用"纳言"作为佩饰,推测是这类辞语礼制化与形象化。以练鹊纹作为纳言造型,取之祥和平安寓意。

龟巢荷叶形玉佩金代长10、宽7、厚1.3厘米北京市丰台区王佐乡金代乌古伦窝伦金墓出土,现藏于首都博物馆。1对。青玉质,温润细腻。佩成对,为一块玉料制成,椭圆形。以浮雕、透雕技法琢出荷叶、慈姑及水草纹,单阴刻线示叶脉,纹理清晰。荷叶中心各凸琢一只伸头相向爬行的龟,以双阴刻线琢出六角形甲纹。背面仅以粗犷的刀工雕刻出枝梗。古代将这种纹饰称之为"龟游",寓祥瑞之意。

绶带鸟花形玉佩金代直径6、厚0.5厘米北京市丰台区王佐乡金代乌古伦窝伦墓出土,现藏于首都博物馆。白玉质,润洁细腻。扁圆形。以透雕琢出五瓣形花朵、花蕾、枝叶。叶脉清晰,叶齿整齐。一只绶带鸟停立在花丛中,圆眼、尖嘴、拢翅,双股长尾略向内弯。单阴刻格子纹示丰满的羽毛。背面碾琢粗犷,光素。此佩造型新颖,琢刻碾磨精细,抛光甚佳。

花卉孔雀纹玉盒金代高15.5、直径12.8 厘米北京市丰台区王佐乡金代乌古伦窝伦蔡出土,现藏于首都博物馆。触岩玉质,整体呈圆柱状,折角直壁,内壁微凹成弧形,共四层。层与层之间以子母口相套合。奁盖面及壁均阴刻花纹∶第一层(自上而下)奁盖,圆形平面内刻回首孔雀一只,外壁刻弦纹及双层倒垂覆叶纹∶一三层均刻弦纹及折枝牡丹花纹。奁底平,围壁刻双道弦纹,下刻双层直立覆叶纹。

花卉纹玉暖砚元代长6.2、宽6.2、高14.6厘米北京市丰台区南苑出土,现藏于首都博物馆。岫岩玉质,受土浸蚀通体呈黄褐色,杂以白瑕,不透明。砚为正方形,由砚盖、砚、砚底三部分套合组成。砚盖上浮雕四层莲瓣纹,顶端是花蕊,四周镂刻几何纹。砚面凸起,上有长方形砚池及遗留的朱砂颜料痕,四周镂刻菊花、牡丹花纹。束腰式方案形砚底,下有四个蹄形足,正中的方形深凹,可容炭灰或温水,用以暖砚。

仕女纹玉带饰元代高6.5、残宽4.8 厘米北京市西城区元大都遗址出土,现藏于首都博物馆。白玉质,色白润品莹。扁片形,镂雕孔洞为地子。平雕二个仕女,身穿交领宽袖迪地长裙。前者手中似捧物,后者双手合于胸前。单阴线刻眉、眼、口;双阴线刻琢衣裙褶纹,线条流畅飘逸。依据仕女足下残留的边框,推断该物应为带铃残片。

玉带元代长1.5-9.8、宽4.8-5厘米北京市海淀区魏公村社会主义学院工地出土,现藏于首都博物馆。青玉质,色青白匀净无瑕,光亮度好。全套20块。其中长方钝尾两块,桃形六块,小方形四块,尺寸略有不同的长方形八块。均是深雕地子,有边框。其中十块浮雕人物戏狮图案∶人物头顶高帽,身着窄袖短袍,脚蹬半腰靴,伸展双臂,岔开双腿,做逗戏狮子动作。狮子姿态各异。

凌霄花形玉佩元代长12.8、宽7.4厘米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师范大学工地清代黑舍里氏墓出土,现藏于首都博物馆。羊脂白玉,色如凝脂,润泽秀丽、体扁,正面透雕缠结在一起的凌霄花,花口翻卷,两侧是母结的花梗。背面平素,上下各有三对相互穿通的小孔,可嵌镶,器物造型端庄俏丽,雕、琢、碾、光等工艺十分精细。

孔雀形玉佩元代高5.2、宽2.4厘米北京市海淀区砖厂工地出土,现藏于首都博物馆。北京市海淀区。"即赚技法琢一翘翅开屏孔雀。孔雀高冠、圆眼、尖喙,头微微侧向一边,双期好屁,站立在小台子上,透雕阴刻弧状孔雀尾翎,线条柔美流料

玉炉顶元代高3.5、宽3.7厘米北京市西城区元大都遗址出土,现藏于首都博物馆。青白玉质,玉色青中泛白,有沁色。多层透雕鹭燃衔莲、荷叶和慈姑,以单阴刻线饰叶脉,刀法清晰流畅。器底平,两侧有两组对穿孔。

玉盖瓶明代口径4.5、通高19厘米北京市密云区清代乾隆皇子墓出土,现藏于首都博物馆。青白玉质,夹有黄褐色条纹斑,有极好的玻璃光。瓶直口、鼓肩、束腰、活纽。通体铁雕如意云纹,底部有两道阳起的弦纹。底平,下有六个微微外撇的云头作足。瓶内壁光滑。盖与纽分别碾琢。

玉带明代长146、宽7厘米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定陵地宫出土,现藏于定陵博物馆。带由两层黄色素缎中间夹一层皮革制成。在带上缀连平素白玉饰件20块,计有长方形八块,一端为弧形长方形两块,扁长方形四块,桃形六块。羊脂白玉,玉质细腻莹润,玉面平素光亮。玉饰的背面钻有对穿的小孔,长方形玉有四孔,一端为弧形长方形玉有五孔、扁长方形玉有二孔,桃形玉有三孔,用铜丝与革带连缀在一起。

玉带明代长1.5-7、宽2.9、厚0.5厘米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市商学院工地明代太监墓出土,现藏于北京市文物研究所。青白玉质,色莹润光亮。全套为15块。带饰正面均以边框内减地阳起方法饰出寿字、桃花、灵芝纹。背面光素,钻有对穿小孔,部分小孔上残附细铜丝,可与绛带相连缀。采用减地阳起工艺技法的明代带饰十分少见。

玉带明代万历长方形长4.35-5.7、宽2.6、厚0.7厘米∶桃形高2.25、宽2.6、厚0.7厘米;竖条形高2.5、宽0.95、厚0.7厘米北京市海淀区马神庙北京工商大学出土,现藏于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白玉质,细润洁白,个别玉质受土浸夹有褐色土浸斑。出土时仅见14块,其中七块长方形(六块完整,一块为一端弧形右上角残缺),四块桃形、三块竖条形。图案为双层镂雕云龙纹。长方形玉块正面图案为双龙云纹,左降右升,中间如意云朵,左右上角为云纹,底边框内刻有海水波涛纹。背面四角有对钻的四个穿鼻。桃形图案为山石升龙、背面三个对钻穿鼻,竖条形图案为如意云朵,背面上下各对钻一个穿鼻。

玉带明代长29-8.4、宽1.6-3.1厘米北京市海淀区魏公村中央民族大学工地明代太监墓出土,现薏于首都博物馆。青玉质,色温润,入土沁浸后多数呈灰质,有姜黄色光亮,背面有铜锈。18块。正面用透雕、双彻技法琢刻深凹齿状细叶、细长花酱,以不规则的浅阴刻线示花叶脉纹,背面光平。紧文,桩

凤纹玉珩明代长8、宽5.4厘米北京市海淀区青龙桥董四墓村出土,现藏于首都博物馆。青玉质,玉色灰青,夹有深色条纹。一块玉料琢制成4件玉珩,扁片云头形。正面均阴刻飞凤,展翅于祥云之上。以短阴刻线示羽毛,凤尾后扬。背面一对光素,一对阴刻如意云纹。玉珩是佩连接上、下端的饰物。(撰文∶薛坡 摄影∶祁庆国)

螭虎纹玉髦明代直径8,.9,孔径32厘米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外天宁寺出土,现藏于北京市文物研究所。青白玉质,坚硬细润,微有化色。正面高浮雕一条修长弯曲的感虎,大头,圆眼,小耳,细脖,身躯修长。用阴刻线示眼,眉、爪及骨骼。背面减地阳起云纹,地子碾琢十分平整,红线久M物。

玉卧羊明代高3.6、长3.5 厘米北京市丰台区岳各庄出土,现藏于北京市文物研究所。青玉质,色青绿中夹有褐黑色土沁。以圆雕技法随玉料形状巧雕一只山羊,跪卧状,后腿收于腹下,羊首回转搭于蹄上休憩。羊背光素,肌肉骨骼打磨的平滑且富有立体感。整体看上去刀法简练,写实、古朴。

金盖、金托玉碗明代高7、口径15.2、足径5.9厘米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定陵地宫出土,现藏于定陵博物馆。白玉质,洁白细腻,莹润无瑕。碗光素,敞口弧腹,圈足。放置在刻有云龙纹的金托盘内,上有嵌红宝石的镂空云龙纹金盖。

金托玉爵杯明代通高11.5、长13.2厘米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定陵地宫出土,现藏于定陵博物馆。青白玉质,温润细腻,微有黄沁。爵身呈元宝形,深腹,圆底,圆形柱顶上刻满纹饰。透雕龙形把,爵身琢刻龙纹、如意纹及"万"、"寿"字,三柱形柱根部刻如意云纹。爵杯配置一件额刻勾连云纹、海水江崖、二龙戏珠纹及嵌红、兰宝石的金托,整器取意"寿山福海"、"万寿无疆"。

婆金银盘玉杯明代口径5.8、高5.5厘米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定陵地宫出土,现藏于定陵博物馆。白玉质,洁白细腻,莹润无瑕。杯敞口,深腹,圈足,光素,两侧附有镂雕牵牛花形耳,花心上嵌红宝石。放置在婆金花卉纹嵌宝石的银托盘内。

·

(0)

相关推荐

  •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7)+江苏上海部分2

    龙纹玉璜春秋晚期 长8.9.宽26厘米 江苏省扬州市形江甘泉军庄东汉墓出土,现藏于扬州博物馆.白玉质,质地细润.条形状,中间以细槽分隔,将图样一分为二,两端琢磨对称的双龙首,器表浅浮雕游动状的蟠虺纹. ...

  • 中国玉器大全(隋唐--明)1

    中国玉器大全(隋唐--明)1

  •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1)+北京+天津+河北部分2

    玉盆明代 高6.3.口径29.底径22厘米 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定陵地宫出土,现藏于定陵博物馆.青玉质,通体光素.外折板沿,沿边上卷,口微剑,弧腹,平底.器厚重.与该蔡出土的婆金盆造型相同,为明中期的标 ...

  •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9)+江西部分3

    麒麟纹玉带明代 长条形铸长6.2.宽1.9.长方形铃长7.1.宽6.3.桃形跨横宽5.8.钝尾长9.3.宽6.5.厚均0.6厘米 江西省南城县岳口公社游家港大队女冠山明益定王朱由木次妃王氏墓出土,现藏 ...

  •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1)+北京+天津+河北部分3

    龙形玉佩战国 上∶长5.4.宽3.8.厚0.4 厘米下∶长9.宽4.8.厚0.4厘米 河北省易县燕下都出土,现藏干河北省文物研究所.2件.上件为黄玉质,下件为滑石质.镂空透雕,有廓,双龙身弯曲体相连, ...

  •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6)+安徽部分2

    玉钺大这口文化 长21.1.刃宽10.6.厚7.2.孔径1.2厘米 安徽省五河县申集乡台子山遗址出土,现藏于五河县文物管理所. 青白色,颜色一面深,一面浅,有淡褐色沁.体扁平,长条梯形弧刃,两面刃,顶 ...

  • 中国玉器大全(隋唐--明)8

    141.青玉双鹅带盖小盒 辽 高9.3厘米 宽3.8厘米 辽宁省阜新县清河门出土 辽宁省博物馆藏 盒作双鹅蹲伏状,中间挖空,圆口,内为管状盒腔,口稍敛,两侧各有一穿绳用的小孔,细线刻羽毛状,制作精巧. ...

  •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1)+北京+天津+河北 部分4

    · 玉带钩东汉长21.8 厘米河北省定县北庄中山简王刘焉墓出土,现藏于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以和田白玉琢制.钩体细长,腹部降起似弓,钩头为龙首,钓尾为虎头,五官清晰逼真.器身正面及两侧均用细阴线琢饰图案 ...

  •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1)+北京+天津+河北 部分3

    · 龙形玉佩战国上∶长5.4.宽3.8.厚0.4 厘米下∶长9.宽4.8.厚0.4厘米河北省易县燕下都出土,现藏干河北省文物研究所.2件.上件为黄玉质,下件为滑石质.镂空透雕,有廓,双龙身弯曲体相连, ...

  •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1)+北京+天津+河北 部分2

    · 玉盆明代高6.3.口径29.底径22厘米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定陵地宫出土,现藏于定陵博物馆.青玉质,通体光素.外折板沿,沿边上卷,口微剑,弧腹,平底.器厚重.与该蔡出土的婆金盆造型相同,为明中期的标 ...

  •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1)+北京+天津+河北部分4

    玉带钩东汉长21.8 厘米 河北省定县北庄中山简王刘焉墓出土,现藏于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 以和田白玉琢制.钩体细长,腹部降起似弓,钩头为龙首,钓尾为虎头,五官清晰逼真.器身正面及两侧均用细阴线琢饰图案 ...

  •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1)+北京+天津+河北部分1

    猴形玉饰 新石器时代高3.1.宽1.4.厚1.4厘米北京市平谷区上宅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现藏于北京市市文物研究所.黑色.头部形状似一小猴,五官雕刻清晰.体为蝉形,中部偏上有一横向穿孔,可推知是垂饰之物 ...

  •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春秋玉器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春秋玉器 古代艺术  古代艺术 审美决定了我们的生活层次

  •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3)山西 部分4

    玉璜战国长8.2.宽2.75 厘米山西省路城县潞河墓地7号蔡出土,现藏于长治市博物馆.1对.浅黄白色,局部有浸斑.扁平体,边缘有齿,器体雕琢谷纹. 玉璧战国直径6.8.孔径2.6.厚0.6厘米山西省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