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应秋讲《黄帝内经》摘要:五藏生成篇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唯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
欲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老君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名道德。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即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但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沈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心之和、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批:心肾相交,水火既济)
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批:气血互根)
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批:刚柔相济,升降有序)
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批:木畅土疏)
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批:先天与后天,互根互用)
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咸属水,性寒,损阳,阴盛阳虚)
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苦属火,火刑金,阴虚燥热)
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辛属金,金克木,肝血损)
多食酸,则肉胝(月芻)(zhu四声)而唇揭;(酸属木,木旺土衰)
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甘属土,脾土旺则湿气盛,浊阴盛则真阴损)
此五味之所伤也。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
五藏之气:故色见青如草兹者死,黄如枳实者死,黑如台者死,赤如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见死也;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乌羽者生,此五色之见生也。生于心,如以稿裹朱;生于肺,如以缟裹红;生于肝,如以缟裹甘;生于脾,如以缟裹栝楼实;生于肾,如以缟裹紫。此五藏所生之外荣也。
色味当五藏:白当肺、辛,赤当心、苦,青当肝、酸,黄当脾、甘,黑当肾、咸。故白当皮,赤当脉,青当筋,黄当肉,黑当骨。
诸脉者,皆属于目;(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诸髓者,皆属于脑;诸筋者,皆属于节(骨节,关节);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此四支八溪(腋/肘/髋/膝)之朝夕也。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泣(通“冱”,冻),凝于足者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为痹厥也。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卫气之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而去之。
诊病之始,五决为纪,欲知其始,先建其母。所谓五决者,五脉也。(五脉即无脏;五脏问诊法、五脏望诊法;“母'即胃气。诊病的关键:一看五脏之气,二看胃气)
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肾与膀胱)
徇蒙招尤(眩晕的状态)目冥耳聋,下实上虚,过在足少阳、厥阳,甚则入肝;(肝胆)
腹满月真 胀,支鬲月去 胁,下厥上冒(气逆),过在足太阴、阳明;(脾胃)
咳嗽上气,厥在胸中,过在手阳明、太阴;(肺大肠)
心烦头痛,病在鬲中,过在手巨阳、少阴。(心脏小肠)
夫脉之小大(虚实)、滑涩(气血)、浮沉(表里),(加上”迟数“即”寒热“)可以指别;五藏之象,可以类推;五藏相音可以意识;五色微诊,可以目察。能合脉色,可以万全。
赤脉之至也,喘(指脉相燥急)而坚,诊曰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曰心痹,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
白脉之至也,喘而浮,上虚下实,惊,有积气在胸中,喘而虚,名曰肺痹,寒热,得之醉而使内也。
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有积气在心下支月去,名曰肝痹,得之寒湿,与疝同法,腰痛,足清,头痛。
黄脉之至也,大而虚,有积气在腹中,有厥气,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支汗出当风。
黑脉之至也,上(尺部)坚而大,有积气在小腹与阴,名曰肾痹,得之沐浴清水而卧。
凡相五色之奇脉,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者,皆不死也(面部胃气为根)。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五脏无论何病,预后都取决于胃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