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在位1.63年,元朝皇帝为何如此短命?根源在这4个字
元朝的历史就像一阵剧烈的飓风,在短短的十几年的时间里横扫了亚欧大陆,兵锋直指地中海,成了那个年代最为强盛的王朝。然而,飓风我们都知道,就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即使强大如斯的元朝,也只是在华夏大地上存续了仅仅98年。
而在这短短的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元朝的皇帝就走马观花式的换了14个。抛去元世祖忽必烈的24年,元顺帝(元惠宗)的36年外,剩下的12个皇帝总共才37年,更甚者,光是从1320年到1333年这短短的13年里,皇帝就换了8个,人均在位1.63年。最惨的一个仅当了27天皇帝就见了长生天。那么 ,问题来了,强大元朝的皇帝们为何会如此短命呢?
在元朝建立之前,蒙古的汗位继承遵循着在忽里台大会中推举产生的原则,比如成吉思汗就是在1206年的忽里台大会上被推举为大汗的。随着元朝的建立,深受汉文化影响的元世祖忽必烈就想效法汉人的嫡长子继承制,把皇位传给老二儿子(老大儿子早亡)。谁知道老二真金也死在了忽必烈前面,忽必烈无奈,这才把皇位隔代传给了孙子元成宗。可是,一个传统的建立不会因忽必烈一人想法而彻底改变。
公元1307年,没留下子嗣的元成宗驾崩。皇位继承成了忽必烈其余子孙正想竞逐的美味蛋糕。按照他们'幼子守灶'的心态和传统,那些王爷们都认为怎么也该轮到自己了,于是纷纷加入到了这场皇位的角逐战中。当时,被忽必烈分封到漠北的曾孙海山(即后来的元武帝)实力最为雄厚。另外,还有安西王阿难答(忽必烈孙子)在皇后的支持下成了另一个竞争者。
而此时的海山还远在漠北,对大都鞭长莫及。关键时刻,海山的弟弟爱育黎拔力八达(即后来的元仁宗)从河南率军北上大都将阿难答一行人尽数诛杀。然后派兵迎接哥哥海山归大都继位,是为元武宗。海山感念弟弟爱育黎拔力八达的拥护之功,激动之下许诺,在自己百年后就让弟弟当皇帝,之后的皇位就在哥俩后代中轮流传承。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度。有专家称,也正是这四个字,开启了元朝皇帝短命的序幕。
公元1311年,元武宗海山驾崩,弟弟按照约定继位成了元仁宗。权力这种东西,你没有也倒算了,一旦你尝过其中的滋味,那是会上瘾的。元仁宗就是这样,当他当了皇帝,尝到了权力的美味后,就不想把皇位还给哥哥的后人了。为了能让自己的儿子顺利继承皇位,元仁宗做了几个行动。
先是加大普及汉文化力度,大量翻译儒学经典。然后将这些书籍分发给蒙古贵族查阅学习,以加快两种文化的融合。接着,元仁宗恢复了他祖爷爷忽必烈废除了的科举制。元仁宗还狡猾的规定科举考试内容必须是汉人的经典。
而且,元仁宗规定考试只看才干,不看出身。这样一来,被压抑了许久的汉人学子跃跃欲试,纷纷高中。论读书科举能力,那些蒙古人自然不是汉人的对手。很快,通过科举,大量的汉人走进了朝廷当了高官。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延祐复科'。
这些走进朝堂的汉人官员很快就受到了元仁宗的重用。与此相对应的,这些汉官也视元仁宗为救世主而感恩戴德。于是,元仁宗就借着汉官的支持,将一些威胁他的权贵老臣挤出了廷枢。
而元仁宗做这些的真实目的就是要毁了跟哥哥元武宗的约定,让皇位在自己后代中延续下去。元仁宗在做了以上几个举措,朝廷上也没人能够左右他的决定后,他开始把魔爪伸向了哥哥的儿子们。于是,元武宗的子孙一个个的都被元仁宗以各种理由发配极寒极苦之地自生自灭了,据史料记载,最远的被送到了当时视为'天涯海角'的海南岛。
做完了这些,元仁宗这才放心的把大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元英宗。可是,这一举动在重视契约精神的蒙古人看来,元仁宗可谓大逆不道背信弃义,他们并以此判定元英宗帝位来的不正:说好的'兄终弟及'呢?既然你元仁宗可以背信,那就休怪我们弃义了。
其实,说白了,那些流淌着忽必烈血液的王爷们都觉得怎么着也该轮到自己当皇帝了。也因此,从公元1320年到1333年这短短的13年里,元朝皇帝走马观花式的换了8个之多。
至此,元朝的皇位成了香饽饽,稍有点实力的王爷就想啃上两口,真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场',争得好不热闹。上面的人都跑去争皇位了,下面的百姓可就遭了殃。据史料记载,光是在元朝不足百年的治理下,黄河泛滥次数就多达60余次,差不多一年半载的就要决那么一次口子。可见当时元朝已是行将朽木之势了。
公元1351年,黄河再次泛滥,元朝按照“惯例”征调15万平民去修河堤。而这也成了压垮元朝这匹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元朝由此走向了覆灭。后面的事儿我们就都知道了,被搞得没饭吃的和尚朱元璋站了出来,推翻了元朝后建立了一个全新的朝代,明朝。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