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校本课程资源建设的基点(之一 专题文献摘录30)
1.从学生的现状出发开发课程资源
所有的课程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的身上,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也是为他们服务的,所以学生的现状是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导向,要从两方面人手进行分析:
一是要对学生的各方面的素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看看这些学生的素质到底达到了多高的水平,实际上是对学生接受和理解课程资源能力的一种把握。不同学校乃至不同班级学生的水平都是不一样的。国家级示范初中,省实验小学和一般初中、普通小学的学生素质是不一样的,在开发课程资源时,必须对此进行考虑,这不仅影响到课程资源的内容选择,还直接关系到开发的深度和广度。
比如.同样是关于当地风土人情资源的开发,对于生源条件好的学校来说,可以在选择的量上和深度上超过一般的学校,让学生有一个比较深入的研究,甚至可以上升到文化层面进行思考;一般的学校可能更多地作一些知识性的介绍,让学生对家乡风貌有所了解,能热爱自己的家乡即可。
二是要对学生的兴趣以及各种他们喜爱的活动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发课程资源。从学生的兴趣着眼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是学生自己的课程资源,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最适合他们的,他们最愿意参与进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在开发课程资源时,我们要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待周围的一切。教师的视角和学生的视角是不一样的,我们要努力寻找学生的兴趣所在,力求选择出来的课程资源应该是“儿童化”、“学生化”的课程资源。这样,学生才感到亲切.才能更好地融入进去。千万不能是“教师化”、“成人化”的课程资源,因为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是提供给学生自我构建的,而不是简单地把教师眼中的课程资源倒进学生的脑袋里。
2.从教师方面开发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课程教材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可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
素材性资源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比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就属于素材性资源。
条件性资源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但并不是形成课程本身的直接来源,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比如直接决定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就属于条件性课程资源。
当然,这样分类主要是为了说明问题方便起见,两者并没有截然明确的分界线,现实中的许多课程资源往往既包含着课程的素材,也包含着课程的条件。比如,图书馆、博物馆、实验室、互联网、人力和环境等资源就是如此。兼具条件性与素材性课程资源两种性质的人的要素,在整个课程资源特别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起着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换句话说,教师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和利用,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
3.从社会的需要出发开发课程资源
新课程改革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关注学生的发展,强调以学生为本。但是,以学生为本并不排斥学校要为社会培养人才,毕竟学校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要为社会输送合格的社会成员。从社会的需求的角度开发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在这些方面的素质,可以让学生将来较好地适应社会。比如美国是当今受毒品肆虐最为严重的国家,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青少年吸毒现象越来越普遍,这不仅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而且对整个社会持续发展与稳定产生了不良影响,整个社会风气日下,道德沦丧。社会非常需要教育对此做出回应。为此,从维护青少年健康成长和社会的良性发展出发,美国许多中小学校充分开发禁毒教育课程资源,甚至还编写了专门的教材.对学生进行有关禁毒方面的教育。这种课程资源的开发从社会需求出发,对学生的发展也是很有教育意义的。
我国在课程资源的建设中,也曾有许多类似的例子,比如环境恶化、人口极度膨胀等,在特定时期都对整个社会产生了负面作用,成为影响社会正常前进的阻碍因素,社会需要学生对这些问题有一定的了解,成为消除这些问题的积极因素,从而导致环保教育、人口教育这些内容作为课程资源被开发并整合进学校的课程中来,这实际就是根据社会需求开发课程资源。
方素英 《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2005
学校和教师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存在着“三重”“三轻”的倾向:重“应试性”课程资源,轻“发展性”课程资源;重校内课程资源,轻校外课程资源;重规定性、静态的课程资源,忽视生成性、动态性的课程资源。笔者在采访调查中发现,该校教师一谈到课程资源首先想到的首先就是教材和教参,其次是教师、学生、教学资料、校内各种设施及网络媒体等。可以看出学校不少教师仍偏重条件性资源,忽视素材性资源,将课程资源观狭义化。
在社区资源的开发上,社区资源管理部门缺乏为教育服务的意识和能力,缺少有效机制建立学校与社区的互动,又加上社区资源本身就比较匮乏,社区教育资源管理的不规范致使社区机构在社区资源建设方面既没有系列性又缺乏主题性。种种条件的限制,导致社区德育资源有一大部分被闲置或与学校脱节。
学生、学校和社区的现实生活当中虽然蕴藏着丰富的课程资源,然而学校在德育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由于学校领导管理不善,缺乏对德育规律的研究,致使学校德育目标定位模糊,学校德育课程资源开发目前还存在着盲目开发、分散开发等无序状态,缺乏对“依据什么开发,开发什么,如何开发和利用,利用之后的预期成效”以及在经过一段时间实践后“取得了哪些成效,是否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是否有利于学生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能力的提高”等问题的检验和反思,忽视了学生的心理特点、个性差异等不同的学习要求,忽视了学生的德育感知与德育实践,损坏了学生个性发展的最终利益。
目前学校的德育建设主要通过两个渠道:学科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现在已从整体上逐渐建立起以体现学校精神(蔷薇精神――顽强、合作、进取、批判、成功)为特色的校园环境。我们也会定期与家长沟通,在与家长的经常性交流中转变家长错误的教育观念,帮助他们改善亲子关系,不断把我们的一些新的理念传给他们。在社区资源的开发上,由于社区资源管理部门为教育服务的意识没有建立起来,学校与社区各部门之间也没有形成一定的制度规则,所以目前双方的接触会比较被动,而我们只是根据自己的需要通过协调来取得他们一定的支持。因此,我校的社区资源利用还具有很大的潜力。
李维春 《城市小学德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