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病中医经验集成』黄褐斑

黄褐斑是指颜面出现黄褐色或淡黑色斑片,平摊子皮肤之上,抚之不碍手的一种影响美容的皮肤病。由于妊娠妇女及肝病患者常有黄褐斑,故有“妊娠斑”、“肝斑”之称。因为黄褐斑的形状似蝴蝶,又名“蝴蝶斑”o本病好发于青壮年,女性多于男性,二者之比约为(3~4):l o妊娠3—5个月妇女尤多,一般分娩后数月可以消退,妊娠期的黄褐斑为生理现象,半年至1年内不能自然消退者,可视为疾病。本病一般属中医学“黧黑斑'’、“面黑鼾”、“皯黯’等范畴。

(一)辨证论治

1. 肝郁气滞
    (1)主症  皮损为浅褐色至深褐色片,边缘不整,常对称分布于目周、颜面,可伴胁胀胸痞、烦躁易怒、女子经血不调、经前斑色加深、两乳作胀。舌苔薄白,脉弦滑。
    (2)处方  柴胡、枳实、川芎、香附、郁金、凌霄花、益母草、栀子各10g,白芍、延胡索各15g,砂仁、甘草各6g.
    (3)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2.瘀血阻络
    (1)主症  面部斑呈黑褐色,以颧部、额部、唇周为主,对称分布,边界清楚,伴面色秽暗、唇绀、肢体麻木、手足不温,妇女多伴经来夹血块。舌质紫,有瘀斑、瘀点,脉沉弦或沉涩。
    (2)处方  桃仁、红花、赤芍、地龙各15g,皂角刺、柴胡、郁金、香附、白芷、连翘各10g,炮山甲、甘草各6g.
    (3)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3.废浊内停
    (1)主症  颜面黄褐斑,患者常常伴有腹胀乏力、便秘、或月经瘀滞不畅。舌淡,边有齿痕,苔白或腻,脉濡细、虚滑。
    (2)处方  乌药、木香、枳实、槟榔各10g,沉香、大黄各6g,当归、麦冬、鸡血藤各15g.
    (3)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4.肝脾不和
    (1)主症  皮损多为粟皮色、地图状斑片,边缘不整,匡廓较清,常对称分布于两颧、目下鼻周、口周,伴胸脘痞闷、两胁胀痛、腹胀便溏、妇人经血不调。舌苔白腻,脉弦滑。
    (2)处方  当归、牡丹皮、柴胡、陈皮、白术、茯苓、香附各10g,炒白芍、丹参各15g,枳壳、甘草各6g.
    (3)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5.劳伤脾土
    (1)主症  皮损特点为灰黑色斑片,状如蝴蝶,对称分布于鼻翼、前额、口周,境界模糊,自边缘向中央逐渐加深,伴有气短乏力、腹胀纳差、四肢疲软。舌淡,苔腻,脉弦细。
    (2)处方  党参、白术、茯苓、山药、砂仁、当归各10g,黄芪、莲子各15g,薏苡仁30g,枳壳、甘草各6g.
    (3)方法  每日1剂,永煎取汁,分次服用。

6.脾虚湿阻
    (1)主症  面色不润,斑色灰褐,状如尘污,神疲乏力,饮食不佳,脘腹胀满,月经量少。舌质淡,苔腻,脉濡细。
    (2)处方  香附、砂仁、白术、陈皮、凌霄花、当归各10g,党参、云苓、泽泻、冬瓜仁、薏苡仁、鸡血藤各15g,甘草6g.
    (3)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7.气血两虚
    (1)主症  颜面淡褐色斑,兼见失眠多梦、心悸、心慌、神疲乏力、口淡无味、食后腹胀、不思饮食,女子伴崩漏、月经过多。舌质淡,舌苔薄白,脉缓弱。
    (2)处方  太子参、黄芪、茯神、酸枣仁各20g,当归、龙眼肉各15g,白术、木香、陈皮、枸杞各10g,远志、炙甘草各6g.
    (3)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8.冲任失调
    (1)主症  女子除面部出现褐色斑外,伴见月经不调、经期提前或错后、经量增多或减少、或有血块、带下或者不孕,或者兼有腰膝酸软等。舌淡,苔薄白,脉缓。
    (2)处方  熟地、枸杞、当归、杜仲各15g,川芎、鹿角胶(烊化)、菟丝子、桑寄生、川断、赤芍、郁金各10g,黄芩、甘草各6g.
    (3)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9.肾阴亏虚
    (1)主症  皮损为黑褐色斑片,大小不定,形状不规则,境界清楚,多以鼻为中心,对称分布于颜面,伴头晕耳鸣、腰酸腿软、五心烦热、男子遗精、女子不孕。舌红,少苔,脉细数
    (2)处方  熟地、牡丹皮、凌霄花、益母草、黄柏、知母各10g,怀山药、山萸肉 、茯苓、泽泻、薏苡仁、百合各15g,甘草6g.
    (3)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10.肾阳不足
    (1)主症  面部黄褐色斑.伴形寒肢冷、腰膝软弱无力、夜尿频清。舌淡红,苔少,脉沉缓。
    (2)处方,熟地、怀山药、附片、巴戟天、凌霄花、僵蚕各1 0g,山萸肉、云苓、泽泻、仙灵脾、菟丝子、赤小豆各1 5g,肉桂3g,甘草6g.
    (3)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二)名医经验

1. 姚寓晨诊治经验
    姚老对黄褐斑的诊治提出“二分五辨”。“二分”即首先将患者的体质分清阴阳。凡形质清瘦、性急神躁、舌红脉数者,多属阴虚;形体丰肥、神疲懒言、舌胖脉迟之辈,偏于阳虚。虽同为肾虚,阴阳有别,施治不可偏颇。“五辨”即辨年龄、辨经产、辨病程、辨兼夹、辨部位。
    (1)辨年龄一般据年龄分青春期、生育期、更年期3个生理阶段。青春期除肾气未充为其内因,大都挟风、挟痰、挟寒,多因临经血室开放,血海沸腾之际,或汗出当风,或贪凉饮冷,以致血泣络凝;生育期多见于胎前产后,调治得宜,旋可消弭,将息不善,旷久难除,其虚、瘀两因之外,尚须注意一个“郁’字,妇女这段年龄多气多郁,不可忽视;更年期当偏重肾虚,且此际阴阳并虚、水火交亏,多集相火、虚寒于一体,为其特征之一。
    (2)辨经产  生育期妇女应细究经产,因为这段时期的妇女面呈褐斑,多伴见经候不调、闭经、不孕、痛经等复杂的见证,当审因辨证灵活调治;而孕期面若蒙尘,多见肝郁火旺之体,胎气壅郁,内热更盛,是以瘀热交搏,每伴见胞阻、子烦、子痫等候,当以益肾清肝为大法;而青春少女与更年期老妇的面斑,如无明显月经证情,其咎在肾虚为主,若伴见经候不调者,当视情进退。
    (3)辨病程  病程短、色素深黧,骤然而致,多以瘀为主,瘀化络疏,鼾斑自消,较易近期取效;病程长、面若蒙尘、渐积渐滋者,以虚为主,王道无近功,须耐心调补方克有济。
    (4)辨兼夹  因体质有殊,感邪各异,所以要辨其兼见:或心肝火旺,或肝肾阴虚,或肝脾不和,或肺脾气虚;有否挟痰、挟湿、挟郁、挟寒、挟火、挟风。这些兼夹之证,有的是原发的病因,有的是继发的证情,治当辨其先后标本,委曲周旋,庶可提高疗效。
    (5)辨部位  对褐斑较局限者,姚老常按传统以额属心、左颊属肝、右颊属肺、鼻属脾、下额属肾的分部归属脏器论治,且认为眼眶周围褐斑者大多属于肾虚,上唇黧鼾若髭者大多属于瘀积胞宫之证。
    姚老治疗黄褐斑,自订益肾化斑汤:菟丝子20g,仙灵脾、地黄(血热用生地,虚寒用熟地)各15g,当归、川芎、芍药(养血用白芍,化瘀用赤芍)、桃仁、红花各12g,僵蚕10g.全方以补肾为体,以祛瘀为用,生精而激发天癸之气,活血而专化头面之斑,使体用结合,主次分明,颇为合拍。
    临床上姚老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将黄褐斑分为两大类。
    (1)单纯性黄褐斑无明显兼夹证情可辨,则视其人体质之偏颇,部位之分布,而予益肾化斑汤加味一以贯之,常常效不更方,以消为度。
    凡形体偏瘦,常见咽痛口干、心烦恶热、便燥腰酸、舌偏红、脉细带数者,是偏于阴虚。轻者合二至丸,甚者加知母、黄柏。
    凡形体虚胖,常伴怯冷神疲、腰酸带稀、舌胖淡、脉沉带迟者,是偏于阳虚。肉桂、附片、巴戟天、肉苁蓉、鹿角霜等酌选2—3味。
    凡既有神疲畏寒、面浮足冷,又见心烦烘热、自汗耳鸣、舌红边有齿痕、脉细弱或浮数者,是阴阳交亏,多见于更年期妇女。则知母、黄柏、附子、肉桂、二至丸、巴戟天、肉苁蓉等可杂合而用,常佐加紫河车、龟甲胶等血肉填补,收效更宏。
    凡额部独见褐斑,属瘀结心经者,加丹参、肉桂、川黄连养心交泰;凡左颊独见者,加柴胡、白蒺藜疏肝祛风;凡右颊独见者,加桑白皮、杏仁清金肃肺;凡鼻鞍部独见者,加苍术、白术、枳壳运脾畅中;凡下颌独见者,加补骨脂、炮山甲补肾搜邪;凡上唇褐斑类须者,加紫石英、地鳖虫温官化瘀。
    褐斑时深时淡,面部瘙痒者,夹风也,加防风、白鲜皮;色深且多浊垢者,夹火,加生石膏、地骨皮;色淡,面目虚浮者,夹寒,加吴茱萸、肉桂;褐斑块成疙瘩者,夹痰,加白芥子、白附子;褐斑垢腻、身多黄汗者,夹湿热,加苍术、川黄柏、生薏苡仁。
    (2)合并性黄褐斑凡除面部色素沉着外,尚有明显的经带胎产的病证可见,姚老认为当寓益肾消斑于辨证施治之中,治病消斑,可收一箭双雕之效。
    对合并月经病证者,姚老习惯根据冲任蓄泄、阴阳盈虚的月经周期规律,按经后益肾补虚、经间调燮阴阳、经前养血调经,经期因势用方的原则,周旋进退,而将益肾化斑汤中主药仙灵脾、菟丝子、地黄、桃仁、红花、僵蚕选加入当用方中。即使是闭经患者,姚老亦按周期分段用药,以疏理冲任,增加气血升降泄蓄的运动。凡月经先期、量多、崩漏等经血易泄难蓄之候,在经前、经期则慎用桃仁、红花之辈,经后、经间仍择而用之,俾静中求动,以化其瘀。
    对不孕症而兼见面褐患者,经候不准者以调经为主,胞络不通者以通络为先,俟证平经准,则致力通补奇经,于益肾化斑汤加人参、黄芪、紫河车辈充养之。
    对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的面褐患者,姚老采用经后填补任督、经间化瘀软坚、经前养正摄血以防崩冲,经期因势利导,半补半消,益肾化斑汤参伍其当用方中。
    对胎前有褐斑的患者,有病者随证治之,无病者清火养阴、调气安胎,姚老习惯用扁鹊三豆饮加减:绿豆、赤小豆、黑豆、金银花、生甘草、陈皮、砂仁、桑寄生、炒黄芩。每奏胎安斑消之效,禁用桃仁、红花辈破血动胎。
    产后褐斑患者,凡有恶露不绝、两便异常、子宫下垂等证者,当审度虚实而用方。大凡产后褐斑者以瘀滞为主,产后大补气血之中,佐之化瘀通滞,往往体健斑消。
    带下患者,如慢性盆腔炎等疾病,多见面黑,姚老认为不能拘于湿热,每见因循致误,由实转虚、由热转寒,多寒瘀交滞之证。如带下清稀而腥,少腹绞痛有块,喜温喜摩,舌黯而淡,脉沉细带涩,姚老习惯用温宫化瘀法,药如当归、川芎、丹参、乌药、香附、小茴香、干姜、吴茱萸、莪术、三棱、桃仁、红花、昆布等。俟积消寒祛,再予温摄奇经,则带止鼾消。
    另有,因长期服用避孕药的黄褐斑患者,姚老以益肾化斑汤加鹿角霜、炙鳖甲、龟甲、蛇床子、马鞭草等通补搜逐。这类病人在临床上尤为多见,效果良好。

2.卢传坚诊治经验
    (1)注重整体调节,主张治疗多从肝脾肾人手卢教授认为,黄褐斑虽发于面部,但不是单纯的皮肤病变,而与脏腑功能失调关系密切,主要责之肝、脾、肾。黄褐斑与肝的关系早有论述,如《医宗金鉴》日:“由忧思抑郁,血弱不华,火燥结滞而生于面上,妇女多有之”o肝藏血,主疏泄,由于情志抑郁,肝气郁结,使肝气失于条达,疏泄不畅;或肝郁化火,迫血妄行,致气血悖逆,运行滞涩,上结于面而生斑。黄褐斑的发生与脾亦有关,脾虚则气血生化不足,加之脾虚水湿吸收、转输和布散失常,湿浊壅于脏腑经络,阻滞气机,久之产生瘀阻,湿、瘀有形之邪盘结交错,使气血不能上荣面部而致斑。而肾为先天之本,如肾阴亏损,精不化血,精不化气,则精血、肾气不足,导致月经异常;精血亏虚,头面失荣,或阴不制阳,虚火上炎,熏灼面部,血热滞结则发生黄褐斑。如《外科正宗》所载:“黧黑斑者,水亏不能制火……火燥结成黑斑”。可见肾虚导致黄褐斑有其内在的生理病理基础。故卢教授认为,本病主要病机是脏腑功能失调,气血瘀滞,气血不能上荣颜面。病位在面部,脏腑涉及肝、脾、肾。治疗宜侧重从肝、脾、肾着手,以调整脏腑功能。
    (2)强调辨证论治,局部与整体结合卢教授临证尤重视辨治黄褐斑,做到有其证而下其药。局部辨证主要辨黄褐斑色形、部位。中医学有“五色主病”之说,通过辨斑色辅助辨证。皮损为褐色或红褐色,多为肝郁;斑色灰褐或淡黑,边界模糊,其色自边缘向中心逐渐加深,多属脾虚;肾阴虚斑色则深褐或黑褐,形如蝴蝶;肾阳虚斑色多灰黑,面若蒙尘,呈蝶状、地图状。所现部位可根据《素问·刺热篇》将其按五脏划分:左颊属肝,右颊属肺,额属心,须属肾,鼻属脾,如显现于眼眶周围属肾虚。黄褐斑实为脏腑失衡的外在反映,因此除局部辨证外,卢教授更强调寒、热、虚、实等整体辨证。如伴胸胁胀满,月经不调,经前双乳胀痛,烦躁易怒,舌暗红,苔薄白,脉弦等,多属肝郁;伴食少纳呆,倦怠乏力,月经后期,经色浅淡,舌偏淡,苔多白腻,脉濡弱等为脾虚;肾阴虚多伴腰膝酸软,眩晕耳鸣,五心烦热,月经先期,经色暗红,舌红,少苔,脉细数;肾阳虚则多伴腰膝冷,四肢不温,小便清长,月经后期,色暗有块,舌淡,苔白,脉沉迟。辨治黄褐斑一般与肝郁、脾虚、肾虚等证型相关。但人体患病决非单一因素,往往是几种因素综合作用,或肝脾不和、肝肾阴虚;或脾肾阳虚、肝郁脾肾两虚;或合并其他脏腑失调等。临床辨证分型并非绝对,常有多证兼并的情况,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施治。
    (3)注重应用经方,不拘泥一法一方卢教授十分重视经方的运用,坚持按证用方,针对性强,但不拘泥一法一方。临证遇肝郁证型者予逍遥散,偏实者可选用柴胡疏肝散,以疏肝解郁,使气行血行;如血瘀证明显者予桃红四物汤,活血养肝,瘀去斑除;脾虚者用四君子汤;气血俱虚选归脾汤;偏湿者选参苓白术散,健脾理气,调补气血,使湿化瘀散;肾阴虚者则以六味地黄丸为主,或二至丸滋阴补肾;肾阳虚者多选右归饮,温阳补肾,祛瘀消斑,悦颜泽面。卢教授同时强调随证加减,灵活用药。如肝郁化热加柴胡、郁金、香附、黄芩;气血两虚加黄芪、龙眼肉、白术、茯神;肝肾亏损加桑寄生、巴戟天;经前期或经量多者加生地黄;月经后期经量偏少者加红花、当归;五心烦热者加牡丹皮、赤芍;面色晦暗色深重者加桃仁、红花、枇杷叶;精神抑郁加合欢花、凌霄花、栀子等。按黄褐斑发病部位加减:发于额部加黄连、麦冬以清心养心;斑在左颊者加柴胡、蒺藜、木蝴蝶疏肝祛风;斑在右颊者加桑白皮、天花粉清肺生津;斑在鼻部者加薏苡仁、白术、枳壳健脾化湿;斑在下颊者加菟丝子、女贞子滋肾悦容。
    (4)重视血瘀理论,强调治斑不离活血卢教授诊疗黄褐斑总以脏腑理论进行辨治,同时强调血瘀对黄褐斑形成的重要性,故有云:“有斑必有瘀,无瘀不成斑”。近代对黄褐斑患者血液流变学的研究指出,其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沉、红细胞压积、红细胞电泳、纤维蛋白原测定均明显高于正常人,显示黄褐斑形成过程存在血瘀病理机制。卢教授认为,血瘀的形成有多方面因素,首责肝气郁结,气滞致血瘀;肾虚火燥,血热滞结成瘀;脾虚气弱,血失推动也可致瘀。因此,遣方用药在辨证基础上,无论病在何脏,强调“治斑不离血”。常选用当归、凌霄花、牡丹皮、红花、桃仁、赤芍、川芎、泽兰、益母草、莪术等,理气活血化瘀。
    (5)在辨证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药理研究成果用药卢教授认为,既要了解中医对疾病的辨证要点,又要掌握现代医学对疾病的认识和中药研究成果,才能发挥中西医各自所长,取得最佳治疗效果。卢教授治疗黄褐斑,使用当归的频率最高,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当归有抗促性腺激素作用,其主要成分阿魏酸可抑制垂体分泌黄体生成素和催乳素,拮抗促性腺激素释放,抑制酪氨酸酶活性,防止酪氨酸氧化形成色素。柴胡、当归、川芎、牡丹皮、女贞子、郁金等具有增强SOD活性,清除自由基,抗脂质过氧化,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促进细胞降聚,降低血液黏度,扩张血管,改善血流等作用,最终达到消除或改善黄褐斑的目的。《神农本草经》载白僵蚕有“灭
黑斑,令人面色好’’的功效,可起到加速色斑减退的作用。卢教授常选用以上中药治疗黄褐斑,恰是逍遥散、桃红四物汤和血府逐瘀汤的主要成分。
    (6)注重精神情志,加强日常护理在黄褐斑发病因素中,情绪不佳亦是其重要致病因素,本病的发生发展与精神情志密切相关。精神抑郁又可引起月经不调及诸多疾病,由此加重本病,导致经年不愈。而本病严重影响患者美观,给其精神和生活方面带来诸多烦恼和痛苦,甚至造成心身障碍。因此,卢教授在治疗黄褐斑时强调对患者的情志调理,进行心理调治,鼓励患者充满乐观情绪和恢复信心,往往对治疗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另外,紫外线照射常是诱发及加重因素,因此,提醒患者加强防晒,对斑色变浅相当重要。

3.赵智强诊治经验
    (1)病因病机肝郁:《医宗金鉴》指出:“黧黑皯原于忧思抑郁成”o女子以肝为先天,有很多年轻的黄褐斑患者,或是单位骨干力量,或是肩挑家庭重担,工作紧张,心理压力大,精神抑郁,情志不畅,急躁易怒等,导致肝气郁结,而形成肝郁体质。因肝失条达,郁而化热,灼伤阴血,血行不畅,致使颜面气血失和,滞而为瘀,反映于面部而成本病。此型患者大多面部黄褐斑色泽较深,精神压力大,性格暴躁或抑郁,喜暖气,兼有月经不调,乳房胀痛,夜寐欠安,失眠多梦,舌质红,脉弦。
    肾虚:《外科正宗》说:“黧黑斑者,水亏不能制火,血弱不能华面,以致火燥结成斑黑,色佳不泽”o由于烦劳过度导致阴精暗耗,肾阴不足,肾水不能上承,颜面血滞为瘀形成斑。此类患者多表现为面部皮损色泽较淡,兼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眩晕耳鸣,头发早白等肾虚早衰之象。
    (2)治疗思路疏肝理气:疏肝理气为赵教授治疗黄褐斑的第一要法。临床上常用丹栀逍遥散加减,药物习惯用疏肝解郁之柴胡、香附、郁金、白芍等。中医认为肝属刚脏,喜条达,恶抑郁。女子以肝为先天,以血为用,故能通过疏肝理气,使肝之机能趋于正常,则气机升降有序,血脉冲和,气血才能上冲于头面,从而达到面部气血通畅以消斑。
    活血化瘀:既然黄褐斑是颜面气血不和,血行不畅所致,而气血相互依存,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能行血,血能载气,所以在疏肝理气的同时,活血化瘀须贯穿始终。面部气血畅通,面部色素沉着才得以淡化或消除。药物多选用活血之桃仁、红花等,因肝郁日久易化火,故若加用凉血活血之品则疗效更佳,如凌霄花、紫草、赤芍、丹皮等口
    补肾养阴:黄褐斑是皮肤老化的表现,中医认为,“有诸内者,必形诸外”,反过来,由外亦可知内,因此黄褐斑是整个身体衰老的外在表现。因肾之阴精亏损,不能上承于颜面,故可以加入药物如制首乌、制黄精、制女贞子等朴肾养阴,使肾水得以上承于头面,增加面部的滋养。现代医学亦研究出这些药物具有增强免疫功能,抗衰老养颜,抗疲劳的作用.
    佐以温阳:赵教授认为黄褐斑色泽较正常皮肤为暗,故可称为皮肤表面的阴翳。巧妙地将中医治法“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运用到此病的治疗。临床上治疗该病常佐以温阳之品,习惯用桂枝、肉苁蓉、仙灵脾等以温阳化气,以帮助消除面部之阴翳。
    面部引经:面部居于高位,一般药物不易到达,此时可加少许疏风祛风药。风性轻扬,高巅之上,唯风可到,风药可作为面部引经药。常用的面部引经药主要有:白芷、升麻、白僵蚕、炙全蝎等。

4.张作舟诊治经验
    (1)辨证分型及方药气滞血瘀型:面部散在色素沉着斑块,胁痛,胸闷,口苦,易生气,舌质暗,苔白,脉弦细。治以疏肝理气,活血祛瘀。药用柴胡、当归、川芎、郁金、香附、白僵蚕、茯苓、炙甘草、荷叶、凌霄花各10g,丹参15g.
    肝肾亏虚型:颜面色素沉着斑,面如蒙尘,腰酸,月经延后,经量少,睡眠多梦,神疲倦怠,舌淡,脉弦。治以滋补肝肾,祛斑美容。药用熟地20g,何首乌、女贞子、潼蒺藜各15g,当归、白芍、僵蚕、枸杞子、泽兰叶、凌霄花、郁金、香附、炙甘草各10g.
    (2)用药特点  在辨证基础上,张老常用香附、郁金疏肝解郁,因香附性平,郁金性寒,无温燥之性,行气活血而又不伤肝阴。祛斑常用僵蚕、凌霄花,僵蚕祛头面之风,临床常与活血化瘀药相伍,以治气血凝滞所致之皮肤病;凌霄花活血祛风调经,药性平和,与僵蚕并用,祛斑美容,有协同作用。张老亦常用荷叶,黄褐斑病人多有肝郁之症,木郁克土,导致脾虚,不思饮食,荷叶能升发脾胃清气,开胃消食,亦有祛斑之功。
    临床可根据伴随症状加减药物:脾虚便溏加白术、陈皮、诃子肉;月经量少,腹痛加泽兰、益母草、仙茅;经量多加仙鹤草;腰酸加仙灵脾、巴戟天。山萸肉及菟丝子调补冲任,用于冲任虚损,肝肾不足之证。藿香、佩兰祛暑利湿,更有开启玄府,通调血脉之功。

5.许子春诊治经验
    (1)病因病机本病归属中医学肝斑、血滞范畴。多因情思忧愁,气机失畅,心肝郁热不清,以致血液瘀滞于颜面;亦因肝病累及脾胃,脾失健运,胃失降和,浊阴不降,痰湿内停以致气血不能润泽于颜面肌肤;或因肾阳不足,阴气弥漫,以致皮肤气色发褐,血滞成片;亦有肾水不充,血虚不荣,火热燥邪结滞于颜面者。
    许老对此病的诊治,首先区分有无其他经带胎产乳诸病症,如无他病,仅见黄褐斑,则为单纯性黄褐斑,否则,定为合并性黄褐斑。其次,应注意区分脏腑定位,并传授歌诀以利学生诵记应用:面汗定位脏腑宗,左肝右肺额心中;鼻脾眼眶同颏肾,上唇则为瘀胞官。再次,根据临诊所见,有下列五大类型的黄褐斑多见:①肝热郁火型,宜选丹栀逍遥散加减;②气滞血瘀型,宜选膈下逐瘀汤加减;⑨脾虚湿热型,宜选二妙丸合椿忍苡苓汤加味;④肾气不足型,宜选贞杞六
味丸加味;⑤阴虚瘀热型,宜选增液化瘀祛斑汤治之。许老在临诊治疗中,每见其用基本方灵活加减治之,屡见显效。
    (2)基本方药常用基本方为当归、酒赤芍、炒扁豆花各12g,牡丹皮、炙僵蚕各6g,桑叶10g,生薏苡仁、熟薏苡仁、茯苓各20g,玫瑰花、川朴花各5g,香白芷、甘草各3g.
    根据症状表现加减:若遇月经净后来诊者,改赤芍为白芍,玫瑰花改为绿梅花;如经行量多者,牡丹皮炒炭使用;如经前乳胀而痛者,则用逍遥丸15g布包入煎,潼蒺藜、白蒺藜各12g,生麦芽30g;若连及乳头亦感刺痛者,用潼蒺藜、白蒺藜、八月札、广郁金各12g,生麦芽30g;若经后面色萎黄少华,心悸晕眩,不寐梦扰者,则用黑归脾丸15g布包入煎。
    根据体质不同加减:若患者属阴虚木火型体质者,可酌情选二至丸、夏枯草、焦栀子;若患者系阳虚畏寒型体质者,去牡丹皮、桑叶,酌选巴戟天、鹿角霜、肉桂。
    根据黄褐斑部位加减:若黄褐斑仅见于左颊部者,可酌选柴胡、薄荷、青皮、枳壳;若黄褐斑仅见于右颊部者,可酌选桑白皮、黄芩、牛蒡子、百部;若黄褐斑仅见于头额部者,可酌选黄连、丹参、酸枣仁、鸡血藤;若黄褐斑仅见于下颏部者,可酌选补骨脂、怀山药、淫羊藿、炮山甲;若黄褐斑仅见于眼眶部者,可酌选制女贞子、枸杞子、山茱萸、潼蒺藜;若黄褐斑仅见于上唇部者,可酌选紫石英、石楠叶、紫丹参、藏红花;若黄褐斑仅见于鼻部者,可酌选苍术、白术、陈皮、藿香、紫苏梗。
    根据兼夹证候加减:若挟风挟湿而面部皮肤瘙痒者,可酌选苦参、防风、地肤子、白鲜皮;若挟火挟热而褐斑色深者,可酌选生石膏、桑白皮、焦栀子、地骨皮;若挟虚挟寒而褐斑色淡者,可酌选吴茱萸、荜茇、香附、高良姜;若挟痰而见褐斑疙瘩叠见者,可酌选白附子、白芥子、竹沥、半夏、橘红、橘络。

6.张述黄诊治经验
    张老通过多年的潜心研究,认为本病主要病理特点为热、瘀,系由六淫、七情等致病因素导致脏腑、经络功能失调而发病口治疗原则以凉血化瘀为要,同时结合临床的不同证候,审因论治。
    (1)滋肝养肾和血脉《景岳全书·妇人规》日:“正因阴竭,所以血枯”。阴血与津液本出一源,二者互为因果。若素体阴虚,或失血亡津,或过食辛辣,灼烁津血,导致经脉之血燥涩干涸,留滞不行,日久成垢,瘀阻于面而成黄褐斑;阴虚则阳乘之,虚热内生,伤肝及肾,耗劫真阴,又加重病势。症见面生黑斑,形体消瘦,失眠多梦,咽干口燥,腰酸,烦热,月经量少,舌红少苔,脉细而数。证属阴血亏虚。张老指出,“欲能通,必先充之”o治宜滋肝养肾,和血化瘀。代表方为杞菊地黄丸合四物汤化裁,使水充火平,水足则瘀垢难结,火灭则津水不枯,黄褐斑便可自崩而散。然用药切忌过于寒凉,以免凝涩脉络,阻滞气血运行,有碍黄褐斑消失。
    (2)理气和血通经络《寿世保元》云:“盖气者,血之帅也,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肝以血为本,以气为用,主调节脏腑经络的气血运行。若情志抑郁,过度忧愁,最宜伤肝伐气,使肝失疏泄,营卫气血出入不利,郁甚则化火致热,上亢犯面。症见情志抑郁,急躁易怒,胸闷乳胀,失眠口干或咽喉似有物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月经失调,或经行腹痛,舌质红,苔黄,脉弦数。证属肝郁血滞。遵刘完素“郁而不散为壅,必以宣剂以散之”之旨,治宜疏肝理气,凉
血化瘀。代表方为丹栀逍遥散。冀肝气得疏,肝体得养,肝热得泄,经脉通利,营血和调,黄褐斑消散。
    (3)清热利湿通瘀结《太平圣惠方》语:“夫面肝黯者,由脏腑有痰饮’’.痰与湿,皆为阴邪,可相互转化,其性相同,为病多缠绵难解。冲脉为血海,任脉主胞官,下起少腹,上行口唇,循面入目。若房室不洁,或屡行人工流产手术,湿热之邪易乘虚而入,浸渍冲任,阻滞气机,则血瘀斑成。症见时发低热,偶有高热,少腹胀痛,腰部酸楚,月经量多,或久漏不止,或带下赤白相夹,或带下量多、色黄秽臭,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证属湿热蕴结。治宜清热利
湿,化瘀散结。代表方为地蚤汤:当归、川芎、川楝子、延胡索、虎杖、七叶一枝花、紫花地丁。本方清利与宣通同施,具寒而不凝塞,利而不伤阴之能,既可清利下焦湿热,又可宣畅冲任之脉,疏达全身之气血,促使黄褐斑消失。但其方多苦寒,易伤脾胃,当中病即止,不宜
久服。

7.钟以泽诊治经验
    (1)活化I号柴胡、白术、半夏、白芍各12g,茯苓、川芎各15g,当归、丹参各20g,陈皮10g.有疏肝理气,健脾化痰,活血化瘀之功。适用于气郁痰凝型黄褐斑。临床多见于曾受过思想刺激和精神创伤者。斑色黄褐而黯,状如黄土灰尘蒙面。可见情志不舒,忧思抑郁,两胁胀满,倦怠乏力,纳差腹胀,舌苔白润,或白腻,脉滑,或弦。
    关于黄褐斑的成因,《医宗金鉴》中有“源于忧思抑郁”,《张氏医通》中有“痰饮积脏腑”之说。忧思抑郁,肝气郁结,肝木克脾土,致使脾虚失运,痰湿凝聚,晦浊之气循经上熏于面,凝滞肌肤而成斑。活化I号正是基于上述发病机制准而精的立法处方,将舒肝解郁的逍遥散和燥湿化痰的二陈汤以及活血养血的四物汤巧妙而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之相得益彰。方中用柴胡、白芍、当归养血柔肝,舒肝解郁;以陈皮、茯苓、半夏燥湿健脾,理气化痰;以当归、川芎、白芍养血活血通络。诸药合用,可使肝舒郁散,脾健湿去,瘀去新生,肤色复常。
    (2)活化Ⅱ号首乌、女贞子、党参各20g,熟地、旱莲革、黄精、当归、川芎各15g,黄芪30g,山萸肉12g.有益气养阴,滋肾消斑之功。适用于气阴两虚型黄褐斑。见斑色黑褐,有如煤尘槁黯不泽。兼见口咽干燥,五心烦热,腰膝酸软,气短乏力,舌质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数,或沉细。
    《内经》中有“肾主水”、“黑色主肾病”;《外科正宗·黧黑斑》中有“黧黑斑者,水亏不能制火,血弱不能华肉”o可见黄褐斑的病因与肾阴不足、气血虚衰密切相关。肾阴不足,水衰火旺,灼伤阴血,发为色斑。而其中“血’’之因素尤为重要。中医理论强调"精血同源”,血充则阴津方足,故当今有用六味地黄丸治疗黄褐斑虽有一定效果,但因其只注重于滋阴,而未有养血,此犹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故效果不佳。钟教授深谙中医理论之精髓,以理立法处方,创立了活化Ⅱ号,方中用黄芪、党参、当归、熟地、川芎益气养血活血;以山萸肉、黄精、制首乌、女贞子、旱莲草滋阴填精补肾.紧紧抓住了“源”和“本”,既养阴,又养血,其巧妙而有机的配伍,对气阴两虚型黄褐斑有着显著的疗效。
    (3)活化Ⅲ号桃仁、红花、枳壳各12g,当归、川芎、黄芪各15g,熟地10g,穿甲珠5g.有补气养血,活血化瘀之功。适用于血瘀型黄褐斑。临床可见斑色深褐,皮肤较为粗糙,月经量过少,或偏多,色黑有块,或可有子宫肌瘤。舌质紫黯,有的可见瘀斑或瘀点,脉涩而无力。
    根据近年来血瘀证诊断标准,皮肤的色素沉着,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均为血瘀象。国内亦有报告证实黄褐斑患者有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可见血瘀是引起黄褐斑的重要因素。但瘀源于气虚,正如清代名医王清任之说:'"元气既虚,必不达于血管,血管元气,必停留而瘀”。故在消除瘀血时必须顾及补气益气与活血化瘀两个方面,采取攻补兼施之术,方能达到治病求本之目的。活化Ⅲ号正体现了这一治则,在著名的通窍活血汤的基础上化裁而成,增加了扶正的力量,更有助于祛邪。方中以熟地、黄芪养血补气扶正;以川芎、赤芍、桃仁、红花、穿甲珠、枳壳活血理气化瘀而祛邪。充分体现出“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虚则血滞”之中医理论,因此可呈血充气足,瘀化斑自消之功,使血瘀型黄褐斑获得可靠而确切的疗放。

8.张庆荣诊治经验
    (1)轻度阶段注重疏肝理气  此阶段主因工作紧张,心理压力大,情志抑郁不畅而致肝气郁结。皮损特点为浅褐色至褐色斑片,大小不一,呈地图状或蝴蝶状,对称分布于两颧、眼周,总积分一般小于3分。常伴有胸胁胀满,月经不调,小腹胀痛,经前双乳胀痛,烦躁易怒,善叹息,,舌暗红或淡,苔薄白或薄黄,脉弦等。治疗上以疏肝理气为主,多选用柴胡疏肝散或逍遥散为主方治疗,药用柴胡、枳壳、陈皮、茯苓、当归、白芍等。
    (2)中度阶段以疏肝健脾,行气活血为主此阶段是本病的进一步发展,为肝郁日久的变证。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为肝郁克脾,皮损特点为鼻、颧、眼周、两颊呈淡褐色斑片,但面积较大,总积分一般为3~5分。可伴纳少,腹胀,便溏,体倦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苔白或白腻,脉弦缓或滑等。治疗上以疏肝解郁,健脾化湿为主,选用柴胡疏肝散加党参、白术、砂仁、茯苓等健脾化湿之品。其二为气滞血瘀,皮损特点为鼻、颧、额、口周呈褐色至黑褐色斑片,总积分一般为3--5分。伴有月经先后无定期,经量过少或稀,经色紫暗或黑,甚则闭经、痛经,舌暗红有瘀斑,脉弦涩。治以疏肝解郁,行气活血,选用逍遥散加凌霄花、丹参、红花、益母草等行气活血化瘀之品调理。待面部色斑见散,脉见缓和,胸胁胀满、烦躁易怒或抑郁不畅等症减轻时,属脾虚者,以参苓白术散为主进一步治疗,药用党参、茯苓、白术、白扁豆、山药、砂仁、薏苡仁等,待面部色斑消失之后,继以四君子汤为主方调理以巩固;属血瘀者,以桃红四物汤为主进一步治疗,药用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生地等,待面部色斑消失之后,继以四物汤为主方调理以巩固。
    (3)重度阶段注重补虚泻实,标本同治此阶段病情程度最重,病程也较长,是在中度病变基础形成的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皮损特点为以鼻为中心对称分布于颜面,色斑广泛,边界不清,色黑或灰暗,如蒙灰尘,总积分一般为6分以上。可伴见头晕耳鸣,两目干涩,口干,腰膝酸软,月经不调,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沉细。此阶段病位较深,累及于肾,故在治疗上以培补肝肾,行气活血化瘀为主法,多选用六味地黄丸合二至丸酌加香附、川芎、柴胡、丹参、当归、橘络等行气活血之品。若阴损及阳,形寒肢冷者,治以益气养阴,温阳活血,改选十全大补汤加减,药用党参、茯苓、白术、当归、川芎、生地、白芍、黄芪等,待肾阴得补,肾阳得复,面部色斑见散之后,继以加味逍遥散合八珍汤为主进一步治疗,待面部色斑完全消失之后,再以六味地黄丸合四物汤为主方调理肝肾以巩固。

9.丛春雨诊治经验
    (1)黄褐斑是脏腑、气血、冲任失调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丛老认为黄褐斑的产生和人体脏腑失衡,气血郁滞,冲任失调密切相关,是全身疾病的外在反映,必然伴有经、带、胎、产等方面的异常,而且与肝、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关系最为密切。
    情志所伤:凡情志失调.导致肝气郁结,肝失条达,郁火化热,灼伤阴血,致使颜面气血不和,气滞血瘀,络脉瘀滞而引起面部黄褐斑,多伴有月经先后无定期,经量过少或稀,经色紫暗或黑,甚则闭经、痛经。
    劳伤脾土:凡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而引起脾胃受损,失于健运,气血亏虚,不能上荣于面;或痰饮渍脏,气血不调,致生黑斑;或食积化热,滞于肝脾脉络,阻塞于面部而生黄褐斑。多伴有月经后期、量少、带下等症。
    肾经受损:凡房劳过度,或醉以人房,或烟酒失度,致肾水不足,阴液不能上荣,虚火上熏于面,燥结成斑。此类多伴有五心烦热,盗汗,月经先期,量少色枯,带下黄稠等。还有肾阳不足,不能温养经脉,寒凝血滞而致黄褐斑,一般为斑色黯黑,伴有月经后期,量少色淡,带下量多,色白质清。若产后或更年期黄褐斑多与肾精亏耗有密切的关系。
  (2)诊治黄褐斑,强调六辨丛老对黄褐斑除寒、热、虚、实等全身辨证外,更强调六辨。
    辨年龄:若患者为青春期妇女,因其肾气初盛,天癸始至,则发病多为肾虚,常易挟风、挟痰、挟寒;若患者为生育期妇女,因其调理不当,七情过度,常集虚、瘀、郁为一体;若患者为更年期妇女,因其肾气渐衰,脾胃虚弱,阴阳失调,常致相火、虚寒合而为病。正如丛老常说:妇女一生各阶段,青春发病易伤肾,育龄中年易伤肝,老年渐亏伤脾胃。
    辨病程:病程短者,以瘀为主,瘀化则斑易消;病程长者,以虚为主,施补而病乃愈。
    辨经带:经、产为妇女之生理特点,临床所见患者除面部有黄褐斑外,常可伴有月经不调、痛经、闭经、不孕、带下等。因此需细究经、产,灵活辨证施治。
    辨兼夹:即患者之兼见症状,以明所现之黄褐斑与兼见症之先后标本。
    辨部位:丛老师据《素问·刺热篇》将面部黄褐斑所现部位与五脏划分为左颊为肝,右颊为肺,额为心,颏为肾,鼻为脾,并认为黄褐斑显现于眼眶周围属肾虚,出现于上唇属瘀阻胞官。
    辨色形:若以浅褐色至深褐色斑片为主.大小不等,匡廓易辨,边缘不整,状如地图或蝴蝶,多属肝脾不和;若以灰褐色斑片为主,形如蝴蝶,境界模糊,其色自边缘向中心逐渐加深,多属脾虚;若以黑褐色斑片为主,形状不规则,匡廓鲜明,则多属肾虚。
    (3)黄褐斑的治疗丛老对于黄褐斑的治疗,以调节脏腑、气血、冲任为主,以经、带、胎、产立法,选方恰当,用药灵活。
    肾阴亏虚者方选滋阴益肾消斑汤:生地、生山药、菟丝子各15g,山茱荚、茯苓、蒺藜各10g,粉丹皮、枸杞子各12g,泽泻、黄柏、女贞子、旱莲草各9g,白芷4.5g.
    肾阳亏虚者方选温阳补肾消斑汤:熟地、枸杞子各129,炒山药、鹿角霜各15g,淫羊藿、巴戟肉、菟丝子各30g,仙茅、黄柏各10g,炮附子(先煎)、白芷各4.5g,蒺藜9g。
    肝脾不和者方选舒肝活脾消斑汤:柴胡、杭白芍各12g,薄荷(后下)、炙甘草各6g,当归、茯苓各10g,土炒白术、益母草各15g,醋香附、橘叶、蒺藜各9g,白芷4.5g.
    劳伤脾土者方选温阳运脾化斑汤:半夏、醋香附各9g,橘红、茯苓各12g,苍术IOg,薏苡仁30g,炒山药、白术、党参各15g,白芷4.5g,生姜3片,桂枝6g,白通草1 g.
    丛老对以妇科病症为主兼有面部黄褐斑的患者,也常选用一些经典方加减治疗。如以白带异常为主者,常以完带汤为主加减;以月经不调为主者,常以桃红四物汤为基础方加减;以血热为主者,常用犀角地黄汤为基础方加减。
    有肝郁者,常用醋香附、麸炒台乌药、醋青皮、盐小茴香、凌霄花、玫瑰花、合欢花、蒺藜等;有宫寒者,常选盐吴茱萸、盐炒菟丝子、盐炒黄柏、鹿角霜等。

10.刘吉善诊治经验
    (1)病因病机刘老认为,本病发病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气血失和有关。主要表现在以下各个方面。
    肝郁:《医宗金鉴》指出:“黧黑、面尘,源于忧思抑郁,血弱不华,火燥结滞而生于面上,妇女多有之”o《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云:“盖肝性急善怒,其气上行则顺,下行则郁,郁则火动而诸病生矣。故发于上则头眩耳鸣,或为目赤;发于中则胸满胁痛,或作吞酸;发于下则少腹痛疝,或溲溺不利;发于外则寒热往来,似疟非疟。凡此诸症,何莫非肝郁之象乎?,’《素问:》亦强调“女子以肝为先天”,有很多年轻的黄褐斑患者,或是单位骨干力量,或由工作紧张,心理压力大,精神抑郁,情志不畅,急躁易怒等,导致肝气郁结,而形成肝郁体质。肝失条达,郁而化热,灼伤阴血,血行不畅,可使颜面气血失和,滞而为瘀,反映于面部而成本病。此型患者大多表现为烦躁易怒,失眠多梦,焦虑或抑郁,或月经不调,少腹胀痛,或头痛目
涩,或颊赤口干,或小便涩痛,或自汗盗汗,或肢体疼痛。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弦虚数。
    肝肾阴虚:《外科正宗》日:“黧黑斑者,水亏不能制火,血弱不能华面,以致火燥结成斑黑,色佳不泽’。此类患者由于烦劳过度导致阴血暗耗,肝肾不足,精血不能上承,颜面失养成斑。临床多表现为阴虚火旺证象。症见腰膝酸软,眩晕耳鸣,两颧潮红,五心燥热,舌红少苔或舌燥津伤,脉象细弱或虚弦等。同时,由于肝藏血,主疏泄,体阴而用阳,肝肾阴血亏虚,则肝体失养,疏泄失常,则易伴肝郁之证。
    外邪侵袭:此类患者多表现为皮肤瘙痒、发红、脱屑,色斑位置多表浅,舌尖红,脉象数或浮数。《诸病源候论》说:“面黑者,腠理受风致血气不和,或涩或浊,不能荣于皮肤,故变生黑斑”o现代女性感受外邪最常见的原因就是使用了含有剥脱剂、铅汞、激素类化妆品,或日光暴晒,或春季易受风邪,如花粉过敏等外邪引起。
    湿浊内蕴:女子经期或经期前后易受风邪外袭,或过食生冷,或素体脾虚易酿生湿热而致本病。此类患者每多皮肤油腻,痤疹起伏,或咽部黏腻不爽或有带下病,或渴不欲饮或不渴,或身重肢倦或胸闷不饥,舌淡,苔白腻,脉象弦细或濡。与《诸病源候论》所云:“面黑者,或脏腑有痰饮,令气血不调,或涩或浊,致生黑。五脏六腑十二经血,皆上于面,夫血之行,俱荣表里。湿浊渍脏,则外显于表,痰湿聚于上焦,则额、眉心黑;痰湿困于中焦,则鼻翼黑;痰湿停于下焦,则唇周、下颌黑’’相似。
    (2)疏肝理气法疏肝理气为刘老治疗黄褐斑的第一要法。临床常用丹温方加味:柴胡10g,茯苓、白芍、益母草各20g甘草6g,白术、当归、丹皮、炒栀子、陈皮、法半夏、枳壳、竹茹、柿子叶、冬瓜子各15g.伴有失眠多梦者,加酸枣仁、延胡索、葶苈子、王不留行以疏通气血,调津和液。组方既根除了病因,又治疗了变证。因药性偏燥,实证用之,每奏奇效。
    (3)滋水涵木法刘老常用一贯煎加味以滋养肝肾,使肝体得养,肝气得舒,气血畅达,面黯得除。药用北沙参、麦冬、当归、瓜蒌仁各15g.生地、枸杞子、石斛、白芍各20g,川楝子、乌药各69,薤白10g,百合30g。刘老在一贯煎方中加用瓜萎仁、薤白、乌药理气化痰,又恐香燥破气之品,伤及阴血,故加百合、石斛、白芍、百合滋阴润燥,用石斛助沙参、麦冬润养肺胃,用白芍助当归、枸杞子养血柔肝。全方重在滋阴,即可行无形之气,又可祛有形之痰。诸药合用,使虚损得以补,实邪得以除,从而达到脏腑得安,气血调和,色斑得除。
    (4)祛风养血法  “祛风当养血,血行风自灭”。刘老治疗外邪侵袭引起的色斑,常用荆防方,既体现了治风与治血双管齐下治疗原则,又使血行风灭,肌肤得养,面黯得除。药用荆芥10g,防风12g,白芷、天花粉、麦冬、赤芍各15g,升麻9g,生地20g,甘草6g.方中天花粉、生地、麦冬清热生津润肺燥;赤芍清热凉血,活血散瘀;赤芍配天花粉、生地、麦冬使血热得清,血瘀得行,津液得生,阴血得补;荆芥、防风相须为用为,祛风解表的常用组合,无论风寒、风热或寒热不明者,均可使用;白芷善祛皮肤游走之风.治周身寒湿疼痛;升麻散火郁,解火毒,引诸药直达病所。全方合用,则气血调和,诸症自去。
    (5)利湿化浊法《诸病源候论》日:“若皮肤受风,外治则瘥,腑脏有饮,内疗方愈也”.刘老常用三仁汤加减治疗内有痰湿,外受风邪的黄褐斑患者,每多奏效。尤其适用于产后、经期或有妇科炎症的黄褐斑患者。药用杏仁、法半夏各15g,白蔻仁、厚朴、通草、竹叶各6g,薏苡仁、滑石各18g。三仁汤出自《温病条辨》,用于湿温初起及暑温挟湿之湿重于热证。方中杏仁宣利上焦肺气,使气行则湿化;白蔻仁芳香化湿,可行气宽中,畅中焦之脾气;薏苡仁甘淡性寒,
渗湿利水而健脾,使湿热从下焦而去。三仁合用,使三焦分消为君药。另以滑石、通草、竹叶甘寒淡渗,助君药利湿清热为臣药。法半夏、厚朴行气化湿,散结除满,为佐药。综观全方配伍特点有宣上、畅中、渗下之功。临床用时还常在方中加减黄芩、猪苓、茯苓皮、枇杷叶、川贝母、败酱草、白花蛇舌草等除湿邪之品,以加强色素尽快消除。同时,还善于博采现代医学研究成果,取朱果叶、蚕茧、土茯苓等药,辨证用之。

(三)内服效验方

1.去斑汤
    (1)处方  生地黄、旱莲草、茯苓、泽泻、当归、郁金、生蒲黄各15g,山茱萸、白术、赤芍、白芍、柴胡、香附、甘草各10g,女贞子、丹参各30g.本方有滋阴养血,活血祛瘀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服时黄酒50ml为引,分早晚2次口服. 10天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4个疗程。

2.活血汤
    (1)处方  丹参60g,当归15g,桃仁、红花、泽兰、郁金、三棱各9g,益母草、毛冬青各30g。胁痛暖气者,加香附6g,青陈皮15g;便秘者,加制川大黄6g,黄芩9g;全身倦怠乏力者,加黄芪20g,党参15g.本方有活血化瘢,通络消斑之功.
    (2)方法  每日l剂,水煎取汁,早晚各服1次,每次服药时加服蜈蚣粉1.5g,每天服3g。

3.三昧汤
    (1)处方  苍术、黄柏各10g,薏苡仁30g.月经不调,先期量多,经期紊乱者,加生地、白芍、荆芥炭、黄芩炭、连房炭、侧柏炭各IOg;后期者,加桂枝、吴茱萸、干姜各3g,香附5g,益母草15g;月经量少者,加当归、赤芍、生地、黄芪、党参、白术各10g,香附5g;痛经者,加当归、赤芍、白芍、青木香、广木香、延胡索各IOg;经前期紧张症者,加青皮、陈皮、橘叶、王不留行各10g口更年期综合征者,加女贞子、旱莲草、山药、生地、山萸肉各10g。带下:黄带气臭者,加土茯苓30g,猪苓10g;赤带者,加赤芍、生地、荆芥炭、黄芩炭、莲房炭各10g;白带者,加猪苓10g,椿根皮30g.放环而致月经先期量多者,加炒当归、赤芍、白芍、生地、川芎、荆芥炭、炒黄芩各10g,云南白药0.5g(4次吞服).足癣者,加牛膝、猪苓、车前子各10g.面部黧黑斑者,加女贞子、旱莲草、山药、生地、山萸肉各10g.本方有运脾化湿,活血通络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2次服用。

4.七草汤
    (l)处方  夏枯草、谷精草、豨莶草各15g,益母草、旱莲草各30g,白花蛇舌草50g,紫草12g.本方有清热解毒,活血祛瘀,益肝养肾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5.祛斑汤
    (1)处方  柴胡、红花各10g,赤芍15g,桃仁、泽兰、茯苓各12g,益母草30g,大黄9g(后下).本方有理气活血,清热利水之功。
    (2)方法  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3次服用。同时配合外治法:①外用方:白及、白僵蚕、白蒺藜各9g,白芷、皂角各3g,白附子1.5g,茯苓15g.共研细末,每晚温水洗面后,将药末调成糊状敷于患处1~2小时后揭去。②耳贴:用王不留行籽1粒放置麝香虎骨止痛膏(lcm×lcm)贴耳穴,15日为1个疗程。

6.白胡汤
    (1)处方  当归、白僵蚕、白术各10g,柴胡、玄参、白花蛇舌草各30g,白芷、白蒺藜各1 5g,白芍、生甘草各6g,大枣6枚。若月经不调者,加益母草24g.本方有养阴解毒,理气通络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药渣煎后热敷洗脸,30天为1个疗程。

7.补养汤
    (1)处方  柴胡、白术、白芍、当归各10g,茯苓、杜仲、山茱萸各15g,女贞子、旱莲草、桑螵蛸各24g,生黄芪、太子参各30g,水蛭、川芎各6g,干地黄20g.经前者,去桑螵蛸、地黄、太子参,加香附、牛膝、鸡血藤;经期者,水蛭加量,加三七;经后者,加紫河车、炒谷芽、木香。本方有补益气血,理气活血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1 5天为1个疗程。

8.调肾汤
    (1)处方  仙灵脾、仙茅、巴戟天、菟丝子各12g,枸杞子15g,桔梗5g,北沙参、赤芍、丹参、桃仁、红花、大贝母各1 0g,生牡蛎(先煎)30g,白芷6g.本方有益肾填精,通络消斑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经期、孕期停止服用。

9.美容褪斑汤
    (1)处方  何首乌30g,熟地、女贞子、白芍各I5g,黑芝麻、黑稆豆、核桃肉、白附子、云茯苓、丹参各10g,紫草8g,甘草5g.肝郁气滞者,加柴胡、香附;血瘀者,加红花、桃仁;血热者,加丹皮、赤芍;阴虚者,加石斛、玉竹。本方有滋阴养血,健脾疏肝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2~3次服用,30天为1个疗程。同时配合其他疗法:①外搽护肤美容霜(内含人参、红花、三七、香蕉汁等),每日2次;②耳压疗法:取肾上腺、内分泌、肝、肾等,每日捻压2次(至酸胀感);③口服维生素C、E.

10.化瘀消斑汤
    (1)处方  坤草、白芷各209,何首乌、桃仁、红花、当归、生地、桔梗、柴胡、枳壳、蝉衣、甘草各1 0g,川芎、薄荷各6g,牛膝15g。兼肝郁重者,加郁金10g,青皮6g;兼血热者,加丹皮、栀子各lOg;兼肾虚者,加山萸肉10g,菟丝子15g;兼瘀血重者,加赤芍、鸡血藤各20g.本方有活血化瘀,疏肝解郁,畅达气机,消除斑翳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2次服,1个月为1个疗程,经期停服。治疗期间避日光暴晒,保持充足的睡眠,适调情志,忌食刺激性食物及避孕药等。

11.五白消斑汤
    1)处方  白僵蚕、白菊花、白术、白芍、柴胡、蝉蜕、丝瓜络、薄荷各109,白茯苓、当归各15g,益母草、丹参各20g,珍珠母30g,玫瑰花3朵。本方有健脾除湿,清热消斑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先取部分药液熏洗患处10分钟,然后将剩余部分分2次口服。

12.五花祛斑汤
    (1)处方  合欢花、金银花、蝉蜕、当归、白芍、白茯苓各15g,红花7.5g,月季花20瓣,菊花、僵蚕、柴胡各10g,何首乌30g,白芷、甘草各5g.阳气虚者,加黄芪30g,桂枝IOg;精血虚甚者,加枸杞子、山萸肉各15g,旱莲草20g;血瘀甚者,加鸡血藤25g,丹参、益母草各15g.本方有补益肝肾,清热祛斑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2遍后混匀分3次口服。

13.祛斑养颜汤
    (1)处方  桔梗、白芷、白附子、白及、防风、荆芥、当归、桂枝、茯苓、赤芍、丹皮、桃仁各15g,桑寄生、丹参、川芎各25g,陈皮、香附、红花、甘草、地龙各9g.面部热重者,加栀子、黄芩;血瘀重者,加三棱、莪术;肝阴虚者,加女贞子、旱莲草;口干者,加天花粉;肝胆有热者,加柴胡、龙胆草;全身有热者,加蒲公英、连翘;脾胃虚寒者,加山药、制首乌、制附子。本方有疏肝理气,活血祛瘢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早晚2次分服,疗程l~2个月。

14.祛斑美容汤
    (1)处方  当归、白芍、制首乌各129.黄芪、桃仁、白僵蚕、白附子、大枣各9g,山药I5g,白术、赤芍、珍珠粉(另包冲服)、白芷各10g.本方有滋养肝肾,补益脾胃,养血和血,祛斑美容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用水约600ml,文火煎取300ml,分3次温服,1个月为1个疗程。

15.益气活血汤
    (1)处方  黄芪30~50g,党参15~30g,甘草、桃仁、红花、制香附各1 0g,大枣10枚,当归、丹参各10~20g.肝气郁结者,加柴胡、郁金;肝肾阴虚者,加菟丝子、生地。本方有补益气血,化瘀祛斑之功。
    (2)方法  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20剂为1个疗程。

16.补肾祛瘀汤
    (1)处方  菟丝子、女贞子、桑葚子、生地黄、熟地黄、桑寄生、当归、赤芍、白芍各15g,黄芩12g.大便干燥者,加火麻仁、瓜蒌;急躁易怒者,加百合、郁金;失眠多梦者,加百合、酸枣仁、珍珠母。本方有补肾壤精,养血活血,化瘢洞肤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另加服维生素E胶囊,每次lOOmg,每天3次。

17.解郁疏肝汤
    (1)处方  柴胡、白芍、当归、白术各1 5g,山药、云苓、熟地各20g,丹皮、山萸肉、薄荷各10g,煨姜5g,甘草6g.妊娠期引起者,加沙参、麦冬各20g;避孕药引起者,加车前草、泽泻各10g;卵巢肿瘤引起者,加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各20g;停经后引起者,加远志、柏子仁各15g;病因不明者,加六味地黄丸。本方有疏肝解郁,补肾通络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18.桃红四物汤
    (1)处方  当归30g,桃仁、红花、川芎、白芍、熟地各1Og.单纯血瘀型者’加莪术、赤芍、丹参;兼肝郁型者,加柴胡、郁金、香附;兼宫寒型者,加艾叶、小茴香、泽兰、益母草;寒重者,加    ;兼肾阴虚型者,加何首乌、山茱萸、女贞子;兼脾虚型者,加黄芪、白术、党参。本方有活血化瘀.养血通络之功。
    (2)方法  每日l剂,水煎取汁,早晚分服。第三煎(煎20分钟后)药液放盆中,用毛巾浸湿后反复洗皮损部5~10分钟,每日1次;再取1、2煎的内服剂lOml用面巾浸湿后外敷皮损部15~20分钟,待药干后去掉,每日1—2次. 1月为1个疗程。

19.消斑补肾汤
    (1)处方  熟地黄、怀山药、何首乌、白茯苓、鸡血藤各15g,菟丝子12g,丹皮、山茱萸、僵蚕、肉苁蓉、丹参各10g,泽泻8g.偏肾阴虚者,熟地改生地,加枸杞子、桑葚子;偏肾阳虚者,加鹿角霜、牛膝;偏气滞血瘀者,酌入败酱草、赤芍、莪术、牛膝;兼夹湿滞者,去熟地、丹皮,酌入茯苓、薏苡米、赤小豆。本方有补肾祛斑,活血通络之功。
    (2)方法  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3次口服,6天为1个疗程。

20.桃红补血汤
    (1)处方  桃仁、红花、生地黄、赤芍、当归、川芎各10g.大便干结者,加大黄6g;月经不调者,加益母草、女贞子、菟丝子各IOg;肝郁气滞者,加柴胡、瓜蒌各10g,郁金6g;肝肾阴虚者,加杜仲、枸杞子各1 0g.本方有活血祛瘢,调整阴阳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2次服用。同时配合面部用离子喷雾机喷雾,洁面后行穴位按摩,用中药粉倒膜(倒膜粉由白芍、当归、川芎、白及、白薇、桃仁、全蝎等组成)。维生素C导入用珠海华风产微电脑控制超声美容仪进行(工作频率1.2MHz±10%,声头直径3cm,连续输出,接触移动,输出功率0.3~1.9W/Crrr20每次15~20分钟),治疗完毕擦护肤膏。每周做1次面部治疗。贴耳穴(内分泌、肝、肾、卵巢等),隔天1次. 2个月为1个疗程。

21.凉血活血汤
    (1)处方  赤芍9g,川芎6g,当归、生地、丹皮、益母草、泽兰各12g,丹参15g.脾虚者,加白术、山药;气虚者,加党参、黄芪;肾虚蕴热者,加熟地、知母、黄柏、何首乌。本方有凉血活血,化瘀祛斑之功。
    (2)方法  上药加水8001 000ml,武火煮沸,文火煎30分钟,取汁300ml,分早晚2次温服,每日l剂. 1个月为1个疗程,半月内面部色斑无消退趋势者,则视为无效。

22. 凉血消斑汤
    (1)处方  丹参、益母草各20g,丹皮15g,生地、天花粉、紫草各12g,当归、桃仁各10g.肝郁者,加香附、柴胡、杭芍;肾虚者,加菟丝子、女贞子、旱莲草、桑寄生;脾虚者,加党参、白术、薏苡仁。本方有活血化癫,凉血消斑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2次约取汁400ml,顿服。同时配合针灸治疗:取穴人迎、水突、风池、颧髂、承浆;采用指切进针法,不提插捻转,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23.珍珠茵陈汤
    (1)处方  珍珠母、茵陈各30g,六月雪、鹿角片各15g,全当归12g,夏枯草、菟丝子、炙僵蚕、丝瓜络、茯苓各10g.气虚者,加四君子汤、黄芪;血虚者,加四物汤;挟瘀者,加桃红四物汤;肾虚者,加六味地黄汤;性功能低下者,加二仙汤。本方有退黄消斑,白肤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早晚2次分服,30天为1个疗程。

24.疏肝活血汤
    (1)处方  桔梗、白芷、白附子、白及、防风、荆芥、当归、桂枝、茯苓、赤芍、牡丹皮、桃仁各15g,桑寄生、丹参、川芎各259,陈皮、香附、红花、甘草、地龙各9g.本方有疏肝,活血,祛斑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25.二地白皮汤
    (1)处方  生地、熟地、当归各12g.白鲜皮15g,柴胡、香附、茯苓、川芎、白僵蚕、白术、白芷各9g,白附子、甘草各6g.月经不调者,加益母草15g.本方有滋阴活血,除湿退斑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12天为1个疗程。

26.丹栀逍遥散
    (1)处方  牡丹皮、栀子、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各lOg,甘草5g.血瘀,经色紫暗者,加血竭、桃仁、红花;阴虚口干者,加旱莲草、女贞子、天花粉。妊娠期注意用药禁忌。本方有疏肝解郁,健脾除湿,清热消斑之功。
    (2)方法  上药水煎后先用一半药汁趁热熏洗面部病变部位5~10分钟,然后将剩余药汁内服,每日1剂,30剂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停用其他任何有关药物。

27.加昧逍遥散
    (1)处方  柴胡、郁金、桃仁、红花、白芍、白术各l0g当归、茯苓各12g,丹参20g,薄荷6g.经行腹痛,血黑涩滞者,加三棱、莪术各lOg;经行头痛者,加菊花、枸杞子各10g;口干、舌质红者,加生地、玉竹各log.本方有疏肝化瘀,调理冲任,消斑通经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滤汁300ml,早晚2次分服。同时服用维生素C,每日1次顿服. 60天为1个疗程。

28.当归芍药散
    (1)处方  当归、炒薏苡仁各30g,赤芍、川芎、白术、白附子、白芷、天冬、砂仁壳、甘草各9g,茯苓1 5g,玉竹12g.本方有舒肝健脾,益肾和血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同时外搽祛斑霜(由人参、三七、红花、当归等制成).

29.活血消斑散
    (1)处方  生地24g,赤芍、当归、桃仁、红花、柴胡各10g,川芎6g,山萸肉、山药各12g,丹皮、云苓、泽泻各9g,紫草15g.本方有活血消斑,凉血除湿之功。
    (2)方法  以上方药按比例焙干研细末,每次服用9g,每日3次,15天为1个疗程。

30.养血通络散
    (1)处方  I号方药用水蛭120g,白僵蚕90g,地龙60g,蝉衣、丝瓜络、仙灵脾各30g,白花蛇、全蝎、蜈蚣、橘络、川芎各15g.上药共研末装胶囊,每粒含生药1g.Ⅱ号方药用熟地120g,山萸肉、黄芪各90g,阿胶、鹿角胶各45g,紫河车60g,琥珀15g.制法同上。
    (2)方法  月经前10天开始服用I号方,每日3次,每次4粒,饭后服用,连服10天;经行第1天起每日用三棱针刺大椎并挤出血2—3滴,连续3天;经行第5天开始服用Ⅱ号方,每日3次,每次4粒,饭前服用,同时配服I号方1粒,连续10天。

(四)中药外治方

1.紫药汁
    (1)处方  紫草30g,茜草、白芷、赤芍、苏木、南红花、厚朴、丝瓜络、木通各5g.
    (2)方法  以上方药水煎取汁,溻洗湿敷患部。

2.白面散
    (1)处方  甘松、山奈、茅香各15g,香白芷、白僵蚕、白及、白蔹、白附子、天花粉、绿豆粉各30g,防风、零陵香、藁本、肥皂各9g.
    (2)方法  以上方药共研细末,每日早晚蘸末擦面。

3.增白散
    (1)处方  玉女粉、白及各7.5g,白附子、钟乳粉、白蔹各69,轻粉、细辛末各1.5g,密陀僧4.5g.
    (2)方法  以上方药共研极细末,混合均匀。晚上睡前用人乳或温水调和,涂患处,次日用温水洗去。

4.白及散
    (1)处方  白及45g,白蔹、白僵蚕、钟乳粉各15g,白附子、冬瓜子、韶脑各7.5g,麝香3g,楮桃儿6g.
    (2)方法  以上方药共研细末,晚上睡前用玉浆或温水调和,涂患处,次日晨用温水洗去。

5.洁面膏
    (1)处方  白杏仁、麦冬、白术、桃仁各50g,牛蒡子、红花各10g.
    (2)方法  将杏仁、桃仁用清水浸泡24小时,捞出后去皮,晾干,用药碾碾成极细药面。另将麦冬、牛蒡子、红花碾碎,过180目筛。两药面混合,放瓶内备用。每晚临睡前用温水洗净脸部,待干,而后取鲜鸡蛋清1个,放人干净小碗内,取药面调成糊状,用压舌板均匀涂于黄褐斑处,干后带药入睡,次日早起床后即揭去面膜。每日1次,7天为1个疗程。

6.丹白膏
    (1)处方  白芍、白芷、白茯苓、白僵蚕、白菊花、丹参、丹皮各等份。
    (2)方法  以上方药粉碎过100目筛,装入干燥瓶中贮存。用时取上述药物细粉15g,加入适量鸡蛋清或黄瓜汁调成糊状,即为丹白膏。根据皮损面积大小,将丹白膏均匀涂于患处,保留20-30分钟后,清水洗去,每日治疗1-2次,20日为1个疗程。

7.退斑膏
    (1)处方  浙贝母、白及、白附子各适量。
    (2)方法  以上方药共研细末,加入西安日化厂生产的一叶兰软膏中备用.每天2次搽患处。

8.三仁膏
    (1)处方  大枫子仁、杏仁、核桃仁、红粉、樟脑各50g.
    (2)方法  将大枫子仁、杏仁、核桃仁捣为细末,再加樟脑研细为泥,装瓶备用。红粉另装。每晚用上药,加少许麻油调匀,涂擦患处,先涂一点,看是否过敏。若过敏者不加红粉。

9.祛斑膏
    (1)处方  制硫黄、密陀僧、冰片各1g,维生素E 5mg,白凡士林10g.
    (2)方法  将中药研极细末,加凡士林调匀瓶装备用。早晚用凉水清洗患部,再涂祛斑膏,并加以按摩至局部发热为度。用药期间可出现患部及周围正常皮肤颜色变黑,这属正常反应。

10.白斑膏
    (l)处方  白芷、白茯苓、冬瓜子各20g,当归尾、川芎、杏仁各15g。
    (2)方法  以上方药水煎煮2次,合并煎液,用文火浓缩成膏状物,装瓶备用。先用洗面奶洁面,再离子喷雾,同时将祛斑膏加入等量按摩膏进行面部按摩20分钟。再将祛斑面膜粉(白芷、白茯苓、白芥子、白僵蚕、珍珠、田七、益母草各等份,诸药焙干研末,过80目筛装袋备用)以温水调成糊状,并均匀地涂抹于面部,保持30分钟,待自然晾干后用清水洗去,最后用过氧化氢涂擦。每周1~2次,4次为1个疗程。

11.瓜蒌膏
    (1)处方  瓜蒌瓤90g,杏仁10g,猪胰1具。
    (2)方法  以上方药共捣研如泥,每晚涂于患处,连用10天。

12.香白膏
    (1)处方  青木香、白附子、川芎、白蜡、零陵香、香附子、白芷各60g,茯苓、甘松各30g,羊髓45g.
    (2)方法  以水酒各半浸泡上药1夜,白蜡、羊髓切碎暂存。上药加热煎煮,沸后放凉再煎,三上三下,去掉药渣,投入白蜡、羊髓再煎,去渣,浓缩成膏,敷面作妆。

13.酒油膏
    (1)处方  白附子、青木香、丁香、商陆根、密陀僧各30g,牙皂、细辛各90g。
    (2)方法以上方药用酒2 000ml,煎至1 000ml,去渣。加入酥油500g于酒中,煎至lOOOml成膏。夜涂面上,次晨温水洗去。

14.化斑霜
    (1)处方  当归、白芷、丹参、紫草各30g.
    (2)方法  以上方药经醇提浓缩,制成水疱型霜膏备用。治疗时令患者仰卧,以治疗巾包头,铺巾,用0.1%新洁尔灭按皮纹顺序做面部清洁,再用化斑霜适量外涂,然后运用摩、揉、推、搓、按、叩、梳等手法做面部按摩,约20分钟,以面部潮红、肤温增高为度。继用油纱条对眼、眉、口做保护性遮盖。最后上面膜(于医用熟石膏中加入适量白芷粉,每次取250g左右,用45℃的温开水调成糊状,从前额、鼻根部迅速向下颏部均匀摊成面具型,30分钟后揭膜,用热毛巾擦净面部,当晚不洗脸).每周治疗l—2玖,10次为1个疗程。

15.增白霜
    (1)处方  柿叶、田七、珍珠末、白芷、白僵蚕各适量。
    (2)方法  以上方药制成霜剂备用。清洗面部后均匀涂上药霜,然后倒制石膏膜,30分钟后除去,隔天1次。

16.祛斑面膜方
    (1)处方  白芷、白及、白蔹、当归、丹参、紫草各等份。
    (2)方法  以上方药共研细末,过80目筛,备用。治疗时让患者仰卧于美容床上,以洗面奶洁面后,用离子喷雾机喷面约10分钟,同时进行面部按摩,在面部全面按摩的同时,皮损处作重点按
摩,手法以按压及揉摩为主,以患者面部潮红、肤温增高为度。洗净按摩膏,取备用之面膜粉约20g,以约45℃的温水调成稠糊状,均匀地涂敷于面部,暴露口、鼻、眼等部位,再间断以离子喷雾机喷面,以保湿15分钟后去除面膜,洁净皮肤即可。

17.中药倒膜方
    (1)处方  珍珠2g,白芷、白附子各10g,僵蚕、炙甘草、白及、白茯苓、白术、泽泻各15g,当归、冬瓜仁各20g.
    (2)方法  以上方药共研细末,过80目筛备用。用时以药粉末30g加冬瓜汁或黄瓜汁或鸡蛋清调成糊状,均匀涂于面部,40分钟后洗净。

18.消斑面膜方
    (1)处方  白及250g,白芷、白附子、白茯苓各100g,密陀僧50g,滑石粉、氧化锌各200g.
    (2)方法  将中药洗净,烘干,研细末过筛与滑石粉、氧化锌混匀即得。患者平卧床上,先用清洁霜洁面;蒸汽喷雾面部5分钟;用按摩膏并用手沿肌肉走向轻柔按摩15分钟;将上述消斑面膜粉209加蛋清调成糊状涂于面部;20分钟后用清水洗净,拍爽肤水,擦防晒霜0 7~10天1次。

19.通络填脐方
    (1)处方  乳香、没药、炮山甲、葛根、山楂、厚朴、鸡矢藤各IOOg,桂枝、甘草各30g,细辛、冰片各15g,白芍50g.
    (2)方法  将山楂、葛根、甘草、白芍水煎2次,浓缩成膏;炮山甲、厚朴、桂枝碾成细粉;乳香、没药溶于95%乙醇中以除去不溶成分。以上三者混合,烘干,研成细粉。细辛、鸡矢藤提取挥发油,与冰片一起混入上述细粉中备用。用时先将肚脐洗干净,取药粉200mg敷贴,胶布固定,3—7天换药1次。

20.麒麟消斑散
    (1)处方  血竭、参三七、葛根、杭白芍、川芎、香附各12g,乳香、没药、白芷各10g,冰片、甘草各6g.
    (2)方法  先将上药(血竭、冰片除外)焙干研粉,血竭、冰片分别研极细末后与上述药粉混合均匀备用。用药前先将肚脐用温开水洗净擦干,每次取药粉3~4g,用米醋调成糊状敷于脐中,外加油纸或塑料薄膜隔湿,纱布覆盖,胶布或绷带固定。每5—7天换药1次,3次为1个疗程,连用2~3个疗程。

(五)针灸治疗法

1. 毫针法
    (1)取穴  局部根据面部黄褐斑的发生部位取穴,额部主穴为上星、阳白,鼻部主穴为印堂、迎香,颧部主穴为颧髂、四白,颊部主穴为颊车,口周主穴为人中、禾髂、地仓、承浆,阿是穴多以斑色较深处下针。远端取穴有足三里、三阴交、合谷、太冲,或相关的背俞穴、募穴以及辨证选穴配方;肝郁加内关,脾虚加公孙,肾虚加太溪。
    (2)操作  面部穴位用指切进针法,不提插捻转,留针30分钟,余穴施以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2.挑刺法
    (1)定位  患者俯卧床上,采用舒适体位暴露背部,在充足光线下,从第1胸椎两旁开始向下寻找挑治点,挑治点是皮肤上隆起的小点,如大头针顶大小,皮色灰白或灰暗似丘疹样,其上多生出一根细长的毛。这种点多分布在两肩胛骨内侧缘周围。
    (2)操作  常规消毒后,术者用左手固定挑治点周围皮肤,用三棱针迅速刺破挑治点,将皮下白色的纤维体物逐一挑断,挑尽为止,并使之出血。然后在挑刺点上拔火罐,从透明的玻璃罐外观察出血量,每次拔出血约为1~5ml即去罐,用无菌棉球擦净局部。每次挑治约5~6处,隔2日1次,7次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隔1周。

3.梅花针法
  (1)取穴  华佗夹脊穴、督脉大椎至命门1 1穴、膈俞、肺俞。
  (2)操作  令患者俯卧于治疗床上,局部消毒后,以梅花针首先沿华佗夹脊穴叩刺,由上而下,手法由轻到重,由慢到快,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然后从大椎叩至命门;最后叩刺肺俞与膈俞。接着分别于局部拔火罐。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4.刮痧疗法
    (1)定位  背部督脉及膀胱经部位。
    (2)操作  自颈后风府穴起向下刮以疏通督脉、双肩部往左右两边刮,背部膀胱经向下刮至八鼹、督脉刮至长强,以出痧为准,痧点吸收尽可再进行刮治,刮痧后每天喝3杯淡盐糖水以助肾排泄。刮痧时要注意补泻,手法需灵活运用,因人而异,刮痧出痧后30分钟之内禁洗冷水浴。

5.推罐疗法
    (1)取穴  背部督脉自大椎至腰阳关穴,膀胱经背俞穴,重点施术心俞、肝俞、膈俞穴,月经不调者加肾俞穴。
    (2)操作  患者取俯卧位,先在背部治疗部位擦适量按摩乳,用闪火法使火罐中等力量吸附在皮肤上,先从大椎穴开始沿脊柱自上而下往返数次,然后再施术于两旁的膀胱经背俞穴,其中以心俞、膈俞、肝俞、肾俞穴为重点,以皮肤紫红为度。隔日治疗1次,7次为1个疗程。

6.耳针疗法
    (1)取穴  内分泌、皮质下、肺、心、肝、肾;月经不调者加子宫、卵巢。
    (2)操作  常规消毒后,用28号0.5寸毫针轻刺透皮肤,每隔5分钟轻捻转行针1次,留针30分钟。

7.耳压疗法
    (1)取穴  心、肺(上下)、交感、皮质下、内分泌、过敏点;月经不调,痛经配子宫、附件、腹;重症失眠配神经衰弱点、神门;心脾两虚配脾、小肠;心肾不交配肾;肝火上扰配三焦、肝、胆;胃气不和配胃、脾;慢性肝胆病配肝炎区、胰、胆、脾。
    (2)操作  用探捧或火柴棒选准穴位,耳郭皮肤常规消毒。取0.5×0.5cm2小块胶布将王不留行籽固定于所选穴位上05~6天贴换1次,5次为1个疗程,连续2~3个疗程。治疗期间每天按压耳穴3-4次,每次10分钟左右,并停用外用或内服药。

8.耳郭放血法
    (1)取穴  耳郭背部上1/2~1/3处;耳轮部耳尖上至耳轮结节段内侧;耳壳内侧面耳根部。
    (2)操作  取一侧耳穴2—3个,常规消毒后,用消毒手术刀刀尖割l条长3~5mm的切口(以划破皮肤出血为度,不要伤及软骨),出血3—5滴,病情严重者,可适当多放一点血,然后在切口上用消毒纱布覆盖,以防感染。3—5天以后用同法治疗另一侧耳穴,如病情严重者治疗中可加耳壳穴位交替使用。每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

9.耳穴放血法
    (1)取穴  内分泌、肺、神门穴;产后孕斑未消退或伴月经不调者,配内生殖器、肾;情志抑郁者配肝、皮质下。
    (2)操作  先嘱患者揉搓耳郭l~2分钟,待耳郭充血后常规消毒,用锐利三棱针或一次性注射针头快速斜刺入穴位1分深左右,拔针后轻挤出血,两耳交替。每隔3日点刺1次,每10次为1个疗程。

10. 耳穴割治法
    (1)取穴  主穴取肝、内生殖器、内分泌、面颊、肺;肝肾阴虚加肾;气血瘀滞加心,食少纳呆加脾、胃。
    (2)操作  在上述穴位上进行按摩,使其充盈红润,再常规消毒耳廓皮肤,用消毒手术刀(眼科手术刀或11号尖型手术刀均可)在选定穴位上划割,切口约为0. 1-0.3cm,深度以到达真皮、慢慢渗血而不流血为度。放血少许后,用消毒干棉球压迫止血,然后任棉球留在切口处,保护切口。并嘱患者术后不要洗澡、洗头,以防感染。第2天切口结痂后,患者可自行去掉棉球。每次选穴2-4个,每次割治一侧耳穴,4-7天割治1次,两耳交替割治,4次为1个疗程。

11.耳穴埋线法
    (1)取穴  肝、内分泌、肺、面颊;与月经有关配内生殖器,肝肾阴虚加肾、耳背肝,气血郁滞加心,食少纳呆加脾、胃。
    (2)操作  用注线法。耳郭经过严密消毒,用9号穿刺针装入00号羊肠线0.5cm(或用9号注射针头,用毫针作针芯,将羊肠线放入针头前端,毫针从后端进入),在穴位旁进针,向穴位中心皮下斜刺后,推入羊肠线。外盖敷料。 20天埋线1次,3次为1个疗程。

12.穴位埋线法
    (1)取穴  以面部皮损处为主;气滞血瘀型加合谷、三阴交、蠡沟,气血不足型加合谷、三阴交、足三里。
    (2)操作  用注线法。穴位消毒局麻后,用9号穿刺针装上O号羊肠线,从皮损旁边向中心横刺,注入lcm羊肠线,视面积大小沿周边向中心注入2~6根。第二次避开原埋线点注线。余穴除蠡沟向上横刺外,均用直刺方法,注入lcm羊肠线。每20天埋线1次,3次为1个疗程。

13.背俞放血法
    (1)取穴  大椎、肺俞、膈俞、肝俞、胃俞。
    (2)操作  穴位常规消毒后,用一次性采血针点刺出血,然后用闪罐法拔罐,留罐6-10分钟,出血量1—2ml为宜。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

14.督脉埋针法
    (1)取穴  灵台透至阳。
    (2)操作  患者俯卧位,皮肤常规消毒后,用圆利针由灵台透至阳,沿皮横刺人皮内,然后用胶布将留在皮外的针柄固定。埋针期间,每隔4小时左右用手按压埋针处1~2分钟,以增强刺激和疗效。埋针处不可沾水,避免感染。每3天埋针1次,18次为1个疗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