缑氏往事(三十二)

缑氏往事之三十二:偃师二高

前段时间,整理《缑氏往事》,写到收音机时,提起了我们的实习老师陈秋霞女士。文章底部评论区里,有同学给我留言,”周,想想办法,打听打听咱们的秋霞老师吧",我明白其言外之意,一定是想说,你可以的。

我于是有了使命感,开始发动各种关系,找同学,问亲戚;亲戚受了重托,再用她的关系,开始新一轮的找同学,问朋友。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要来了秋霞老师的微信。

最近二十年,秋霞老师一直在英国工作。因为时差,我们只能夜半聊上几句。短短实习三个月,分开足足三十年,她却记忆力惊人;说印像中的我,瘦瘦高高的,此种说法很正确。

偃师二高926班毕业合影

我最初想,她即使忘了我们,也在情理之中,同学们别无所求,单是想知道她的近况。看她兴趣盎然,我便找出毕业合影,编写上姓名,发给了她。

相谈甚欢,也许因为她没有从事教育工作,所以,不大习惯喊她老师,极力让我直呼她名字。我说,那我喊你秋霞姐。

我和她讲,同学们经常谈起你,你是我们的女神。她说,她会永远记得偃师二高。最后,我不得不说,姐,二高已经停办了。

她表现出非常之惊讶,连声问着 Why?Why?  我理解她,那是和我当初一样一样的心情。

我坚持认为,缑氏是座文化名镇。面积不大的小镇上,曾经拥有四所颇有规模的校园。一所小学,一所初中,一所重点初中,一所高中。

高中校园在缑氏街的北头儿,叫偃师二高。其建校历史悠久,面向全县招生,我有好几个长辈,都毕业于此。1989--1992,我也在这里,完成了三年高中学业,结识了许多来自不同镇区的同学。

那时的教室和宿舍,全是瓦房结构。粗朴的桌椅,倒也结实稳当。因为教具简单,所以,老师们都尽最大能力,做到绘声绘色,他们知识渊博,敬业负责。这听起来是套话,但我是真心这么认为的,因为我后期的做人做事,提笔写字,所受的影响多来自于他们。

大学的课堂上,老师讲到《诗经》的开篇,《国风·卫风·氓》。对我而言,却是老相识了,因为高中的李现通老师,早给大家讲过。他曾带过我们几节语文课,印像非常深刻;正课上完了,他便教我们读《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这课本之外的东西,同学们都听得津津有味,或许从那时起,我就有了念中文系的志向。

上高三时,同学们都特别爱学习。除了吃饭睡觉上厕所,剩下的时间,全都自觉呆在教室里,看书做卷子。班主任李凤渠老师,不时会催我们出去活动一下;我们没办法,就躲在宿舍里接着看书;李老师就又跑到宿舍,催我们出去;我们只好偷偷带了书本,跑到校外,找个机井屋旁边,继续看书。这种师生关系,永远都是和谐的。

学校有饭堂,我们交麦子到学校,从后勤处换得饭票,一日三餐,我们用饭票打饭。现在回忆起来,有同学说,当年的伙食不好,但我总觉得,饭堂的饭菜,比家里做的更丰盛,大概是家庭条件不同罢。

比如,早餐是面旗儿馒头炒冬瓜。所谓的面旗儿,通俗点讲,就是用面汤煮宽面片,不加油盐,这种外地人难以想像的做法,却为家乡人所喜欢,然而做起来也费事,家里并不经常做,但学校里却能天天吃到。在家里吃馒头,不是餐餐加热,只要能啃得动,费火费煤的事儿,能少则少,饭堂的馒头,却顿顿都是热腾腾的;更别说炒菜,我家的早餐,从来不炒菜,全是腌咸菜,或者咸菜也没有,单单白粥泡白馍,有炒冬瓜片儿,算是奢侈的了。

我很节省,坚持从家里带馒头和咸菜,早上买碗热面旗儿,就是可口的一餐。提起带馒头,有个专用的提篮儿,母亲做的馒头是方型的,八个馒头码三层,空出的位置,刚好放下一罐头瓶咸菜。馒头一餐一个,从周一到周三中午,刚好吃完;周三下午,再回家取一篮,或家长送过来,刚好维持到周六中午,然后回家过周末。

春秋天还好,冬天里,放了两三天的馒头,干燥冰硬;夏天里,馒头会放坏发馊,但都没舍得扔掉过。后来,学习任务加重,母亲便叮嘱我吃学校的热馒头。饭堂的馒头软和热乎,就是不耐饿,又舍不得多买,印像中,似乎没有吃饱过。

记忆中的高中生活,永远少不了那一篮篮的馒头。是那一篮篮的馒头,一瓶瓶的咸菜,陪我度过了饥饿,度过了无知,度过了美好的青春岁月。

如今回想起来,曾经吃过的那些苦,都是难得的经历,也是另一种财富,让人叹之惜之。其实,这在当时,并不觉得苦,因为有大量的同学,像自已一样,都已懂得心疼父母的不易,省吃俭用,全是心甘情愿。

我们几十人一个宿舍,挤在木板大连铺上睡觉;早上起床后,一大群人簇拥着一个水笼头,刷牙洗脸;冬天用冻水,夏天无风扇;我们经常一周时间,不洗衣服,不洗头,不洗澡,根本没有讲卫生的条件。

即使这样,我们同样收获了知识,收获了友情。早上起来,大家在后操场锻炼身体;晚上熄灯后,大家在烛光下,继续温习复习。春秋三载,别的高中生能有的,我们也拥有了。

30年过去,又联系上很多老同学。她们在群里,发信息给我说,小周,上学时,你妈妈炒的咸菜太好吃了。这话也唤醒了我的舌尖,打电话给母亲,我说,俺同学都说你炒的咸菜好吃呢。母亲就只是笑,说那时弄不来更好吃的。

李老师在审阅稿件    载自《二高志》

2018年的一天,在朋友圈里看到,偃师二高要停止招生了。我的母校,要解散了,心中颇不是滋味,夜里辗转反侧,我上过的小学没有了,我上过的初中没有了,如今,我上过的高中也要散了。消息说,偃师二高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不利于教学。可我分明记得,老家的道路很宽敞啊!

当时琐事缠身,没能为母校写下只言片语,现在想来,非常后悔。难得的是,李现通老师主编有《二高校志》,寄过一本给我,何其幸运,何其珍贵,吾当珍藏之。

喜欢我的文字

作者:周银霞  (网名:周清明,念北)  洛阳 偃师 缑氏 人,70后,现居广东中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