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凡入圣的修行法门:始于《感应篇》, 中于《玉皇心印妙经》, 终于《清静经》

龙虎山道教 昨天
·本文摘自萧登福教授《从感应篇、清静经等书看道教的修炼法门》,是为萧教授个人的一家之言,谨供读者参考。

一个宗教不能没有修持法门, 但道教的修持法门过多, 且离散无序, 在今日好简恶繁的功利社会中, 须有人来简化其修持次第, 循序诱导。如无人来加以综汇整理, 初学者将难以入手, 也无法吸引信众 。今将之综汇整理, 其较适合于今日社会者, 似乎有下述经典及修持方式。

道教修持法门的第一层 :
——以《太上感应篇 》等劝善书来积功行善, 进而诚意正心

修持在次第上有先后之别, 在内容上有浅深之分, 在实践上有难易之别。有初门接机之法, 有较深的修真悟道之门。在接引信众上, 笔者以为应以 《太上感应篇》、《太微仙君功过格》、《文昌帝君阴骘文》、《关圣帝君觉世真经》等劝善书, 为接引初阶之门, 用来培养善心, 端正心念。

上述的经典, 不仅是劝善书, 也是修行法门。而前二者《太上感应篇》及《太微仙君功过格》影响最为深远。

善与恶, 本来是相对, 且是抽象的概念, 难以去计数的 。而《太上感应篇》, 却努力把善恶事情具体化, 分别列述善 、恶事, 方便于区分, 也方便于遵循。

《太微仙君功过格》则把善恶功过数量化, 按照事情的轻重, 予以不同的点数;每一件善事依其事情大小加以区分, 由半功、一功, 至百功 ;恶事亦依其大小, 由半过至百过;然后加以计数。积累年岁, 可以自行统计所行善恶点数, 并由此而知自己功过各多少, 甚便于民众奉行。

《太上感应篇》讲善恶感召与天神降赐祸福吉凶,《太微仙君功过格》在计数所行善恶功过之多寡 ;一属理论阐扬, 一则倡勉力行 。

由于《太上感应篇》、《太微仙君功过格》、《文昌帝君阴骘文》、《关圣帝君觉世真经》等劝善书能跨越道教的界限, 普被佛教及儒生所接受, 所以道教今后的修行法门, 应以这些书为基, 来培养信众的善心正念。

道教修持法门的第二层:
——修性与修命的“养形 ”法门

在信众建立善心正念后, 接着进而以《玉皇心印妙经》、《太乙金华宗旨》 、《悟真篇》等, 由修炼精 、气 、神入手, 来 “养形 ”。并进而以《清静经》及 《老》、《庄》哲学等由清静无为, 无所得入手, 来 “养神 ”。

养形可以以内丹为主, 以外丹之养生药物为辅来进行。

内丹修炼之书甚多, 较合适于近代人好简要求的, 约有《玉皇心印妙经》、《太乙金华宗旨 》 、《悟真篇》等书 。《悟真篇》和《周易参同契》相同, 都是隐语太多, 较隐晦, 不适于初学。初学者, 可以由《玉皇心印妙经 》、《太乙金华宗旨》入手, 以此为基 。

道门修持的最高境界 :
——由 “有 ”返 “无”, 弃物入道的 “养神 ”工夫

《玉皇心印妙经》、《太乙金华宗旨》、《悟真篇》、《周易参同契》等内丹修炼之说, 虽也分性功、命功, 但毕竟都属于“养形 ”之书, 以金丹为可成, 有果可得, 有道可证 。仍不免落于 “有 ”中, 不能合道家所特别强调的 “无 ”。

“有 ”为养形, “无”则是养神。养神之书则有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老子》、《文子》、《列子》、《庄子》等书。

“清静”一词, 源自 《老子》。在修持上, “清 ”是不染杂, “静 ”是不起念。

《清静经》的修持法门, 是综汇周世老庄思想而来的。《清静经》的 “内观于心, 心无其心, 外观于形, 形无其形 。”是在论述 “我 ”之存在, 是由 “形 ”与 “神 (心 ) ”二者组合而成;但向内观照, 就会发现 “心”由思想所组成, 思想由 “意念 ”而来 。人之意念刹那生灭, 人之思想亦变化不居 ;所以是 “心无其心 ”。

万物由道生, 因聚散而有生灭, 身、心、物既皆非吾有, 便不可执着于以 “无”为 “有” 。《清静经》因此而 “观空以空, 空无所空;所空既无, 无无亦无;无无既无, 湛然常寂。”此句乃是在论述修道之方。

修身行道, 在于灭损情欲以增道心, 损之又损, 以至于无为的道体。无为即是不着于心 、不着于物, 顺道体之自然;即是 “无无亦无 ”, 与道契合的境界。

易言之, 可以将道教的修炼法门, 归结为 “有 ” 与 “无 ”两种不同修炼方式, 或称之为 “有为 ”与 “无为 ”。而这些道教的修炼法门中, 笔者以为可以始于《太上感应篇》,中于《玉皇心印妙经》, 而终于《清静经》。《太上感应篇》以兴善, 《玉皇心印妙经》以养形, 而《清静经》以养神, 还归大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