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印乡痕 / 散文 / 麦秋,麦秋!

农事里有两个秋天——大秋和麦秋。大秋是所有粮食及其它农作物收获的季节,高粱、玉米、谷子、豆子、粳子、白薯、芝麻、棉花、麻类、萝卜、白菜等等。大秋作物多,成熟时间也早晚不齐,从“处暑十天乱割谷”始,直到霜降,刨了白薯,收了白菜,拔了棉花秸才结束,陆陆续续近两个月。拉长了的秋天,农活被稀释,人们虽劳累,但并非一味夜以继日,忙中掺杂着轻闲。

麦秋则不同,麦子成熟的日子集中,收早了,减产损粮,晚了,熟大了,麦粒会自行脱落,且正值雷雨季节,过去的年月雨水充沛,十几天时间麦子要收打晾晒,时日短,任务重,人们往往昼夜不歇,称“龙口夺粮”。稍一松懈,赶上连天阴雨,麦田里长着的麦穗上会发芽,场上未晒干的麦粒会长出麦苗,地里场上,望上去黄黄绿绿的,心疼得人们捶胸顿足,咬牙切齿却又万般无奈。故此,对于麦秋,大家不敢有丝毫怠慢。

当然,麦秋是慷慨的,是饱满的,是黄橙橙的,是汗水拌着的欢乐与收成,也是公粮,是种子,是餐桌上佳肴一起来临的幸福时节。

  我的家乡是小麦主产区,六七十年代种着几百亩小麦。

四季轮回着,季节由春到夏,小麦由绿变黄,不觉中,一声鸟鸣,麦子就熟了。有农谚云:麦熟一晌。漫天遍野的麦子,一望无际,像一片金黄色的海浪,在热辣辣的五月风吹拂下,扑打得村庄似乎在轻轻摇晃,村内外,空气中散发着很好闻的麦香味。

  麦秋开始了。麦秋始于拔麦子,拔麦子是最累的农活之一,令人浑汗如雨,腰酸腿疼,干着活也能睡着。凌晨两三点钟,天空中的星星有些乏了,吃力地眨着眼睛,河里的青蛙、地里的百虫正在梦里酣睡。这时,社员们便到了麦田,每人一畦地拔起来,猫下腰,左右手一拢一搼,身子上扬,双脚叫力,一团麦子根部便离土而出,双臂抡起往抬起的左脚上磕两到三下,土净了放于脚前,如此重复几次,够一麦个了,便分出两把麦子,两穗头一拧成了要子,用力圈好拔下的麦子,勒实,将要子两端使劲拧转三百六十度,右手一下按,一个麦个子就成了,双手拎起,往地上一戳,站立于麦畦内,晃悠着脑袋,像个粗壮发胖的孩子。

时间延续,随着拔麦声和磕土声的不断响起,身后的麦个子逐渐增多,排排行行慢慢起势,一个时辰后,便有些壮观起来,一如受阅的列兵……

  太阳升起来了,社员们已经进麦地半截儿。接下来人开始难捱起来。麦田一望无际,垄中难见地头,一畦麦子一两亩甚至更多,一把把薅下来,一个个捆好了,需成千上万次地猫腰起身,无限地循环中,人的骨节疲劳,肌肉抻叠,血液上下反复涌动,热辣的太阳毒蛇般炙烤天空大地,人处其间,上晒下蒸,那滋味没亲历过的,实难想像。

这时,生产队里来人送“打尖”的了。“打尖”为土语,即不是吃饭时间吃的非正餐。是白薯淀“凉粉”,大铁笸箩盛着,“凉粉”蓝黑色,切成长块状,软溜溜的,放些井拔凉水冰着,又搅拌了醋及糖精和少许盐。望上去,暑气自减了大半,那感觉正如孙犁所说“连眼睛都是凉的”。大人们将笸箩从车上抬进麦田里,放了麦假帮秋的孩子们有的用铁笊篱往大碗里捞“凉粉”,有的分筷子。社员们端碗吞吃着,又凉又酸又甜还光滑,有人干脆不用筷子,用嘴直接吸溜,一碗,两碗……呵呵,直到吃四五碗。

麦田里,天地间响起一片“吐噜”声,如场饕餮盛宴。

队里老少忙麦收的情景正如唐人白居易《观刈麦》所言: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

“打尖”结束,继续拔麦,直到垄头,才回家休息。

到太阳西斜,日光显弱,乡亲们在家里吃些东西再下地,直干到星月出全升满天,人实在乏累,再收工回家。

第二天便又是头天的重复……凌晨两三点起,忙到夜晚。如此,直到麦子拔完。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家乡可谓水土肥沃,小麦多产量高,不太缺白面,包子、饺子四季里时常能吃上,是个周边村人认可的所在,可新媳妇入村一见那无垠的田野,无尽的麦田垄头则也会愁楚满心,甚至泪眼汪汪——比起山区娘家树下一块,帽子下一块的农田来真是愁煞人啊……

  拔麦子是麦秋的开始,接下来是打麦子(脱粒)、晾晒、分配、交征、入库等。直到一切完成了,社员们才会长长的吐口气,身子一松,倒在炕上补个长觉。

  打麦子是麦收的关键环节,麦子拉到麦场上——每个生产队秋前都在村外麦田集中,有电有水且道路畅通的地方做个麦场。麦场大小依麦子多少而定,一般有三、四亩面积。先将土地整平,泼水,用碌碡反复轧碾直到平整硬实。

脱粒之前,先用铡刀将麦子头与根铡断,将麦根子分到各户,于是家家老少往返几里地用篓背回,挑净残剩的麦穂,把麦根晒干垛垛,用于烧火做饭温猪食。铡下的麦头填入脱粒机进行脱粒。也可不铡,整个麦捆子往机器里填,但脱粒慢、效率低,麦秸子过回机器便散失了筋骨,当柴火不禁炼,故此,一般不会整个脱粒。

脱粒是个系统工程,需众人协力完成,十多人分站机器前后,后边的负责往机器边供麦穂个儿,一人一人抱着传,直到最前边那人往机口里填,每填一个,机器就嗡地响一下,连续且有节奏的嗡嗡声说明脱的快,否则,一会儿嗡声起,一会儿没嗡声,不是塞住了,就是机器在空转儿,效率不高。机器前面的人负责清理麦秸,麦秸从机口吐出,憋口气般,飞着悠出条长长弧线,慢落于脚下,一溜人用铁杈或木杈往后挑着,直到远处踩成麦秸垛,一个个像小山一样,矗立在村头路边,乃至成了麦秋的最后见证,与原野守望着。几十年前,铁凝有篇小说《麦秸垛》,把农村这一独特风景里发生的故事写得有声有色,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

脱粒进行着,用杈子挑净麦秸,剩下的就是黄灿灿的麦粒堆了,长条形,上窄下宽,状如沙暴后沙漠中堆起的“驼梁”……

  打麦子最担心两件事,一是机器吃人,往机口填麦头的都是既精明又强壮的男劳力,但过度的体力透支,稍不留神,手一怠慢,就会卷入机内,轻者失了手,重者没了胳膊。另外是怕停电,电力有限,不知啥时机器突然不转了,一看是停电,队长气得一蹦老高,骂天骂地,就是爱偷奸耍滑的社员也会拉下脸陪着队长着急——人人明白,不知哪时老天变脸,雨水下起来,会让麦子发芽,收成打了水漂。  农村刚用机器打麦子时也出了许多笑话,停电机器不转,麦子卡在机壳内,有个社员把头伸进机口说,难道一点电也没有了?饭后还兴许剩点菜汤呢。人们笑不出他的愚钝,因为大家都怀有那份急切之心。

  麦秋季节是农村最忙时候,麦子又拔又打,又要抓紧晾晒,另外,还需侍弄大田,播种下茬玉米等等。也是社员最辛苦的日子——虽然比大秋短了好长时间,大家却说:宁过两个大秋不过一个麦秋。麦秋又往往与端午节重合,繁忙中,却只能过个难能回味粽香的节日。

打油诗曰:

五月南风麦子黄,冰台拴门散浓香。

粽子甜水匆入胃,端午节日农事忙。

夜拔昼搓恨时快,兼侍大田岂耽搁。

农家随意春秋转,更有“三夏”不闲歌。

麦秋于孩子来讲,两件事特别重要,一是捡田里遗落的麦穂,扎成小把儿用篮子挎回家。二是帮着送“打尖”,同时吃些“凉粉”。

麦秋假后,开学第一节课,老师便会领读《悯农》诗: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此文选自作者《国印乡痕》文集

作者简介

张国印,河北省遵化市人。在各级报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五十余万字。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唐山市作家协会会员,遵化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出版文集《时光·岁月·记忆》。

平台征稿启示

1、投稿邮箱:yanshanshiwen@163.com

2、来稿请用word格式排版,并附上作者姓名、个人简介、生活照一张及个人微信号一并打包发送到投稿邮箱。

3、稿件须是网络原创首发作品,文责自负。

4、投稿后一周内未收到回复即另行投往他处。

5、读者赞赏的一半为作者稿费,稿费每月发放一次。

顾  问:关仁山  峭岩  李春雷  杨立元   东篱  王立新  马良  张国印

主  编:曹雪艳

副主编:王翠红

编  辑:

小说与儿童文学:代文静

散文与报告文学:杨晓健  徐小东

现代诗歌:王翠红  王颖春

古体诗词:刘艳琴

评论与文学动态:梁淑艳

本期编辑:徐小东

(0)

相关推荐

  • 当代作家‖【麦收季节】◆高烨

    作者简介 高烨,原名:高永友,小学教师,中共党员.<精短小说>签约作家.临沂市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青少年写作学院首批特聘写作导师.齐鲁乡村诗人协会会员.中华精短小说学会 ...

  • 那时的,这个季节

    芒种过后就是麦收了. 芒种之前我就一遍遍问母亲,哪天是芒种?我害怕这个夏天的节气,那时我小,从不盼着芒种后会有麦收,也不盼着,麦收后会吃到新鲜小麦面粉做的饽饽.让我害怕的是,这个节气后,一天都不得喘息 ...

  • 《西北作家》悠悠岁月||高安让:穿越麦收季节

    首届杨凌小麦文化节,我扮演了"农神后稷",从主持人手里接过镰刀,走进了金灿灿的麦田里,顶着火热的太阳,挥汗如雨地割起了小麦-- 此刻仍然记忆犹新,我仿佛穿越回那遥远的收麦季节. 1 ...

  • 散文 | 郭丽武:风吹麦浪麦飘香

    散文 | 郭丽武:风吹麦浪麦飘香

  • 北方散文||张海峰:麦 香

    麦 香 文/张海峰 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农谚,让人在大地深蕴的暖意里,感受到丰稔的希冀.冬雪多,墒情就好,冬小麦便滋滋润润地生长.不过,在我的家乡,田野上即使捂再多的雪被,也看不到这种景 ...

  • 马西良丨麦收,飘香的季节

    节气到了小满,麦尖逐渐泛黄,布谷鸟开始不分昼夜的鸣叫,骄阳烘烤着旷野,浓荫遮蔽着乡村,桑葚已由红变黑,黄鹂.麻雀们在枝头唱着甜甜的歌,广袤的原野荡漾着金色的波浪,大地飘来了一股股麦子的香气,搓一把青麦 ...

  • 专栏 | 陈恒礼:麦秸垛,麦秸垛

    石板街系列 麦秸垛,麦秸垛 作者:陈恒礼 小麦上场,鸡飞狗跳.一垛一垛待打的麦子,垛在麦场的四周,成群成队的麻雀,钻在麦垛底下饱餐,它对人也不再敬畏,不到跟前不飞,到跟前看你几眼,轻易的看不出危险的, ...

  • 小麦的前世今生(粮丰)‖《济源文学》2021(067)

    小麦的前世今生 粮丰 在豫北小城济源长大并从事了40年的粮食工作,我对小麦有着别样的感情. 无比期待的白蒸馍 小时候,最期待的是什么时候能吃上小麦粉做成的白蒸馍或者捞面条.白米饭连想也不敢想. 冬春时 ...

  • 国印乡痕|岳父是本书

    全文共1150字         阅读全文需4分钟 岳父在世时觉得他象加盐的水淡而有味,岳父不在了觉得他象一坛老酒闻久愈香.接下来,随着离别岁月的渐远渐长倒愈发让人感觉他就象一本书,愈读愈耐读起来-- ...

  • 国印乡痕|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全文共2193字         阅读全文需7分钟 农村的改革巨变始于土地,且是个渐进的过程.三四年时间内,先是农活小段承包,然后是联产承包,再后才是彻底分田单干,叫大包干责任制. 小段承包属牛刀小试 ...

  • 国印乡痕| 冀东砸夯号子

    全文共2022字         阅读全文需8分钟 过去,乡村里的劳动往往是沉累的,而乡村里的歌声则是悠扬的. 不知哪时,也不知是谁,把歌声融进了劳动里,于是,那劳动的辛苦里便有了轻松,有了乐趣.砸夯 ...

  • 国印乡痕| 文学里的时光味道

    全文共1575字         阅读全文需5分钟 见我闲人般的日子,便有朋友问我能写几本书,我竟一时不知道怎么回答,不知道会写多少,就像稚童不知道自己人生未来一样.因为写作是靠心智的,是水到渠成后再 ...

  • 国印乡痕| 遵化与《人民日报》

    全文共1591字         阅读全文需5分钟 谁都说自己的家乡好,我的家乡河北省遵化市更是可圈可点. 自然遗存与人文景观比比皆是,光世界文化遗产就有两处--人间奇迹之一万里长城和保存最完整.规模 ...

  • 国印乡痕| 说灯

    全文共2168字         阅读全文需7分钟 几天前,卧室的灯暗了下来,不知何故,又开关了几次还不亮,看看其它地方都无异常,便知是灯管出了问题,俗话称--烧了. 第二天,买灯管前,怕出错先用手机 ...

  • 国印乡痕| 一棵树的记忆

    全文共1923字         阅读全文需6分钟 过去农村树多,村内一半的天空中有着树的身影.去个陌生的村庄,指路人左右指引,完了往往会说一句,见着有一片树的地方就到了. 树的品种有槐树.榆树.杨树 ...

  • 国印乡痕| 作家王立新:对文学热爱真切

    本文作者与作家王立新合影 全文共1766字         阅读全文需5分钟 1月9日上午在唐山新华书店参加品书.选书活动,见到些熟悉的文友.因为人不多,初次相逢的几位很快也认识了. 冬天日短,活动完 ...

  • 国印乡痕| 老油房

    全文共1654字         阅读全文需4分钟 编者按 国印老师的乡痕系列散文,如一轴徐徐展开的长卷,向我们展示了华北农村六.七十年代生产.生活的生动画面.在这幅画卷中,有国印老师忠直地体察.宽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