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程砚秋欧洲考察思考京剧舞台的布景灯光(四)作者的收获与思考

作者简介:蔡端俊,厦门大学物理学院教授,程派资深票友,台北醉霜国剧研究社会员、響宴程派票社副社长,程派门户网站“秋风起”版主。

首先说说日本版的普契尼(Giacomo Puccini)歌剧《蝴蝶夫人》(Madama Butterfly),当看到女主角秋秋桑【cio cio san,蝶蝶(ちょうちょう)さん,即蝴蝶夫人】最后自杀一场的表演时,不禁惊起莫名的震撼。曾经看到过一个早期的版本(笔者描述以此版本为主),还有就是前次由小泽征尔执棒的日本四季剧团在北京演出的版本,他们的处理方式很类似,运用了日本歌舞伎表演的手段,我以为这正是写意性舞台视觉美术的精神的一种表现方式,别致而充足了视觉的冲击力和心灵的震撼力。秋秋桑准备剖腹自杀,她那样落寞而绝望的跪在铺着一方纯净的白布的榻榻米上,身着一袭白素素的和服,只有乌黑整茨的发髻与这些白慌慌的颜色形成最大的对比,背景衬以一面木格的和式屏风,也是清冷冷的色调,眼见得就没有什么生机了。那方白布的四个角上坐着四个同样身穿白衣的歌舞伎中所谓的“黑衣人”(类似京剧中的检场),他们其实是不存在的。秋秋桑终于在一阵从身体到心里的剧痛中把匕首刺进了腹部,绝望的眼神在扭曲的表情中显得异常的凄厉,象征匕首的红色折扇在腹部白色和服前缓缓的展开,是血,这是舞台上唯一的颜色,异常强烈的颜色,惊人的颜色,就像是一个生命火焰熄灭前花开般热烈地绽放,悲壮而凄美。接着四个白衣人缓缓而匀适地拉出了坐在秋秋桑底下的红绸,樱粟般鲜红的绸缎在白布上流动和扩散与殷红的鲜血的蔓延流淌别无二致,直到红绸全面展开,原来的那方白布已被红绸代替,视觉感受上就像逐渐被鲜血染红,这种颜色的流动和变化,以及色彩之间的对比和反差,如同一只强有力的手,紧紧抓住了你的眼睛,扯住了你的思绪,揪住了你的心,让每个人这样眼睁睁目睹了女主人公的死,充满了震惊和心上的刺痛。这一切的安排和设置无不体现了写意舞台美术的精神,巧妙精美,用抽象的符号刺激观者的神经。红绸的光泽和颜色和鲜血如此相似,这样好的写意创意确是很高妙的境界。也许这能够给我们的写意剧一些提示,如何把心思用在这点滴的创意上,戏剧还有太多太多事情可以做,哪里就没落了呢,写意剧的没落不在于它本身,首先在于做剧者的不够努力!

最近很红火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就是极好的例子,白先勇先生和他的合作者们,能把现代的舞台设计,电影的道具和服装制作方式很专业的运用到戏剧中,那种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做法自然是能够造就好戏的。其中许多舞美都能运用现代的手段实现写意性的境界。比如“离魂”一折,穿着清丽的花神手上举一竹枝,末端系几绺细长长的白绸,转动翻舞就像一支招魂幡,在大花神的手控制下起落弹飞,漫天流动,渲染着森森的阴冥气氛,但并不至恐怖,杜丽娘就这样在这支招魂幡的引领之下香销玉殒了。如此的创造堪称经典,和传统戏里的马鞭、彩带舞都有异曲同工之妙,完全符合传统戏剧的写意神髓,不禁令人拍案呀!这写意剧的写意舞台之美,就恰恰在于这种四两拨千斤的绝妙,舞台当有简洁之美,当有精妙之美,不能至此境界,我辈怎么能够苟且?该剧的灯光运用也有许多可取之处,比如剧中用了单色灯以制造鬼域的氛围,运用灯光和剪影透露稀疏的枝影花荫。单色光的运用最应该注意是演员服装的问题,以免服装在色灯中变色得成为陆离不谐的色调,这点该剧做得很细心很和谐,如,淡蓝光中,钟馗的红袍自然就不受影响的。剪影也是巧妙的一种方法,用这样简单的手段而可以透射出斑驳的光影,造就一番疏影横斜的诗境,真是事半而功倍。说到这里,笔者有一联想,如果文昭关的伍子胥月下窗前那段苦闷愁烦的独白,能运用剪影的办法造成月光透过稀疏枯枝的清影照落,凄冷地映在伍子胥面前的地上,不正可以与“一轮明月照窗前,愁人心中似剑穿”“到如今夜宿在荒村院,我冷冷清清向谁言”的意境吻合,带出荒村凄紧的悲况吗!

另外举一个在台湾上演的一部话剧的例子,舞台设计者大胆采用抽象画作为背景,背景本身以暗黑色做底,没有多余而花哨的颜色,然后悬挂剧作者的画,画作的风格和主题也是《夜游神》,这样由同一位作者,使用两种不同的表达手段传达一份他想要述说的感觉和理念,正是如出一辙。这样的思想十分值得思考和尝试,对于写意剧如果也能有这样和谐的抽象画作为布景的话,确实不乏为一种有趣而简洁的设计,同时又符合写意舞台美术的精神。在舞台上,已经见到有些戏剧采用了古色古香的历代名画作背景,同样十分可取,只要恰当,不失为上选。

还有一个有趣的问题是在舞台上如何造成时空,传统的经典里为我们熟悉的已不在少数了,几个圆场即是千里的奔行,几响的更鼓已渡漫漫长夜,瞌睡起身便入依稀梦境······不胜枚举。再一个是时空的交错,这个难题在写意剧里做得可谓高妙了,有如《乌盆记》里刘世昌头戴乌纱、身着黑衣便是冥界的鬼魂,竟然还可以和人间的老头儿张别古阴阳交锋,实在有趣得紧。乌纱就是一个符号,用符号标的了另一个空间,两个时空便自然无碍的在同一个舞台上交汇,简单明快,妙不可言。类似的还有《探阴山》里的包拯,《上天台》里的众亡臣的魂灵都运用黑纱。而我这里要提到电影大师斯蒂芬·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导演的《辛德勒名单》(Schindler's List),这部电影贯穿以黑白镜头拍摄,有着记录片式的严肃和沉重,而唯一出现了颜色的只有一个镜头,这个镜头可谓匠心独运。当时辛德勒和他的妻子骑着马经过一片被纳粹蹂躏过的城区,断壁残垣中四处充满湿冷肃杀,他们在一块高地上停下,辛德勒敏锐的目光紧紧注视着一个在街区穿行的小女孩,到处是被捕获的犹太人,荷枪实弹的纳粹冲锋队士兵生杀予夺,绝望无力的男女老少未卜生死,惨淡凶残的恐怖笼罩下的这种茫茫然如影随形,导演给了这个可爱的小女孩特别的“有色”处理――淡暗红色的呢子外套,她出奇的镇静从容,穿过人群、死尸、士兵交织起的险象,机敏的隐入了一处空屋。而辛德勒紧张担心的眼光一直注视着她,直至目送她逃离了随时可能丧命的枪林弹雨的街道。(可悲的,这个女孩后来并未逃过劫难,还是惨遭屠杀,此系后话。)这是个黑与白惨淡的历史画面里唯一闪过的黯淡的色彩,却是带着生机的色彩,弱小身躯散发出的求生欲望触动了辛德勒先生,也震撼了我们。导演用这样唯一的黑白中的色彩,在一个画面里创造了另一个时空,一个特别的在万象凋败的废墟中依然坚强活着的时空,赋予这个可爱的小女孩子以崇高的使命,点燃希望的使命,与恐怖的凶残相对照相对抗的使命,坚志求生的使命。这样的手法已堪称电影中的经典,我们戏剧舞台其实也有类似的思路(如《九龙杯》、《盗御马》等)。但是,如何利用独特的色彩或标志作为符号在同一个舞台,同一个有许多人物活动的舞台上区隔出另一个能够自由穿插在其中的时空或者人物,甚或区隔出时空,让两个不交流的时空同时存在于同一画面上,将是很有趣的问题。

以上所涉,以为可以对于写意舞台美术的思考方向提出一点建议。如果写意剧舞台美术的设计和创意能符合写意性的精神,善加采用现代的手段和技法,把别出一格的东方精髓的美术在舞台上运用,这样所呈现的演剧形式肯定能令观者心旷神怡,浑然忘我,我们难道没有这样的自信吗?在戏曲频道看到运用中国画水墨效果,把《断桥》、《散花》的意境制作成片头的广告,烟雨蒙蒙,花散花飞,那样的美轮美奂,那样的飘逸流转,我们便知道,中国的传统艺术中的美境,只是这略加运用,即使在广告上也足以出类拔萃了,为什么作为中国文化集大成者的演剧却没有更好的进境呢?

写意剧的写意精神自当如同一个中心灵魂贯穿于写意剧的全体,而其中舞台美术部分更是至关重要,所以写意性舞台美术的精神诚应作为舞美设计的最根本的指向,朝此方向,做各种的努力才能真正好钢用在刀刃,而能大有为。另外,由于在表演艺术的部分,京昆等传统写意剧已经在历代艺术家的创造中成就了其极为独特且成熟的范式,如果不能在深透它的基础上谨慎改进,必定会造成舍本逐末、因小失大的不幸。相对而言,舞台美术的已有水准甚低弱,既成的规范也很简约,所以能够创造和提升的空间非常的大,如果能使舞台美术得以和戏剧表演水乳交融、相映成趣,写意剧的前景必有耀眼的光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