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鉴赏辞典》第五百三十首《城东早春》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赏析一~~赏析五】
【中唐·杨巨源·七言绝句】
拼音版
shī jiā qīng jǐng zài xīn chūn,lǜ liǔ cái huáng bàn wèi yún。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ruò dài shàng lín huā shì jǐn,chū mén jù shì kàn huā rén。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杨巨源(755—?),唐代诗人。字景山,后改名巨济。河中(治今山西永济)人。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贞元五年(789)年间登进士第。初为张弘靖从事,由秘书郎擢太常博士、礼部员外郎。出为凤翔少尹。复召除国子司业。长庆四年(824),辞官退休,执政请以为河中少尹,食其禄终身。关于杨巨源生年,据方崧卿《韩集举正》考订。韩愈《送杨少尹序》作于长庆四年(824),序中述及杨有“年满七十”、“去归其乡”语。由此推断,杨当生于755年,卒年不详。有集五卷。《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壹/
这首诗的具体写作年份难以考证。从诗的第三句看,题中的“城”当指唐代京城长安。杨巨源曾在长安任职多年,历任太常博士、礼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职。此诗当是他在京任职期间所作。
文学赏析
名家点评
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绝句取径贵深曲,盖意不可尽,以不尽尽之。正面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对面、旁面,须如睹影知竿乃妙。”确实,由于绝句篇幅短小,所以要想写得含蓄深沉,韵味隽永,就必须采用“睹影知竿”的手法,在简洁的语言中概括丰富的内容,在鲜明的艺术形象中寄托自己深沉的情绪。在这方面,中唐诗人杨巨源是颇知其中三昧的,他的绝句《城东早春》就以简短的篇幅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情志,读来颇耐人寻味。
在这首诗中,作者要描写的景物是早春,但他起笔却是 “诗家清景在新春”——既没有写和风细雨,春寒料峭,也没有写春日融融,大地复苏,只是平铺直叙,信手拈来。乍读起 来,似乎很直露平淡,然而结合全诗来看,作者在这里强调的却是“诗家清景”,也即“我”这个诗人的高雅与一般的“看花人”的不同之处:别人是要“待上林花似锦”的时候才出来赏春,而“我”稍有春意就牵动了诗情;别人喜欢的是“繁花”,而“我”喜欢的是“清景”。真可谓“春江水暖鸭先知” 了! 其趣味格调的高下,含蓄地表现于直露的诗句之中,确有先声夺人之妙。
既然“新春”中只有“清景”才最美,那么,又是什么样的“清景”使作者如此醉心,如此向往呢?——换句话说,也 就是诗人高雅的情志究竟在哪里呢?诗的第二句非常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绿柳才黄半未匀。”多么美妙的一幅 图画啊! 经过秋风的肃杀,冰冷的冬夜,仿佛已经凝固了的大地蓦地透出了一丝生命的气息。尽管这柳树刚刚透黄, 我们却仿佛从这片娇嫩的黄色中听到了河水解冻、坚冰破裂的声音,看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闻到了春天的气息,体会到了诗人跳动着的诗心! 因此,纵观全诗,虽然作者只写了一句描写“新春”景色的句子,但它却既是“景语”,又是 “情语”,既能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又非常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情志。
诗的后两句“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是把自己喜爱早春“清景”的高雅情趣和一般的“看花人”的情趣做了鲜明的对比。“花似锦”虽然繁盛热闹,却远远比不上“绿 柳才黄”清高孤傲;“看花人”虽然“出门俱是”,但真正的“诗家”却不愿与之为伍。因此,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与“早春” 的题目并不相干,可它却有力地烘托了早春的清静与高雅, 把作者那种孤芳自赏的心情衬托到一种更高的境界。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情有独钟的游春赏春感受。
诗的首句“诗家清景在新春”,贴船下篙,直接点题,从总的方面表述诗人最喜欢的清秀雅淡的新春之景。第二句从具体的方面写出诗家所喜欢的春景是“绿柳才黄半未匀”,即那绿柳枝条刚刚绽出鹅黄色的嫩芽之景。“半未匀”指柳枝并未完全绽芽。这两句从正面道出自己热爱早春的思想情感。接着三四句从反面入笔作一假设:“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如果等到上林苑百花盛开烂漫似锦之时,则到处皆是出门看花赏春之人。此二句百花争妍游人如云的闹景和上二句“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清景”形成鲜明对照,显然在这二句假设的背后有着曲折的弦外之音,即诗人并不欣赏百花似锦的盛春之景,也不赞同那些专在百花盛开时才出门游春看花的游人的行为。传统的观点皆以为这首诗三、四句是展望未来,写早春而借盛春浓景点缀生色。这种看法未免失之皮相。因为诗题即为“城东早春”,表明诗所写的应是“早春”之景,而且诗的首句十分明确地告知读者,诗家最赏识的“清景”“在早春”。具体地说这“清景”就是那最早显示隆冬逝去、春的生机到来的“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早春独特景色,这就从另一个侧面告知读者那种春已盛极、百花似锦、人尽皆赏、人尽皆游的追逐闹景之举,却是诗家所不取的。从这一角度去理解,也许这首诗有意地流露了诗人一种独特的美的追求,表现了诗人非同凡俗的审美情趣。若以此映证人生世情,我们还会发现诗中所显示的追求清淡的高洁与趋炎附势的庸常恰恰形成鲜明的对照,表现了耐人寻味的生活理趣。后人都以为唐人诗歌主意兴,而宋人诗歌主思理,殊不知唐人中舍王之涣《登鹳雀楼》哲理诗之外,还有杨巨源这首《城东早春》也是一个“尚意兴而理在其中” (严羽《沧浪诗话》)的极富哲理的例证。
辛文房《唐才子传》以为杨巨源“才雄学富,用意声律,细挹得无穷之源,缓有愈隽永之味。长篇刻琢,绝句清冷……”这首《城东早春》诗不仅可见其才学识见非同凡俗,而且清峻隽永的格调也体现得十分明显。确是一首融情趣、景趣、理趣于一炉的上好绝句。
这首诗是作者在长安时早春游赏后所写的一首诗,既写出了早春鲜为人知的景色特征,也表现了作者对于“诗人”应该如何反映生活的一点看法。
诗的第一句“诗家清景在新春”,写作者在长安城东观赏早春风光后的一点感想。他想到,只有诗人,才能从气候的细小变化中,从草木的萌生中,首先体会到春天的来临,从而站在人们的前列,去讴歌“新春”,去写出诗家之“清景”。那么诗人究竟在城东野外从哪里发现了春天的来临呢?原来是“绿柳才黄半未匀”。初春时节,春风剪出的娇柔柳枝上,才露出星星点点的嫩黄,而且还未黄遍,只是“半未匀”呢。这一切,当一般人们还没发现时,诗人却已敏锐地捕捉到了。诗人已经从“绿柳才黄半未匀”中,看到了春天的即将来临,看到了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看到了姹紫嫣红的烂漫春景。这就是诗人与一般人的不同之处。
诗的最后两句:“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作者说,假如要等到上林苑里花团锦簇时才发现春天的来临,那就太晚了,因为那时,到处都是出门看花的人了。那样,就不可能表现出诗家的“清景”,而只能写出人所共知的诗家之“俗景”了。
这首诗以清淡含蓄的色彩笔调写了早春的景象,作者欣喜自己能在众人之前,首先发现春天的来临,他为自己的对生活感受的敏锐而自豪。由此我们也可进一步得到启发:诗人应该站在时代的前列,首先去感受生活,发现生活的本质,把握事物发展的方向和规律。这是时代赋予诗人的责任。
本诗作者杨巨源(约800年在世),字景山,河中(今山西永济县)人,贞元五年(789)进士,以第二人及第,为张弘靖从事,由秘书郎擢太常博士、礼部员外郎,出为凤翔少尹,复召为国子司业,年七十以河中少尹致仕归。工诗,为后进诗人所师事,作诗讲究声律,有《杨少尹诗集》行世。
这首诗写诗人要有敏锐的感觉,善于见微知著,而其深旨可概其他,所以具有哲理性。
诗的起句“诗家清景在新春”,出语平直,迳揭题旨。诗人笔下要描绘“清景”,才能不落熟套,不入俗套,才会有新貌、新意。要写“清景”,就必须把握时机,抓住“新春”时节。次句“绿柳才黄半未匀”,具体说明这是“新春”时节的“清景”。柳叶初绽,呈嫩黄色,而嫩黄的幼芽还未普遍萌发,故称“半未匀”。刘禹锡的《竹枝词》写:“迎得春光先到来,浅黄轻绿映楼台。”王安石自称他诗体改革的一首绝句:“南圃东冈二月时,物华撩我有新诗。含风鸭绿鳞鳞起,弄日鹅黄袅袅垂。”这正是一种“清景”。诗的后两句为前两句作对比,缘此出理。“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上林本是长安西北的上林苑,这里概指园林。等到花团锦簇,到处万紫千红时,人人都来游春赏花,这时认识春光之美已不为奇了。只有风起于青苹之末时就觉察到风的人,才具有识见和敏感,待到摧林倒木的大风来了才觉得有风的人,那是迟钝的,甚至是麻木的。
这首《城东早春》显然不在于描春色,而在于借春景说理。其理也不仅局限于“诗家”,而且可以给人以广泛的启发。观察人和事要有洞察力,善于发现苗头。只有当事物还在萌芽状态时,就发觉其将发展成大气候,才显得有眼力。对待人才亦复如此。杜荀鹤的《小松》诗就指出这种现象:“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等到卓有才干后人们才认识他、承认他,而在其幼苗期往往不为人注意,甚至加以践踏。杨巨源这首诗的意旨就在此。
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