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美社:普通话歌曲的一些感受
昨天“5.20”。
一反常态,音乐App给我推送的全是华语歌曲,——具体说就是些华语普通话类的歌曲。
除了收藏了第一首,其他近三十首我基本只听了前一、二十秒就切了,更别说听完了。
我琢磨着是App故意的,嫌我之前听岛国音乐太多了?可我也听古典和民乐啊?并且也开始写华语歌手了呀?想不明白……
不过这倒给了我一个草草领略华语歌曲的机会。
其中大部分是新歌,也有几首近十年里耳熟能详者。但总体评价,——不高。要不怎么都听不下去呢。
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整体没有岛国歌曲合辙押韵,与配乐的搭配很难实现绝对和谐,听起来总有搁板之感。
其次,情绪不饱满。
搁十年前,只要顺口顺耳,我就会听上几遍,不大会考虑歌曲情绪层面的问题。但现在不会了,情绪不饱满的基本上是听不下去的。
当然,普通话歌曲里也不乏情绪饱满者,但那都是精雕细刻的作品,词曲作者的汉语造诣需很深。至少昨天听得那几十首里情绪饱满的不多,但我想这应该算是一个普遍现象。
其实抛开日语、拉丁语这类很适合声乐表现的语言体系不谈,即便是同为华语系统的闽南语其声乐表现力也远远优于普通话。
当年选定北京话为普通话基础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够简单。翻看《新华字典》,只有区区几十个音,跟四声。倒是简单了,但同时也限制了它的声乐表现范围。
而现代声乐体系发源于拉丁语系区,所以拉丁语适合表现声乐也就具有了天生的正统性与适宜性。但这并不能说明汉语就不适合表现声乐,闽南语跟日语适合表现声乐的一个共同原因就是他们更接近古汉语的发音方式,而古汉语的发音系统相对普通话而言要复杂很多。为规避这种局限,京剧表演中就添加了不少特殊的韵白以增添其丰富性。
还是同样的问题,普通话念诵古诗词也经常出现不合辙押韵的情况,反倒会让我们错误的感觉是不是古人出了问题?所以对于“普通话朗诵古诗词”我会多少保留些个人意见。
说回到我收藏的那一首歌——福禄寿乐队的《多一个世界》。会发现它也不是标准的普通话发音,而是变换为一种类似于吟唱的发音方式。可见乐队也在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来突破表现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