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江绍原《民俗与迷信》短评
要说江绍原先生再在民俗学方面的代表作(宗教学的另说),首推的应该是《发须爪——关于它们的迷信》,能明显地感觉到类似于弗雷泽《金枝》的理论假设和大量实例列举的写法。而本书在编选上,出于“过多的罗列材料,反而会伤及阅读的趣味”之想法,以及当时小品文的特性和载体,走的就是另一种风格:书信、材料交流,现象、示例精炼,理论、解释淡化。小品固然活泼短小,编排未免片面零散,语言固然带有时代风格,但读之当无碍,这是对整书写法的一个印象。
从内容上看,如果非要说“民俗”,倒不如说是“迷信”的内容更多,江绍原所谓的“迷信”,是包括“法术”和“宗教”两方面内容的,在本书中,尤其偏向于“法术”,所以在书里的一些小品中,提及到某些符箓、偏方、厌胜之法、祈禳之术不足为奇。
江绍原认为“一切和近代科学相冲突的意念,信念以及与它们并存的行止,我们皆呼为迷信”。在这种概念下,本书中的有些内容算不上纯粹的民俗学研究,也不是什么突破性成果,更接近于社会学现象,比如对中医的一些观点,对宣统三年天津治鼠疫事件的总结,对中山陵摄童男女之魂传言的看法,对“北京胡大人”传单的追踪,但我们从中可以窥探到江绍原的部分思想和方法论。这一部分内容怎么看,我想袁行霈先生序言中几句话说得相当好:“便是入选诸作,也未必尽属科学,全无谬疵,它们毕竟是八十年前的见解了,之所以酌量选入,只是斑窥存真的一点意思,想来以今日读者之高明,洞见其微应该是并不费力的”。
正经的说完了,接下来是本人关于此书不正经的看法了:
第一,姓名编。不少事例带有典型的交感巫术的色彩,一些民俗“寄名”、“借名”、“呼名剁骂”等颇为有趣。从《封神演义》讲起的“呼名落马”也挺有民间趣味,大抵像“我叫你一声你可敢答应”的感觉。不管是在东亚和东南亚姓名都有一定的神秘色彩,比如认为自己的真名不能让别人知道,否则别人呼唤自己的真名就能控制自己。比如以前的泰国,国王的真名不对外公布也不让百姓知道。其登基仪式上刻在金册上的国王名字是假名,从拉玛八世至九世才使用真名——但封神里哪吒骂得好:失时匹夫!我不下来凭我,难道你强叫我下来!
第二,性爱编。还是大量的交感巫术色彩。比如蛇与、龟、莲花等东西与不可描述形似,这是典型的相似律;而至于淫哉蛇也这一系列,是过于直白朴素的接触律了——从生殖隔离的角度来讲,实属无稽之谈。但可以给很多猥琐的老爷们儿增加酒后谈资。至于偏方符箓什么的看看就好,真要那么干,说实话,在刑法中大抵可以判定你是少见的“迷信犯”。
第三,传言编。这个“总理造墓须摄童男女魂灵”之谣言以及“北京胡大人”这传单,对于现代是有不少借鉴意义的。比如前者看看自媒体怎么危言耸听动辄弄出“震惊体”的大新闻,后者就是看公共事件下,谣言是怎么煽动引发人们跟风的。“北京胡大人”这个事情我看起来很有亲切感。我小时候有时会在马路上捡到信,信云:我是XX,家在XX,捡到这封信的人请抄录20份。自从我抄了以后,身轻体健,好运连连;如若你不抄,就厄运连至。XX人因为没抄信,遭到了不幸……一般我都会把信一扔:玩去吧,孙贼。一来我懒得写那么多字,二来我没那么多钱买稿纸,有钱买几块大大泡泡糖它不香吗?
第四,医药编。讲多了容易引战。江绍原对中医的“玄妙观”和“饭碗观”的比喻是相当微妙的,现在读起来也不过时。其对国人对西医畏惧和不了解的剖析也值得一读。与其说是医药编,倒不如说是思想编。尤其讲与爱人共读解剖学,也是别有浪漫氛围的——我都脱光躺床上了,你竟然给我读人体解剖学?
第五,其他。月、影、灵、魂、妓、盗、赌,泛泛而谈,杂编如是。
其实,这书最精妙的关于男女求爱的写法,并不是出自江绍原之手,而是《雨丝》四卷6期所载的周启明《论求婚》。周先生文中将非常规的求婚分为三种:强奸式求婚,绑票式求婚和哀党式求婚,比喻生辉,分类贴切,着实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