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战争之一错失良机
本来,前面说到1890年胡志明出生,后面准备根据他的经历聊聊保大逊位前的历史,不过查阅一番才发现,18世纪末的越南,其海军舰队可能是东亚最强,或至少跟广东水师相当。法国与越南的关系,也不是单纯的敌对殖民关系:1802年建立的阮朝,是越南最后一个王朝,但它是在法国人的帮助下建立的。没有法国,就没有越南阮朝。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二战后宗主国基本都让独立,但法国却迟迟不愿放手越南。------------------------悲柔(Pierre Pigneaux de Behaine)又称“伯多禄”,感觉“悲柔”这名字蛮有意境的,所以这里就用这个。他1741年生于法国,是个纯种的法国人,长大之后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一门心思要做传教士。1767年,悲柔念完修士课程被派往东方,海上辗转两年之后,到达越南南部与柬埔寨交界的河仙小镇,开始在神学院传教。这神学院是巴黎对外传教团(Paris Foreign Missions Society)在之前约100年前设立的,悲柔就是这个组织的一员。
作为神职人员,他确实很称职,一度被当地军阀戴上手铐脚镣数月,但没想过回法国,觉得传教的任务比舒适的生活更重要。这人还是蛮有理想的。对了,那军阀叫郑天赐,是大清子民,清朝叫他莫士麟。传教期间,他熟练掌握了汉语跟越语。1773年,他在当地人的帮助下,将罗德在葡萄牙人基础上完善的越南文字进一步修订,这就是1838年版的越南文字的原稿。1771年阮岳、阮惠、阮侣三兄弟发动农民起义,推翻了当时的李朝,建立了自己短暂的王朝,叫西山朝,但时间非常短,仅30年而已。这么短命的一个时代,注定是战乱不止。1777年,阮氏三兄弟攻破西贡,阮朝(应该叫第一阮朝)覆灭,但15岁的王族阮福映逃脱前往河仙(估计是要逃往柬埔寨),在悲柔的神学院避难。在神学院避难的原因,也许是当时的神学院有那么一点租界的味道吧。这是两人首次相遇。但神学院毕竟不是租界,悲柔带着阮福映继续辗转逃亡。也就是从这个时候,悲柔走出神学院了,开始了他在越南的政治生涯。
随后几年,阮福映三次攻回西贡三次被逐出,期间悲柔前往澳门、马尼拉、暹罗等地协商借兵事宜,但始终没能将阮福映扶上大位。这时以及之后的悲柔,大致上成了阮福映的外交部长。1785年,阮福映请求悲柔回法国借兵,并让他带上了自己五岁的长子Canh。带上Canh,我猜一个是作为人质的意思,就像当年异人质于赵;另一个,估计也是怕自己被灭了。悲柔愿意这样帮阮福映,跟吕不韦帮异人一样,当然有所图谋:阮福映称帝之后,想必不会忘记自己及法国的恩惠,将来法国在越南的利益是看得见的。更重要的是,Canh只有五岁,在自己的熏陶之下皈依天主教,那么将来即位之后,就有可能将天主教立为国教。作为一个传教士,还有比这更大的成就吗?悲柔回到法国之后,巧舌如簧说动法国签了个协议,大致是法国出兵帮助阮福映统一,回报是割让岘港跟一个什么小岛,且独占对越贸易权。可当时正值大革命前夕,路易十六没钱,法属印度的总督也不愿履行义务,所以这条约算是个废约。不死心的悲柔四处游说跟商人筹款,最终筹得战舰四艘步枪千支,志愿军及弹药若干。期间,他拒绝了英国人提出的援助:跟阮福映熬了这么多年,奇货可居怎么可能在这关头与人共享?悲柔带着人马战舰回到法国的时候,已经是1789年夏。这个时候,数次流亡暹罗的阮福映刚刚在西贡站稳脚跟,征粮之类的备战措施逐渐得以实行。于是悲柔带来的法国人根据西方的战术炮术帮助阮福映训练了数万精兵,更重要的,是训练出了海军。阮福映做事相当沉着,经过短暂的休生养息之后,法国人急不可待地鼓动他北伐,但他不为所动,继续在湄公河三角洲蓄势:出口稻米,换来西法国、英国、荷兰的原料制造枪炮弹药;让法国人传授航海知识训练自己的海军军官;拆掉西方老旧的战舰进行反向工程,而他本人,对造船尤其感兴趣。最终,他造的买的军舰达到20多艘,其中多是50~60门炮的大舰。要知道,这是在1790年代初,鸦片战争跟黑船事件都是50年后的事。当时日本没开国,大清的广东水师仿制西式海上战舰,应该也是50年后的事。没估计错的话,这就是当时东亚第一强的海军。越南地形狭窄海岸线漫长,以这样一只舰队征服越南,是顺理成章的事。1972年,西山朝的阮氏三兄弟挂了一个,其他两个内讧,于是阮福映就此发难开始北伐。历时十年终于在1802年灭掉了阮氏三兄弟,结束西山朝,建立自己的阮朝,或称第二阮朝,定都顺化,称嘉隆皇帝。
路易十六这时应该后悔了吧?如果头没断的话。历史上,越南北部跟中部分分合合,但都没有将南部统一,南部多年来是跟暹粒不和互有征战。1802年阮福映称帝,是历史上首次,从芒街至金瓯将现代越南统一在一个政权下。所以,好像他应该叫“越始皇”?呵呵。统一越南之后,阮福映主动向嘉庆称臣,希望将国名从安南、越棠什么的改成“南越”。嘉庆没同意,因为当时清朝的南越包括有两广一带,于是阮福映改成“越南”,嘉庆同意了。坐上了皇位的阮福映,骨子里是华族文化的继承者,虽然说汉语也能说越语,但他用的是汉字。不出意外地,他重新在越南施行大清那一套官僚体制,而且在1804年拒绝了英国的开埠请求。这个时候,欧洲正被拿破仑搅和着,所以英国也就算了。对立了大功的法国人,当然也论功行赏,有几个在朝中做了大官。但有个细节得注意:在北伐的时候,前线军官基本是一色的越南人,法国人主要负责后勤。猜测,这就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至于悲柔,1799年因病去世。而最让他想不到的,是太子Canh在1801年死于天花,年仅21岁,悲柔传教的宏图终于没能实现。天主教拜神不拜祖,想必传统的阮福映在心里对Canh是有所不满的,于是没将Canh的儿子定为继承人,而是指定了自己的儿子阮福胆为太子。知恩图报,虽然阮福映基于文化冲突不待见天主教,但死前交代阮福胆要尊重法国人。不过,阮福胆在1820年继位之后,却是另一回事了。阮福胆登基两三年,朝中法裔大臣感觉不对,纷纷带着越南妻儿回到法国。之后阮福胆开始迫害天主教,1825年全国禁教,不但对越南教徒下手,前后还处决了七个法国传教士。然后的事就顺理成章了:法国从自己的大革命与战乱中恢复之后,先是在1835年,之后在1847年大举出兵越南,保护法国人之外还要求越南兑现60年前那份自己没履行的协议,割让岘港。师傅对徒弟,越南舰队在岘港大败。
阮福映依仗法国的人才技术以称霸越南,但立国之后却倒退实行锁国政策试图偏安一方,实在无法理喻。19世纪初的欧洲战乱不止无暇顾及亚洲,而阮福映从欧洲技术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王位,他登基之后的20年没有丝毫的外患之忧,如果能够实行开放的政策真正将欧洲的各种科技学到手(人文方面就不强求,毕竟有时代局限),会是怎样一种光景?越南人跟日本人一样没有原生文字,总体智商方面不如华族是一定的。但想想看,日本维新之后仅仅26年便击败大清,越南就算没那么厉害,退一步,自保是没问题的。可惜错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