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高手的10个体会
体会1:六经赅万病之理
《伤寒论》六经体系是疾病共性规律的概括,以六经生理为基础,阐释其病理变化,不单是外感,实可以统万病。《金匮》则以疾病的特殊性即该病的个性特点来研究辨治疾病。
二者虽均属辨证论治范畴,或均以辨证论治精神来论治疾病,但明伤寒六经之理,可达万病皆通之境界,可以内通于六经(脏腑经络气化),外应于六气,万病皆在掌握之中,而可以一禺三反之。而金匮则重在一病一理,明于此而难例于彼,停留在经验之水平。
故愿大家以伤寒六经为经(核心),以杂病论治为纬,融会贯通,成一家之体。
体会2:论辨阴阳之纲领
一、辨五脏之阳亏阳衰要点
肾 ―――畏寒肢冷
脾 ―――食少便溏
肝 ―――疲乏倦怠
肺 ―――气短声低
心 ―――心慌面白
二、辨阴阳之总体要点(舌脉神气声色便)
阳 阴
舌 舌红苔黄干燥 舌淡苔白滑润
脉 脉大有力 脉弱无力
神 有 无(但欲寐)
气 亢奋 疲乏
声 高亢 低弱
色 红赤 青白
二便 尿赤便干 便溏尿清
三、坎离卦解
离卦寓心,真阴寓于中
坎卦寓肾,元阳潜于内
二者互为其根
人体合而观之,一阴一阳而已;更以阴阳凝聚而观之,一团元气而已。
无极――太极――两仪――四象――八卦
体会3:郑氏理法特点
一、理论上:
沿袭内经伤寒之学术思想,
特重阳气――元阳、真气。
气化六经――乃伤寒一部之真机!
二、诊断辨证上:
首辨阴阳!
重辨六经!
万病总在阴阳之中!
三、论治上:
“但扶真阳,内外二邪皆能治”
“阳者阴之根也,阳气充足,则阴气全消,百病不作”
治疗上但求回阳,扶阳,救阳…
四、用药上:
承袭仲景六经用药特点,
简方重剂,大辛大热,
四逆、理中类,重用附、姜、桂,
遵六经以治万病,绝不拘于伤寒。
体会4:伤寒论――立法垂方之作
气化二字,乃伤寒书一部之真机!
伤寒者,邪伤太阳寒水之经也,非独为风寒所伤立论,邪犯太阳寒水之界,诸邪皆寒也,故太阳赅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皆有恶寒也;表阳被郁,太阳不开也。故有一分恶寒,即有一分表证。邪犯太阳,与太阳寒水合化,寒水者,太阳之本也,客多从主,故诸邪皆寒也。
治之以开腠疏表,因势利导之,以从太阳之开,麻桂峻剂为首选;体弱、气虚、年老诸辈,宜助少阴之阳,少阴者,太阳阳气之根源也,故麻、附、辛为常用之剂,六经一体也,六气一气也!
老父有不助小儿之理乎?
桑菊银翘诸方,轻浅伤风之剂也。
和营卫,疏表寒之力不足矣。乃上窍不利之剂,太阳重证不可与也。即湿热之邪重伤太阳,亦必麻桂荆防与麻附辛之类也。
“今人只知冬月为伤寒,不知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皆有伤寒,只要见得是太阳经证的面目,即是伤寒也。”
体会5:三阴论
少阴是三阴的基础,为坎中一点真阳之所在。也是一身之根基。故三阴阳亏,皆可补少阴;三阴阳衰,终要累及少阴。三阴浊阴寒凝久伏不化者,皆可加用四逆辈。另三阴为三阳之根,三阳不解者,久则入三阴,三阳不振者,即可助三阴之阳,附姜桂是也。
六气之体,六经之体也。太阳气虚,麻附细可也。即可治太少两感证,又可治表虚证。太阴阳亏,理中加四逆,即附子理中可也。厥阴乌梅丸是主方正治,附姜桂俱全也。可增桂治之,厥阴经证,血分寒凝,当归四逆加吴萸、生姜、附子汤可也。
体会6:治阳气阴血
仲景之论,阳气阴血不分也。阳即是气,血即是阴。附子大辛大热,少阴之阳药。回阳、救阳、扶阳不可缺也,缺则不力。干姜辛热,太阴之阳药,也回阳助阳,从后天以滋先天也。故四逆辈从先后两天着眼,互为资助,以炙甘草和谐之。故能起重疾沉疴,为回阳救逆之正局。白通、通脉、加猪胆汁皆变局也。然回阳救逆,起重疾沉疴,非重剂不可,熟附子100-200g/日,干姜60g,炙甘草60g,以水3000ml煎至600ml,分温再服。格阳者用通脉,戴阳者用白通,格拒不能受药者,以热药冷服或加入童便引之。
阳欲散者,加来复汤敛之。
阴欲脱者,加人参以救之。
昏迷窍闭者,加麝香以开之。
最佳之剂,莫过于李可老之破格救心汤,挽垂绝之阳,救暴脱之阴,敛欲散之气,仍欲重剂,可仿李老之剂重用法。
少阴阳气实一身阳气之根,六经阳虚四逆皆可用之。不必待肢厥脉微矣。太阳阳虚麻附辛可也,重者合四逆汤用之。少阳阳明皆多热证。但三阴阳虚,皆可用之。太阴阳虚,轻则理中、建中,重则合四逆辈。厥阴阳虚,也用四逆,观乌梅丸可知也。
体会7:三阳统于阳明,三阴统于太阴论
三阳统于阳明,胃气不衰,邪断不能入三阴也,阳明为三阴之屏障。阳明统于肠胃,居中属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为诸脏腑有形之邪外出之径也。太阳蓄血,有桃核承气汤证,以阳明之府为出路也,少阳胆腑证,发热而呕,心下急,郁郁微烦,大柴胡汤或柴胡加芒硝汤证,皆以阳明为出路也。
邪犯三阳,均要累及阳明,太阳有鼻鸣干呕,少阳心烦喜呕,呕而发热,故太阳以姜枣和胃止呕,少阳以姜夏和胃止呕,故服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而解之。
太阴为后天之本,与阳明同为中气,统“胃气”,禀生之后,脾胃太阴之气则为最重,先天之气,非胃气不能滋之,内经云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伤寒也有除中死证。李东垣因之而创脾胃论,但仍以仲景为最。大小建中汤为太阴之轻剂,理中人参汤则为太阴之中剂,理中合四逆的附子理中才堪称建中之重剂。临证宜时时固护中气,急危重证则宜回阳救阳,但四逆汤之干姜本也理中建中之剂。
总之,时时处处要顾护“胃气”,阳明太阴为胃气之本也。另外,阳明太阴属于中焦,为坎离心肾水火交通之要塞,宜通而不宜滞,宜温而不宜寒,寒凝滞塞,水火不交,否结诸证生矣。
体会8:南人阳气更亏论
北人南人孰之阳气更亏乎?北方冰裂之地,冬长夏短,天地多寒而少暖,其人腠理密,阳气虚于外而实于内。多热饮热食,助内在之阳气,故北人阳气不易亏也。
南方天地所长养,天气暑热,其人腠理疏松多汗,阳随汗泄。常饮凉茶冰水,少食辛辣,阳气多伤而少助,故南人阳气更亏也。
因之,则南方更宜仲景之学,养生则宜时时处处顾护阳气,治病则不忌大剂理中四逆,虽观之禀赋较北人稍弱,但有故无殒则无殒也!至少姜附桂萸之用不应比北方少矣。
体会9:师列书单
奈跟师不能久也,遂向老师讨教书单,师不易轻授,学生讨矣。但不敢独吞,遂公之与同道诸君共享。
一、郑氏三书――伤寒之学诸家莫于伦拟。
二、陈修园医书十三种――可师可法!
三、黄元御医学全书――重在四圣悬枢!
四、赵献可,医贯――重先天命火!
五、左季云1.伤寒论类方汇参2.杂病治疗大法
六、朱丹溪,格致余论,反观之,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七、医宗金鉴
学问之道,读书为要!李老之学,60%淑于内经仲景,未列者因应知之列也。
体会10:张仲景三阴本质
阴阳水火,共居一体,不可分也,但有多少偏颇,有阴无阳,谓之死阴;有阳无阴,谓之孤阳。
1.少阴是阳衰,三阴之极,最终均要累及少阴,故四逆汤,三阴皆可用也,治之回阳、助阳、救阳。
2.太阴是中焦寒湿,“太阴之上,湿气治之”,胃气之所在,后天之本也,五脏六腑皆所赖之以生,禀生之时,先天以生后天,禀生之后,先天皆赖后天以生。亦一身之所赖。故仲景时时处处顾护胃气。补中、健中、温中、理中,皆一理也,程度不同而已。
3.厥阴病要在“阳散”,厥阴之上,风气治之,风大则散也。疏泄太过之谓也,治之以敛之、镇之、潜之、降之。
山萸、乌梅、五味以敛欲散之阳也,磁石、紫石英、龙牡、桂萸镇之、潜之、降之也。
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的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药,身体出现不适应尽早就医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