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洽湾船形古镇
洽湾船形古镇,距南丰县城10公里,原名漯溪,因地处沧浪河湾,前方500米与桨坑水汇合注入盱江,而改名洽湾,其外貌酷似船形。整个古镇面积约0.5平方公里,呈椭圆形,东西长,两头尖,如巨型船舱。
早在几年前,来过两次洽湾,那时是经886省道从古镇西头,也就是“船尾”进入古镇的。而这次走的是黄井大道,直接在镇东的“船头”附近下车。以前曾站在高高“船头”上,俯瞰现在进镇的地方,是沧浪河湾弓背,山水灵奇,桔园稻田,风光秀美。
村东头路旁立着一块石碑——“洽湾村”。以前很长一段时间,这里是人民公社和乡镇的所在地,称之为洽湾镇本没有错,只是镇政府机关迁到村外去了,这里现在叫洽湾村似乎更为恰当。
因村东头地势略高,巨石昂突,房屋顺势而建,恰似昂首的船头。在这高昂的“船头”下,摆上一条木帆船,似乎要告诉人们:你已经来到了洽湾船形古镇了。
在通往“船头”的石阶旁,这栋老宅子是洽湾古镇旅游服务中心,人民公社时期,这里是洽湾公社卫生院。
因水而兴的洽湾古镇,位于沧浪河之湾处。你看那墙根下的木偶人,一边奏胡琴一边吟唱道:“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那歌声的袅袅余音,终然也如一缕轻烟般地消散了……
旅游服务中心的后院,想必是当年卫生院职工宿舍了吧。
旅游服务中心的东门,连着一块空地,这里以前应该也有一栋房子。
旅游服务中心紧挨着“船头”,地势较高,沧浪河之湾与“船舷甲板”尽收眼底,让人觉得水拍船帮,激起朵朵浪花,古镇如巨轮正迎着朝阳破浪前进。
洽湾不仅外貌似船,而且有很多内涵亦可证实,并揭示出胡氏祖先在建村时,就有建造船形建筑的构想。因为是“船”,村民一直遵循着祖传的老规矩,村中不能打井、打铁,打井挖浅了没水,往深钻,必钻穿船底,船就会漏水,下沉;打铁会震动船,不得安宁。
古镇的先民中,有不少人逆水而上,奔江浙闽等地闯荡。在外做生意顺当,便回乡谋划,沿河建造了码口一条街,开启了一排商店,每天早上的露水圩,吸引了周边村民,很快便成了商贸中心地,热闹非凡,长盛不衰。
经过多年船和竹筏从外地运来大批青石板,沿河砌了近2米高的石岸,铺了5米宽、400米长的码口街,洽湾镇所有的大街小巷亦都铺了大石板,并辐射四面八方,连通向周边各村的路也铺了2.5公里远的大石板。这些石板路经过数百年风雨的冲刷,虽有些损坏,仍在供人使用。
近几年来,随着游客增多,古镇在码口街的外沿的河中,架空铺设了一条木制游步道。
一排排古建筑整齐排列,斑驳的墙面留下一年又一年的印记,褪色后的瓦房有着岁月的沧桑。
沿着古镇狭窄的石路,犹如穿梭时空到了几百年前。 斑驳的门窗, 残缺的石阶、围墙、旧庭院,透着宁静和安逸。
村中散布着好几个水塘。人在塘边走,恰似画中游。
古镇古意盎然、古韵犹存,文化底蕴深厚。保存完善的诸如胡氏宗祠、智房祠、大夫弟、连仔少爷府、仙源公祠、均堡公墓、葛氏墓、仁寿宫、旌藩保障等古建筑有67幢(其中元朝2幢,明朝61幢,清朝3幢,民国时期1幢)。这是智房祠。
大门上方,“南丰县洽湾完小”7个白色的大字依稀可辨。新近挂上了一块破门板制成的的金字招牌——“培澜书院”。
走进书院,这里是小镇的图书馆,里面摆放着各种类别的书本,拿起一本书,坐在书馆内,感受闲暇时光中的宁静。
从来没有见过这样一座祠堂,天井中建起一个独立奇特的亭子,仅四柱撑起,有顶无墙,飞檐翘角,如飞鸟展翅,别致撩人。
誉为“江南第一祠”的胡氏宗祠位于“船尾”。据《胡氏宗谱》记载:胡氏祠堂始建于1608-1620年,1620年建成后又用三年修理粉饰以壮祠貌,共历时十六载,耗资数千金。正门两旁蹲着一对石狮,两侧门旁各竖一对石屏,“胡氏宗祠”金字大匾悬挂正中上方。
宗祠宽35米、纵深50米,占地面积1600多平方米,砖木结构,共256柱落地,在江南堪称“大祠”。祠堂为三厢进宫殿式,上厅系胡氏家庙,供奉历代祖宗之神位;中厅宽大雄伟,两边墙上分别书有“忠孝廉节”醒目字样,左右房为藏祭器、古今书籍之用;厅前的大天井,方方正正,两个长型花圃,各栽一株桂花、两株香柏,枝叶繁茂,四季常青。
位于村西头的仁寿寺。
2011年和2012年, 我曾去过两次洽湾,留下一些今天难得一见的照片:
据传元朝末年,古镇的始祖胡保堂撑筏逆流而上,见此地山水灵奇,风光秀美,便在这里定居下来,建屋舍,垦良田,休养生息,繁育后代。
这里至今留下的众多明清建筑,青砖瓦屋,密密匝匝,错落有致。
镇里100余幢瓦房高高低低,挤挤挨挨,居住千余人家。
在靠近“船头”的地方,是码口街的东头,高高的石岸,窄窄的村道。
从“船舷”通往“船头”的石阶。
如今的古镇旅游服务中心大门上方,有“南丰县洽湾卫生院”字样,其中有4字是繁体字;大门东侧的砖墙上,有“南丰县第三医院”字样。
那时候看这栋房子,下有村路,临河有码头。如今,因为在河岸外架空修建了游步道,沿河的村路和码头都不见了。
沿河400米长,5米宽的码口街,犹如船的甲板。靠里面是大大小小的店面,外边是手拉手的木栏杆,上盖瓦棚,遮雨挡风,街上人来人往,好不热闹。
可惜,这个场景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在的“船舷甲板”似乎很光鲜、很漂亮,但唯独缺少了洽湾的印记。
镇东“船头”下,也就是码口街的码头旁,有一块渔矶,为双层,呈葫芦状,上小下大,浸在水中。露出水面的一层,形如舌头,光滑如玉,长年舔着沧浪河水,是村妇洗衣和老翁垂钓之处。古镇居民都说这是块奇石,会长高长大。有人曾介绍其亲身经历:年轻时,他下河游泳,站在此石下层,水浸到唇边;三十多年过去,如今站在原处,水只浸到胸部。石块长高了、长大了,原先石块只有圆桌大,殿前一块大石块,河里的水不管涨多大多高,都只能浸到石板,进不了殿,应了“水涨船高”的道理。
如今,渔矶不知何处去,空余沧浪水悠悠。
智房祠门前,道路狭窄,下临沧浪河水。
上世纪八十年代,这里还是洽湾完小。幸好,这栋古建筑保存下来了。
(2019年5月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