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出乎震”的帝是谁?震在何方?
《说卦》中,有一段著名的话,是讲述后天八卦方位的。
原文如下:
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齐乎巽,巽,东南也,齐也者,言万物之洁齐也。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故曰致役乎坤。兑正秋也,万物之所说也,故曰说言乎兑。战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故曰劳乎坎。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
这么一大段,阐述的其实是八卦所对应的八方和八节。大致的对应如后天八卦图所示:
后天八卦方位节气图
那么,这段话里面的“帝出乎震”应该怎么理解呢?“帝”是谁?为什么要“出乎震”?
理解这段话,还是要从原文里面找答案。
一、万物始生之卦
《说卦》的原文后面进一步解释说:“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
一边说“帝出乎震”,一边又说“万物出乎震”,可见这个“帝”与“万物”有关。
巧的是,我们曾经说过,《周易》中也有一个与万物有关的卦,就是“三生万物”的第三卦:《屯》。
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序卦》
《屯》的下卦,正是震卦,也就是“帝出乎震”的震卦。
水雷屯
按照《说卦》的说法,震卦是正东方之卦。
以八卦配八风,震卦所对应的风是东方之风:明庶风。
《说文》曰:“风,八风也,东方曰明庶风,东南曰清明风,南方曰景风,西南曰凉风,西方曰阊阖风,西北曰不周风,北方曰广莫风,东北曰融风”。
高诱更是直接说“震气所生,曰明庶风”。
明庶风居东方
在《史记.律书》中,明确地告诉了我们正东方的明庶风与“万物”的关系:
“明庶风居东方。明庶者,明众物尽出也。二月也,律中夹钟。夹钟者,言阴阳相夹厕也。其于十二子为卯。卯之为言茂也,言万物茂也。”
更令我们惊讶的是,《律书》中,还详细列出了二十八宿与万物之出入的关系。
里面与万物之出有关的,赫然又是房宿!!!!
“房者,言万物门户也,至于门则出矣。”《律书》
巧的是,我们不止一次地说过,《屯》卦爻辞中的“乘马班如”,指的就是立春之时,房宿天驷四星晨正于南方的天象。
更巧的是,我们在古代的各种式盘天文图上都可以看到,二十八宿中位居正东方的,恰恰正是房宿。
二十八宿,房宿正东
房宿,是东宫青龙七宿的正中间一宿,在地支上配正东方卯位,与后天八卦中的震卦所在方位完全一致。
二、所出何帝?
巧的是,房宿在《律书》中被称为“万物门户”,是万物所出之地,同时也是“帝”所出之处。
如此一来,这个帝的身份也就昭然若揭了。
《史记·天官书》云:“苍帝行德,天门为之开。”
可见,这个打开天门(房宿),使万物出乎东方的帝,就是东宫苍龙七宿之神,又叫苍帝。(张守节《正义》云:“苍帝 ,东方灵威仰之帝也。”)
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帝”并不是只有苍帝一个,而一向是有五帝之称:
《史记.天官书》又说:“苍帝行德,天门为之开。赤帝行德,天牢为之空。黄帝行德,天夭为之起。……白帝行德,毕、昴为之围……黑帝行德,天关为之动。”
这五帝,明显象征的是五行。
也就是说,《说卦》里面的“帝”,实际上是五帝的统称。
但真正的帝,只有一个。
那就是居于中宫天极的太一天帝。
只不过是在不同的时间里,化身为不同名称的帝罢了。
春天的时候,他是苍帝。
夏天的时候,他是赤帝。
秋天的时候,他是白帝。
冬天的时候,他是黑帝。
居于中宫的时候,他是黄帝。
三、太一生水与帝出乎震
“帝”既然是居于北极的太一天帝,为什么特指那东宫的苍帝呢?
这就要从东宫青龙与北斗的关系说起了。
“斗为帝车”,这是《天官书》里的明确记载。
从北斗与东宫青龙的关系来看,存在着这样的对应关系:太一天帝所乘坐的北斗之车,车辕斗建的方向正指着东宫青龙。
尤其是斗建上的玉衡和开阳两颗星,指向的是正东方卯位的房宿。
斗建指房
西汉式盘上的二十八宿与斗建
我们说过,《周易》的第一卦名为“建”,就是斗建之意。
《说文》曰:“建,立朝律”也。可见斗建是用来立律的。
而在古人眼中,律,就是用来述阳气的。(《史记索隐》引《释名》说:“律,述也,所以述阳气也”。)
巧的是,在《史记.律书》中,也是是这样解释二十八宿和律历、万物之间的关系的:
“二十八舍。律历,天所以通五行八正之气,天所以成孰万物也。舍者,日月所舍。舍者,舒气也。”
总体来说,万物的出入与天所通的“五行八正之气”有关,尤其与律所述的阳气有关。
立律之人,就是乘坐在北斗之上,通过斗建发号施令的太一天帝。
巧的是,后天八卦之中,坎卦与北极天帝太一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坎卦位北方,为水之象,五行之数为一,自古就有“太一生水”的传说。
《屯》的上卦,恰恰又是坎卦,与下卦的震卦合在一起,不正是“帝出乎震”之象吗?
本文说《周易》天文历法密码系列,未完待续,欲知前事后事,且看上回下回分解。
本文转载自:抱雪斋读易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