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朱砂与合成朱砂
我们今天学习一下朱砂,一个熟悉又陌生的药材。
朱砂为我国常用的矿物类中药,临床应用的历史已有几千年,最早入药的记载为《神农本草经》。
具有清心镇惊、安神、明目、解毒之功,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失眠多梦、心悸易惊、癫痫发狂疮疡肿毒等症,可内服外用,用途广泛。
《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收载的含有朱砂的中成药有46个,另有两个品种采用朱砂包衣。
《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新收载的含有朱砂的中成药有14个。
朱砂为含汞的硫化物,
其中所含少量游离汞易于人体蛋白的巯基结合,
且汞在人体内的半衰期较长,排泄缓慢,
不宜大量久服,否则可能导致中毒。
《中国药典》规定:
朱砂不宜入煎剂,
本品有毒,不宜大量服用,也不宜少量久服,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孕妇及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本草纲目》曰:
丹砂以辰(辰水,在今湖南省西部)、锦(锦江,在今贵州省东部)者为最。
佳者为箭铁砂,
结不实者为肺砂,
细者为朱砂。
色紫不染纸者为旧坑砂,为上品。
色鲜染纸者为新坑砂,次之。
《本草辑要》曰:“生用无毒,火炼则有毒,服饵常杀人”。
炮制要去土石、铁屑,要用乳钵、瓷锅加工,水飞并研成细粉。
人工合成的朱砂共有两种,分别为灵砂和银朱。
灵砂采用水银和硫磺,其中水银与硫磺的比例约为4∶1,采用自然火升之,干水十二盏为度。
银朱采用水银和石亭脂(即硫磺之呈现红色者),其中水银与石亭脂的比例约为1∶2,采用大火锻之。
银朱现有化学合成法,系采用水银,升华硫和氢氧化钾加热合成。
朱砂、灵砂、银朱虽然主成分均为硫化汞(HgS),但在药性及适应症上均有较大差别。
朱砂性甘,微寒。有毒,归心经。
灵砂性甘,温。有毒,归心、胃经。
银朱性辛,温。有毒,归心、肺经。
朱砂可清心镇惊,安神,明目,解毒,用于心悸易惊,失眠多梦,癫痫发狂,小儿惊风,视物昏花,口疮,喉痹,疮疡肿毒。
灵砂可安神定惊,益气明目,通血脉,用于头晕吐逆,反胃,心悸失眠。
银朱具攻毒杀虫之功效。用于疮毒,疥癣。
朱砂、灵砂、银朱主成分均为硫化汞(HgS),
理论上药效及适应症不应存在较大区别,
它们的性质可能与其晶形有较大关系。
HgS实际存在3种晶形,
低温相三方晶系的α型和β型,高温相六方晶系的γ型。
灵砂其实是β型硫化汞转化到γ型硫化汞的中间产物,
而朱砂所具有的α型在人工合成的条件下,很难得到,朱砂的成矿温度在90~200℃之间,是在自然的条件下缓慢生成的。
古代灵砂的炼制温度较低,可能是α型和γ型硫化汞的混合物。
伴生元素的种类和数量会影响朱砂的质量,有些伴生元素还和朱砂的毒性有密切关系。
铜、锌、铁、硒、碲这几种元素在朱砂中普遍存在。朱砂颜色的深浅与铁、硒的含量有关。
人们误将游离汞与朱砂中的汞等同起来,实际应用中,朱砂制剂引起机体中毒的事件鲜有发生。
不少中毒事件均与超量服用、服用方法不当(如加热煎煮、火烧或用朱砂拌其他中药煎煮)、长久服用等有关。
朱砂的伴生元素中,铅(Pb)的危害较大,由于其具多亲和性,能作用到全身各个系统,造成神经、造血、消化和心血管系统的损害。
铅可能是造成朱砂毒性的因素之一。
目前供应全国的朱砂药材仍来自万山特区的山脉,但主要来自湖南茶田镇,当地农民利用农闲时间,在茶田镇金山矿周围的山上进行朱砂的开采。
传统的朱砂炮制方法为水飞法,水飞后朱砂的质量较好,毒性较低。
球磨朱砂中游离汞含量有的可高达3028μg/g,高于国家饮用水标准300多万倍,水飞朱砂均低于1μg/g。
球磨法在加工过程中,如粉碎中与铁等金属物接触或加热等引起HgS中汞的还原,使其游离汞比原矿石中的游离汞含量增高。
球磨后的朱砂再采用水飞法处理,可大大减少其有害成分,降低朱砂毒性,保证用药安全有效,且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从古至今,炮制过程均强调要避免高温。以防止朱砂变成水银。提示朱砂使用时也应生服,避免煎煮。
文献中提到了实地调查的结果:目前供应全国的朱砂药材仍来自万山特区的山脉,但主要来自湖南茶田镇,当地农民利用农闲时间,在茶田镇金山矿周围的山上进行朱砂的开采。
但研究为2012年,如今是2020年,不知是否有所变迁?
天然朱砂是否还有很大蕴藏量?
目前人工合成的朱砂是不是不能叫朱砂粉,而应该叫银朱?
银朱功效和朱砂不一样,又都是硫化汞,如何用仪器区分,药典的滴定法能否鉴别?
硫化汞微妙的晶体排布,肉眼是否能够判断?
图片为市场收集的朱砂粉,在网上搜索银朱,乍一看也很相似。我的样品是天然朱砂?还是人工合成的朱砂(银朱)?
希望在留言区得到大家的解读。
1:药材市场收集的朱砂粉
2:网上搜索银朱
声明
医家讲求“辨证施治”,人人“证”皆不同。本公众号所载内容为探讨学习之用,不构成用药建议,如有需求,请谨遵医嘱。
参考文献
(1)药用朱砂的基源考证及实地调研 夏晶 曹帅 吴赵云 王柯 季申 王峥涛 上海市食品药品检验所中药天然药物室 上海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上海
(2)中国药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