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被誉为20世纪“世界三大东方...

1978年,被誉为20世纪“世界三大东方指挥家”之一的小泽征尔在第一次听到二胡独奏《二泉映月》时,眼含热泪,从坐着的椅子上跪了下去,虔诚地说:“这种音乐应当跪着听,坐着和站着听都是极不恭敬的。”能让这位国际音乐大师折膝的就是民间流浪艺人阿炳。
阿炳本名华彦钧,1893年,出生于无锡市一个道观里,父亲华清和是雷尊殿的当家道士,母亲是一名寡妇,父母特殊的身份让这个孩子的诞生并不受周围的人欢迎,从小跟着母亲一起生活的阿炳,寄人篱下,受尽嘲讽。4岁那年,母亲再也受不了世俗的眼光,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而身为道士的父亲碍于颜面,也没有和他相认,阿炳被托付给族内的婶母照顾。1901年,8岁的阿炳以徒弟的身份重新回到父亲身边,在雷尊殿当了小道士。从小就耳濡目染的阿炳对吹拉弹唱表现出了浓厚兴趣,父亲也下定决心让阿炳结班,并亲身教授他二胡、琵琶、笛子等乐器的演奏技艺!17岁开始,阿炳正式参加道教音乐吹奏,由于他相貌不凡,再加上吹、拉、弹、唱无一不通,小小年纪的他便在当地享有'小天师'之尊。
但是人生的变故也随之而来,在阿炳21岁时,华清和病重,自觉时日无多,便告诉了他的身世。阿炳这才知道,原来一直疼爱自己的师傅,就是他的亲生父亲。料理好父亲的丧事后,阿炳顺理成章成为了 雷尊殿 的当家道士,和一位堂兄共同执掌道观!
继承了父亲衣钵的阿炳,满心悲凉,师父成生父,父子短暂相认后又天各一方,一连串命运的变故令阿炳不知所措,再加上无人约束,以及突如其来继承大量庙产,让这位年轻人再也没有心思钻研父亲留下的事业,开始逐渐迷失于“纸醉金迷”的生活,不但很快败光了父亲的遗产,最终自己也因不干净的病导致双眼失明,成了半个废人,失去目力的阿炳,被堂兄赶出了道观,从此再无小天师,无锡街头却多了一个以拉二胡为生的瞎子阿炳。
每天出门卖艺的阿炳身穿破旧的长衫,头上有个用小辫子绾成的道士发髻,嘴唇上有几根八字胡须,最引人注目的是歪戴在鼻梁上的那副墨镜,墨镜的一条腿已经掉了,只好用条细绳圈套在耳朵上,于是整副眼镜就一高一低地挂在他的鼻梁上。
虽然流落街头,但阿炳从不肯求告乞讨,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山上青松不怕露,河里白鱼勿怕浪!他能用二胡模仿男女老少说话、笑声、叹息、哭泣以及鸡鸣狗叫之声,他将琵琶置于头顶上弹奏的《龙船》更是一绝。除了高超的二胡,琵琶技艺,在当时最受群众欢迎的还是他独创一格的“说新闻”,他说的新闻里,有歌颂十九路军奋勇杀敌的故事:有针砭物价飞涨的评论:有告诫世人的《鸦片是个坏东西》:也有痛斥汉奸的说唱,同时再配合他手里炉火纯青的乐器,更是把新闻表现的生动有趣!
但是后来随着阿炳身体状况日渐恶化,又加上得了肺病,他再也不能去街头拉琴说新闻了,只能窝在家里,帮别人修一修拉坏的胡琴,生活也日趋艰难,偶尔有闲情时他也会教一教邻居的小孩学习二胡。
然而命运有时就在不经意间发生改变,这个邻家小孩后来考上了中央音乐学院,一个偶然的机会,正在搜集保存民乐的杨荫浏教授听到了这名学生拉的一段二胡,心灵被深深震撼,这段曲子,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二泉映月》。杨教授仔细询问才得知,这段曲子是由乡下一名叫阿炳的盲眼艺人所作,像发现宝藏般的杨荫浏教授,赶紧请这位同学回到无锡,联系阿炳想为他的曲子录音。
此时,57岁的阿炳,早已贫病交加,已经好几年没有弹琴了,对于录音请求,卧床已久的阿炳推辞再三后,还是勉强答应了,待他反复练习了几天之后,便配合钢丝录音机录制了《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这3首二胡曲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这3首琵琶曲。
但由于当时录音设备限制,没有能力录制阿炳最得意的《梅花三弄》和其他几百首乐曲。杨荫浏教授便和他做了约定,准备明年再来录。
但谁也没想到,这六首曲目成了阿炳的传世绝唱。两个月后的1950年12月4日阿炳逝世。而在这之前的几天,阿炳曾得到消息,中央音乐学院决定邀请他去举行二胡、琵琶独奏音乐会,卧床不起的阿炳眼含热泪喃喃地说:“我恐怕去不了了!”
从年幼孤苦无靠到人人尊敬的道家天师再到流浪街头的说唱乞丐,对阿炳来说,音乐不只是他谋生的手段,更是他对抗命运的武器,我们无法想象像他这样的音乐天才如果不经历这些磨难,《二泉映月》是否还会迸发出如此震撼世界的魔力,但可以肯定的是,再崇高的赞誉也无法弥补他生命的残缺!
他的艺术成就的确伟大,但用生命去浇灌,代价太大!
最终,尘归尘,土归土,一身绝学入黄土
二胡悲, 琵琶哀,  只余乐音伴孤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