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学的两个主要流派哪个更靠谱?
红学,即研究《红楼梦》的学问,红学的历史,可以说和《红楼梦》这部书的历史一样长。至迟在清朝乾隆时期,就已经有从事《红楼梦》研究的学者著书立说,提出自己对《红楼梦》的观点了。
而红学真正开始走向成熟的时间,则是上世纪初,五四运动前后。
一般学者认为,清代学者运用题咏、评点、索隐等传统方法研究《红楼梦》,被称为旧红学。五四运动前后,王国维、胡适、俞平伯等人引进西方现代学术范式研究《红楼梦》,红学作为一门严肃学问堂而皇之步入学术之林,被称为新红学,与甲骨学、敦煌学并称20世纪三大显学。
而红学走向成熟,走向公众的过程,也是红学不同派别之间恩怨纠葛,争的面红耳赤的过程。
近百年来,主导红学界纷纷扰扰,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两种主流的红学思潮,一为考证派红学,二为索隐派红学。
考证派红学是目前学术界认为的红学史上影响最大、实力最雄厚的红学派别,而这一派别的开山祖师爷是著名的国学大师胡适。
胡适先生一生钟爱《红楼梦》,对《红楼梦》研究很深,他于1921年发表的《红楼梦考证》被认为是开启考证派红学史的开山巨制。在这部著作中,胡适先生第一次系统的考证出了红楼梦的作者是曹寅之孙“曹雪芹”,并且对“曹雪芹”的家族身世进行了详尽的考察。
《红楼梦考证》发表一年之后,另一位著名的红学大师俞平伯也发表了他的开山著作《梦辨》,该书对《红楼梦》的内容也进行了详细的探析和揭秘。
学术界一般认为,考证派红学真正走向成熟的两个代表人物,是顾颉刚和周汝昌。
其中顾颉刚先生著有《红楼梦辨》,他在《红楼梦辩》中不仅对《红楼梦》的内容进行了研读和考证,也对之前的考证派红学的发展史和成就进行了一翻评价。他认为:“适之先生常常有新的材料发见;但我和平伯都没找着历史上的材料,所以专在《红楼梦》的本文上用力,尤其注意的是高鹗的续书。”
而周汝昌先生则是学术界较为认可的考证派红学的集大成者,他的一生有关《红楼梦》的研究著作可谓汗牛充栋,而他红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以曹雪芹的家世生平为主,辅以对《红楼梦》的不同版本、脂砚斋的批语、后四十回的续书与曹雪芹和《红楼梦》有关的文物等问题的考察,可谓硕果累累。
纵观考证派红学的百年发展史,这一学派的核心观点十分明确,即《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而《红楼梦》写的就是曹雪芹的家事,即自清代康熙朝至乾隆朝历任清朝江宁织造百余年的曹家的家族史。
与考证派红学针锋相对的另一个主流红学流派,被称为索隐派红学。
索隐派红学产生的时间远早于考证派红学,在《红楼梦》刚刚问世不久的清乾隆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以考据索隐为主要研究方法的红学研究者。
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周春。
周春(1729—1815),字松霭,号屯兮,晚号黍谷居士,海宁人,著名学者、藏书家。乾隆十九年进士,曾任岑溪知县。周春曾经著有《阅红楼梦随笔》一书,该书大致完成于乾隆五十九年,是目前所知《红楼梦》研究史上最早的一部评论专著。
周春在这部书中,称《红楼梦》写的是所谓“张侯家事”,而且在书中,他提出了自己研究《红楼梦》的方法:即抓住书中的只言片语或某一个人物、情节,跟历史人物相比附,测字猜谜式地从中“索”出所“隐”的人和事,这种研究方式后来被称之为“索隐”,而以这种方法研究《红楼梦》的红学流派则被称为“索隐派”。
真正意义上开创索隐派红学先河的人是著名国学大师蔡元培先生。
蔡元培先生研究《红楼梦》的时间也非常早,大概始于光绪二十年(1894),至1915年他的重要著作《石头记索隐》完成的时候,蔡元培先生研究《红楼梦》已经二十余年了。
蔡元培先生认为《红楼梦》写的并不是曹雪芹的家事,而是国事,而且,《红楼梦》的主要思想,也不是考证派红学所提出的反对封建礼教,倡导爱情自由,而是“吊明之亡,揭清之失。”也就是说,这是一部明代流寓文人表达自己反清复明思想的小说。
蔡元培先生的观点,得到了同时代的另一位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的认同,在《石头记索隐》发表的时候,作者署名就是蔡元培和王国维两个人的名字。
此书一出,如平地惊雷一般,直接就震塌了当时以考证派红学为主流的红学界。自此之后,蔡元培先生本人和他的这部著作遭到了无数考证派红学家的抨击,索隐派红学也逐渐的转入了低潮。
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考证派红学一家独大已近半个多世纪,但无论顾颉刚还是周汝昌的研究结论中,总有不能服众或者不能自圆其说之处,这就引起了许多学者的质疑。以刘心武先生“秦学”为代表的“创新派红学”或者说“新索隐派”(蔡元培和王国维被称为旧索隐派)逐渐兴起,大有与考证派红学分庭抗争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