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南山区里,有这样一个引领潮流的世外“工业”桃源……
在之前的几集《大三线》中,
我们回顾了三线工程中的诸多成果。
今天国叔就给大家讲讲
生活在“独立王国”的三线建设者们
所经历的苦与乐。
享受天伦的时候,别忘了他们。
病危的老父亲
跪在床上祈祷能见见儿子
1966年5月,中央决定将攀钢的生产交由鞍钢总承包。
随后,鞍钢抽调了7000多名干部、工人到攀枝花工作。
1972年,攀枝花第一批三线建设者秦万祥回到老家,
看望多年未见的老父亲,
但还没说几句热乎话,
厂里的加急电报又催他马上赶回攀钢接受新任务。
匆匆离家的秦万祥没有想到,
这一走竟是天人永隔,
没能为父亲送终成了他秦万祥一生的遗憾。
秦万祥回到攀枝花,
不到三个月就接到了老父亲病故的电报,
当时工程建设正是紧张时期,
作为总指挥的秦万祥离不开,
强忍着丧父之痛,仍然坚持在工作岗位上……
在三线人这个庞大的群体中,
像秦万祥这样不能及时尽孝的人不在少数,
但更多的是那些两地分居,
却又不能相聚的夫妻们。
家都没了
还是选择了回去工作
1975年8月,
一场特大暴雨引发了淮河上游罕见的大洪水,
河南驻马店境内的多座水坝溃堤决口。
青国治家在这场特大洪水中损失惨重。
一年只有一个月探亲假的青国治,
接到电报后急忙赶回老家。
面对眼前已经不能再住人的房子,
身后又是厂里不停催他回来的命令,青国治愁坏了。
回了厂的青国治省吃俭用大半年,
加上从前的积蓄,从厂里寄了一千元回家,
才总算把房子的问题解决了。
在众多三线厂中,
像青国治这样两地分居的家庭并不在少数。
引领潮流的独立王国
踏入三线厂,便是三线人。
深山里的三线工厂是一个封闭的小世界,
离乡背井的异乡人在这里朝夕相处几十年,
慢慢地形成了独特的三线文化。
(废弃的三线厂生活区)
在中国的西部,三线厂就像是天降神兵。
他们不但为偏远的山区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教育,
而且每逢节假日还有源源不绝的稀罕食材。
在崇山峻岭的西部山区,
丰富多彩的三线厂生活让当地人羡慕不已。
(三线时期遗留至今的露天电影院遗址)
20世纪80年代,人们有了新的偶像——邓丽君。
在外闯荡的孩子们带回来了卡式录音机,
时常播放她的歌曲。
(三线厂区曾经最流行的卡式机)
在这个方圆几公里的厂区里,
卡式录音机成为了生活中的中心,
所有关于外面世界的信息几乎都来自那里。
从大城市带来的时尚之风迅速席卷了整个三线厂。
伴随着卡式机中的邓丽君和摇滚乐队的流行歌曲,
几乎随处都可以见到
留着长鬓角,身穿花衬衫和喇叭裤,
跳着霹雳舞的男孩和烫着大波浪的姑娘们。
三线人是自豪的,他们的自豪不仅源于燃烧的青春,更是对那个激情的年代无限留恋。在火红般的三线岁月中,无数三线人犹如一颗颗闪亮的明星照耀在荒芜的西部土地之上。
时光荏苒,如今西部的沧海早已变成了桑田,他乡也已成为了故乡……
更多不为人知的细节,和弥足珍贵的历史画面,尽在今晚8:00,CCTV4《国家记忆》“大三线”系列之《火红年代》!
文字&编辑:温馨
主编:姜黎